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蘭陵王高長恭,國事當家事被賜死,未遇昏君卻如此收場?

2020-12-14 平楠說史

在歷史上,功高蓋主者往往受到帝王猜忌,甚至開國皇帝天下初定後第一時間便是著手處理功臣。面對家國天下,帝王心存防備無可厚非,但對忠臣態度有任其回鄉歸隱者,如趙匡胤;也有下毒手殘害,如朱元璋。從臣子角度出發,功高蓋主者中不乏懷有二心的,但也有部分忠臣純粹的死於帝王猜疑,蘭陵王高長恭便是其中之一。蘭陵王雖為皇族,但出身低微,最初並沒能得到應有的重視。因北齊皇帝更迭頻繁為其提供契機,各方勢力爭執不下,反而為出身平凡且置身事外的高長恭謀得一線生機,從而授予官職走上歷史舞臺。

北齊末期人才凋敝,甚至可以說僅以戰必勝的蘭陵王維持最後一片土地。皇帝昏庸往往做不成大事,所做荒唐事往往是臣子陰謀或是真正掌權的太后所為,而高緯的母后胡王后就是後者。在蘭陵王屢立戰功聲名鵲起時,胡王后並沒能因外患減少而高枕無憂,反而是擔心高長恭的光芒蓋過高緯。胡王后藉口為其賜婚,實則為意圖刺殺。但是派遣的殺手陪伴高長恭左右之後,為其人格折服並未能完成任務。此時的胡王后必然勃然大怒,竟頓起殺心,只是此次的矛頭指向了被委派的女子。戲劇般波折,反而是高長恭奇謀保護了自己的妻子。

按理說高長恭大權在握,如有不軌之心完全沒有忌諱胡王后的理由,但即使知道胡王后的心意,高長恭仍未有絲毫反叛動作,仍是為國盡忠。563年,突厥兵臨城下,洛陽告急。忠臣子圍著皇帝不知所措之際,高長恭親率五百親兵前往破敵。人數劣勢可想而知,卻憑藉勇猛勢頭以少勝多擊退了突厥圍城,如此則從戰場上的將軍躍升成為護國英雄,百姓心中無不感念。風頭正盛的高長恭仍兢兢業業,並沒有認為自己立下功勞,而是留下了一句"國事既家事"。但殊不知國事便是家事的想法將屠刀懸在了自己的項上。

如此胸懷天下,卻被狹隘的高緯理解成"王朝是你的家,那我算什麼?"。從全局觀分析高長恭所言,雖然一心為國,但這句話確實值得考量,在皇帝心中,自己才是受命於天,如果臣子將自己的位置抬高,甚至與自己舉案齊眉,無論是否有二心都會受到猜疑。565年,高緯如願登基。大權在握的高緯第一時間必然是除掉心頭大患——高長恭。

雖一身是膽,恐已無用武之處。此時的高長恭戰功顯赫,無奈沒有明君的自己之後將難有作為。而面對心胸狹隘的高緯,急流勇退是高長恭最真實的想法。高長恭藉口稱病,希望交出權力而保取自身平安。但藉口患病卻仍被高緯猜忌賜其毒酒,高長恭面對毒酒已經沒有退路,他知道不管自己是否前往覲見高緯,高緯都不會聽他訴說任何說辭。高長恭將毒酒一飲而盡,這名古代美男子英年早逝,時年33歲。

後人對高長恭的評價傾向於相貌好、戰神、冤屈受鴆。而帳下軍兵對戰必勝的將軍自然願意追隨。逢戰必勝,榮譽與功勞花落自家自然痛快。從民眾從士兵角度來看,高長恭都堪稱好評。反觀世人對於高緯的評價卻不一而足,雖然屠戮功臣甚多,但卻少有人說其為昏君,也無人讚頌其為明君。對百姓雖然屢次降低賦稅,但百姓從未有絲毫感念之情,可謂是志大才疏卻身居高位。陸令萱、和士開、高阿那肱、穆提婆、韓長鸞等人常伴高緯身旁,沒有能力卻鴆殺高長恭也就不足為奇了。

