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俗語:「別人的棺材可試,別人的鞋子莫穿」,古人為何這麼說?

2020-12-17 王牌太史

民間俗語:"別人的棺材可試,別人的鞋子莫穿",古人為何這麼說

如今在農村等一些老人較多的地方,民間俗語被大量使用著。雖然很多俗語都是片面的,但這個俗語文化確實依然在傳承著。其實如果大家細細研究,就會發現俗語中包含著非常多的道理。

這大多都是古人們根據自己的經歷總結而出的,所以研究俗語也能夠幫助我們更好了解歷史。今天要為大家分享的這則俗語叫做:"別人的棺材可試,別人的鞋子莫穿"。

粗略一聽,大家就知道這句俗語和古代的封建迷信有關,那麼這句俗語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要想理解這句俗語,我們就要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

在古代因為生活質量不高,所以人們的壽命普遍相對較短,像平民百姓一般在四十多歲的時候就會壽終正寢。對於信奉鬼神之說的古人來說,喪葬是一頂一的大事。所以不論一個人社會地位如何,基本上都會早早地為自己的後事做準備。也正因為如此,很多帝王繼位後都會選擇在第一時間修建陵墓。

不過對於生活在底層的百姓來說,他們自然沒有機會享受到這樣的待遇,所以大家最多為自己置辦上一口不錯的棺材。一般人們在壯年的時候就會準備好棺材,不過那時候有一個委婉的叫法,就是靈柩。在當時大部分人認為死亡是去接受神靈的懲罰,這讓很多人都畏懼不已。

思來想去大家想出了一個方法,就是提前找上一個強壯的人在棺材裡躺上一會,替自己衝衝喜。這種做法被古人們稱為"試棺",雖然人們對於試棺都有所牴觸,但是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久而久之的試棺的人就非常多了。

根據相關記載,我們還能夠發現在古代有一些人專門負責試棺,並衍生出了相關的職業,所以這句「別人的棺材可試」就不難理解了。

但是古人對於別人穿鞋的行為卻非常反感,這是因為很容易產生矛盾。像棺材這種較大的物件,無論如何都是無法直接帶走的,而鞋子就不同了。

如果有人穿著自己的鞋子拒絕償還或者直接跑路,那麼自己不就平白無故的損失了一雙鞋嗎?因為這樣的現象屢有發生,所以古人們就說出了"別人的鞋子莫穿"這句俗語。

其實這兩句俗語關鍵就是後半句,要表達的意思是告誡人們要和別人的私人物品保持一定距離,不然鬧出糾紛就不好了。想想確實非常有道理,如果你要穿別人的鞋子,即使對方現在穿不著,除非人家不想要了,不然你也不知道人家是不是真的樂意給你穿呢!

民間俗語中大多都包含了非常深奧的道理,值得我們細細品味,不能單看字面意思,畢竟一條俗語傳承下來是幾代人共同總結而出的。

比如今天這兩句俗語,棺材是很重要但又非常讓人忌諱的東西,肯定比鞋子要貴重。但古人還是認為「穿鞋」比「試棺」更讓人反感,可見古人對於人際關係的把控還是很看重的!

當然我們在學習俗語的同時也應該判斷其在今天是否適用,為傳統文化注入新鮮血液,只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促進其更好的發展!

