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村」走上現代農業新路

2020-12-22 海外網

奔騰的飲馬河西岸,廣闊的稻田已泛起淡黃色。得益於飲馬河水的灌溉,吉林長春市九臺區紅光村水稻種植遠近聞名,素有「稻村」之譽。

過去,這裡以種稻聞名,卻沒有實現靠種稻致富。種地效益較低,紅光村曾有近八成村民選擇外出務工。如今,紅光村水稻種出了品牌,遠銷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村民人均年收入超5萬元。

「如今幸福得滿面紅光,紅光村名副其實嘍。」60多歲的村民金英玉前兩年結束了外出務工生活,回村安心養老。村子變美,收入提高,越來越多的村民回村創業、養老。

「稻村」今昔迥然不同。「農業現代化搞上去了,致富走對了路。」村黨總支書記趙雲熙說。

耕地入股分紅多

紅光村共有1000多口人,耕地面積276公頃,全部為水田。曾經,村裡700來人外出務工,土地多流轉給周邊的村民耕種。

「辛苦種一年地,也就掙7000多元。」金英玉和老伴很早就把地流轉出去,一同外出務工。

「人都走空了,村子還談啥發展?」時任村黨支部書記姜潤中深感困惑。2009年前後,紅光村迎來新機遇,在政府部門幫助下,利用農業項目資金,購置農機、建設高標準農田。

「咱們農民一家一戶種不出效益,就把地全交給企業種。」姜潤中帶頭成立水稻農機化生產專業合作社,協調全村的水田入股或流轉,通過與農業企業合作,村企聯營,實現統一經營。

「水稻連片,打破的田埂變成田。」姜潤中回憶說,村裡的水田種植面積因此增加了約30公頃。

近年來,村裡共投入2000多萬元,將全部水田建成設施完善、農電配套的高標準農田,同時購置了65臺(套)各類農機具,水稻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率提高到98%。

「土地規模經營,機械化耕作,省了成本,增了收成,每公頃地能多收入6000多元。」趙雲熙說。

「現在,靠耕地入股每年分紅1.4萬元,比流轉給普通農戶增加5000多元。」金英玉說。

好大米賣出了好價錢

「看,稻穗動的地方,那是小鴨子。」在村頭的稻田邊,村企聯營企業一方負責人趙德厚講起稻田養殖技術,「除了養鴨,還養魚蝦蟹,田裡一水多用,節水、節肥、節藥」。

趙德厚決心把村裡的大米品牌做大。打響綠色品牌,離不開農技支撐。當地農技推廣中心和九臺區建設的智慧鄉村綜合服務平臺,成為技術後盾。

「以前施肥撒一片,現在根下一條線,農機插秧時順便就把肥下到了根部。」九臺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邱信臣說,精準施肥讓紅光村的水稻種植節肥10%以上。

這兩年,趙德厚還同農技推廣中心推行水稻秸稈還田實驗。如今,在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基礎上,測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機肥、綠色防控病蟲害等一項項農技在紅光村的稻田裡紮根。

智慧鄉村綜合服務平臺也給紅光村農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紅光村稻田的土壤溫度、水溫、地塊病蟲害等情況,時時顯示在合作社辦公樓的電子屏幕上。平臺將衛星遙感、視頻監控、氣象監測、無人機航拍、地面傳感五大數據融合應用,實現了對稻田不間斷的智能監測。

「監測指標異常,系統就會報警提示。」九臺智慧鄉村綜合服務平臺負責人趙明介紹,農田各項數據相對保持固定,保證了紅光村稻米品質標準化。

「企業將村裡的大米打造了『水清清』品牌,一斤大米少的賣到6元,高端的能賣到40多元。」趙德厚說。

稻殼稻糠變成新產品

走過紅光村稻田裡的玻璃棧道,登上觀稻平臺遠望,稻田中彩色的稻子構成了螃蟹、糧倉等圖案。

全村的耕地合到一起,利用率提高1.5%,灌溉率提高7%,肥料利用率提高2%……趙雲熙把地裡的帳算得精細,「稻田成了風景也能增收」這筆帳卻是他當初沒有算到的。

現在,紅光村的稻田已成了吸引遊客打卡的「網紅地」。「今年已經有2000多名外地遊客到村裡觀光。」趙雲熙說,配合稻田風光,村裡還建設了村史館和九臺稻米產業展覽館供遊客參觀。

「農村三產融合是方向,未來村裡還將做精稻米加工和綜合利用。」趙雲熙的底氣源於九臺區圍繞稻米深加工的產業布局。

目前,由吉林農業大學和企業合作的水稻深加工項目已落戶九臺區,利用水稻加工過程產生的稻殼、稻糠等副產物,開發了面膜、纖維食品等12種產品。

紅光村的產業有了起色,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返鄉創業。看到近年村裡蓋樓房、建商鋪,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在外地打拼20多年的金哲雄開始謀劃著在村裡創業,準備開發特色食品。

記者 嶽富榮 祝大偉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20日   第 01 版)