北齊末年,隕落的名臣不僅僅是高長恭,由571年琅琊王高儼之死開始,到572年荒唐的追授高儼為楚皇帝,再到同年誅殺斛律光,573年鴆殺高長恭只能算是落下帷幕。一幕幕驚心動魄的史實,絕非才智平庸的高緯一人能為。朝廷的構成無非是君王、忠臣、奸臣。忠臣凋敗,奸臣勢必甚囂塵上。奸臣承蒙聖恩而蒙蔽陛下雙眼也就能夠理解了。北齊在高緯荒唐無度的管理下,終沒能逃避被北周滅亡的結局。此時的高緯年僅21歲,為了逃避眼前困局,高緯竟將自己的皇位傳給年近六歲的高恆。北齊滅亡從蘭陵王高長恭的凋落就已經開始了,而剩下的臣子與高緯,對於最後的北齊除了"放任自流"並無任何建樹。

相關焦點

  • 蘭陵王高長恭,北齊最後的戰神,卻因功高震主而被冤殺
    好在北齊還有蘭陵王高長恭等一眾武將,替高家外御強敵,內震讒臣,出生入死,保家衛國,維持著當時的三足鼎立之勢。高長恭在當時幾乎是戰神的代名詞,芒山一戰,高長恭帶著鬼臉面具出道,率五百精兵,直衝北周大軍陣中,打得北周大軍潰不成軍,丟盔棄甲蔓延三十餘裡。蘭陵王因此一戰成名,鬼臉戰神的名號開始在北周軍中流傳。
  • 壓倒北齊的最後一根稻草:蘭陵王高長恭被高瑋賜死
    高瑋與蘭陵王結過梁子蘭陵王高長恭,北齊文襄帝高澄的第四個兒子,高瑋的親堂兄,且常年在軍中,威望很高。要是斛律光還在,蘭陵王就算再光彩奪目,高瑋也不會看不慣高長恭,可是,在斛律光死後,高長恭成了北齊最耀眼的將星,再加上高長恭是正宗的皇室血脈,鳳子龍孫,那是擁有皇位繼承資格的人,這讓高瑋不能不正視這個嚴重的問題了。
  • 蘭陵王高長恭
    《北齊書》載:及在定陽,其屬尉相願謂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貪殘?」長恭未答。相願曰:「豈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見忌,欲自穢乎?」長恭曰:「然。」相願曰:「朝廷若忌王,於此犯便當行罰,求福反以速禍。」長恭泣下,前膝請以安身術。相願曰:「王威名太重,最好在家養病,別幹預政事了。」生活在這樣恐怖的帝王家庭,不緊張也不行。從此,長恭每遇戰事,便稱病不出。故意「有疾不療」,以求藉此避禍。
  • 歷史上蘭陵王高長恭是美男子嗎?他是怎麼死的?
    蘭陵王高長恭,是北齊皇室,為北齊神武帝高歡之孫、文襄帝之四子,若問他是不是美男子,答案當然是。古代有四大美女,而相對的也有四大美男子,高長恭就是四大美男子之一。古代四大美男子說法不一,其中一個說法四人分別潘安、蘭陵王、宋玉、衛玠。
  • 北齊已經衰落的情況下,後主高緯為何一定要處死護國柱石蘭陵王?
    恰恰蘭陵王高長恭,他就兩樣皆佔,當政的北齊後主高緯是一位荒淫無道的昏君,而高長恭自己又是一位功高震主的名將,試問蘭陵王焉能不亡呢?歷代昏君,他們皆不會為國而憂,只會為己而慮。即使,他知道只有某個人在,國家才能繼續存在,一旦他懷疑這個人對他威脅,無論是否知道他現在忠心不忠心,他都會作出自掘長城的時期,或將其賜死,或將其逼死,或將其去職,總之是不會讓他對自己再有威脅。北齊後主高緯,他對待蘭陵王高長恭就是如此。
  • 美男蘭陵王高長恭人美心善,卻被北齊後主毒酒害死,相煎何太急?
    蘭陵王高長恭(541年—573年),本名高肅,族名高孝瓘,字長恭。他是北齊文襄皇帝高澄的第四個兒子。擔任過并州刺史。當年突厥侵犯晉陽城的時候,高長恭率領軍隊全力反擊,立有戰功。因高長恭戴著面具,城上的齊軍認不出高長恭。高長恭於是脫去頭盔,露出臉來,城上的齊軍方才認出是他,才派出弓弩手下城救援,將周軍打得落花流水、潰敗而逃。戰罷,齊軍將士一起歌頌此事,成為一曲,即後來人們所熟知的《蘭陵王入陣曲》。