#文化#

相關焦點

  • 古人為何說「寧試他人棺,莫穿他人鞋」?穿別人鞋子會有何後果?
    這些寶貴財產,有很大一部分被形成了俗語,滲透在我們今天的生活當中。中國有這麼一句話,叫做「冷棺材莫進村莊,熱孝順莫拜訪」。這句話每個字都通俗易懂,但是放在一起又不是那麼好理解。其實,在古代,人去世之後講究遺體完整,用棺材下葬。而火化則被認為是一種侮辱,對死者的不尊重。
  • 俗語「寧可試人棺,莫穿他人鞋」,很多人不在意,殊不知犯了忌諱
    所以小農經濟的社會背景下,文盲特別多,很多老百姓一輩子都不認識幾個字,但人類的智慧並不只體現在讀書上,這些大字不識一個的農民也曾留下了些獨特的文化,比如這句「寧可試人棺,莫穿他人鞋」,大家知道什麼意思嗎?這句俗語是老祖宗的經驗之談,意思其實很簡單,寧可試試別人的棺材也不要穿別人穿過的破鞋。
  • 俗語:「寧可試人棺,莫穿他人鞋」,啥意思?其實道理很簡單
    那就是我們現在經常聽到的俗語,俗語聽起來朗朗上口,非常有趣味性,這也是大家喜歡俗語的原因之一。在農村,我們都知道那些年長的老人,大都德高望重,村民都非常的尊重他們,有什麼事情都會去請教這些老人。這些老人雖然沒有什麼很高的學歷,但是他們經驗豐富,我們常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些老人會幫我們解答疑惑,指點人生,受益匪淺。
  • 俗語「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棺為試鞋不能穿原來是這意思……
    有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存在,叫做俗語,源自於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經驗,有著非凡的指導教育意義。俗語中有這麼一句「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簡單明了,卻內涵深厚。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一起來看一下。
  • 古人言:「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試鞋有何講究之處?
    ——《遊園不值》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豐富的文化底蘊,經過時間的推移,人們便將生活中的經驗積累成了俗語,其形式簡練而形象,在群眾口語中流傳,成為了通俗性的語言單位,俗語一詞最早出現於《西門豹治鄴》中,歷史悠久,使用廣泛。在中國就有這樣一句俗語「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那麼這句話的背後究竟有什麼深意呢?為何會這樣講呢?
  • 古人講「寧試人棺,莫試人鞋」,到底啥意思?前人留下的生活經驗
    就拿在農民群體中流行的俗語來說,其實就蘊含了很多古老的思想。俗語「寧試人棺,莫試人鞋」,就是一句流傳度比較廣的俗語。大意為寧可以試別人的棺材,也不能隨便使用他人的鞋子。為什麼農村人會有這種禁忌呢?相比較於鞋子來說,棺材不是更應該忌諱嗎?帶著這兩個疑問深入了解一下這句俗語。
  • 「寧試他人棺,莫穿他人鞋」,這是為什麼,祖先的話有道理嗎
    廣為流傳的俗語不知道大家聽過這樣一句老話沒有「寧試他人棺,莫穿他人鞋」,這句話從字面意思來說,也很簡單,就是說寧願試用別人的棺材,也不要試著穿別人的鞋子。很多人乍一聽,不是特別理解,老祖宗為何要這樣說呢?
  • 俗語「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很多人都冒犯了!
    但在清朝晚期時候,民間文化慢慢的生枝發芽融入百姓的生活中去。早在宋朝晚期,娛樂場所也有所發展。等到清末的時候,小說文化已經開始在民間盛行起來。句俗語叫:「寧可試人棺,不可試人鞋」。從字面意思理解是:寧可試別人的棺材,也不要試別人的鞋。這就奇怪了:棺材那麼忌諱的東西都可以試,為什麼還不能試別人的鞋呢?難道鞋比棺材還犯忌諱?
  • 「寧可試人棺,不可試人鞋」啥意思,道理很深刻,可惜很多人不懂
    比如有這樣一句俗語「寧可試人棺,不可試人鞋」,我們乍一聽上去的確不好理解,而且從表面意思來理解,就是說棺材可以替別人試用,但是鞋子卻是不行的。那麼這句老話為什麼這麼說,別人的鞋子為什麼不能穿呢?背後的道理的確引人深思,可惜很多人都不懂。
  • 民間俗語:「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此話怎講?有何講究?
    文/人文歷史新浪潮父輩在教育我們時,經常會引用一些俗語,年幼的我們卻只知道這些語句聽起來十分有趣。但卻不太懂得每句話所蘊含的深刻道理,長大後才得以明白其中的含義,不禁感嘆古人的聰明智慧。雖然很多俗語在流傳的過程中,逐漸被人所遺忘,但是有一些十分經典的語句,還是得到了傳承。
  • 俗話說:「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啥意思?老祖宗的醒世良言
    有些俗語在我們現在看來,已經完全不適用,但是還有很多俗語,放在現在,依舊是讓人能夠懂很多道理的存在,我們應該秉著去其糟怕取其精華的理念去學習這些俗語,就比如這句「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是什麼意思呢?「寧可試人棺,切莫穿人鞋」的意思是,寧願幫別人試棺材,也不會向別人借鞋穿。或許現在很多人認為棺材是個不祥之物,其實不然,周公解夢中也說到,做夢夢到棺材是吉兆,預示人即將要升官發財。
  • 農村老話「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說的是什麼意思?
