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農民種植穀子畝產翻番,靠什麼?

2020-12-16 荔枝網新聞

  ◎ 科技日報記者 史俊斌

  11月22日是農曆庚子年「小雪」,這一天三秦大地從南到北普降瑞雪,尤其是陝北高原還迎來入冬第一場大雪。

  科技日報記者雪後奔赴陝北採訪,源於陝西省榆林市佳縣農民種出了畝單產1357市斤的穀子,惹得不少人總想一探「虛實」二探「究竟」。

  比縣委書記個頭還大的穀子

  廣種薄收是佳縣糧食生產的縮影。

  佳縣是科技部定點扶貧縣,那裡正常年份降水量僅380-410mm,且主要集中在盛夏酷暑,平均降水量只能滿足高粱、穀子等農作物需水量的一半,水份利用率低。受氣候、地形、技術等因素制約,當地傳統方式種植的高粱、穀子出苗不齊、病蟲害較多,畝產始終徘徊在450公斤和200公斤左右。

  「測產數據出來,我深感震撼,不敢相信!」榆林市十大科技扶貧人物、佳縣農業科技推廣站站長尚武平說,畝單產1357市斤得益於科技部佳縣科技扶貧團2017年從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引進的一項實用技術——滲水地膜旱地穴播技術。當年我們在佳縣3個鄉鎮4個村試驗示範1000畝穀子,選用晉谷29等優良穀子品種,採用滲水地膜覆蓋和2MB-1/4專用穀子穴播機新技術組織實施。秋收時節,經縣農技站技術人員測產,1000畝滲水地膜穀子產量翻番,貧困戶戶均增收8000元。

  「人家(指縣政府)免費翻地,免費發種籽,免費發肥料,免費技術培訓指導,不間苗、不鋤草、不追肥,種起來可省事,收的時候有訂單還有保底價,家門口直接裝車拉著就走,現款交易,為啥不種地!」金明寺鎮王連溝村支書李補孝2017年至今堅持將自己10多畝地都用滲水地膜種了高粱和穀子,光種地一項,每年就有穩定可靠不薄的收入來源。

  「今後再也不用考慮外出打工了,我們種地還比打工賺得多!」王連溝孟家山自然村50多歲的農民李守班,2017年種植穀子10餘畝,因為用了滲水地膜技術獲得翻番收成,其中一地塊畝單產穀子1357市斤,名徹晉陝蒙甘寧,個頭比前來視察的縣委書記個頭還高,加之其在村口興辦蛋雞養殖,他家的小日子過得格外紅火。

  不是老天「幫忙」,你賠得更多

  榆林市東方紅食品有限公司是科技部認定的「星創天地」,企業註冊登記地在佳縣,主要從事小雜糧深加工與銷售。企業法人高維軍對當地穀物加工原料品種繁雜而導致的質量不穩定感同身受,因此他對滲水地膜旱地穴播技術統一品種種植的模式獨有情鍾。2017年他們與縣內3個村籤訂了500畝種植示範合同,使用這一新技術種植穀子,平均畝產由上年的200公斤提高到420公斤。

  2018、2019直至2020年間,該企業堅持新技術引領擴張原料「地盤」全覆蓋,目前擁有合作生產基地5000畝,自有生產基地2000畝。2018年在向王家砭鎮豪子溝村基地發放穀物種子時,把本不應發放的老種子當成新品種下發。當年這一地塊也遭受特大冰雹襲擊,但最低產量仍未低於500斤。按照協議,企業用市場保護價收購了這批老種穀子,每斤虧損6毛錢。一位村幹部與高維軍事後開玩笑說。「不是老天『幫忙』,新技術讓老穀子產量還大,你賠得更多!」

  這家「星創天地」,吸引入駐小微企業3家、手工掛麵加工大戶42戶、大學生創客32人,培育企業6家,實現科技成果轉化5項,形成自主研發產品7個,年銷售額達1億元以上。

