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芋泥,是福州菜中的一道經典菜式,具有細膩柔潤、香甜可口、佔樸大方等特色。該風味以福建特產檳榔芋為主料,以紅棗、櫻桃、瓜子仁、糖冬瓜條為配料,以白糖、熟豬油為調料蒸製而成。
作為閩菜中的傳統甜食之一,「太極芋泥」的來由與明末民族英雄戚繼光領導的、抗擊倭寇的著名「戚家軍」有關。某年中秋佳節前夕,戚家軍在一場海戰中大勝倭寇。接著,戚家軍依山安營紮寨,準備作一段時間的休整,並打算慶祝一下這場勝利.以及即將到來的中秋節。可是,向來以狡猾著稱的倭寇,抓住了這個好機會,將戚家軍團團圍住,企圖將他們一舉消滅。
這樣一來,戚家軍斷糧了,但仍在困獸猶鬥,他們開始挖野菜、野芋頭,剝樹皮,以此來充飢。野芋頭又麻又硬,煮了也十分難吃,這為將士們帶來了麻煩。後來,火夫改變了烹製方法,以蒸代煮,而且將野芋頭蒸得爛熟。這樣一來,野芋頭吃起來易於下咽,而且口感粉綿綿的,味道甜香。
得益於野菜和野芋頭,戚家軍最終渡過難關,並一舉將倭寇擊敗,使他們再也不敢來騷擾東南沿海。後來,戚家軍蒸芋頭的吃法傳到了民問.在經過廚師們的不斷改進後,就出現了芋泥、太極芋泥等風味名吃。
但是「太極芋泥」真正聲名遠揚,卻與另一位民族英雄林則徐有關。
話說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則徐被朝廷任命為欽差大臣,專門赴廣州查禁鴉片。林則徐到達廣州後,受到了英、德、美、俄等國領事的奚落。他們特意備了一席西餐涼蓆「招待」林則徐,讓林則徐在吃所謂的「涼蓆」冰淇淋時出了醜。為了給這些領事先生以國威的震懾,林則徐也特設筵席「回敬」他們。領事們在享用了幾道涼菜後,林則徐讓人端上了一盤「太極芋泥」,這道菜顏色深褐,表面光滑,就像兩條魚組成的「八卦圖」一樣。因為它不冒熱氣,讓人一看以為肯定是一道冷菜。
接著,一位領事拿起湯匙喝了一勺,但見他當時直燙得兩眼發直,都沒來得及吐出來就咽了下去;另一位領事燙得叫喊了一聲,嘴唇上出現了一圈紅色「花邊」。其他領事們被此情此景驚得目瞪口呆。
這時,林則徐慢悠悠地站起來,並介紹說這道福建名菜叫「太極芋泥」。從此,林則徐在廣州以「太極芋泥」教訓傲慢的外國領事們的故事不脛而走,被人廣為傳誦;而「太極芋泥」這道菜也一時之間聲名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