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2020年青島市政府部門向市民報告、聽市民意見、請市民評議活動(簡稱「三民」活動)公開雲述職報告會上,市政府部門「一把手」首次向市民雲述職,接受市民的評議。
今年以來,青島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克服疫情不利影響,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年度工作目標全面完成。全市就業形勢保持穩定,截至11月底,新增就業44.55萬人,同比增長18.86%,城鎮登記失業率3.02%,控制在4%以內;社保參保人數和待遇實現雙提升,社保費減免緩政策惠及廣大市場主體;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人才支撐,吸引雙一流高校畢業生3316名,預計全年引進聚集各類人才25萬人;有效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為2.5萬名勞動者追回各類經濟損失3.2億元;暢通民聲傾聽渠道,12333民生服務熱線人工接聽受理84.3萬件。青島市榮獲中國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和「促進就業城市」。現將各項工作情況報告如下:
(一)實施政策落實行動。面對前所未有的疫情壓力,積極構建快研究、快落實、快見效的政策落實體系,全面落實《青島市人民政府關於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做好穩就業工作的實施意見》等6個政策性文件,全市沒有發生群體性、行業性大規模失業現象,保持了就業形勢趨穩向好、總體穩定。
(二)實施援企穩崗行動。積極發揮人社部門職能作用,幫助企業渡過難關,通過「政策找企」「全程網辦」方式,為7.6萬戶企業發放穩崗返還資金4.19億元,穩定崗位204.5萬個。
(三)實施就業幫扶行動。促進重點群體就業,創新出臺大學生落戶就業新政,將「先落戶後就業」政策擴展至專科學歷畢業生和畢業學年度在校大學生。實施農民工就近就地就業計劃,全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2.26萬人。實施困難人員就業援助計劃、失業保險擴圍政策,為7.4萬名失業人員發放失業保險金7.3億元、失業補助金2259.21萬元、臨時價格補貼8012.57萬元。
(四)實施創業扶持行動。通過擴大覆蓋範圍、降低申請門檻、提高貸款額度、合理展期等方式,全面提升創業擔保貸款政策扶持力度,全市共發放創業擔保貸款3.96億元,惠及創業者和企業1661人/個。
(一)社保覆蓋面持續擴大。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全市企業職工養老、失業和工傷保險參保繳費人數分別達到287.16萬人、241.49萬人和272.19萬人,較去年末分別淨增18.84萬人、21.09萬人和25.35萬人。
(二)穩步增加養老待遇。連續16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惠及全市95萬名企業退休人員,各項社保待遇實現按時足額發放,進一步提高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切實降低企業繳費負擔。落實企業階段性社保費減免緩三項措施,實施「政策找企」「不見面服務」,政策兌現由「等申報」變為「送上門」,為24.3萬戶市場主體減免社保費141.1億元。
(一)品牌引才活動成果豐碩。首次線上線下同步舉辦第二十屆「藍洽會」,達成對接意向86個。承辦人社部「中國博士後制度實施35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搭建起青島企業與全國優秀博士後人才合作「快車道」,博士後項目落地或達成合作意向近100個。融入人力資源「雙循環」發展新格局,助推青島市與澳門科技大學籤約建立全面戰略合作關係,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智力和優質創新創業資源深度參與青島建設。
(二)人才優惠政策力度空前。落實人才創新創業支持政策,為青島市博士後設站(基地)單位以及博士後研究人員發放各類資助1.21億元,同比增長44.6%;博士後出站(基地)留青率達到77%。全年發放高校畢業生住房補貼2.86億元,發放碩博研究生一次性安家費3.1億元,發放高校畢業生小微企業就業補貼5671萬元,惠及6.9萬名青年人才在青創新創業。
(三)技能人才培養產教深度融合。聯手市教育局,整合雙方資源優勢,合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助力打造工業網際網路之都,實施「十百千萬」工業網際網路人才工程。實施「網際網路+職業技能培訓計劃」「百日免費線上技能培訓行動」,在全國率先打通線上線下培訓補貼銜接政策,支持各類企業通過線上平臺對新錄用人員開展崗位技能培訓。全市開展各類補貼性培訓13.2萬人次,支出補貼資金9619.52萬元。
