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陵,位於齊魯大地山東,是今山東境內最早設立的縣治,據傳由楚大夫屈原命名,「蘭」為聖王之香,寓意「王道」,「陵」原義為高地,引申為「樂土」,「蘭陵」之名,意為在楚國建設一片「王道樂土」,也正是屈原追求的理想。荀子是儒教正宗,楚國春申君為令尹時,荀子做了兩任蘭陵令,並終老於此,被稱為「後聖」。
蘭陵自先秦時期起一直都是中國古代名郡。蘭陵王為中國古代王爵,是郡王爵,其中最出名的便是北齊文襄帝高澄第四子高長恭。
蘭陵王高長恭,中國古代四大美男之一,本名高肅,族名高孝瓘,字長恭,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文襄帝高澄第四子,北齊名將。
蘭陵王高長恭一生徵戰無數,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邙山大捷」。 河清三年(公元564年) 十二月,北周武帝派遣10萬精兵,圍攻洛陽,形勢危急,北齊武成帝高湛派蘭陵王高長恭、大將軍斛律光、并州刺史段韶等援救洛陽,段韶率領左軍,高長恭率領中軍,斛律光率領右軍,段韶利用謀略擊潰北周軍隊,高長恭則親自率領五百名騎兵衝進北周軍隊的包圍圈,到了金墉城(今河南洛陽東北故城)城下,因為高長恭戴著頭盔,城中的人不能確定是敵是友,直到高長恭把頭盔脫下來讓大家看到他的面貌,城上的人才軍心大振,歡聲雷動。他們沒想到這位勇猛無敵、深入重圍的武士竟是「貌柔音美」的蘭陵王,於是立即放箭保護他,並裡外合力,成功解圍金墉城。北周軍隊最後棄營而逃,從邙山到谷水的三十裡川澤之地,都是北周丟棄的兵器輜重。
高長恭在此次場戰役中威名大振,北齊皇帝親自到洛陽犒賞三軍,能歌善舞的北齊將士以邙山戰役勝仗為背景創作了歌頌蘭陵王的舞樂,即後來知名的《蘭陵王入陣曲》。
據說蘭陵王相貌異常俊美,位列中國古代四大美男之一,那麼他到底有多美呢?《蘭陵忠武王碑》中說他「風調開爽,器彩韶澈」;《舊唐書·音樂志》中說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話》中說他是「白類美婦人」。 因為面相善良,使得蘭陵王在戰場上沒有一點威懾力,並經常受到敵手的輕蔑。於是高長恭,命人製作了一個面目猙獰的「面具」,每逢戰事便把面具戴在臉上,以此達到威懾對手的目的。《舊唐書·音樂志》云:「代面出於北齊。北齊蘭陵王長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對敵。」甚至有人推斷,後來京劇中出現的「臉譜」,很有可能與蘭陵王的面具及舞曲《蘭陵王入陣曲》有關。
然而芒山大捷後,隨著高長恭威望的不斷上漲,受到北齊後主高緯的猜忌。《北齊書·卷十一·列傳第三》曰:「芒山之捷,後主謂長恭曰:『入陣太深,失利悔無所及。』對曰:『家事親切,不覺遂然。』帝嫌其稱家事,遂忌之。」這便是後人所說的引後主忌恨的「家事即國事」之說。
然而,高長恭之後更是不惜自毀聲譽、消極懈怠,以消除君臣猜忌,卻仍然沒有成功脫身朝堂。定陽之戰時,高長恭常常收取賄賂,聚斂財物,更是在隨後的戰事中,多次假託有病,不去管政事,然而在他那個年代,諸國紛爭,戰亂頻繁,高長恭始終沒有成功退出朝堂。
武平四年(573年)五月,後主高緯派人給高長恭送來毒酒,高長恭對他的王妃鄭氏(蘭陵王妃)說:「我對國家如此忠心,哪裡有辜負皇上,而要賜我毒酒?」鄭氏回答說:「你為什麼不親自當面去跟皇上解釋清楚呢?」高長恭說:「皇上怎麼可能會見我?」於是飲鴆而死,年僅三十三,追贈太尉公,諡號忠武。
蘭陵王高長恭是南北朝時期少見的才貌兼備、文武雙全的奇男子,他驍勇善戰、忠君愛國,北齊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暴君王朝,幾乎所有的皇帝都是非常殘暴的,而蘭陵王作為宗室成員,卻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另類」, 與北齊君主的殘暴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不幸的是他生在皇室,更是生在那個戰亂不休的年代,軍功顯赫卻偏偏遭到君王的猜忌,導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結局。更具諷刺的是,蘭陵王高長恭死後的第四年,失去了支柱的北齊就被北周皇帝宇文覺所滅,北齊王室成員幾乎全遭屠戮。
參考文獻:《北齊書》、《北史》、《舊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