    關於農村老話「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這句話,其實是個別地區的習俗而已,並不是全國各地普遍的現象,相信這句話有很多人沒聽過,那麼這句話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如果單從字面意思分析,寧願讓別人試自己的棺材,也不要別人試穿自己的鞋,兩者對比來說,棺材大家都知道,對一個人很重要,在以前,很多家庭堂屋中間會放一口棺材,有說是升官發財的意思,有說是提前給自己找好歸宿,總之,棺材對於一個人是非常重要的,那麼這麼重要的東西,為什麼還抵不住一隻鞋呢?
  • 民間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究竟是啥意思?
    無可否認,這些都是非常經典的文化,隨便拿出一項,用一生的時間都無法完全研究透。但是,人們往往忽視了最流行的古代文化,那就是經常聽到的俗語,也被稱為俚語、俗話。俗語包含的內容相當豐富,涉及到生活中方方面面,有些講述的是風土人情,有些表達的是古人對幸福生活的期盼,有些教會世人如何與不同的人相處,也有些是百姓對於生活經驗的總結。
  • 農村俗語丨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怎麼會有這種說法?
    農村俗語「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這句俗語在各地說法存在差異,理解也各不相同。這句話說的人很少,偶有聽聞,沒有什麼實用意義。那麼這句話想要表達什麼意思呢?可能地區不同,表達的意思不盡相同,我來說說我的看法:在我們哪裡,經常聽到人們說的一句話叫「試人新,窮一生"。這句話表達的心理,既有勵志的正能量,又包含自卑的陰暗面。而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與試人新,窮一生,有相近之處。棺材是幹什麼用的,不用說都知道。實際上,寧可試人棺這上半句,是為了襯託不要試人鞋的重要性。而試人棺,卻沒有什麼具體的意義。
  • 俗語:「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老祖宗的醒世良言,不得不信
    老祖宗留下的警示箴言:"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不信不行!目前老祖宗的智慧一部分是以文字的形式流傳下來,比如馮夢龍的著作《智囊全集》,還有一部分是以俗語的形式流傳下來的,成為了我國的獨特文化之一。這些俗語中,總結出來了祖宗們從生活體驗中得到的經驗,很有學習的價值。《智囊全集》中也收集了部分俗語,現在在這裡就來給大家分享一句俗語"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這句話有什麼深刻含義呢?
  • 俗語:「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為何這麼說?蘊含古人的智慧
    俗語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智慧和文化,在古代的惡劣環境下,老祖宗們自己的生活都成問題,卻還是能夠在苦中作樂,為我們後人留下了一筆又一筆的俗語財富,為我們後人提供了很多有借鑑意義的俗語,更為我們中華民族文化注入了更多的內涵。今天要說的便是俗語「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 俗語「四大嫩,四大緊,四大硬,四大不能摸」,古人這麼說有何用意!
    從古至今流傳下來很多膾炙人口的俗語,古人的智慧蘊含大量哲理,這些俗語都是他們的經驗之談。很多高雅人士對於這種文化並不看好,認為沒有科學依據,但隨著歲月的流逝,越來越多的人們證實了老一輩的智慧。俗語「四大嫩,四大緊,四大硬,四大不能摸」有沒有聽長輩說過?那麼你知道這句話是有何用意嗎?聽完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 古人常說的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不過渡是什麼意思?
    俗語作為中國文化的一種,可以說是歷史十分悠久了,而且數量也非常的多。在這諸多的俗語之中,有的俗語簡單易懂,即使是古代一些沒有讀過書的人,也能從字面上很好的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但是有一些傳承下來的俗語,因為時代背景的不同,導致於如今人們很難理解這些俗語想要表達的意思,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這一類的俗語。
  • 為什麼說蒲松齡的《鳳陽人士》是一本「不可思議」的小說?
    在說佔鬼卦之前,我們先說一說,與這鬼卦相關的鞋——《鳳陽人士》中關於鞋的2種不可思議之處!  ㈠在我國民間,鞋子有截然相反的2種特殊寓意。一種是說,它是吉祥物,一種則說,它是穢物。是不是很奇異!  說它是吉祥物的人們認為:  1.
  • 俗語:「好男有毛莫低頭,好女有膘莫抬頭」,為什麼這樣說?
    出品 | 趙氏宗親(ID:zhaoshizongqin)編輯 | 趙英雄中華有上下五千年的萬史,也造就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俗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脈,是民間老百姓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的總結,有的是對民間生活的描述,也有的是對於生活的思考,因其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所以在民間廣為流傳,很多俗語的背後還蘊含著很深刻的道理,就比如農老一輩人說的「好男有毛莫低頭,好女有膘莫抬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