責編:趙寬

31880052,.「稻村」走上現代農業新路,.2020-09-20 10:16:12,.204402,.趙寬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稻村」走上現代農業新路
    從7月1日起,本報推出「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深入反映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各項新成果、新成就。敬請讀者關注。奔騰的飲馬河西岸,廣闊的稻田已泛起淡黃色。得益於飲馬河水的灌溉,吉林長春市九臺區紅光村水稻種植遠近聞名,素有「稻村」之譽。過去,這裡以種稻聞名,卻沒有實現靠種稻致富。
  • 「稻村」走上現代農業新路(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來源:海外網吉林長春市九臺區紅光村水稻種植遠近聞名,素有「稻村」之譽。過去,這裡以種稻聞名,卻沒有實現靠種稻致富。種地效益較低,紅光村曾有近八成村民選擇外出務工。如今,紅光村水稻種出了品牌,遠銷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村民人均年收入超5萬元。
  • 人民日報頭版關注長春市九臺區紅光村:「稻村」走上現代農業新路
    得益於飲馬河水的灌溉,吉林長春市九臺區紅光村水稻種植遠近聞名,素有「稻村」之譽。過去,這裡以種稻聞名,卻沒有實現靠種稻致富。種地效益較低,紅光村曾有近八成村民選擇外出務工。如今,紅光村水稻種出了品牌,遠銷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村民人均年收入超5萬元。「如今幸福得滿面紅光,紅光村名副其實嘍。」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長春「稻村」走向現代農業新路
    得益於飲馬河水的灌溉,吉林長春市九臺區紅光村水稻種植遠近聞名,素有「稻村」之譽。過去,這裡以種稻聞名,卻沒有實現靠種稻致富。種地效益較低,紅光村曾有近八成村民選擇外出務工。如今,紅光村水稻種出了品牌,遠銷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村民人均年收入超5萬元。「如今幸福得滿面紅光,紅光村名副其實嘍。」
  • 水牛稻創始人趙俊海:發展創意農業 稻村換新天
    如何讓在種地的基礎上迎來更多增收渠道、讓村民走上脫貧致富路成為了困擾趙俊海最大的問題。【賡續】創意農業 稻村新天2012年,趙俊海推出了原陽特色大米品牌「水牛稻」,取自村名「水牛趙」的諧音。他僱傭當地經驗農戶作為勞動力,有效地解決了村民就業的問題,讓他們在家門口可以獲得收入。2013年,水牛稻推出了「都市人的一畝三分地」,開啟新的營銷模式,採取「合作社+基地+農戶+品牌」的產銷模式,帶領農民走產業化的發展道路。
  • 走產業扶貧特色路 打造現代農業新引擎
    聚集現代農業發展要素,開闢先進管理研發路徑,巨鹿縣現代農業綜合園區——走產業扶貧特色路 打造現代農業新引擎園區名片巨鹿縣現代農業綜合園區建設總面積為其重點打造的金炳誠葡萄產業園區成為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的「新引擎」。目前,巨鹿縣現代農業綜合園區入駐企業14家,擁有各類農業合作社50餘家。 「以農業園區建設為抓手,加快推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是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的重要途徑。」巨鹿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趙保寬說。
  • 小壩子村:搭上「致富車」 走上「幸福路」
    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臨滄市雙江縣忙糯鄉小壩子村通過組織化發展農業產業,變農產品為商品,2014年至2019年間農民人均純收入從3832元增加至12682元,增加了3.3倍,實現16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全村群眾搭上「致富車」走上「幸福路」。
  • 平谷夏各莊鎮稻地村鄉村路成了「網紅路」
    平谷區夏各莊鎮稻地村的一條鄉村路成了「網紅路」,吸引很多市民前來「打卡」。在路兩旁的山坡上,高大的果樹像把把綠絨大傘,時而掩映山路,時而露出藍天。路邊開滿了硫黃菊,一路的果樹、鮮花映襯著鄉風民居,一派鄉村美景。
  • 【示範】就靠「林間精靈」,大盛鎮3個村集體走上致富路!
    【示範】就靠「林間精靈」,大盛鎮3個村集體走上致富路!」大盛鎮探索發展山地生態立體農業,帶動三個村集體走上致富路近日,渝北大盛鎮的莊園主高維瓊向往常一樣來到靈芝莊園後面的密林轉悠,順便看看她種養的「林間精靈」。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阿布洛哈村——通了村公路 走上致富路
    建村57年,許多村民都不曾走出大山。「買支牙膏得爬懸崖走上整整一天。」「出去賣羊,得把羊綁在腰上,手腳並用拽著繩索溜過河。」這是幾年前,村民生活的真實寫照。通路這天,他騎著新「馬」,迫不及待「量」了去鄉裡的距離。「只要30分鐘!太快了!」路通了,村裡的生活大變了樣。6月29日,在新房抽籤儀式上,17戶貧困戶告別破舊的茅草房和土坯房,「拎包入住」縣裡統一修建的安置新居。
  • 家家養牛,新立屯村走上致富路
    近日,清原滿族自治縣清源鎮新立屯村的室外溫度降到零下20攝氏度,村西南方向小山腳下的河溝早已冰封,家家戶戶滿滿當當的苞米樓子閃著金色光芒。冬日裡新立屯村沐浴在金色陽光中。在這個村當了6年駐村第一書記的鄭海霞身穿天藍色羽絨服,走在村裡不時跟路過的農戶打著招呼,是這裡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村民們跟這位女書記都很熟悉,不僅因為她人長得漂亮,更重要的是這位女書記很有親和力,對農事也十分在行,不管是種地還是養牛,樣樣她都能嘮上一陣兒,讓這些幹了一輩子的莊稼戶們心服口服。
