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村」走上現代農業新路(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2021-01-10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海外網

吉林長春市九臺區紅光村水稻種植遠近聞名,素有「稻村」之譽。

過去,這裡以種稻聞名,卻沒有實現靠種稻致富。種地效益較低,紅光村曾有近八成村民選擇外出務工。如今,紅光村水稻種出了品牌,遠銷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村民人均年收入超5萬元。

「如今幸福得滿面紅光,紅光村名副其實嘍。」60多歲的村民金英玉前兩年結束了外出務工生活,回村安心養老。村子變美,收入提高,越來越多的村民回村創業、養老。

「農業現代化搞上去了,致富走對了路。」村黨總支書記趙雲熙說。

紅光村共有1000多口人,耕地面積276公頃,全部為水田。曾經,村裡700來人外出務工,土地多流轉給周邊的村民耕種。

「辛苦種一年地,也就掙7000多元。」金英玉和老伴很早就把地流轉出去,一同外出務工。

「人都走空了,村子還談啥發展?」時任村黨支部書記姜潤中深感困惑。2009年前後,紅光村迎來新機遇,在政府部門幫助下,利用農業項目資金,購置農機、建設高標準農田。

「咱們農民一家一戶種不出效益,就把地全交給企業種。」姜潤中帶頭成立水稻農機化生產專業合作社,協調全村的水田入股或流轉,通過與農業企業合作,村企聯營,實現統一經營。

「水稻連片,打破的田埂變成田。」姜潤中回憶說,村裡的水田種植面積因此增加了約30公頃。

近年來,村裡共投入2000多萬元,將全部水田建成設施完善、農電配套的高標準農田,同時購置了65臺(套)各類農機具,水稻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率提高到98%。

「土地規模經營,機械化耕作,省了成本,增了收成,每公頃地能多收入6000多元。」趙雲熙說。

「現在,靠耕地入股每年分紅1.4萬元,比流轉給普通農戶增加5000多元。」金英玉說。

村企聯營企業一方負責人趙德厚決心把村裡的大米品牌做大。打響綠色品牌,離不開農技支撐。當地農技推廣中心和九臺區建設的智慧鄉村綜合服務平臺,成為技術後盾。

「以前施肥撒一片,現在根下一條線,農機插秧時順便就把肥下到了根部。」九臺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邱信臣說,精準施肥讓紅光村的水稻種植節肥10%以上。

這兩年,趙德厚還同農技推廣中心推行水稻秸稈還田實驗。如今,在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基礎上,測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機肥、綠色防控病蟲害等一項項農技在紅光村的稻田裡紮根。