(四)鄉村人才振興行動成效顯著。開展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技能培訓2.38萬人,發放返鄉入鄉就業創業扶持資金3372.5萬元,扶持3233人。實施高校畢業生基層成長計劃,定向招募服務鄉村基層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人員助力鄉村建設。推行鄉鎮專技人才「直評直聘」和基層高級職稱「定向評價、定向使用」制度,首次完成基層中小學教師高級職稱評審509人、首批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審319人。
(一)探索五個率先工作機制。一是在副省級城市率先引入和諧勞動關係企業第三方專家評價和職工滿意度評價機制,促進評選的公平公正。二是在全省率先公布疫情防控期間相關勞動關係問題政策解讀,降低疫情對和諧勞動關係的衝擊。三是在全國率先出臺意見確立網絡平臺等新業態用工經營者和從業人員的法律關係,保障勞動者權益。四是在全國率先開展電子勞動合同試點工作,營造誠信守法的用工生態。五是在全國率先打造新業態企業、商協會組織、上合示範區等行業性、區域性企業勞動爭議預防調解聯盟12家,促進中小企業自主預防和化解用工爭議。
(二)積極推動勞動仲裁提速增效。開展仲裁時效提升專項行動,推進仲裁辦案制度改革,建立拖欠農民工工資爭議速裁庭,構建聯調工作站多元化調解平臺,共處理勞動爭議案件18264件,其中調解結案11895件。
(三)大力開展勞動執法提速攻堅。開展根治欠薪行動,建立手機舉報、有獎舉報、政媒聯動、一案多查、失信懲戒等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機制,立案查處違法案件5715件。
(一)創新解決企業復工復產用工難問題。圍繞疫情期間企業復工復產用工荒問題,建立「點對點」企業用工定製運輸服務平臺,為青島市300餘家企業接運復工人員4.5萬人。建立基層包片聯絡制度,為需求50人以上「四上企業」解決用工4.5萬人。組織搭建「線上調劑員工」「網絡共享線上用工」「共享小技師」三個平臺,實現企業臨時用工需求與靈活務工人員、三產閒置人員無縫對接。為海爾、海信、一汽物流等267家企業組織2951名技工院校學生頂崗實習。
(二)創新人社政策「雲課堂」宣講品牌。藉助「青島企業之家」微信直播平臺,面向各類企業和商協會,常態化推進人社政策法規「雲課堂」在線宣講。目前已開展19期,培訓30.53萬人次,解答問題2033個,有力助推人社政策滴灌到企業最需要處。
(三)創新推動膠東五市人社服務一體化。推動建立膠東五市人社服務一體化工作機制,推進社保轉移接續、工傷鑑定互認、待遇資格認證、就業創業事項秒批等人社服務一體化辦理,促進人力資源在膠東五市自由流動、高效配置,聯盟建設模式被省市領導肯定,並在省會和魯南都市圈推廣。
(四)創新打造智慧社保經辦服務體系。全面推行「不見面」社保服務方式,185項養老、工傷、失業保險業務實現網上辦理,網辦率達98%以上,其中秒批業務佔50%以上,社保繳費、資格認證等60餘項業務實現「指尖」辦理。持續優化全國首創的社會保險待遇大數據認證平臺,養老保險待遇領取資格大數據靜默認證率提升至93.9%,全市203萬社保待遇領取人員享受「零打擾」認證。疫情期間全省首創「智能+遠程」勞動能力鑑定新模式,為81名危重病職工提供足不出戶的鑑定。
(五)創新開展便捷高效的人社雲服務。舉辦線上「春風行動」、農民工網絡招聘大集、高校畢業生網絡招聘季,開展「365天不落幕」的線上招聘活動,為1.8萬家企業發布崗位需求39.6萬人次。依託青島人才網「招聘e站」,舉辦線上專場招聘59場,為5500餘家(次)用人單位發布崗位需求9.6萬餘個。舉辦「青島招才引智名校行」線上專場招聘會,對120餘所「雙一流」高校和69所省內高校發布招聘信息。與智聯招聘等機構合作舉辦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政策「空中直播」活動,68.4萬人實時在線觀看互動。
2019年的「三民」活動,青島市人社局共收到市民意見建議164條,已全部按期辦理。今年「三我」活動收到市民意見建議291條,主要涉及社保、就業、人才、維權等工作,做到了「件件有落實、事事有回音」。廣大市民的意見建議,就是青島市人社局加強政風行風建設、倒逼改進提升服務的著力點,青島市人社局始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全行業開展「樹新風、當先鋒,做人民群眾滿意的人社工作者」活動,教育引導幹部職工牢固樹立「支持企業幹、圍著群眾轉」的服務意識和理念,實施工作流程再造,提高政務決策、運行、服務、落實效率,傾力打造優質高效的政務服務環境。同時,青島市人社局也深刻認識到自身工作還存在著差距和不足,比如當前就業結構性矛盾問題仍然存在,社保收支壓力加劇,人才市場活力激發和釋放不足等,將在今後工作中認真加以改進。
2021年,青島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全力推進保居民就業行動,著力提升社會保障服務能力和水平,不斷強化經濟社會發展人才支撐,積極維護勞動關係和諧穩定,為統籌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助力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