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劉大戰-四川軍閥規模最大的混戰,也是最後一次混戰

2021-01-14 騰訊網

二劉大戰是民國時期四川地區所爆發的規模最大的軍閥混戰,戰爭從1932 年下半年一直持續到1933 年下半年,這次戰爭徹底改變了民國時期四川地區的軍事格局,對西南地區乃至全國形勢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亂源-「防區制」

川軍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末編練的四川第十七鎮新軍。

1918年四川督軍熊克武在川整頓軍務,在此之後,逐漸確立了川軍「防區制」的軍事體制。

各軍閥為了擴大自己的防區,相互鬥爭,大戰小戰不斷。

自辛亥革命到1933年底,在此二十餘年中的大小戰爭共有四百七十餘次,平均每半月即有一次。

在四川軍閥混戰中,「二劉」實力崛起,兩人都意欲稱霸四川,在經過了長期混戰之後,至1932 年,四川地區主要還有四大軍閥,分別是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四軍軍長劉文輝、第二十一軍軍長劉湘、第二十八軍軍長鄧錫侯、第二十九軍軍長田頌堯,其中,劉文輝與劉湘的實力最為強大。

劉文輝與劉湘均為四川大邑縣安仁鎮人。劉湘雖年長於劉文輝,但劉文輝卻是劉湘的叔父。

劉湘在川系軍閥中屬於「速成系」。劉文輝屬於「保定系」。

在「二劉大戰」之前,劉文輝在擔任二十四軍軍長的同時,還身兼四川省政府主席、川康邊防總指揮等職。劉文輝的防區轄川康多地,以及川南、川東、川北部分地區,共計70餘縣,其中也包括了如自流井等富庶地區,部隊總兵力達12萬人,在川系各派軍閥中首屈一指。

劉文輝野心勃勃,他希望由自己來統一全川,甚至走向全國擴張。

而劉湘此時在擔任二十一軍軍長的同時,還兼任四川善後督辦,擁有重慶附近及其以東40餘縣的防區,劉湘控制了夔門天險,扼長江咽喉,湊成了海陸空三軍,共計12萬。

二劉為了實現統一四川的企圖,都暗中採取了各種手段,以圖壓制、整垮對方。

劉文輝與川內頗有實力的鄧錫侯、田頌堯同屬於「保定系」,但劉文輝在「保定系」內頤指氣使,還挖鄧、田二人的牆腳,再加之劉湘的挑撥,「保定系」因之貌合神離。

「二劉大戰」從1932年下半年斷斷續續打到1933年下半年,經過兩大階段,包括了數次戰役,戰場幾乎貫穿了整個四川。

1931年,劉文輝以200萬元巨款,從英、日等國購回武器、飛機,拆散分裝從上海運往成都,途徑萬縣港時,被劉湘的師長王陵基扣留,劉文輝交涉未果,記恨在心,暗中以巨款收買劉湘部下範紹增、藍文彬。

劉文輝還命令自己駐江津的部隊切斷重慶糧道。劉文輝之兄劉文彩為幫助兄弟,竟派刺客行刺劉湘,未果後又用迷信巫術企圖咒死劉湘,使劉湘大為惱火。

大戰第一階段

1932年10月1日夜,劉湘指示駐武勝的羅澤洲率先發難,向駐南充的劉文輝部隊打響了第一槍。

1932年10月中旬,站在劉湘一邊的94名將領聯名通電,聲討劉文輝,劉湘內有同盟,外有靠山,開始大舉進攻劉文輝。

戰爭爆發之後,劉湘任命唐式遵為東路總指揮,潘文華為南路總指揮,王纘緒為北路總指揮,分三路進攻劉文輝。

劉文輝分頭防禦,退守沱江防線。1932年11月,劉湘軍隊越過沱江防線,進逼瀘州。田頌堯趁劉文輝與劉湘激戰之時,企圖逼迫劉文輝的軍隊退出成都,劉文輝抽調大量部隊到成都,發動了對田頌堯的「省門之戰」,田頌堯在鄧錫侯的調停下,向劉文輝求和。

劉湘趁機率三路大軍出擊,一舉攻佔了榮縣、井研以東的大片土地,劉文輝在沱江下遊的富庶防區盡失,瀘州也被劉湘收入囊中。

「省門之戰」結束後,劉文輝趕到眉山,設立司令部,籌劃在榮縣、威遠一帶與劉湘展開決戰。

1932年12月上旬,「榮威大戰」正式打響,劉湘軍隊全線失利,劉文輝此時在戰爭中佔了上風。然而12月9日晚,劉文輝部將陳鳴謙倒戈,鄧錫侯、田頌堯部在後方向二十四軍駐守的仁壽、簡陽等地發起進攻,使劉文輝腹背受敵,最終迫使劉文輝同意了劉湘的請和,雙方於12月21日在老君臺籤訂停戰書。