「企業將村裡的大米打造了『水清清』品牌,一斤大米少的賣到6元,高端的能賣到40多元。」趙德厚說。(記者 嶽富榮 祝大偉)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12月26日 第 02 版)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稻村」走上現代農業新路
    6月11日,中宣部舉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報導活動啟動儀式,全面啟動「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重大主題宣傳。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從7月1日起,本報推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深入反映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各項新成果、新成就。敬請讀者關注。奔騰的飲馬河西岸,廣闊的稻田已泛起淡黃色。得益於飲馬河水的灌溉,吉林長春市九臺區紅光村水稻種植遠近聞名,素有「稻村」之譽。過去,這裡以種稻聞名,卻沒有實現靠種稻致富。
  • 「稻村」走上現代農業新路
    得益於飲馬河水的灌溉,吉林長春市九臺區紅光村水稻種植遠近聞名,素有「稻村」之譽。過去,這裡以種稻聞名,卻沒有實現靠種稻致富。種地效益較低,紅光村曾有近八成村民選擇外出務工。如今,紅光村水稻種出了品牌,遠銷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村民人均年收入超5萬元。「如今幸福得滿面紅光,紅光村名副其實嘍。」60多歲的村民金英玉前兩年結束了外出務工生活,回村安心養老。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長春「稻村」走向現代農業新路
    得益於飲馬河水的灌溉,吉林長春市九臺區紅光村水稻種植遠近聞名,素有「稻村」之譽。過去,這裡以種稻聞名,卻沒有實現靠種稻致富。種地效益較低,紅光村曾有近八成村民選擇外出務工。如今,紅光村水稻種出了品牌,遠銷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村民人均年收入超5萬元。「如今幸福得滿面紅光,紅光村名副其實嘍。」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阿布洛哈村——通了村公路 走上致富路
    建村57年,許多村民都不曾走出大山。「買支牙膏得爬懸崖走上整整一天。」「出去賣羊,得把羊綁在腰上,手腳並用拽著繩索溜過河。」這是幾年前,村民生活的真實寫照。日力色日把駐村工作隊合力製作的「種植計劃表」發到村民手中,給大家吃上了定心丸。從產業規劃到項目論證,從作物栽培到技術傳授,駐村工作隊全過程指導、全覆蓋跟蹤,阿布洛哈村現代農業產業從無到有,120畝芒果、50畝臍橙、2萬多株青花椒,在峽谷中落地生根,全村人均年增收超過4000元。
  • 人民日報頭版關注長春市九臺區紅光村:「稻村」走上現代農業新路
    得益於飲馬河水的灌溉,吉林長春市九臺區紅光村水稻種植遠近聞名,素有「稻村」之譽。過去,這裡以種稻聞名,卻沒有實現靠種稻致富。種地效益較低,紅光村曾有近八成村民選擇外出務工。如今,紅光村水稻種出了品牌,遠銷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村民人均年收入超5萬元。「如今幸福得滿面紅光,紅光村名副其實嘍。」
  • 水牛稻創始人趙俊海:發展創意農業 稻村換新天
    綠水繞方田,微風鋪坦道,白鷺掠過顆粒飽滿的稻田,飛過一池碧荷……歷史記憶中白花花的黃河灘鹽鹼地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處處散發自然魅力的金波新天。【初心】責任加碼 深耕農田引黃洗地後,水牛趙村迎來了最好的一段光景。這是一條天賜的黃金點,從此良田沃土、稻米飄香,村民們依靠家門口的這片土地,生活也過得愈加殷實。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平壩青莊壩區:現代農業有奔頭
    他告訴我們,明年準備改種魔芋,也願把技術分享給村民。讓村民都能種出高質量的農產品。薛國忠這些年獲得的榮譽 薛老不愧「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平壩區縣鄉基礎人才」、區「勞動模範」等稱號,年近古稀,在平壩「十裡五萬畝」蔬菜園區仍活躍著他忙碌的身影。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永清縣瓦屋辛莊村:棚菜種植引領農民走上...
    瓦屋辛莊村位於永清縣龍虎莊鄉西部,多年來,該村把蔬菜產業作為改善民生、富民興民的一個重要突破口,通過積極扶持,撬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槓桿,打開興村致富之門,棚菜生產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多到優」的大發展,引領農民走上了小康之路。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走上致富路不忘群眾!平壩區「輪椅貨郎...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走上致富路不忘群眾! 「父親和母親都是姜農,說起小黃姜,在我們村種植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因為皮黃得名,辣味也挺足,但因為大山阻隔了銷路問題,每年都為銷售而犯難,我當時就想,如何通過一種新方式賣出去。」 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楊明成在電視新聞上看到其它地方農產品利用網絡銷售的方式,就這樣,他用卡裡的300元低保錢買了紙箱,去和談快遞公司商談,最終和百世快遞合作。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半程鎮:戶戶通,鋪就村民幸福小康路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半程鎮:戶戶通,鋪就村民幸福小康路 2020-09-30 13: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別了,貧困!