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俗語:"別人的棺材可試,別人的鞋子莫穿",古人為何這麼說
如今在農村等一些老人較多的地方,民間俗語被大量使用著。雖然很多俗語都是片面的,但這個俗語文化確實依然在傳承著。其實如果大家細細研究,就會發現俗語中包含著非常多的道理。
這大多都是古人們根據自己的經歷總結而出的,所以研究俗語也能夠幫助我們更好了解歷史。今天要為大家分享的這則俗語叫做:"別人的棺材可試,別人的鞋子莫穿"。
粗略一聽,大家就知道這句俗語和古代的封建迷信有關,那麼這句俗語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要想理解這句俗語,我們就要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
在古代因為生活質量不高,所以人們的壽命普遍相對較短,像平民百姓一般在四十多歲的時候就會壽終正寢。對於信奉鬼神之說的古人來說,喪葬是一頂一的大事。所以不論一個人社會地位如何,基本上都會早早地為自己的後事做準備。也正因為如此,很多帝王繼位後都會選擇在第一時間修建陵墓。
不過對於生活在底層的百姓來說,他們自然沒有機會享受到這樣的待遇,所以大家最多為自己置辦上一口不錯的棺材。一般人們在壯年的時候就會準備好棺材,不過那時候有一個委婉的叫法,就是靈柩。在當時大部分人認為死亡是去接受神靈的懲罰,這讓很多人都畏懼不已。
思來想去大家想出了一個方法,就是提前找上一個強壯的人在棺材裡躺上一會,替自己衝衝喜。這種做法被古人們稱為"試棺",雖然人們對於試棺都有所牴觸,但是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久而久之的試棺的人就非常多了。
根據相關記載,我們還能夠發現在古代有一些人專門負責試棺,並衍生出了相關的職業,所以這句「別人的棺材可試」就不難理解了。
但是古人對於別人穿鞋的行為卻非常反感,這是因為很容易產生矛盾。像棺材這種較大的物件,無論如何都是無法直接帶走的,而鞋子就不同了。
如果有人穿著自己的鞋子拒絕償還或者直接跑路,那麼自己不就平白無故的損失了一雙鞋嗎?因為這樣的現象屢有發生,所以古人們就說出了"別人的鞋子莫穿"這句俗語。
其實這兩句俗語關鍵就是後半句,要表達的意思是告誡人們要和別人的私人物品保持一定距離,不然鬧出糾紛就不好了。想想確實非常有道理,如果你要穿別人的鞋子,即使對方現在穿不著,除非人家不想要了,不然你也不知道人家是不是真的樂意給你穿呢!
民間俗語中大多都包含了非常深奧的道理,值得我們細細品味,不能單看字面意思,畢竟一條俗語傳承下來是幾代人共同總結而出的。
比如今天這兩句俗語,棺材是很重要但又非常讓人忌諱的東西,肯定比鞋子要貴重。但古人還是認為「穿鞋」比「試棺」更讓人反感,可見古人對於人際關係的把控還是很看重的!
當然我們在學習俗語的同時也應該判斷其在今天是否適用,為傳統文化注入新鮮血液,只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促進其更好的發展!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