大戰第二階段

「榮威大戰」結束之後,劉文輝回駐成都,決定對鄧錫侯進行清算,但事前走漏風聲,被鄧錫侯提前得知,鄧錫侯在新都、灌縣一帶憑藉毗河進行布防。

劉湘在1933年5月26日,與鄧錫侯在樂至召開「安川會議」,決定聯合進攻劉文輝。

劉湘率「安川軍」110餘團向劉文輝發起猛攻。6月下旬,鄧錫侯趁機反攻毗河,劉文輝只得退守岷江防線,同時辭去省主席一職。

但到了8月,岷江防線被突破,劉文輝只得退守雅安,其部師長陳鴻文、旅長石肇武被俘,夏首勳、冷寅東等部將也被劉湘收編。

劉湘的部隊很快攻下了雅安,劉文輝又慌忙逃向滎經、漢源。不得不派其大哥劉升廷向劉湘求情。劉湘沒有對劉文輝趕盡殺絕,將雅安、滎經、蘆山、天全等十幾縣劃給了劉文輝,留待日後西康建省讓其做省主席。

至1933年10月,「二劉大戰」以劉湘的勝利的告終。

「二劉大戰」是四川軍閥四百多次戰爭中規模最大,時間最長,也是最後一次混戰。全川大小軍閥幾乎都被捲入其中,對四川留下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在戰爭中,二劉投入了大量的財力、物力,為了維持軍費開支,雙方都加緊盤剝老百姓。戰爭開始時,劉文輝在防區籌「國防損」2000萬元。劉湘在重慶發行公債120萬元,在梁山縣籌集臨時費30萬元,在萬縣發行公債30萬元,其餘30餘縣攤派墊款140萬元。另外,劉湘還發行「無息存票」100萬元,強迫人民使用。

在戰爭中鄧錫侯為了防止劉文輝向灌縣一帶進軍,不惜破壞都江堰水利工程,上個世紀30年代四川大饑荒的發生,也和這場大戰不無關係。

劉湘統一四川,結束了「防區制」,也基本結束了四川軍閥混戰的局面,四川經濟社會各項事業開始恢復發展,為日後抗戰提供了一個堅定的大後方。

劉文輝在退守西康後,積極推動西康的建設,對康區發展亦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大局大曆。

