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人問我:你書寫了40多年的上海金融,你覺得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崛起了嗎?我的回答是肯定的,這一點不容懷疑。」在《奮鬥與夢想——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敘事(1978-2020)》前言中,作者謝衛群寫道:「這本書跨度42年,但不是編年史。這是一本以記者視角採寫的年代敘事,勾勒了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大致歷程,相信讀者讀完全書後,會感受到歷史的波瀾壯闊與起伏。」
12月2日下午,入選上海「建黨百年」「全面小康」首批重點文藝創作項目的新書《奮鬥與夢想——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敘事(1978-2020)》在上海中心大廈舉辦專家座談會。「30多年前,我們腳下這條路就叫爛泥渡路,30年後,這裡崛起了陸家嘴金融城的一座座重要標誌,也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重要標杆。30多年前,陸家嘴地區的居民只有不到5萬人,今天,僅從業者就達到50萬。」謝衛群感慨,帶著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成長史走進這座標誌性建築,更加感受到奮鬥與夢想的力量。
70餘萬字的《奮鬥與夢想》由格致出版社推出,以1978年至2020年間上海重大金融新聞事件為線索,以資本市場、金融要素市場為主軸,以事件及事件中的人為主體採寫而成。人民日報社高級記者謝衛群歷時三年多走訪了大量親歷者,全景式展現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崛起之路。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徐建剛用「有質有文、輕重有序,見事見人、張弛有度,可信可用、於史有據」評價《奮鬥與夢想》的寫作。謝衛群坦言,以一己之力書寫40多年的歷史,一開始覺得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隨著採訪深入,她感到「不是在寫書,而是在記錄一個時代,記錄一群人的奮鬥」,「難的不是寫作,而是寫作背後的尋找、學習、理解與歸納。」
改革開放伊始的1978年,中國的金融十分單一、單薄,42年後,金融業已經成為上海的第一支柱產業。2019年,上海金融業佔上海GDP的比重達11%;2020年前6個月,金融業佔GDP的比重達20%。今年9月,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發布,上海超過東京,首次躋身全球三甲。作為這本書的策劃者之一,上海浦東發展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鄭楊感慨,站在上海基本建成國際金融中心的節點之年,閱讀這本書既感親切又心潮澎湃,「這是第一部完整書寫以上海為重鎮,中國金融外匯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蛻變歷程的作品。」
「這是一個稀缺的題材。」上海作協黨組書記王偉用「驚喜」形容讀到新書的感受,「專家的視角、記者的視野、文學的筆力相結合,這既是一部新聞報導作品,也是歷史著作,同時還是一部紀實文學作品,為書寫上海、為紀實文學尤其是現實題材的創作,提供了很多啟發。」
陸家嘴管理局副局長梁慶注意到,這本書最近的日期是2020年9月26日首次「外灘大會」落幕之日,一個與當下如此接近的時間點。「使命感、大局觀、駕馭力」,人民日報社上海分社社長劉士安認為,《奮鬥與夢想》呈現了歷史的縱深感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艱辛與曲折,背後是作者不斷打磨的努力。
「從2016年底選題確定開始,編輯團隊與作者一路同行,編輯、校對、審稿持續同步,才將最後的句號劃在9月26日,距離全書正式付印只有半個月時間。」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長王為松表示,伴隨改革開放的深入,出版方還將不斷更新出版這本書的修訂版,為時代留下精彩足跡。
「展望未來新發展格局,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鄭楊建議,要進一步擴大金融開放,形成向全球金融市場開放的「上海中心」,同時進一步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夯實產業機制,促進產業實體與金融循環。更重要的是,要強化科技創新與金融中心建設的聯動,重點加強對「卡脖子」技術、理論的突破,構建支持創新創業的營商環境,打造科技龍頭企業與金融巨頭集聚的「世界明珠」。
「梳理42年金融發展的歷史,才知道今天的成就多麼難能可貴,多麼了不起。」謝衛群說,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崛起不是一帆風順的,在42年的漫長奮鬥中,有過無數創造、創新,也有過不少曲折和坎坷。「這是一個不斷自我突破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向前的動態過程。未來,還會有更精彩的篇章等待更多時代記錄者的書寫。」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