  • 貴港市港北區:種植富硒稻 鋪就小康路
    貴港市慶豐鎮太興村季善富是村裡種植富硒稻的個體大戶,他靠種植富硒稻和打零工,摘掉了「窮帽」。近年來,港北區充分利用地理優勢、氣候條件,通過惠農政策扶持、小額信貸資金支持等方式,充分調動貧困戶、種糧大戶、合作社種植的積極性,鼓勵實行連片種植模式,促使富硒稻向種植規模大、技術專業、產量高的方向發展,輻射帶動貧困戶保收增收。
  • 天津大力發展現代化都市農業 挑著「金扁擔」走上鄉村振興路
    津雲新聞訊: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三農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三五」期間,通過大力發展現代化都市型農業,天津不斷加快農業機械化、科技化、精細化的管理步伐。農民幹活兒挑上了「金扁擔」,奔上了致富路。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 江蘇鎮江句容市戴莊村:現代生態農業讓「土...
    現代生態農業是什麼樣的?來戴莊有機農業園看一看。  遠山如黛、近水含煙,蟲吟蛙鳴、魚翔淺底,鷹擊長空、白鷺翱翔,一派美麗的田園風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科學把握鄉村的差異性,因村制宜,精準施策,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上好生態農業必修課,構築比較優勢「護城河」,下好以質取勝先手棋。
  • 變農業農村短板為「潛力板」——廣東肇慶發展現代農業富民興村...
    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廣東省肇慶市緊緊抓住產業振興這個關鍵點,聚焦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園高質量發展平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培育壯大優勢產業集群,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等新產業新業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鄉村產業富民興村的帶動作用。
  • 瀋陽錫伯族人在片片稻田中走出雙收富裕路
    如今,在遼寧省瀋陽市瀋北新區的稻夢空間景區,人們可以一次性體驗到錫伯族文化、稻米文化和現代藝術。獨特的文化魅力,讓這裡成為了遠近知名的景點,更是讓當地村民走上了雙收的富裕路。稻田畫美麗鄉村。稻夢空間供圖7年前,稻夢空間景區只是一片水田地,而在這裡生活的錫伯族人更是不為人知,甚至瀋陽市區的市民也鮮少聽說錫伯族故地。
  • 塞外糧倉科技賦能 業態升級——內蒙古扎賚特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走進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綠油油的水稻長勢喜人,稻田裡的小鴨子自由自在覓食,勾勒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圖。產業園是內蒙古第一家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也是獲得全國認定的現代農業產業園中面積最大的一個。
  • 小手工做出了大希望 榆中縣夏官營鎮詹家營村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
    小手工做出了大希望榆中縣夏官營鎮詹家營村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每日甘肅網7月15日訊 據蘭州日報報導 「好香啊!」「車間每天能製作200個酥餅、60個鍋盔、100個蔥花餅、150斤老法豆腐和80張涼皮,這些基本能夠滿足我村周邊的商店和群眾需求,胡麻油也能賣出100多斤,這些加起來,平均每天能賣3000元左右。」詹家營村婦聯主席丁豔萍說到這些,笑得合不攏嘴。「給我來兩塊豆腐,五塊酥餅!」「來碗釀皮,再來一桶十斤的胡麻油!」
  • 變農業農村短板為「潛力板」——廣東肇慶發展現代農業富民興村調查
    (資料圖片)  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廣東省肇慶市緊緊抓住產業振興這個關鍵點,聚焦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園高質量發展平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培育壯大優勢產業集群,發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等新產業新業態,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鄉村產業富民興村的帶動作用。  廣東省肇慶市既是粵港澳大灣區主體城市,也是廣東的農業大市,超一半人口生活在農村。
  • 帶著村民走上科學致富路 ——記新疆農業大學駐阿瓦提縣拜什艾日克鎮索克滿村工作隊原副隊長賽福丁·阿不拉
    作為新疆農業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黨總支書記,從2016年起賽福丁開始在索克滿村駐村,並擔任「訪惠聚」工作隊副隊長。駐村期間,他用科學的方法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幫助村民實現戶均年增收1萬元以上。「只有面對面、心貼心,才能實打實地做好群眾工作。」賽福丁在工作日誌上寫著這樣一段話。作為一名動物醫學專業博士,駐村前賽福丁就經常深入天山南北開展科技送教服務,更了解基層群眾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