相關焦點

  • 防區制導致四川軍閥混戰18年,最後是如何終結的
    1911年,在同盟會和保路同志會的領導下,四川宣布獨立,脫離清政府的統治,在重慶成立了蜀軍政府。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立憲派和封建殘餘勢力也宣布獨立,並在成都成立大漢四川軍政府。其中,重慶蜀軍政府麾下第1師師長在「護國戰爭」、二次革命中不斷發展壯大,1918年已經統攝四川軍民兩政,並自認四川靖國軍司令。為減少川內軍隊爭鬥,熊克武決定按各軍駐防地區,劃撥地方稅款,由各軍自行就地徵收作為軍需糧餉,四川軍閥防區制由此形成。
  • 四川軍閥混戰的高潮:劉湘劉文輝叔侄爭霸
    1932年10月1日,劉湘和劉文輝開戰軍閥統治是近代中國的一大特點,號稱「天府之國」的四川更是軍閥混戰的溫床。在辛亥革命後的20多年的時間裡,四川軍閥之間發生了大大小小數百次戰爭,而二劉之戰則是四川軍閥混戰的高潮。所謂二劉之戰是四川軍閥劉湘與劉文輝之間發生的一場戰爭。劉湘與劉文輝都是四川大邑縣人,二人是堂叔侄關係,劉文輝是劉湘的么叔,但劉湘卻要比劉文輝年長六歲。劉湘畢業於四川陸軍速成學堂,在川系軍閥中屬於「速成系」。劉文輝畢業於保定軍校,在川系軍閥中屬「保定系」。
  • 近代四川為啥會出現長達20年的軍閥混戰?這位督軍是罪魁禍首
    自辛亥革命以來,四川就陷入了軍閥混戰的亂局中。從1911年四川光復開始,直到1932年的二劉之戰為止,四川各路軍閥你方唱罷我登場,尹昌衡、李存厚、熊克武、劉湘、楊森、鄧錫侯、劉文輝、田頌堯等人你方唱罷我登場,上演了一幕幕軍閥混戰的戲碼。
  • 軍閥混戰期間,全國各地軍閥,為何都鬥不過蔣介石軍事集團
    主要是因為當時,全國各地還用用許多擁兵自重的軍閥們,如東北三省的張學良,山西的閻錫山,西北的馮玉祥,廣西的李宗仁,四川的劉湘,雲南的龍雲,貴州的王家烈,湖南的唐生智,廣州的陳濟棠,這些地方都讓各地軍閥把持住,蔣介石是無權過問的,就好比他們都是是古代的藩王。這樣一來的話,蔣介石擁有的地盤,只有浙江,江蘇,上海,安徽,山東,河南這些地方。
  • 奇葩的川系軍閥,打講仗義的內戰,30萬人混戰20年沒統一四川
    民國時期,最大的特點就是軍閥混戰。正如羅貫中所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隨著大魚吃小魚,漸漸的寡頭就出現了。到了抗日戰爭爆發前,軍閥基本就剩下幾個勢力。而四川卻是奇葩的存在,30萬人在四川混戰,竟然從來都沒有人統一。
  • 四川軍閥皆同出一脈,為何彼此混戰20餘年
    但在民國時期各路軍閥混戰的日子裡,沒有被中原戰亂波及的四川大小軍閥反而陷入了更加瘋狂的內鬥之中。有人曾粗略統計,自民國元年即1912年到1933年初,四川共有 478次戰爭,其中規模較大的29次,牽連到鄰近的滇、黔、陝、鄂等多個省份,平均下來每年小打22次,大打1次。那麼物產豐富、地勢險要的四川為何會如此戰禍不斷呢?
  • 科普丨十五分鐘搞懂北洋時代的軍閥混戰
    國奉戰爭:北洋時代最大規模的火併,70萬人大混戰》時,很多朋友看暈了,說太混亂,很不好理解。軍閥混戰的模式一般是這樣的:開局,大帝國崩潰,分裂成很多大小不一的割據勢力,割據勢力之間開啟混戰模式,大勢力可能繼續分化削弱,小勢力也可能逐步整合壯大,時間流逝,大浪淘沙,蠢人出局,猛人翻車,弱小勢力被吞併,最後統一江湖的往往是最雞賊、最低調、實力中上的那個人。
  • 470場軍閥混戰的罪魁禍首,袍哥為何能滲透至四川社會各階層
    袍哥遍布四川各地,成員到底有多少一直眾說紛紜,專家學者們的調查結果普遍在百分之七八十左右,袍哥大爺範紹增則認為四川成年男子90%都是袍哥。 袍哥即「哥老會」,在清朝乾隆年間出現在川渝地區。明末清初,張獻忠的屠川和戰後瘟疫肆虐致使四川地區人口銳減,清政府為此實施了規模浩大的「湖廣填四川」運動。
  • 軍閥混戰時期,士兵的軍餉有多少
    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各路大帥都是割據地方,自己軍隊自己養,因此這不同地方的部隊待遇不一樣。像民國初年,北洋嫡系那幾個師,一個正兵每月軍餉有8塊錢,班長一級是12元。江蘇一帶因為地方富裕,正兵的軍餉就比較高,有10元。而到了廣東,正兵的軍餉更是高達12元,和北洋各師的班長一個待遇了。
  • 八十餘年前,二劉混戰瀘州的原因和影響,其實都是失敗者