  • 北齊名將蘭陵王:因美貌被忽視,因功高被賜死
    提起蘭陵王,現在的孩子大概只知道遊戲裡的刺客,卻不知道他是四大美男之一,還是北齊宗室的一位名將軍。蘭陵王叫做高長恭,541年出生,是東魏權臣高歡的孫子、高澄第四個兒子,生母沒有記載。他早年其實生活並不如意,在仕途這條道路上走的也並不順利,一直到557年才開始起家,被授為通直散騎侍郎,558年又封為開國公,一路升到高殷即位,560年受封為蘭陵王。乾明之變後,皇叔孝昭帝高演登基,對他予以重用,563年,北周的大將軍楊忠和突厥木桿可汗一起從恆州而下進攻北齊,他參與了這次戰役,擊退了敵軍。
  • 蘭陵王高長恭,歷史上最美麗的王子
    而在這個時代中,將星雲集,我們今天所要講的人,便是這個朝代中的一個人物——北齊蘭陵王高長恭!高長恭(公元?~573年),姓高,名肅,字長恭。北齊世宗文襄帝的第四子,東魏大權臣北齊奠基人大丞相高歡之孫,封為蘭陵王,算是皇室宗親,用現代慣用的稱呼就是王爺。更多關於高氏資料請搜索關注公眾號高氏春秋。
  • 戰神之殤,高長恭自毀聲譽仍難逃悲慘結局
    蘭陵王為中國古代王爵,是郡王爵,其中最出名的便是北齊文襄帝高澄第四子高長恭。蘭陵王高長恭,中國古代四大美男之一,本名高肅,族名高孝瓘,字長恭,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文襄帝高澄第四子,北齊名將。蘭陵王高長恭蘭陵王高長恭一生徵戰無數,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邙山大捷」。
  • 北齊蘭陵王戰功赫赫,說一句話被皇帝賜死。王翦:還是太年輕
    這一些宗室中,出現了一個和其他高氏子孫不一樣的人:蘭陵王高長恭,古代四大美男之一,因為長得太俊美,作戰時候不得不戴上面具來。這位王爺不爭權奪利,也不變著法的玩花樣。他有一個特長,那就是打仗非常牛,和當年的神武帝高歡差不多。本來以為,高氏家族中出了一個正常人,不僅長得好看,作戰勇猛,而且忠心耿耿。
  • 蘭陵王-高長恭
    邙山之戰,高長恭為中軍,率領五百騎兵再入周軍包圍圈,直至金墉城下,因高長恭戴著頭盔,城中的人不確定是敵軍或是我軍,直到高長恭把頭盔脫下來城上的人才知道是高長恭,派弓箭手開始放箭保護他,之後高長恭成功替金墉解圍,高長恭在此次戰中威名大振,士兵們為此戰而謳歌他,即後來知名的《蘭陵王入陣曲》。後歷任尚書令、錄尚書事、大司馬、太保、太尉等。與段韶徵討柏谷,又攻打定陽。
  • 蘭陵王高長恭,居然是李世民的外公?長孫皇后成了他們之間的紐帶
    也正是因為如此,才會將北周、隋朝、唐朝這三朝之間的皇族,聯繫在了一起,使得彼此成為了親戚關係。獨孤伽羅生下了隋煬帝楊廣,而元貞皇后生下了唐高祖李淵。因此李淵和楊廣是親表兄弟的關係。蘭陵王高長恭,居然是李世民的外公!南北朝後期,北朝從北魏演變成了東魏和西魏。後來東魏被高歡家族篡奪,高洋建立了北齊王朝。而西魏被宇文泰家族篡奪,宇文覺建立了北周。這麼一來我們就能搞清楚了,當時北朝有兩大家族,一個是宇文家族,一個是高家。蘭陵王高長恭,就是高家的後代。
  • 古代四大美男子之一蘭陵王高長恭
