「百戰百勝將軍」朱可夫,為何他打的仗,傷亡損失始終都比德軍高?

2020-12-17 牧童文史

二戰時期,蘇聯一直是人們心中戰鬥力極強的民族,這與戰爭中的將領有些著不可分割的聯繫。提到二戰時期蘇聯的猛將,大家腦海裡浮出的名字一定是朱可夫,他是蘇聯在二戰時期的"百戰百勝將軍",更是被稱為戰神。可是縱觀他領導的戰役,無論是打贏還是打輸了,蘇聯的傷亡人數都是比德軍要高很多的,這是為什麼?

其實說他是百戰百勝的將軍,並不是意味著他真的百戰百勝。在莫斯科保衛戰之後,朱可夫奉史達林命令,發動了代號為"火星"的行動,為了殲滅德軍第9集團軍,朱可夫調動了蘇聯7個集團軍來進攻德軍,蘇軍總人數超過了190萬。但是還是低估了德軍第9集團軍的防守能力,在經過一年的角逐後,蘇軍仍然沒有攻破德軍防線。

隨後德軍憑藉著對戰場的熟悉,成功地包圍了蘇軍裝甲部隊,致使蘇軍傷亡70多萬人。像這樣的戰役還有一些,都說明了稱朱可夫為百戰百是為了誇讚他的勇猛和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

儘管朱可夫被稱為蘇聯的戰神,但是在某些程度上,他也一直被人所詬病,其中詬病最多的就是他作戰的傷亡人數,在朱可夫指揮的眾多戰役中,蘇軍的傷亡損失都是極大的。有些明明是勝利的戰役,可是再看傷亡人數,始終都是高於德軍的,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在蘇聯的大部分戰役中,蘇聯的作戰人數普遍是高於德軍的。1941年,德軍東進,儘管當時的德軍調動了550萬人,在後期有調動了幾百萬,但是蘇聯的作戰人數,也都是高於德軍的。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德軍的作戰方式。德軍在打仗的時候,主要靠的是他們先進的裝甲部隊,並且一直是以打"閃電戰"而聞名的。

在二戰前期,德軍幾乎是勢不可擋,只用了一年多時間,就橫掃了大半個歐洲。當時法國的陸軍更是號稱世界第一,可是面對德軍的進攻時,僅僅幾十天,就完全招架不住了。在德軍東進後,蘇聯面對德軍的進攻也是難以抵擋。在基輔戰役中,蘇聯參戰人數高達85萬人,足足比德軍高出了35萬人,可是作戰結果卻是蘇聯被德軍俘獲60萬人。

蘇聯和德軍作戰時,儘管人數始終都是高於德軍的,但往往也都被德軍輕而易舉地擊敗。在莫斯科戰役中,如果不是蘇軍鍥而不捨的堅守,將德軍拖到了寒冬,使得德軍的裝甲部隊受限,恐怕莫斯科早已成了德軍的盤中餐。不得不說,蘇聯在軍事力量和軍事裝備上和德軍確實有著很大的差距,唯一的優勢就是人數,所以蘇聯就必須充分利用人數優勢來取得最後的勝利,朱可夫對此就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朱可夫早在1939年的洛門罕戰役中,以人數優勢壓制日本,最終在傷亡遠高於日軍的情況下,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因此以少壓多的"人海戰術"也成為了朱可夫的典型作戰風格。

儘管莫斯科戰役取得了最後勝利,但是戰場上的局勢依然掌握在德軍手中。直到朱可夫等人領導的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和代號"天王星"行動的勝利,才讓蘇德戰爭局勢開始變化。儘管朱可夫的"人海戰術"沒有太大的技術含量,但是他們在蘇聯處於弱勢之時,發揮軍隊的優勢,將局面扭轉過來,從而實現保衛國土,這對蘇聯來說確實是功不可沒。