你好,小康! 清遠連樟村貧困人口...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別了,貧困!你好,小康!「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小康承載初心,小康點亮生活。在決戰決勝的最後階段,羊城晚報派出多路記者,進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聚焦南粵大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關注普通群眾身邊的巨大變化。從今天起,本報開設「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講述您身邊的小康故事。敬請關注。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七)
    本文轉自【求是網】;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七)黑土地上的好日子本刊記者 楊紹華 鄂 璠 58歲的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村民劉淑梅笑得陽光燦爛,看一看她現在的舒心日子科研人員把論文寫在了大地上:建設中國農業大學吉林梨樹試驗站,建設全國首家黑土地保護與利用院士工作站,創建科技小院,建立現代農業綜合示範區,從而形成了科技良法種出糧滿倉的「梨樹模式」。 農業機械化、智慧農機是「梨樹模式」的另一個鮮明特點。如今,梨樹縣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了93.64%。春種秋收鐵牛馳騁,阡陌之上蹚出一條優質、規模、高效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江蘇啟東東興鎮村:描繪美麗鄉村生動畫面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江蘇啟東東興鎮村:描繪美麗鄉村生動畫面 2020-12-06 10:07:59 來源: 啟東市融媒體中心 初冬時節,江蘇省啟東市惠萍鎮東興鎮村捧回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遂川:世外桃源脫貧路 別有洞天新生活
    「耕地少、勞力缺、無主導產業,還是縣裡掛牌的『治安亂點村』。」2014年,由市扶貧辦和縣人社局組成的駐村幫扶工作隊初入「十三五」重點貧困村桃洞,就倍感壓力。僻遠小村,由此開啟一場脫貧的逆襲。6年過去,全村貧困發生率從26.95%降至0.29%,村集體經濟收入從1024元增至104300元。想要富,先修路。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常州第一村」的小康模樣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村委全額承擔了村民的失地農民保險、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意外傷害險,成立村級慈善基金,按需幫扶特困戶和重病戶,實現政策兜底和保障兜底,村裡經常舉行文體活動豐富村民們的文化生活。   三代村書記接力共築小康夢   30多年前,牟家村只是常州東北角的一個貧困小村,20世紀70年代,全村僅有一家工廠,人均年收入僅275元。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彩雲之南:小康路上的最美笑臉
    ,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如果說上面這段話更多是抽象的數字,那麼記者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採訪中的所見所聞,特別是那一張張掛在鄉親們臉上的絢爛笑容,深深感染和觸動了我們的心靈,這正是脫貧攻堅最靚麗的底色,是小康生活最鮮活的註腳,是奮鬥之路最耀眼的光芒。彩雲之南,目之所及,處處山青水綠、天碧雲淨,產業更興旺,日子有奔頭,黨的好政策託起了百姓的好生活。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興和縣:農家樂裡的「致富經」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興和縣:農家樂裡的「致富經」 2020-12-13 19: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美好家園#寧波鄞州灣底村:從「後進村」到...
    清晨5點,寧波鄞州下應街道灣底村天宮莊園的採摘園裡,早已是一副忙碌的景象。盛夏時節,園子裡的葡萄熟了,沉甸甸掛在枝頭,好不誘人。即使是清晨,氣溫也並不低,負責農業技術的胡君歡帶著工人們抓緊採摘包裝。「葡萄成熟了,一箱6斤,每天都能採下5、600箱。」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班彥村開通幸福路
    以前住的是山上的土坯房,房間又矮又暗;路不好,娃娃們出門上學不方便;難得吃上新鮮蔬菜,人們天天躺在土窩窩裡都懶得動。」因為窮,人變得越來越懶;因為懶,生活變得越來越窮。班彥村村民陷入了貧窮的怪圈裡。那麼,班彥村是如何從山上搬進山下的班彥新村的?班彥村駐村第一書記、青海省自然資源廳幹部袁光平講述了增減掛鈎政策發揮的巨大作用。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南大荒」變「稻蟹鄉」——資源枯竭型城市...
    新華社記者 姚劍鋒 攝  「盤錦大米和盤錦河蟹作為『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享譽全國,盤錦還是『中國生態稻米之鄉』『中國北方糧食城』『中國河蟹第一市』……」說起盤錦的農業、農村、農民,盤錦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楊昕無比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