    蘭陵王,本名高肅,族名高孝瓘,字長恭,北齊宗室名將,神武帝高歡之孫,文襄帝高澄第四子。蘭陵王,雖然後來被人譽為戰神,但是剛開始的他的成長之路並不順心,因為身份尷尬,他雖然身為貴族,依舊不太被高洋重視,所有他做事躬勤細事,絲毫不會懈怠,並且性格幾乎到了完美的地步,對待跟隨自己的兵士非常的寬厚,甚至是派來刺殺他的人,都因為他的個性極為和善寬厚,而不忍下手,他的一生戰功赫赫,在北齊與北周的邙山之戰中,僅僅帶領五百鐵騎,倆次殺入敵陣,殺敵無數,因為當時北齊的鎧甲
  • 蘭陵王:從傾世美男,到戰場殺神,他33歲飲下的毒酒,是時代的悲鳴
    自西晉末年,中國便進入了近300年的亂世,群雄迭起,這期間,出現了兩個「齊」朝,南齊(屬南朝)的開創者是蕭道成,而北齊(屬北朝)的奠基者,實際上是高歡,也就是蘭陵王高長恭的爺爺。武士共歌謠之,為《蘭陵王入陣曲》是也。此戰之後,蘭陵王高長恭以500人馬打敗敵軍,名揚天下,北齊將士再也無人敢小覷這個「面如白玉」的皇族子弟。此後,有人創作了著名的《蘭陵王破陣曲》,就是根據此戰而來。一代名將、蘭陵王高長恭至此開始崛起。
  • 南北朝最後的戰神,被賜死了
    帝國戰神、皇族宗室、蘭陵王高長恭已於日前因意圖謀反被皇上賜死,終年32歲。在北齊軍隊中,他逐漸被奉為國之戰神,為人頂禮膜拜。在軍中,還有多才多藝的戲曲創作者根據其解洛陽之圍的壯舉,創作出舉世矚目的《蘭陵王破陣曲》。4按道理,顏值加分、軍功加持的蘭陵王高長恭應該會很受北齊皇帝的歡迎。然而,很不湊巧的是,高長恭身處的高氏家族,不管哪位皇帝上位,都喜歡先拿自己叔伯、兄弟開刀。
  • 戰神被賜死,年僅32歲。
    北齊武平四年(573年)五月,一條重磅新聞震驚了整個帝國: 帝國戰神、皇族宗室、蘭陵王高長恭已於日前因意圖謀反被皇上賜死,終年32歲。 朝堂一片譁然,人們錯愕之際,不禁為這位曾數次救北齊帝國於危難的戰將感到痛惜。
  • 蘭陵王墓碑出土後,專家在墓碑後發現一首詩,內容讓人嘆息
    消息傳入鄴城,北齊武成帝驚慌,於是派遣蘭陵王高長恭率軍前往迎接北周與突厥的圍攻。蘭陵王高長恭驍勇善戰,激戰數月,北齊軍隊擊退了突厥大軍。但是北周的威脅依然存在,河清三年十二月,北齊與北周在洛陽北邙山相聚會戰,此一戰不僅可以決定此後數十年間兩國之間的力量對比,更決定著故都洛陽落入誰手。
  • 為何說蘭陵王如同一根清冷的玉弦,牽動著北齊,驚豔了整個南北朝
    (三)蘭陵入陣曲 北周與北齊戰事不斷,作為皇族,高長恭首當其衝。邙山之戰,北周步步緊逼,金墉城孤立無援。最終是他帶領五百人衝出突圍,奔向金墉,面對城內之人摘下獠牙面具:「我乃蘭陵王高長恭,陛下從未放棄你們,他派我來營救你們。」 面具下俊美的臉龐並未讓人輕蔑。那臉上洋溢的自信與堅毅深深地震撼了城中的人,他們對上天的祈願實現了,如同神祗降世般,他們北齊的神來了,要帶領他們走出戰亂,走向凱旋了。
  • 北齊最強特種騎兵部隊,百保鮮卑指揮者蘭陵王,有遺傳性精神病?
    故事都要從北齊王室開始講起,蘭陵王高長恭他是北齊王朝宗室名將,陳武帝高歡之孫、文襄帝高澄第四子。對於蘭陵王高長恭的歷史描寫以及相關介紹永遠都是溫良敦厚,容貌新鮮美這樣的描述就憑這樣的描述,我們可以想像一下,一個這樣有才華有相貌而且善良的人哈,竟然是一個可以憑藉著僅僅五百名騎兵突破北周軍包圍圈,並成功破解當時困境的蒙面將軍。
  • 北齊第一名將,為韋孝寬所忌,是北周武帝所深憂,非蘭陵王高長恭
    受時下一些影視作品的影響,在很多人心目中,北齊的第一名將是蘭陵武王高長恭。有人把蘭陵武王高長恭吹噓成「北齊最後的支柱」,甚至吹牛不怕吹怕天,說高長恭是「中國古代十大名將」之一,地位與韓信、衛青、霍去病、李靖等人並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