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醫學出生的考琳·麥卡洛利用業餘時間創作的《荊棘鳥》出版。
小說剛一問世,席捲歐美文學市場。
霸佔《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59周。
全球暢銷3000萬冊。
這部小說時間跨度長達半個世紀。
有關夢想、掙扎、鬱積於胸的熱望和禁愛的家世傳奇故事吸引了一代代讀者,被譽為美國的《飄》。
澳洲最偉大的小說,沒有之一。
它的扉頁就不同凡響: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有那麼一隻鳥兒,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聲比世上所有一切生靈的歌聲都更加優美動聽。
從離開巢窩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尋找著荊棘樹,直到如願以償,才歇息下來。
然後,它把自己的身體扎進最長、最尖的荊棘上,便在那荒蠻的枝條之間放開了歌喉。
在奄奄一息的時刻,它超脫了自身的痛苦,而那歌聲竟然使雲雀和夜鶯都黯然失色。
這是一曲無比美好的歌,曲終而命竭。
然而,整個世界都在靜靜地諦聽著,上帝也在蒼穹中微笑。
因為最美好的東西只能用最深痛的巨創來換取……
二十三年前那個七月,最後一場高考結束。
我走進一家書店,我買下了那本我覬覦已久布滿灰塵的書。
好像便宜了五元錢,店主是一個瘦瘦的女人。
整個暑假我都在看這本書,一遍兩遍,幾乎每一個字,每一個人物形象都映在腦海中,梅吉輕輕一聲,拉夫爾,空氣中都瀰漫著忘憂鳶尾、曼佗羅、木蓮的香味。
這些花草的香味連同我的骨骼一起生長。
後來,我再也沒有碰過這本書,怕驚擾書中人的夢。
上大學後,被我師哥借去,在九六中文系轉了一圈後,更舊了,書頁有脫落,看的人應該不少。我感到很開心,就像找到了知音一樣。
畢業那年六月,我把它送給了九八中文系的302宿舍的師弟們,連同餘華的《河邊的錯誤》,霍金的《時間簡史》等書。
想買本新的,但一直沒買。也許買了,我記不清了,現在有買書的激情,可沒當年
看書的興趣,所以好多書常常買重。
想看書的時候,沒錢買書,可以隨時隨地看想看喜歡書,卻沒興趣看了,這就是命運。
這本書深刻的展現了人對宗教的信仰超越了一切世俗,而愛情又超越了宗教。
真正的愛和一切美好的東西是需要以難以想像的代價去換取的。
小說的結尾是這樣寫的:鳥兒胸前帶著棘刺,它遵循著一個不可改變的法則。
她被不知其名的東西刺穿身體,被驅趕著,歌唱著死去……只是唱著、唱著,直到生命耗盡。
但是,當我們把棘刺扎進胸膛時,我們是知道的。
我們是明明白白的。
然而,我們卻依然要這樣做。
我們依然把棘刺扎進胸膛。
是的,愛是需要勇氣的!
愛也是需要堅守!
可現實生活中我們都是懦夫!
每個人心中都扎著一根荊棘,每次觸及總會隱隱作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