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古裝歷史劇中,經常看到他們的鞋子,在鞋頭的地方,要麼上翹,要麼裝飾一個上翹的造型。這種穿著方式,有什麼講究,又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
鞋頭上翹,是中國古代鞋子的造型之一,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
青海省曾經出土,一大批馬家窯文化古墓,一些氏族時期的陶器重,畫著很多的人,他們穿著的鞋子,就是這種鞋頭上翹的類型。
馬家窯文化,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期,距今大約有5000年的歷史,也是中國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的過渡時期,也正是傳說黃帝發明穿衣、穿鞋的時代。
隨後在西北崗出土的人像石刻,也穿著翹頭鞋,距今有4000多年歷史。雲夢西漢出土的彩繪木俑,也是穿著翹頭鞋,距今也有2000年歷史。
由此可見,穿著翹頭鞋的習俗,從五帝、夏朝、商朝這段漫長的歲月中,都流行於民間,是一種比較普通的穿著。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鞋型呢!
這和古人的穿衣風格是相互關聯的。古代中國的服飾,是不分男女的,都是下面穿著裙、裳或袍。為什麼這樣叫,我們不再詳述,只是他的樣式,我們要說一下「長衣日袍,下至足跗。」
也就是說,古人穿著的下身衣服,長度是要到達腳面的。這樣就會行動不便,絆倒是常有的事情,經過長時間的摸索,吃一塹長一智,老祖宗們就從鞋上做起了文章。從鞋的底部接出一塊料子,包裹鞋子的頭部,做成尖頭或者上翹的造型。這樣就可以拖住裳、裙或袍的下邊緣,便於行走。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也帶動了服飾穿著的發展,鞋子已經不再單純的必須品,也開始追求美觀,出現了一些創新。
古代的這種上翹鞋子,被稱之為「翹頭鞋」分為高翹和低翹之分。在上翹部位的裝飾,也不斷地出現新花樣。
春秋秦漢時期,翹頭鞋已經成為一種時尚,男的鞋翹簡潔明了,而女的則是燦爛如錦。
女生的翹頭飾物,一般都是以鳳凰為主,有蹲鳳頭履、立鳳履、鳳履,也被稱之為「鳳頭」,另一個特點就是女人的鞋頭一般都很高。
唐朝時期,翹頭鞋的製作材料出現巨大的變化,一般以羅帛、紋錦、草藤、麻葛為鞋面,底薄幫淺,行走輕巧方便,翹頭一般都做成鳳頭、虎頭。
而翹頭製作的材料更多,一般以布帛、 錦緞為主,工藝更為複雜,或者鑲嵌、刺繡、扣搭。
明清時期,則用金箔、銀箔,壓製成鳳凰的形狀,鑲嵌於鞋頭之上,製成華麗的裝飾。
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一次大的變革。當時由於文風開放,男女並不十分的忌諱,因此很多的鞋子都是男女通用,出現了到現在還流行的「木履」,那個時候字木屐的翹頭上,也有很多的飾物。
然而因為中國的民族眾多,在翹頭鞋發展的過程中,也呈現了多姿的民族文化。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穿衣文化,同時鞋子的文化,也隨之變化。尤其是中國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許多的女子都是刺繡的高手,滿幫都是刺繡的翹頭鞋,也成為他們展示技藝的途徑。
青海地區漢民和回族、土族,婦女都流行穿翹頭花鞋。因為當時婦女的纏足習慣,他們把小小的弓鞋,做成鞋尖上翹,然後繡上豔麗的花卉。
花瑤婦 女則穿青布面的繡花鞋,兩頭 微翹;盤瑤女子腳穿尖頭翹花 鞋;侗族婦女小腿纏三角腳 綁,腳穿厚底紅花翹頭鞋。
繡制精美的翹花鞋,在獨具特色 的鮮豔民族服裝搭配下,裝點 出民族服裝鞋履千紅萬紫、芳 菲滿目的別樣風採。
鞋子的發展,是一種文化傳承形式,同時也表現了古人與時俱進的審美,儘管如今也有翹頭鞋和古代的翹頭鞋有很多的不同,可是在人們的生活中,任然讓人足下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