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傳下的講究:「借衣不借鞋」有啥說法?背後蘊含古人的智慧

2021-01-13 歷史芷天

老祖宗傳下的講究:「借衣不借鞋」有啥說法?背後蘊含古人的智慧

平常工作或者生活中,我們遇到缺什麼東西,只要不是太貴重的話,都會選擇和同事、朋友先借一下,比如像衣服和鞋子這類東西。很多小孩子小的時候穿的衣服、鞋子都是別人穿過的,但是不管是借的一方還是被借的一方都很樂意。

不過我們的老祖宗對此卻有不同的看法,在以前流行這麼一種說法,那就是「借衣不借鞋」,這裡面有什麼講究呢?又蘊含著古人的什麼智慧呢?今天我們就來認真了解一下。

先來說說為什麼衣服可以借。一是因為當一個人需要向別人借衣服的時候,那說明他是真的很拮据,而衣服又是我們遮羞的一部分,所以當聽到對方沒有衣服穿,或者是天氣太冷,穿得很單薄,正常人都很樂意將衣服借給他們,這是人之常情,也是中國人樂於助人的傳統美德。

二是因為很多衣服,特別是外套,並不會挑人,不管高矮胖瘦,正常都可以穿,就算是披著,至少也能起到一個保暖的作用。三是因為在老一輩的眼中,認為穿別人的衣服會給自己帶來好運,而且也不會影響對方的好運,甚至也會給對方帶來更好的運氣,所以聽到借衣服,人們都會心甘情願地出借。

再來說說為什麼鞋子不可以借。第一,古代的鞋子取材方便,大部分都是用草或麻製作而成,而且製作的方法也很簡單,基本是不用什麼成本的。一個人如果連這麼簡單且便宜的鞋子都要去和別人借,那說明這個人生性非常懶惰,這樣的人就算對他伸出援手,他也不會報以感激之情的,甚至還會助長他的懶惰和不勞而獲之風。

第二,每個人穿的鞋子的碼數是不一樣的,鞋子不像衣服一樣,隨便都能穿,太大的話走起路來一晃一晃的,太小的話擠得腳疼,而且要遇到和自己腳型一樣的人比較少,所以和別人借鞋子是比較難的,因為它講究的是會不會合腳。

第三,鞋子是穿在腳上行走的,我們都知道,古代的道路環境比較差,大部分都是泥濘土路,坑坑窪窪的,自然鞋子也是比較髒的,和別人借鞋子,一來被借的人可能會不好意思,因為將髒兮兮的鞋子借給別人,可能會有損自己的形象,讓別人誤認為自己是一個很不注重衛生的人。再者對於借的這方來說,要穿上一雙很髒、很臭的鞋子也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所以為了避免雙方的尷尬,最好是從一開始就不要開口借鞋子。

第四,從個人衛生和健康的角度來分析,有很多人患有腳氣,而腳氣傳染最直接的渠道就是穿對方的鞋子,若是你不幸借到了一個患有腳氣的人的鞋子,那麼很遺憾,你可能也會因此染上腳氣。而很多患有腳氣的人,他們是不希望自己的這個缺陷被外人知道的,可是你來借鞋子的行為,就相當於暴露了他們的隱私。

第五,在很多人眼裡,鞋子代表著自己的隱私,不管是髒是臭,是否有腳氣,只要鞋子只有自己在穿,那就無所謂,可要是出借給別人,那就相當於將自己的隱私赤裸裸地暴露出來了,這對個人的情感是一種極大的傷害。