    本文參考資料來自瀘州地方文史民國以來,四川軍閥混戰盤桓,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猶如春秋戰國一樣,互相爭奪地盤,戰火綿延數十年之久,給當時的四川老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其中以二劉之爭混戰瀘州最為激烈。但是可以看出,依然是二劉兵強地廣,佔天時地利的優越。劉文輝為叔,劉湘為侄,初時旗鼓相當,各行其政,相安無事。如能團結合作,不難平分秋色。二劉利慾薰心,各懷異志,大肆招兵買馬,斂財屯糧,伺機而動,因明爭暗鬥,矛盾激化,二劉之戰,終於爆發。所謂一山不能容二虎,何況川人窩裡鬥的陋習,這是不可避免的。
  • 民國四川軍閥混戰,最後誰勝出了?
    民國時期,各路軍閥打在一塊,各大勢力開始爭奪所謂的「中央政權」。中原地區和江南地區人腦子打成狗腦子。本以為西邊能消停點,可西邊最不消停。當時四川一個省出了十幾個軍閥,可謂是全中國軍閥最多的省。關鍵是領頭的總換,今天省長還姓劉呢,明天就姓楊了。
  • 劉文輝戰敗,四川王劉湘為何全面追擊,反留下了西康省?
    在昨天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四川王劉湘的故事。其實在劉湘逐步崛起的過程中,曾經遇到了自己的一系列對手。其中,最頭疼的對手就是自己的叔叔劉文輝,二劉曾經上演了一系列的混戰,被人們稱為「二劉爭川。」最終,劉文輝戰敗,部隊損失非常大。
  • 一文讀懂民國軍閥混戰史
    四川、湖南等地是什麼情況呢?答案是:這是南北軍閥打來打去的地帶,他覺得他二逼,他覺得他二逼,誰也不服誰。 袁世凱領導的龐大軍團,響應南方革命軍的號召,成立了民國政府。原本南方革命軍是有人主張打袁世凱的,但黃興認為根本就打不過,只能和談。後來大家一想,真的打不過,就和談了。
  • 嶽麓故事 ‖ 民國前期湖南本省軍閥混戰
    民國前期,湖南處於南北軍閥在湖南混戰及湖南本土軍閥內部混戰階段。北方軍閥在袁世凱洪憲帝制敗亡後,分裂成直、皖、奉三大系統;閻錫山霸佔晉綏,周旋於北洋軍閥三大系之間,獨立為王;馮玉祥脫離直系後崛起中原,攻伐捭闔近二十年;西北五馬長期割據,孫傳芳亦一度稱霸東南。唯有直皖兩大系實力最大,以統一全國為目的,交相入侵湖南。
  • 劉氏家族:稱雄四川二十年,半部軍閥興亡史
    大邑劉氏家族史,堪稱半部四川軍閥興亡史。    民國初年,四川軍閥混戰,劉家也成了氣候。1927年,川軍形成以大邑劉家叔侄為首的兩個派系:侄子劉湘為首的速成系,主要骨幹有楊森、唐式遵等;以叔叔劉文輝為首的保定系,主要骨幹有鄧錫侯、田頌堯等。
  • 軍閥混戰時期,為何很多軍閥寧可不當督軍也要當師長
    在北洋時期,很多割據一方的軍閥都往往兼任師長職務。在第一次直奉大戰以後,曹錕的心腹吳佩孚有意收攏兵權,於是下令各省督軍不得兼任師長。隨後吳佩孚下令免去了直隸督軍王承斌兼兼任的23師師長、河南督軍張福來兼任的24師師長、湖北督軍蕭耀南兼任的25師師長職務。
  • 軍閥混戰時期,虎踞雲南的滇軍戰鬥力到底如何
    滇軍是民國時期佔據云南的軍閥統稱,其前身是晚清時期在雲南組建的新軍。晚清時為了加強國防力量開始編練新軍,除了比較有名的北洋6鎮之外,還在各省也組建新軍。其中雲南的新軍是陸軍第19鎮。為了編練新軍,雲南還建立了雲南陸軍講武堂。
  • 四川王劉湘,管理了四川5000多萬人,到底擁有多少軍隊?
    首先,我們聊聊四川地區的特殊情況,1912年,已經統治了200多年的清朝滅亡以後,我國進入了軍閥混戰的階段。當時,全國各地出現了大大小小的軍閥集團,例如奉系軍閥、晉系軍閥、桂系軍閥等等。四川省作為全國的人口大省、糧食大省,則一直沒有出現龐大的軍閥集團。這是因為四川地區的軍閥內部,一直相互混戰。
  •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不斷,他們維持軍隊的糧食從哪兒來?
    首先當兵的得吃飯吧,不然兵再多,你也沒辦法生存;而搶地盤的目的也是看中這個地方的資源,不僅僅是大家所認為的人口,還有產糧的土地。比如三國第一帝袁術,其實他地盤並不大,但淮南是出了名的富庶,號稱魚米之鄉,人口多,糧食足,這是其當初膽敢當出頭鳥稱帝的最大倚仗。再比如諸葛亮北伐,很大程度上就是輸在糧食上。
  • 民國四川軍閥史1:北洋軍閥和西南軍閥的角鬥場
    袁世凱復闢帝制失敗後,中國陷入了四分五裂的軍閥割據和混戰的局面,而四川由於其特殊的時代背景誕生了眾多的大小軍閥。大軍閥與小軍閥,本省軍閥與外省軍閥就此展開了十數年的大亂鬥,軍閥混戰時間之長、次數之多、範圍之廣堪稱全國之最。地史館將以時間為線索,詳細還原四川軍閥割據和混戰始末,由於時間跨度較長,涉及事件和人物眾多,因此將四川軍閥史分為三個部分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