  方塌鎮謝家溝村2018年種了4000畝高粱,佔到村裡耕地的40%,村支書謝萬生風趣地說:「老百姓賺得起卻賠不起,沒風險的買賣憑啥不幹!」

  通過典型示範帶動,佳縣老百姓從不了解、不認可到主動使用該項新技術,湧現出一批種糧大戶和脫貧致富帶頭人。佳縣的穀子通過線上線下銷售網絡,不僅不愁賣,還能賣出好價錢。

  2017年以來,科技部已將滲水地膜旱地穴播技術推廣到陝北、晉中北、寧南等更多乾旱半乾旱地區,累計示範500餘萬畝,增產糧食5億公斤。示範推廣滲水地膜旱地穴播技術取得顯著成效,開闢了一條科技創新驅動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新途徑,樹立了一個「藏糧於技」的科技扶貧典型。該項技術創新團隊負責人姚建民研究員因此榮獲2019年度「全國脫貧攻堅創新獎」、2020年度「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相關焦點

  • 原平市10萬畝旱地穀子推廣標準化種植
    人民網原平4月21日電 (喬慧)據原平市政府網消息,近日,由原平市農業、農機和四維農機公司共同組織的旱地穀子標準化集水覆膜栽培技術現場培訓會在蘇龍口鎮西松彰村舉行。培訓會吸引了附近中陽、沿溝等鄉鎮及鄰近代縣的上百名種糧及農機戶參加。該村穀子種植合作社技術人員申計明系統地講授了旱地穀子的標準化栽培技術。
  • 售價高達40元一斤,畝產350斤市場供不應求,農民大多不敢種植
    售價高達40元一斤,畝產350斤市場供不應求,農民大多不敢種植說到水果,估計沒有誰不愛吃吧,水果可以幫助我們補充各種身體所需的營養,幫助我們的皮膚補充水分,讓我們的皮膚更加光滑嫩白,所以很多女孩子的減肥餐就只吃水果。
  • 農民種植的小青果,畝產2000斤,一斤40元,一年收入幾十萬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農民種植的小青果,畝產2000斤,一斤40元,一年收入幾十萬生活在農村的地區的農民可以見到各種各樣的水果,常見的就是蘋果、香蕉、橘子、梨等,但有很多不常見的水果,往往價格高,數量少,珍稀而珍貴。
  • 圖說洛陽|伊濱寇店:大谷關的穀子迎來豐收年
    在秋日的藍天白雲下,寇店鎮朱窯村綠興種植專業合作社也喜迎豐收。=朱窯村村委主任馬建森抱著一捆新收割的穀子:「沒想到今年的穀子收成這麼好,畝產達到600多斤呢!」朱窯村依託洛陽綠興種植專業合作社,採取「村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大力發展優質穀子種植700多畝,其中帶動全村24戶97人建檔立卡戶、124戶非貧困家庭種植600多畝。今年5月初,村裡利用扶貧資金建成了一條日加工15噸小米的生產線,形成了穀子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探索出了一條「生態種植+品牌營銷」的扶貧模式。
  • 小麥畝產差200斤是什麼概念?對農民的幫助有多大呢?
    通常情況下,很多人都會排除安徽和江蘇這兩個地區,其實這兩個省份也有種植小麥的,只是相對水稻少一些。至於小麥的產量,畝產一般在800-1000斤左右、通常好的時候可以達到一千一,一千二,如果趕上天災,可能也就七八百斤。
  • 種業功臣劉金榮:穀子地裡的拓荒者