第六,在很多的地方,「鞋」字和「孩」字同音,借鞋子就是借孩子,試想一下,有誰願意將自己的孩子借給別人呢? 借什麼東西都可以,唯獨孩子不能借。

當然從現代的角度來說的話,現在很多鞋子都很貴重,就算一個人很大方,要出借自己喜歡的貴重的物品,內心難免還是不捨得的,所以我們還是不要開口和別人借鞋子。

相關焦點

  •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為啥不能借柴鞋?其中有啥忌諱?
    這些俗語是古人在長期的生活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富含生活智慧,而且很接地氣,值得玩味。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民間流傳很廣的一句俗語,叫做「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借東西也是有講究的。有些借得,有些借不得,比如柴和鞋這兩樣東西,就是借不得的,為什麼呢?
  • 農村老話說借米借面不借柴,借衣借帽不借鞋到底有啥說法嗎?
    古人是善於發現和總結的,而且為了讓人們更方便記憶和理解,於是古人將一些生活經驗用簡單的話語總結出來,就形成了流傳下來的諺語。而借米借面不借柴,借衣借帽不借鞋就是其中一句。而這句話,也是人們對生活經驗的總結。那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 生活智慧「寧可借屋停喪,切莫借屋留雙」啥意思?先人的金玉良言
    小時候總聽家裡人說「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等指導農業生產的俗語,長大一些家裡人又說「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長大了才明白這句話蘊含的哲理。農村流傳著許多意境深遠的俗語,它們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一定的生活百態。
  • 俗話說:「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啥意思?老祖宗的醒世良言
    「寧可試人棺,切莫穿人鞋」的意思是,寧願幫別人試棺材,也不會向別人借鞋穿。或許現在很多人認為棺材是個不祥之物,其實不然,周公解夢中也說到,做夢夢到棺材是吉兆,預示人即將要升官發財。在古人看來,好的棺材也可以促進一個人,乃至一個家族的好運,這樣說來雖然有些迷信,但是還是有一定的道理存在,古人也認為,如果早早的給自己準備棺材,那麼自己就可以在本來的壽命上多活幾年,算是延壽。
  • 老祖宗留下規矩農村東西有「四不借」,在村裡千萬別向人借這四樣
    在物資如此發達的現在社會的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經常發現需要向朋友或者鄰居借東西來處理一些事情。有的可能是借個打氣筒或是自行車什麼的,農村還有借農具的。在古代更是如此,因此老祖宗們在幾千的生活中為我們總結了一些經驗,告訴大家不是什麼東西都可以借的,如果借了有可能影響到大家的關係。
  • 俗語:「借三不借兩,救急不救窮」,啥意思?古人的警世良言
    俗語:"借三不借兩,救急不救窮",啥意思?古人的警世良言雖然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可以說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當人們在需要錢的時候往往都要找身邊的朋友拆借。可是當我們身邊的朋友來找我們借錢時,我們到底是借還是不借呢?
  • 俗語「東西三不借,借了家準敗」,這「三不借」指的是哪三樣?
    俗語「東西三不借,借了家準敗」,中指的是哪三樣?農村人的生活離不開俗語的!一些俗語雖然看起來樸實無華、且非常直白,但是就是這些樸素的俗語,蘊含著一些人生哲理。所以來說,一些有用的俗語就像一盞明燈一樣,給人指明了前進的方向,讓我們看到了前進的道路。不得不說,老祖宗留下來的俗語裡面蘊藏著很大的智慧。
  • 俗語「東西有四不借,借了家敗亡」,到底哪4樣讓古人如此重視?
    文/當年一木農村俗語「東西有四不借,借了家敗亡」,是哪4樣?為何不能借?農村鄰居之間,平時經常串門,誰家有個困難,其他人都會熱情幫忙,相互之間借借東西,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古人卻留下了一句俗語:「東西有四不借,借了家敗亡」。古人認為,哪怕鄰居關係再好,有四樣東西是不能借的,說得嚴重些,借了之後會家破人亡。
  • 老祖宗說的三不借,是哪三種東西?為啥借了準敗家
    這些話也深深地體現了古代人的智慧,即使時代的發展不同,但是大部分還是可以拿來借鑑的用一下的。畢竟這可是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總結出來的。老祖宗曾經說過一句話叫做「東西三不借,借了總敗家。」,那麼這其中的三不借是哪三樣東西呢?為什麼借了就會敗家呢?這第一個不借的東西就是香火,香火就是祭拜神明和祖先是用來的一種東西。
  • 俗語「東西三不借,借了家準敗」,那麼哪三樣東西是不能借的呢?
    有些俗語雖然看似樸實,但卻非常直白,正是這些簡單的俗語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因此,一些有用的俗語就像一盞明燈,為人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讓我們看到了前進的方向。必須說,老祖宗留下的那句俗話裡有很多智慧。例如今天有一句話,「物三不借,借家準敗」,那麼哪三樣東西是不能借的呢?房屋不可借用。從古代起,房子就一直是人們心中非常重要的東西。
