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小語瀟瀟,歐洲留學多年,現居法國巴黎,Fintech金融科技在讀,曾連續兩年任巴黎時裝周法媒雜誌時尚專欄編輯實習生,同時為自媒體經營人。擅長投資、金融科技(區塊鏈)、設計、時尚領域以及劇本等方面寫作。
自3月初新冠疫情席捲歐洲以來,作為歐洲人口大國之一的德國,一直以低死亡率和高治癒率排在歐洲大國前列。截至4月28日,德國累計感染人數15.8萬人,少於西班牙、義大利和法國;但其治癒人數為11.45萬人,排名歐洲第一。相比於西、意、法、英均已超過2萬的死亡人數,德國新冠肺炎病亡才6100餘例,甚至遠低於一些歐洲小國。
而且德國針對個人和企業全面、高效的補貼政策,也能夠幫助個人和企業渡過難關。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德國疫情期間的各項政策規定、福利補助及申請渠道。
社交限制令
據我對新聞的收集,以及對德國各行業朋友的採訪,其實在德國,大部分的公民還是自願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能夠自覺在家裡自我隔離,如有必要的出門採購,也會儘量攜帶口罩、眼鏡和手套等,保持與他人的安全距離。在德國以及歐洲其他國家,超市、藥店等收銀臺前的排隊距離規定在1.5米-2米。
「社交限制令」的施行讓德國各方面就幾乎進入了停擺狀態,民眾生活受限,德國經濟也受影響。為了降低疫情對國內企業及民眾的影響,德國政府為全國企業、普通勞動者提供了大量補貼和貸款。
對於普通就業者的補助
受疫情的影響,大部分企業採取停工或者居家辦公的形式,所以急劇減少的有效收入可能造成大部分德國公司面臨企業危機,員工工資減少,甚至一些自由職業者入不敷出的慘狀。
與中國國情不同,大部分的歐美人,由於依賴養老制度,並沒有存錢的習慣,所以對於一部分人而言,疫情期間的居家隔離可能直接或間接導致失業,從而切斷了經濟來源。而德國能採取居家辦公的行業僅佔16%。
對此,德國政府對於普通就業者採取了一系列就業引導政策:
1. 任何稅收和債務都暫時推遲,不用立馬支付或者打款,預計最早還貸時間推遲到下半年9月份以後;
2. 政府補貼工資,勞動部放寬「HARTZ-VI」哈茨第四階段社會救助金;
3. 實行「Kurzarbeit」政策(短時政策),這也是此次疫情期間德國為應對經濟以及就業問題最為重要的舉措,對就業者實行工資差補助,這個政策是德國應對經濟危機的特別工具,最大的好處是可以減少裁員,節省企業耗能、成本等。
這個政策的原理值得好好講一下,為什麼減少工作時間能夠起到減少裁員的效果呢?首先工時的減少,可以降低企業支付的工資(員工按小時計酬),如果工作時間減少一半,那麼需要支付的工資也減半,而政府會補貼工資差中60%的工資。所以每個員工可以用50%的工作時間拿到大於80%的錢,如果家裡有小孩子,那麼政府則補貼工資差的67%。
對於自由職業者的補助
除了我們已經知道的普通就業者可以通過「Kurzarbeit」政策來領取補貼,另外,自由職業者也可以申請補助金,前幾天看到有自由職業的朋友曬出了自己拿到的補助金,並稱在德國每個人有11000歐元的政府補助,不用還。
其實疫情期間,德國政府對於自由職業者和藝術家等個體職業者也提供了相關的補助。
自由職業者一共可以申請到兩種基金補助,一種補貼9000歐元,另外一種補貼2000歐元,所以自由職業者總共可以領取11000歐元的基金補助。
只需登陸官網申請即可,之後便會收到補助許可的回覆郵件。一位來自北威州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員稱,國家為了儘快發放補貼,通知地方工作人員周末加班,以便早日協助申請者拿到補助。
對於中小企業的補助
首先,德國政府發給企業的補貼,按照中小企業的規模來確定補貼金額,一般情況下集團等相對規模較大,產業鏈豐富,市場廣泛的連鎖企業都會有儲備資金,而一些產業鏈單一,規模較小的企業則面臨直接被淘汰的風險。
秉持著公平的原則,德國政府從以下兩方面進行規定:
一方面,發放給中小企業的補貼不用還,但是一定要有相關的付出成本,比如房租,貸款或其他必須(預)支付的成本;另一方面根據員工數量的不同,補貼金額不同。企業員工數量1-5人,補貼9000歐元(約為7萬人民幣);企業員工數量6-10人,補貼15000歐元(約11萬5千人民幣);企業員工數量11-50人,補貼25000歐元(約19萬2千人民幣)。符合相關要求的企業直接上網申請提交材料即可。
總的來說申請德國工資補貼的過程操作流程簡單,提交申請表上傳相關資料即可,最快十幾分鐘便可收到回覆郵件。此次疫情期間,德國高效的補貼機製成為德國歷史上全面補貼的象徵。
那麼德國為什麼會有如此好的福利呢?這一切都源於德國高額的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以及健全的醫療保險體系(投保人可享受報銷等優惠)。隔離期間,德國民眾在網上自發組織了名為#Wir bleiben zu Hause (呆在家裡)的倡議活動,甚至有的網友還寫了「抗疫之歌」等來呼籲政府關注超市義大利麵和廁紙的供給問題。
可以說,此次疫情使全民陷入了對於就業的再一次思考,在無法出門辦公的情況下,如何保持自己的經濟來源,維持正常的生活狀態,這樣來看此次疫情也許可以引導社會的又一次職業改革,凡事都有兩面性,利弊權衡,也許疫情過後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會是一次集就業政策、社會福利政策以及醫療體系的全面提升。
疫情雖然可怕,但在疫情期間保持良好的生活狀態,進行合理理財,適當的投資可以更好地提升生活質量,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