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鞋子為何鞋尖上翹,它是如何體現古人的智慧

2020-12-11 講歷史的女子

古人的生活方式和現在有很大的不同,就拿鞋子這一項來說,從古至今就有一整套的「進化史」,時代不是一成不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也不是一成不變。

其實這個是有寓意的,因為寫尖翹起來是因為他們那個時候想要羽化成仙,因為那個時候的人講究以上為尊,所以就有扶搖直上的意思,還有就是為了保護腳,因為古時候的鞋子都是用布做的,為了走路的時候不磕碰到較堅硬的東西。

第一:美好願望的寄託。鞋尖向前翹起包含了先人們對羽化成仙的美好嚮往,古人以上為尊,鞋子上翹希望人生能夠像船一樣一帆風順、仕途節節高升、一步登天。雖然這是一種封建的迷信思想,但也可以看出人們對美好願望的寄託。第二:對腳的保護!古代的鞋子純手工打造,不像現在的鞋子加入了一些物體後可以防摔擋傷害!古人鞋子翹起的鞋頭和鞋底、鞋面合二為一是連在一起的,它可以有效防止腳在碰到重物時被傷害,能夠有效的緩衝疼痛感!

其實鞋子翹頭並不是中國獨有的,但是中國的翹頭鞋卻能夠代表我國的文化了,另外,男女鞋之間的翹頭都是有著不一樣的說法,古人翹頭鞋講究「男方女圓」,當然這只是在隋唐之前,隋唐之後的女鞋出現了一些變化,圓的、方的、尖的都可作為鞋頭的樣式,但是唯一沒有變的就是得翹起來鞋頭。值得一提的是,我們一直在近代詬病的小腳「三寸金蓮」就與五代時期的尖足鞋有關,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三寸金蓮」變成了一種女性的審美。

比如鞋子分左右腳,這是現在大家都知道的常識。但如果時光能回到100年前,鞋子分左右腳,還是頗為另類的現象。

不分左右的鞋子又叫「正腳鞋」,也叫「直腳鞋」。古人的鞋子為何不分左右?可能與古代人忌諱穿顏色、款式不一的「鴛鴦鞋」有關。在古人眼裡,兩隻鞋子必須一模一樣,兩隻不一樣的「鴛鴦鞋」則被視為不潔,賤民才穿,這與現代前衛一族有意穿之,以顯時尚,完全不同。

明代受元朝服飾的影響,靴子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但由於明制嚴格規定了穿鞋等級,故一般土民仍以穿鞋為主,其製鞋技藝水平的提高也仍以鞋翹為標誌。

鞋子左右腳部分的情況前後延續了數千年,而且不僅僅是中國古代,西方的鞋子分左右腳,也不過是近兩百年左右的事情,在中國也才一百多年。古人認為,兩隻鞋子必須一模一樣才可以,如果是一樣的反而會被視為異類,不潔,而且古人的鞋子還不能隨便穿,就連顏色都有嚴格明確的規定。