也正因為朱可夫卓越的領軍才識,才使得蘇聯轉敗為勝,在後來,他更是帶領蘇聯紅軍攻下柏林。由此看來,蘇聯民眾將他稱為"百戰百勝將軍",也是情有可原,他也是名副其實。

相關焦點

  • 朱可夫打的仗,為何無論勝利還是失敗,傷亡人數都比對方高
    作為蘇聯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朱可夫一生指揮了數百場大小戰役,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公認的最優秀的將領之一,曾經四次榮膺蘇聯英雄的榮譽稱號,他也被稱作蘇聯「戰神」。(朱可夫舊照)除了「戰神」之外,朱可夫還有一個響亮的名頭,叫做「百戰百勝將軍」。但事實上,朱可夫也並不是每戰必勝。
  • 二戰葉利尼亞戰役,朱可夫為何準備30天後才反攻?磨刀不誤砍柴工
    一個人的指揮才能不是天生就具備的,拿蘇聯元帥朱可夫來說,蘇德戰爭葉利尼亞戰役,指定是他軍事生涯的裡程碑。因為此戰,他不僅改變了史達林對他的看法,還是蘇軍在蘇德戰爭爆發以來打贏的第一場勝仗,意義重大。但如果仔細琢磨朱可夫在這場戰役中的反攻策略,就會發現這場仗蘇軍不僅打得巧妙,朱可夫還真是下了一番工夫。
  • 二戰蘇德戰爭,朱可夫使用人海戰術為何遭人質疑?打贏才是硬道理
    朱可夫被稱為二戰第一名將,還被稱為蘇軍的「救火隊長」。但為何每次戰役中蘇軍傷亡的人數比敵人還多?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地看,就蘇德戰爭來講,蘇軍與德軍的裝甲快速打擊對抗,既沒裝甲優勢又無防禦優勢,如果兵力優勢再沒有,朱可夫如何打贏德軍呢?從這個層面講,打贏才是硬道理。一方面,朱可夫指揮的戰役常常是臨危受命,他是依靠打贏信心和決心贏得戰爭。
  • 為何蘇軍損失整個方面軍都沒事,德軍損失一個集團軍就失掉主動權
    但蘇軍仍然憑藉傷亡較大的部隊和德軍激戰烏克蘭。在1941年7月的戰鬥中,德軍被蘇軍阻擊於烏克蘭首都基輔外圍地區,德軍夜間佔領烏克蘭首都基輔的計劃落空了。 最終,史達林拒絕了朱可夫的建議,並撤銷了朱可夫的職務,將其貶為預備隊方面軍司令員。隨著史達林拒絕朱可夫的合理建議,蘇軍的悲劇出現了—— 1941年8月3日到13日,德軍經過兩次突擊將烏曼地區的蘇軍第6集團軍和第12集團軍共10.3萬人全部殲滅。蘇軍西南方面軍和南方面軍結合部的局勢日益複雜化,德軍逐步掌握了基輔戰場的主動權。
  • 二戰庫爾斯克戰役,蘇德坦克損失4比1,為何德軍不敢再發動進攻
    二戰蘇德戰爭,一些人認為德軍不該在1943年7月5日,對庫爾斯克突出部的蘇軍發動堡壘行動。由於這場戰役致使德軍在東線丟掉了戰場主動權。實際情況卻是,德軍在這場戰鬥中的坦克損失遠比蘇軍小得多,戰後統計顯示,蘇軍坦克損失高達6800輛,而德軍只損失了1500輛。那麼,蘇軍坦克損失這麼大,難道對後續戰場形勢沒有影響嗎?
  • 都是「突出部」戰役,一個讓朱可夫顏面掃地,一個讓他一雪前恥
    一些將領建議,先發制人繼續進攻,不給對手任何反應的機會,已晉升為元帥的朱可夫卻不這麼看。在他計劃中,要以大縱深防禦體系,消耗德軍的有生力量,而後「轉守為攻」,理由是:一是,勒熱夫一戰,德軍的實力猶存。儘管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勝利,掩蓋了蘇軍在勒熱夫的損失慘重,但朱可夫心裡十分清楚,德軍的實力遠沒有到崩潰的地步。
