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洋時期,很多割據一方的軍閥都往往兼任師長職務。在第一次直奉大戰以後,曹錕的心腹吳佩孚有意收攏兵權,於是下令各省督軍不得兼任師長。隨後吳佩孚下令免去了直隸督軍王承斌兼兼任的23師師長、河南督軍張福來兼任的24師師長、湖北督軍蕭耀南兼任的25師師長職務。
張福來和蕭耀南是吳佩孚一手提拔的,對於吳佩孚這個命令雖然不滿,但是卻不敢反抗,老老實實奉命行事。但是王承斌資歷比吳佩孚還要老,直接跑到曹錕面前去鬧,說寧可不當督軍也要繼續去當師長。
出現寧可不當督軍也要繼續當師長這種情況,其實是軍閥混戰時期的特點決定的。
所謂軍閥,就是指以軍隊作為政治資本,實行割據的勢力。因此對於軍閥來說,軍隊非常重要,有了軍隊,才有割據的可能。
而另一方面,由於財政緊張,軍隊的軍餉、給養往往都是自己籌集,這也使得部隊的獨立性較強,主官可以利用人事、財政等辦法控制住自己的部隊,拒絕其他人的命令。一旦主官離開部隊,那麼很可能就失去對部隊的控制權。而一旦沒了部隊,那麼官當得再大也是虛的。
所以在北洋時期各路軍閥往往都兼任一個軍職,以控制一個忠於自己的基本武力。而北洋時期軍隊的最大常規編制是師,軍都是臨時編制。因此師長就是最大的常設軍職了,大家自然都要兼任一個師長才放心。王承斌寧可當師長也不願意當督軍就是這個道理,因為沒了部隊他說話就一點用都沒有。
不過要是能控制住部隊,那麼是否兼任師長就不一定了。比如像直系首領曹錕,原本是第3師師長,後來他就把這個位子讓給了吳佩孚,自己不再兼任。還有像張作霖,他控制東北以後也沒有兼任師長一職。
所以是否要兼任師長,關鍵還在於能不能控制住手下的部隊,控制的住,就無所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