最後,還有迷信的原因存在,就像是古代建築物的飛簷大多都會製成上翹狀,用意為尊崇上蒼,而鞋子做成上翹的形狀也擁有類似的意涵。

相關焦點

  • 古時候的鞋子為什麼鞋尖總是向上翹?古人的智慧,不服不行
    繡花鞋、草鞋、黑布鞋等各種款式的鞋子紛紛出現。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古人的鞋子鞋尖都向上翹的。下到民間普通百姓,上到王公貴族,無論身份,無論款式,所穿的鞋子鞋尖都會向上翹。古人為何會鍾愛翹頭鞋呢?
  • 古時候的鞋子,為何鞋頭總是上翹的?老祖宗的智慧,不服都不行
    經過一段時間以後,人們覺得土地高低不平,走起路來十分費力,再加上嚴寒酷暑的侵襲,長期暴露在外的雙腳常常會受到傷害,於是便想盡辦法來保護自己的雙腳,鞋子便應運而生。起初,人們不懂得用任何材料包裹雙腳,於是在狩獵之後,用柔軟的獸皮包裹腳面,成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鞋子。
  • 古人所穿的鞋子,為什麼鞋尖是翹起來的?看完佩服老祖宗智慧
    也正是因為現如今人們的生活都有了極大的改善,所以說人們在穿衣搭配上也都是有著非常強的追求的,比如說穿什麼衣服就必須要搭配什麼樣的鞋子,這樣才會給人帶來非常美觀的一面。但是在古代的時候,卻並沒有這麼多的講究,古人們一雙鞋可能要穿上一年的時間,我們大家通過觀看一些影視劇可以得知,古人們所穿的鞋的鞋尖都是翹起來的,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就讓小編帶領著大家一起一探究竟吧。
  • 古人穿的鞋子,為何鞋頭都向上翹?老祖宗智慧超然,不服不行!
    古人穿的鞋子,為何鞋頭都向上翹?老祖宗智慧超然,不服不行!關於鞋的歷史,已相當久遠,古稱鞋為鞜趿或履。大約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人們不知如何用什麼材料包裹雙腳,於是就在打完獵之後,用柔軟的獸皮包住腳面,自此便成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鞋。3000多年前的《周易》已有履的記載。《詩經》上「糾糾葛屐,可以屐霜」裡的「屐」,就是一種比較簡陋的用麻、葛編成的鞋。經過數千年的時間,鞋子已經從最簡單的草鞋,發展為後來的皮鞋、布鞋、到現在的運動鞋等。
  • 古人穿的鞋子,為何鞋頭都向上翹?老祖宗的智慧,不服都不行
    大約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人們不知如何用什麼材料包裹雙腳,於是就在打完獵之後,用柔軟的獸皮包住腳面,自此便成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鞋。3000多年前的《周易》已有履的記載。《詩經》上「糾糾葛屐,可以屐霜」裡的「屐」,就是一種比較簡陋的用麻、葛編成的鞋。
  • 古代的鞋子,為什麼鞋尖都要往上翹?看後佩服古人聰明才智
    近幾年來古裝劇是非常火熱的,相信喜歡看古裝劇的小夥伴們一定都會發現古人所穿的鞋子總是會有一雙是鞋尖往上翹的,而且鞋尖兒翹是我國古鞋的代表性的特徵。無論是普通的百姓還是王侯將相,甚至是皇帝所穿的鞋子,其鞋尖都是往上翹的,不管身份地位是怎樣的,也不管你所穿的鞋子是怎樣的款式,但總是能夠看到鞋子的,鞋尖都是往上翹的,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為什麼古人的鞋子的鞋尖都是往上翹的呢?
  • 鞋尖上翹:雖省力卻易導致足部疾病
    大多數鞋子的鞋尖,尤其是運動鞋,都是稍微向上彎曲的。這一曲線被稱為鞋尖翹度,它雖然可以使行走更加舒適輕鬆,但也可能導致一些常見的疼痛型足部疾病。這是哈佛大學進化生物學家Daniel E. Lieberman的研究團隊得出的結論。據美國「優睿科」網站9月17日消息稱,該小組通過對照實驗研究了鞋尖翹度及其對行走的生物力學影響。
  • 古時候的鞋子,為什麼鞋頭總是上翹的?老祖宗的智慧不服都不行
    遠古時代,古人外出打獵因為是光著腳所以老是受傷,所以他們想到了辦法在打獵後用柔軟的皮包裹他們的腳。這就是鞋子的誕生。幾千年後,鞋子已經從最簡單的草鞋發展到後來的皮鞋、運動鞋。鞋子已經成為一種象徵,甚至通過鞋子就可以看出這個人是否富裕。
  • 古人的鞋頭為何是上翹的?明白其中含義後:祖先的智慧讓人折服
    甚至大家如果細心的話也就會發現了身邊很多東西都包含著老祖宗的智慧,那麼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一看。現在的很多文明讓人感到不可思議,但是不能不承認的是,古時候老祖先的智慧也是非常強大的,就好比說一個小小的鞋子,這是我們每天離不開的東西,這也是從古人的智慧中流傳下來的東西,但是我們現在的鞋子跟之前古人的鞋子是不一樣的,這其中有一個差別就是在鞋頭上面了,就是靠近自己腳趾的位置,古時候的鞋頭都是向上翹著的,一般古裝影視劇中也都是有這樣的形象的,那麼大家有沒有考慮過
  • 中國古人喜歡穿「翹頭鞋」,有什麼說法,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在中國的古裝歷史劇中,經常看到他們的鞋子,在鞋頭的地方,要麼上翹,要麼裝飾一個上翹的造型。這種穿著方式,有什麼講究,又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鞋頭上翹,是中國古代鞋子的造型之一,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這和古人的穿衣風格是相互關聯的。古代中國的服飾,是不分男女的,都是下面穿著裙、裳或袍。為什麼這樣叫,我們不再詳述,只是他的樣式,我們要說一下「長衣日袍,下至足跗。」也就是說,古人穿著的下身衣服,長度是要到達腳面的。