  • 史達林格勒戰役中,朱可夫大獲全勝,為何反倒成就德國名將莫德爾
    1942年1月,在蘇德戰場上,蘇軍在打贏了莫斯科保衛戰後,德軍向西撤退了300多公裡,戰局漸趨穩定。令朱可夫意外的是,他遇到了防禦戰大師莫德爾。 在勒熱夫突出部,朱可夫和莫德爾在勒熱夫突出部交過手,雙方傷亡比例是8:1。朱可夫就是因為勒熱夫地區拉鋸戰的原因,才取得了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勝利。於是在評價史達林格勒戰役時,有人做了一個看起來比較矛盾的結論,那就是朱可夫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雖然勝利了,可光彩卻在莫德爾身上,為何會是這樣呢?
  • 朱可夫最大敗仗怪間諜?完美的火星計劃,為何折損百萬蘇軍?
    兩個行動都投入了重兵,尤其是火星行動,前後參戰的蘇軍士兵達到190萬。由此可見,蘇軍的兵力之雄厚,兵源裝備的補充能力之強大,都是德軍望塵莫及的,但是蘇軍在火星行動中的表現卻慘不忍睹,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有資料顯示,戰爭開始前,曾有一名雙料間諜將蘇軍的火星行動計劃提供給德軍,更詭異的是,這是蘇軍故意的。
  • 「火星行動」是朱可夫的一次大敗仗,卻鮮為人知
    在勒熱夫方向,朱可夫制定了代號為「火星」的軍事行動。當時,朱可夫以兩個方面軍(190餘萬人)的兵力從三個方向以雷霆萬鈞之勢對莫德爾的第9集團軍發起了向心突擊,打算一舉殲滅德軍。儘管蘇軍在兵力上佔據著壓倒性的優勢,但第9集團軍在莫德爾的指揮下,以彈性防禦戰術成功挫敗了朱可夫的攻勢,最終蘇軍被迫撤回出發陣地,「而火星行動」也以蘇軍的慘敗而告終。
  • 二戰胡貝口袋戰,蘇軍數倍於德軍,朱可夫與曼施坦因的鬥智鬥勇
    也許是朱可夫過於自信,上任第二天,他就指揮烏克蘭第一方面軍發動了進攻,胡貝口袋戰役由此展開。在他認為,德軍第1裝甲集團軍已經處於蘇軍的三面包圍之中,唯一的出路就是向南越過德裡斯特河向喀爾巴阡山脈撤退,從而與羅馬尼亞的部隊匯合。
  • 史達林格勒戰役是朱可夫贏了,可為什麼光彩屬於莫德爾?
    朱可夫是蘇聯的名將,也是多次在關鍵時刻力挽狂瀾的人物,在蘇聯內部威望很高。二戰期間,德軍一路高歌猛進進行蘇聯,蘇聯被打得節節敗退,眼看莫斯科也不保,蘇聯恐怕是要亡國了,但是最終蘇聯贏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失利的德軍很快就調整戰術,又把方向集中在了史達林格勒戰役,這場戰役是朱可夫贏了,可為什麼光彩屬於莫德爾呢?
  • 柏林戰役蘇軍優勢明顯卻傷亡慘重!原因何在?
    按當時的兵力來說,蘇軍有250萬人的兵力,6000餘輛坦克,7000多架飛機,甚至大炮高達4萬多門,而德軍卻只有不到100萬人,坦克數量是蘇聯的六分之一,飛機數量也不到蘇聯飛機數量的三分之一,大炮也達不到1萬門,無論從哪方面對比看來,蘇軍的優勢都非常明顯,但為什麼到最後,佔優勢的蘇軍傷亡還是高達30萬人呢?有關軍事專家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 白俄羅斯戰役,朱可夫為何能如此自信?戰時仍堅持帶領軍官們打獵
