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篇出自於《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論文被扒,這些連大學門檻都沒探上的中小學生們,做出的研究實在讓人瞋目結舌。
什麼6-BA細胞分裂、響應型納米粒、螺吡喃-芘雙色團、腎小管IMCD3細胞株把我這個業餘生物學愛好者看得一愣一愣的。
我剛想說,中小學生都這水平了,超英趕美一定指日可待。但有人深扒發現,事情並沒那麼簡單。
這些所謂「高大上」的研究成果,原來都是一堆搞科研的「槍手」幫忙代寫的,而這些可能連基因是什麼玩意都沒弄明白的中小學生,可能就幫忙洗了洗試管、擦了擦玻片,便堂而皇之地成為聯合作者了...........
其中一位獲獎的陳姓小學生的父母,為中科院研究員,而擔任此次雲南省青少年科創大賽的資深評委,也正是其父母單位的同事。
也就是說,這個並不懂啥是基因的小學生,由父母幫忙寫了篇研究論文,然後又由父母同事做的評委,給評了個全國大獎,這真是一條龍全套服務啊!
其實,這種造假評獎,已經不是啥新鮮事了。
此前,澎湃新聞報導了西南大學附屬中學校學生段某嚴分別在其初中二年級、初中三年級、高中一年級時(2017-2019年)連續3年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獎項,獲獎成果橫跨物理學、計算機存算一體和人工智慧。
其中,段某嚴獲得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競賽一等獎的作品《用蛋清做個元器件―柔性憶阻器及交叉陣列的研究與製備》,與更早前申請的一項國家專利《一種光電雙控柔性蛋清憶阻器在數據存算一體化中的應用》高度相似,而該專利的發明人與段某嚴獲獎項目的指導老師同名。
這種事不光讓人感到噁心,還侮辱智商。
考過研讀過博的理科朋友們深知,在現代科學發展到今天這麼成熟,想要在一個領域裡有所成績,幾千萬字文獻、七八年的實驗,這都是最基礎的。
就您天天跑各種補習班,學校裡的功課都做不完,順手就搞出個國家專利,你騙鬼呢?
看到這兒,你一定想問。為什麼這種侮辱智商的事,卻有那麼多人熱衷去做。很簡單,因為你搞個什麼獎,很容易就被大學擴招錄取進去了。
比如當年被吹上天、什麼7歲開始寫作、九歲出書,被清華破格錄取的蔣方舟,被扒出是由母親尚愛蘭代寫的事。
還有這位何宜德更誇張,那個履歷我都不想打字出來。我發現中國人特別喜歡搞個什麼神童噱頭,我承認這個世界上確實有神童。
比如馬克扎克伯格、埃隆馬斯克、比爾蓋茨,可人家都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本來純真的少年時光,活活被這些功利心燻天的家長搞得烏煙瘴氣、大煞風景。
當然啦,不管是蔣方舟代寫門還是上面那幾個辣眼睛的科技大獎,都屬於高難度操作。首先你得有個很牛逼的父母,來為你打通關係。
這種「學閥」、「世襲知識分子」雖然社會影響不好,每年都有,但畢竟數量較少,不是一般人能操作的。可是下面這種貓膩卻普遍存在,嚴重影響了錄取公平。
之前也聽說過周圍有人通過搞個專利加分的,沒想到詢問了一些人,發現這種現象竟如此普遍。順藤摸瓜,我先是看到了這條政策:
「教育部規定:高中生擁有發明專利或實用新型專利,就可以參加985、211等名牌大學、重點大學的自主招生。」
為了驗證其真實性,我專門去調查了一下各名牌大學自主招生的要求:
(圖片來源:自主招生在線)
咱們的專利申請有多水,可參見孫小果減刑事件。
在此我就不贅述了,不然再寫一篇文章都寫不完。我終於明白,怪不得這麼多人熱衷於搞什麼科技大賽、文章發表、專利........這些五花八門的造假。
原來這些門道可以獲得大幅高考降分,甚至免試錄取。呵呵,不知道每年成千上萬的自主招生裡,有多少是真材實料的?
這種靠造假、代寫來獲得名牌大學門票的學生,和那些高考作弊、頂替的人有什麼區別?之所以它們沒有受到口誅筆伐,只不過是因為大家還沒意識到這個問題。
從上圖的自主招生要求裡,我們可以看到,發表文章不是你隨便發在什麼地方都算數的。必須是國家級核心期刊。
而要發在核心期刊上,你的文筆和學術水平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你能不能搞定這個期刊的編輯。
比如下面這篇2013年發表在核心學術期刊《冰川凍土》上的論文。這篇文章名為《生態經濟學集成框架的理論與實踐》,用了大量篇幅拍師娘馬屁,其中之下作與諂媚,讓人嘆為觀止。此文也被新京報和眾網友評為2020第一神文。
就這麼一篇讓人貽笑大方的作品都能上學術期刊,更不難想像那些「望子成龍」的「學閥」父母們,如何打通關係幫子女一步登天的。
所以,要讓子女通過「造星」的方式進入名牌大學。必須要滿足這三個條件:
1、我在學術圈有人脈,可以幫我的孩子評獎、評專利或者登上核心期刊。
2、我自己有能力或者可以找到槍手幫忙做「學術成果」。
3、我得有錢打點好各路關係。
所以你會發現,誰最適合搞這種貓膩?毫無疑問就是「學閥」們。很多人可能第一次看到這個詞,我解釋一下。「學閥」就像學術領域的「軍閥」一樣,在某個科研單位或者學術領域有自己的地盤,有一定權威性,但更重要的是分配資源的權力。
比如,決定考核升遷、經費調配、獎項評估、期刊發表等等權力,誰掌握了這些權利,就可以用來籠絡嫡系,更不用說給小孩子辦點什麼評獎和專利這種小事了。
所謂「學閥」,其實就是官本位思想在學術界的延伸。它的存在,讓本該沐浴在自由、平等和透明的學術界,變得等級森嚴、論資排輩,讓一個國家的科研機構,充斥著官僚主義,嚴重拖累公平和效率。
「學閥」的產生,源於權力過於集中,而行業缺乏客觀的評估體系,導致權力滋生腐敗。
比如之前因為雙黃連事件紅得發紫的某所長,幾乎在學位提升、職稱升遷、成果發表的每一個環節上都有其老公的身影,實在讓人難以信服。
為了防止「學閥」的產生,美國部分藤校禁止本校畢業生在校內任教,以防止招聘腐敗。美國大部分權威學術期刊市場化程度高,不依賴國家補貼,因此出版商對論文質量的要求非常高,阻止了考核環節的腐敗。
科研經費也是如此,如果你看過一部美劇《生活大爆炸》,你會了解,美國大學的科研經費很大程度來自於捐款,這些錢都有專門的監督委員會,來保證資金的高效利用。(所以謝爾頓才敢沒事懟系主任,畢竟人家能出學術成果,校方得供著)
如某位知乎網友所言。目前,國內科研界雖然也為同行評議制,但科研資源分配權力過於集中,導致了這一制度基本無效化。
學術大佬們只能通過自我約束,也許很多大佬本身品行高潔,但其徒子徒孫中一旦出現一些問題學者,就會反噬,導致逆向淘汰機制形成,從而影響整個學術生態。
所以說,想要改變這種「學閥」風氣,以及它們所帶來的學術腐敗,一定要有獨立的監督機制,讓科研成果受到市場化、全面且獨立的評估。否則,學術界將會充斥馬屁分子,劣幣驅逐良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