    劉金榮始終不離土地、不離種子、不離農民,以育種為天職,探索創新,以一個個優質高產的穀子新品種,不斷把穀子種植水平推向新高度。    2020年11月24日,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隆重舉行,劉金榮作為勞動楷模接受表彰,聆聽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他興奮之情溢於言表:「這是黨和國家給予勞動群眾的至高褒獎,我將以更多的成績回報黨和人民給予的榮譽。」
  • 酷似甘蔗,種1次管10年,畝產達30噸,人不能吃卻被農民大量種植
    導讀:酷似甘蔗,種1次管10年,畝產達30噸,人不能吃卻被農民大量種植文/農夫也瘋狂現在已經是寒冬了,這個時候南方有一種作物正迎來成熟上市的季節了,它就是讓南北方人都很嘴饞的甘蔗了甘蔗是一種大人和小孩子都喜歡吃的水果,因為是熱帶水果,它過去都是在南方地區才有種植,而近些年因為技術改進了,品種也更豐富了,有些甘蔗在北方地區也能種植了。不過種植甘蔗卻是很辛苦的活,從播種到收穫,需要付出許多的汗水。
  • 一粒穀子的生長
    雄偉的太行山,縱橫的溝壑,錯落的梯田,獨特的氣候,孕育了勤勞的山裡人,也孕育了豐盛的穀子。穀子作為太行山的主要作物,以耐旱、耐寒、耐瘠、耐存等特性,千百年來成為山裡人種植的首選。穀子渾身都是寶。種植穀子的程序繁雜。每年秋收時節,農民們在收割穀子的時候,會刻意挑選一些顆粒飽滿、谷籽圓潤的谷穗,放在陽光下暴曬,去其水分。這些被選中的谷穗,肩上便有了新的使命,將承擔著來年的收成。俗話說,農時貴如金。春天,大地解凍,農民們必須披星戴月追著時間奔跑,谷種也必須頂風冒雨追著時間奔跑。千百年來,在太行山區,農民和穀子,兩者的命運總是緊緊地連在一起。
  • 承諾畝產2000斤、玉米種子未備案,內蒙古農戶損失慘重!
    此前,晨報融媒體平臺曾以《1400畝穀子「顆粒無收」,40戶農民血本無歸,種子商至今仍未回應》為題報導過烏蘭察布市集寧區、察右前旗、興和縣40戶農民種植「黔谷一號」穀子種子卻「顆粒無收」一事,而當時所種的種子也並未在當地進行三年的種植試驗,也沒有經過內蒙古自治區相關部門的審定。敦煌種業為何會將未審定的種子銷售到當地?陳業是如何購入「敦玉15號」玉米種子的?
  • 日照莒縣果莊鎮穀子長勢喜人 豐收在望(圖)
    日照莒縣果莊鎮穀子長勢喜人 豐收在望(圖)2015-08-03 10:45:57來源:?????作者:姚文鳳責任編輯:張永超字號:T|T【摘要】目前,正值穀子抽穗生長的關鍵時期,在日照莒縣果莊鎮下茶城村的穀子地裡看到,沉甸甸的谷穗壓彎了枝頭。
  • 山西農谷開啟有機旱作穀子種植新模式
    大型拖拉機、旋播機、深耕機往來穿梭,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5月25日,在晉中國家農高區(山西農谷)有機旱作穀子全程機械化生產種植基地,8臺穀子穴播覆膜播種一體機正在加足馬力播種穀子新品種。這是山西農谷生物科技研究院(山西農業大學穀子團隊)採用全程機械化模式在種植30個品種的有機旱作穀子,這批穀子將從種到收全部採用機械模式,徹底告別過去生產效率低成本高品質差的局面。  我省素有「小雜糧王國」之稱,多年來一直以品種多、品質優、產量高等特點被全國食客熱捧。
  • 種穀子要注意的四個細節
    穀子、小麥在過去是農民種植的主要農作物。民以食為天。小麥解決農民吃麵粉的問題,穀子碾去皮後就是小米,農民早晚最喜歡吃的撈飯、悶飯小米粥都是用小米做的。小米如今成了城裡鄉下人們普遍喜歡吃的主要食物了。穀子好吃最難種。因為穀子是小顆粒東西,播種要求株行距都必須近點。播種稠稀必須掌握好。