    憑藉著此時蘇軍,裝備的絕對優勢,不到三天,紅軍便在朱可夫的帶領下,攻克了基輔。與此同時,史達林也剛剛結束了,與邱吉爾和羅斯福的德黑蘭峰會。儘管蘇軍武裝力量的累計損失很大,但由於蘇聯的不斷勝利,其他盟國對蘇的物質援助也大幅的增加。所以此時蘇聯不管在人員上,還是在機械化裝備上,相較於德軍都有著不小的優勢。而在這種優勢之下,朱可夫對基輔周圍的德軍也開始了包圍。
  • 朱可夫奉命挽救史達林格勒,他通過分析戰況,確信德軍是強弩之末
    莫斯科會戰之後,德軍已無力在蘇聯戰場發動全線進攻,1942年4月5號,希特勒籤發41號作戰指令,要求德軍迅速奪取高加索油田,佔領史達林格勒,切斷蘇聯南北雙方的戰略交通信。初期德軍攻勢凌厲,其餘德軍開始向史達林格勒實施突擊,震驚世界的史達林格勒大會戰開始。
  • 朱可夫彈盡糧絕時,每天只有幾枚炮彈,為啥仍主動進攻?
    戰場本身就發生在蘇聯境內,因此蘇聯的損失驚人:首先蘇聯人幾乎把所有能夠充作戰爭資源的物資都用到了10月、11月、12月對德軍的阻擊中,到了1942年1月份,蘇軍甚至已經找不到一片可以用來生產飛機的鋁,找不到適合生產炮彈的鋼材和銅,整個莫斯科在11月份每天能生產數萬枚炮彈,到了1月份因為缺乏原材料,有時只能生產幾枚炮彈;蘇軍損失總人數與德軍相近,都在50多萬左右,
  • 朱可夫作為蘇聯統帥部代表,為什麼會失去「大元帥」史達林信任?
    閱兵首長由朱可夫擔任,同時朱可夫被委任為四國對德管制委員會中蘇方最高長官,協調各國對德國問題的處理。這一切都在說明,朱可夫的聲望達到了極點。在蘇聯的各大媒體中,把朱可夫在二戰的功績進行各種吹捧。仿佛二戰時,蘇聯衛國的勝利,都是朱可夫一個人打的。據說,有次史達林看到報紙中對朱可夫的各種讚美之詞,氣憤地把報紙給扔了。
  • 二戰蘇德戰爭,朱可夫為何建議放棄基輔?南線兩個包圍圈正在形成
    那麼,朱可夫提出放棄基輔的理由是什麼呢?作為總參謀長,他的建議為什麼沒有得到史達林認可呢?01朱可夫提出放棄基輔建議是戰場形勢所迫一直以來,人們對於德軍制定巴巴羅薩計劃的嚴密性和邏輯性存在許多疑惑。單就德軍閃擊蘇聯以後,圍繞莫斯科戰役先打後打的問題,到現在仍然各執一詞。
  • 攻克柏林,德國卻要求送投降書到跟前籤字,朱可夫:讓他們到這籤
    在他看來,任何一個作風不當的軍隊,都不會做出很好的成績。而朱可夫手下的士兵則不同。在柏林戰爭剛剛開始時,朱可夫對這次戰爭的勝利 有十足的把握, 並將這場戰爭看得非常簡單。
  • 一天埋下敵軍坦克的三倍數量的地雷,庫爾斯克會戰,德軍怎麼贏?
    但史達林認為德軍已是強弩之末,再衝擊一次就可以徹底消滅德軍,在朱可夫和華西列夫斯基的死諫之下,上了頭的史達林這才冷靜下來,與德軍在庫爾斯克一帶展開對峙。曼施坦因此刻也很難受,原本按照他的設想,此時應該有兩種選擇。第一種選擇是趁著哈爾科夫的勝利,蘇軍還在整備的檔口,集中優勢兵力再次突擊,一定能取得巨大的戰果。
  • 功高震主被罷官,蘇聯軍神朱可夫突然下臺之謎
    說起朱可夫元帥,大家可能都不陌生,畢竟是被譽為蘇聯軍神的男人。但在朱可夫功成名就之時,其卻被罷官了,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致使朱可夫元帥的突然下臺?下面小編就講講朱可夫突然下臺的背後謎團。朱可夫元帥參加革命很早,是名副其實的紅小鬼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