  • 足下幾千年:鞋尖上的秘密
    江西明墓出土的明代翹尖弓鞋漢墓出土的鞋履歧頭履作為人類最早穿鞋的民族之一,中國古人曾經創造過非常豐富的鞋文化。其中,有許多「鞋尖上的秘密」,更是讓人意想不到。古人穿鞋不分左右腳鞋子分左右腳,這是現在大家都知道的常識。但如果時光能回到100年前,鞋子分左右腳,還是頗為另類的現象。分左右的鞋子,古代稱之為「運腳鞋」,古人是不穿的,在幾千年的時間裡,古人穿鞋始終不分左右。左右不分的鞋子是不是很難穿?非也!
  • 古人穿的鞋子,為何鞋頭大都是往上翹的?老祖宗的智慧讓人折服
    而在現代生活中,我們身邊的許多東西都是經過歷史慢慢演變而來的,或許大家沒有發現,但只要仔細觀察,你會發現許多東西都是老祖宗的智慧。 雖然現代社會的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進步,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古人的智慧也是不可估量的,特別是隨著考古學的發展,人們也越來越感嘆於古代人的智慧和聰明。
  • 古人投河自盡前,為何總是放一雙鞋子在岸邊,原因讓人肅然起敬
    古詩中有很多關於鞋子的描述,同現代一樣,古人的鞋子也根據功能分為很多種,像李煜在這首《菩薩蠻》中寫的金縷鞋就是女子所穿的金絲絨繡鞋。古代人不僅對穿鞋的種類講究,還對鞋子格外看重,有句俗話說:「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鞋子作為自己的是私人物品是不會借給別人使用的。
  • 古人智慧讓人受用無窮,只要能坐冷板凳,現代人就會更智慧
    不少人常常提出這樣的疑惑,為何在幾千年前的古人那樣聰明有智慧呢?比如,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與文化中,卻能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成語裡蘊含著古人的智慧。
  • 民間俗語:「別人的棺材可試,別人的鞋子莫穿」,古人為何這麼說?
    民間俗語:"別人的棺材可試,別人的鞋子莫穿",古人為何這麼說如今在農村等一些老人較多的地方,民間俗語被大量使用著。雖然很多俗語都是片面的,但這個俗語文化確實依然在傳承著。對於信奉鬼神之說的古人來說,喪葬是一頂一的大事。所以不論一個人社會地位如何,基本上都會早早地為自己的後事做準備。也正因為如此,很多帝王繼位後都會選擇在第一時間修建陵墓。不過對於生活在底層的百姓來說,他們自然沒有機會享受到這樣的待遇,所以大家最多為自己置辦上一口不錯的棺材。一般人們在壯年的時候就會準備好棺材,不過那時候有一個委婉的叫法,就是靈柩。
  • 古人的智慧只是辨認四方和確認四季嗎?
    那麼古人是如何定義四方的呢?我國古代的人們,在長期同自然界作鬥爭的過程中,逐步積累了辨認四方的知識,隨之創造了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字。  東:其字形為日在木中,含義為旭日初升,旭日升起的地方就是東方;也解釋為太陽出來的一邊;它跟西方相對,古人以東方為主位。習慣上把東風指為春風。  西:其字形為鳥在巢上,即太陽西沉而鳥歸巢棲息。「鳥歸巢」就演義為方位字「西」。也解釋為太陽落下去的一邊;它跟東相對,古人以西方為賓位。
  • 古人投河自盡前,為何一定要把鞋子放在岸邊,看完後讓人肅然起敬
    投河一直是古人最熱衷的自殺方式之一,但這裡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古人在投河自殺前,一定要把鞋子放在岸邊。這其中,是有什麼講究嗎? 首先,我們來看看《孔雀東南飛》這首漢樂府敘事詩。該詩的故事我們高中就已經耳熟能詳,講的是東漢時期的一起愛情悲劇。而故事的主人公劉氏,由於不可抗力和丈夫分開後,悲痛不已,選擇「舉身赴清池」,結束了自己短暫的一生。
  • 古人穿的鞋子,為何鞋頭都是向上翹的?
    在中國古代,老百姓平時大都穿草鞋,而那些達官顯貴穿的鞋子的鞋頭都向上翹,被稱為「鞋翹」,這種鞋則叫做「翹頭鞋」。古人之所以把鞋頭設計成向上翹,主要有四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尊崇上天,古人是非常尊崇上天的,不管是從建築還是服飾,他們都會設計成向上翹的樣子,以表達對上蒼的敬仰之情。
  • 國學課 古人藏在成語裡的智慧,獲益匪淺...
    「偷閒」二字可以看出古人的智慧,它非常形象地體現了文人的一種情懷和雅趣,雖然胸懷天下,立志高遠,但是還要忙裡偷閒,張弛有度。「偷」字意義不好,但用在這個成語中非常形象生動。一次仲由在孔子家中彈瑟,孔子聽後認為仲由的彈奏充滿殺伐之音,並不符合儒家中正溫柔的禮樂追求,於是說道:「仲由喜歡彈瑟,技藝已經登上廳堂,但尚未進入內室,為何要在我家裡彈呢?」意思是讚揚仲由已經有了一定成就,但還沒到精微之奧的最高境界。後來「登堂入室」一詞就被用來形容學問或技能由淺入深,達到高深的地步;也比喻學藝深得師傳。這個成語蘊含著古人對於不同學習階段理解的智慧。
  • 古人投河前,為何要放一雙鞋子在岸邊,專家的解釋,讓人肅然起敬
    不管是在電視劇中又或是記載中都能發現一件事,那便是很多投河自盡的古人會把鞋子放在岸邊。比如說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焦仲卿的妻子劉氏因被迫分離,夫妻兩人雙雙自殺。其中劉蘭芝是投水身亡的,原文如下: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注意這裡說法,翻譯過來便是說劉蘭芝挽起裙子,把鞋子脫了,最後才跳進水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