  • 緊盯市場抓熱點 穀子大豆唱「主角」
    「大多數人覺得種穀子費工,難管理,其實是沒掌握穀子的種植技巧。」李國奇說,其實只要注意好出苗、中期防病等幾個節點,穀子比小麥、玉米還好種呢。如今「張雜谷」的畝產量能達到800斤至900斤,每斤銷售1.8元至3元,畝收入達1600元以上,收入比玉米多出了近2倍。
  • 青貯玉米,畝產咋到 6000公斤(轉自農民日報)
    丁桂琴是內蒙古通遼市扎魯特旗的種植大戶,統共種了2000多畝地,去年她緊跟「糧改飼」的潮流,拿出1000多畝地種了「豫青貯23」。調整了種植結構,也算是走對了路子。    還有什麼不知足的呢?    「雖說是增收了,但是我們之所以放棄籽粒玉米而改種『豫青貯23』,就是衝著青貯玉米每畝能達到6000多公斤的產量去的。」
  • 畝產上萬元,市場需求大,百合真的值錢嗎,農民:不要再炒作了
    眾所周知今年下半年的農貿市場行情非常不景氣,不少農民種植的農作物都賣不出去。許多農民直呼現在的傳統種植業想賺錢真的太難了。所以不少特種種植的宣傳也在農民手中傳閱著。但是特種種植真的能夠掙錢嗎,在這裡我們先打個問號。雖說特種種植的前景都非常不錯,但其風險也比傳統農作物來得高。
  • 家鄉的穀子熟了
    穀子在每年的芒種時節播種,立秋開始抽穗,秋分之前成熟。每年九月份,就是穀子成熟的季節。記得小時候,跟著家裡大人去穀子地裡施肥,拔草,後來穀子慢慢的抽穗了,飽滿的谷穗低頭向下,羞答答的,像低調謙虛的人們,默默地站在那裡,不聲不響,茁壯成長。穀子熟的時候,收割得經過幾道程序。
  • 畝產30噸,一畝能養5頭牛,是一年的種植,老農:別上當了
    每一年春播是非常重要的,其中一部分由於去年低效而將重新種植,另一部分是由於新項目的需求,需要種植一些特殊作物,對農民來說,他們需要仔細考慮。由於養殖項目,一些農民需要種植牧草,降低飼料成本,他們會到處諮詢和比較,看看什麼是適合種植的,但有時有些人說的是非常理想化的。
  • 畝產50噸的新型牧草,在北方也能夠種植,到底靠譜嗎?
    現在精飼料是越來越貴了,由於養牛的人太多,就連粗飼料也變得難以獲取,於是不少朋友就想著種植牧草來養牛,這樣穩定了粗飼料的供應,又可以額外增加勞動來節省成本。不過現在網絡上有不少新型的牧草,宣傳的效果很吸引人,有的說可以畝產25噸,還有的更是說可以畝產50噸。現在不少朋友就問老王網上說的50噸高產的新型牧草,到底靠不靠譜。關於這個養牛熱門問題,老王放在專欄裡面進行解答,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持續關注。
  • 越南沙壩農民靠種植藥材致富
    近幾年來,這片山區很多農戶種植了一些珍貴的藥材,如當歸、雲木香、三七等滿足國內藥材生產需求。藥材種植帶來的經濟效益讓沙壩居民能發展經濟和致富。 在當地政府的關心下,沙壩藥材種植面積不斷增加,新樹種也在這裡得到試種。在一些高經濟效益的藥材中,洋薊的價值得到了肯定。 麻阿笙一家是沙帕鄉種植洋薊最多的農民。洋薊不僅葉子可用,莖、根、花也能帶來不小的收入。
  • 在北方種植也能畝產25噸的網紅牧草,到底靠不靠譜?
    最近大家對於種草養牛比較感興趣,而種植牧草都是為了高產量,南方有著皇竹草可以種植,但是北方地區目前還缺少一種高產的牧草。而某種網紅牧草據說就可以解決抗寒性的問題,大家就表示想知道到底靠不靠譜,因為有人說這是騙人的。能長8米,零下二三十度也能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