  • 俗語「東西四不借,借了家敗亡」中,指的是哪4樣?你借過嗎?
    在中國古代,人們的生產力低下,通常製造出來的物品並不能滿足家家戶戶的需求,因此鄰裡之間難免要互相借東西。遠親不如近鄰,即使在現在,鄰裡間互幫互助也是尋常事。但是在古人看來,有的東西絕對不能外借,就有了「東西有四不借,借了家敗亡」這樣的俗語,這句俗語中的「四不借」指的是哪四種東西呢?
  • 俗語「東西有四不借,借了家敗亡」,究竟哪4樣?古人的智慧之談
    有句俗語說「東西有四不借,借了會家敗亡」,我們乍一看這句俗語,就不免有了幾分敬畏之心,借了什麼會那麼嚴重,老祖宗又說「家敗亡」,有那麼可怕嗎?其實這都是古人的智慧,我們深入了解之後,的確能讓人醍醐灌頂。這句話中的四樣東西,就是指坐床、殺豬刀、拐杖和藥罐子。
  • 東西能隨便借嗎?古人說「東西有四不借,借了家敗亡」是指哪些?
    尤其在農村地區,周圍住著的都是多年的鄰居,大家每天抬頭不見低頭見的,有困難大多都肯幫忙。 尤其是一些小事,比如借個東西什麼的,就更沒理由不幫了。不過中國人向來比較講究,借東西也是如此,有些東西卻是不能隨便外借的,否則容易給自己家裡惹來災禍。
  • 民間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究竟是啥意思?
    既然是通俗易懂的俗語,當然也少不了婚喪嫁娶的句子,就像咱們常說的一句話:「鞋子合不合適,只有腳知道。」決定結婚之前,一定要遵從自己內心所想,不要被別人的看法左右。接下來介紹的這句俗語,也與婚喪嫁娶有關,那就是「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究竟是啥意思呢?
  • 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是何意?農村才知道的講究
    古代民間習俗非常講究,雖然老一輩沒有多少文化,但老祖宗傳承下來的人生閱歷,卻一直豐富著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很多民間俗語不僅具有獨特寓意,而且也蘊含了很多人生道理,至今都遵從這些傳統和習俗。「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其含義顯而易見,意思就是說,寧願將自己的房子借給別人辦喪事,也不能借給他人當婚房。自古以來婚喪嫁娶之事,都屬於生活中的大事,所以老人們在這些事情上,都頗為講究。但有一些所謂的講究,卻是蘊含了一定人生哲理。
  • 俗語:「東西三不借,借了家準敗」究竟何意?背後蘊藏著做人道理
    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東西三不借,借了家準敗。"俗語飽含著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融合了世代相傳的語言,即便沒有華麗辭藻,但都表現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在古代,有"三不借"的規定,其實在我們當今社會,也有"三不借"。
  • 俗語: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老祖宗傳下來的忌諱,現代人常犯
    俗語文化的這個特點來源,與它的誕生環境密切相關,它是來自於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當中,是老祖宗們對自己生活經驗的智慧總結,並且用自己的語言將其進行提煉,因此極其接地氣,並且也很適用於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普通人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是經常出現的呢?
  • 俗語「東西有三不借,借了家敗亡」,是指哪三樣?古人經驗之談
    畢竟鄰裡和諧最重要,尤其在物質匱乏的年代裡,大家都互相幫助,有困難一起解決,鄰裡關係也很融洽。但是再融洽的鄰裡之間也不會借這三樣東西,具體是哪三樣呢?第一、嬰兒床古人覺得家族中,子孫後代的繁衍非常重要。當時無論普通百姓還是富人家庭都希望子孫越多越好。
  • 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老祖宗說的句句在理!
    我們的老祖宗通過多年經驗,總結出了很多俗語,以此來告訴我們哪些事是不能做的,比如我們常聽到的: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下老祖宗留下的這些俗語~- 1 -錢有三不借借錢這個事情,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都遇到過,這也是一個很頭疼的問題,我們來看看都有那三不借。
  • 古人說「東西有三不借」,到底是哪「三不借」
    總的來說,俗語的特性就是簡潔生動,所有的俗語都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留給我們這些後代寶貴的財富。在眾多俗語中,有一句「東西有三不借,借了家敗亡」的俗語廣為流傳。那麼古人說「東西有三不借」,到底是哪「三不借」,借了會有什麼影響?下面編者帶大家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