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規矩不成方圓!怎樣糾正和約束孩子的錯誤行為?

2020-12-27 糖果櫻櫻

今天在超市,碰到了一個「熊孩子」。他推著購物車在購物通道內急速衝鋒,差一點撞到我,他的媽媽趕忙搶過購物車,大聲批評喝止他。沒有了購物車,孩子便開始玩貨架上的包裝食品,不停地變換它們的位置,玩得不亦樂乎,他的媽媽很生氣,嚴厲地說:「快停手,你再搗亂,我揍你了!」

孩子卻沒有停手的意思,在媽媽忙著收拾殘局的的功夫,跑到另一個貨架去繼續「作案」,媽媽的小宇宙終於爆發,拉著孩子就是一頓揍,孩子哭鬧不止,媽媽又生氣又尷尬,同時也很無奈。

我們都知道棍棒教育不可取,會給孩子帶來心靈上的傷害,可孩子太過調皮搗蛋,屢教不改!我們要怎麼糾正和約束他們的錯誤行為呢,今天想和大家分享,運用紀律思維可以給孩子樹立行為界限。

具體要怎樣做呢?你需要先了解紀律思維,再溫和而堅定的運用它。

了解什麼是紀律思維,為什麼傳統的懲罰方法沒效果?明白運用紀律思維來糾正和約束孩子的錯誤行為有什麼優點?做好三個方面,運用紀律思維給孩子樹立行為界限,養育懂規矩的孩子!一、什麼是紀律思維,為什麼傳統的懲罰方法沒效果?

最近,有個朋友向我求助,他家大寶4歲,二寶2歲,每天家裡雞飛狗跳,兩個孩子爭搶玩具,互相打架,孩子動不動撒潑、打滾、扔東西、發脾氣、哭鬧,你方哭罷我登場,說教懲罰都不起作用,大寶用泡泡槍對著二寶打,教育了很多次不準對著人打,可孩子偏就要這麼幹,二寶更鬧心,不穿襪子光腳走,書架的書分分鐘扔一地,疊好的衣服放衣櫃,一眼沒看到就搞亂,用彩色筆亂畫,畫一臉一身……感覺生活一地雞毛,快要崩潰了!

從孩子2歲開始,他的自我意識逐漸覺醒,覺得自己長大了,開始拒絕父母的安排,想要自己支配自己,因此他們的行為越來越讓人不可理喻,與父母的衝突就從此開始拉開序幕。隨著孩子成長,他們會做出很多讓家長非常生氣的舉動,大多數家長會批評、懲罰孩子的錯誤行為,往往只能在短期內取得效果,孩子雖然承認錯誤,但其實心理仍然不服氣。他們下次還會重複家長認為的錯誤做法,屢教不改,自然就再次受到更嚴厲的懲罰,親子關係就是這麼變得越來越差!

其實當我們懲罰孩子的時候,他們根本聽不進去大人的話,或者說牴觸故意不去聽,他們內心是充滿憤怒和怨恨的!

美國心理學博士、兒童心理學家海姆·G·吉諾特說:「懲罰無法制止不當行為,只會讓肇事者在躲避偵查上更有技巧。當孩子受到懲罰後,他們會想辦法更加小心,而不是更順從,或更有責任心。」

因此,單純地制止和懲罰沒有好的效果,我們需要用紀律思維的方法,來規範、約束孩子的行為。

那麼,什麼是紀律思維呢?

紀律思維就是給孩子一個非常明確的界限,哪些是鼓勵的行為,哪些是允許的行為,哪些是明確禁止的行為。這是美國心理學博士、兒童心理學家海姆·G·吉諾特的著作《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一書中的觀點。

其實我們祖先很早便有規矩的意識,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只不過紀律思維針對孩子的年齡心理特點,更加具體化也更有技巧。

比如:對於我們希望孩子去做的事情,要採用鼓勵的態度;對於我們不認可,但是因為某些原因可以忍受的行為,可以先嘗試理解,然後再想辦法改進;對於一些必須禁止的行為,我們要用恰當的語言去限制。

從小培養孩子明確行為的界限,當孩子明確知道這件事是錯誤的時候,就不會再輕易嘗試了。

二、運用紀律思維來糾正和約束孩子的錯誤行為有什麼優點?

(一)紀律思維遵循孩子成長發育特點,有彈性地樹立規矩。

孩子從小沒有規則意識,他們只知道以自我為中心,向周圍的世界探索,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們經歷不同的敏感期,進入第一個叛逆期,他們的很多行為不能用錯誤來判斷,如果因為擔心出危險,一味地限制孩子,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那麼限制的將是孩子大腦發展和身體的發育。

紀律思維即是遵循孩子的成長發育特點,在愛與理解的前提下,彈性地去引導和限制孩子的行為。

(二)紀律思維注重引導孩子情緒,有技巧地樹立規矩。

如果強硬地立規矩,等於是和孩子正面衝突,孩子屬於弱勢,在家長強勢的壓迫下屈服,孩子的種種小情緒得不到疏導,隱藏在心中會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紀律思維通過疏導孩子情緒,積極與孩子交流,利用語言的技巧,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

比如我朋友家的大寶,總是用泡泡槍對著小寶射擊,我們應該怎樣引導情緒樹立規矩呢?

第一步,耐心地和大寶溝通,尋找原因,可以這樣問:你是不是討厭小寶呢?為什麼呢?他可能會說:是的,我覺得有了小寶媽媽不愛我了。

第二步,我們要認可大寶的情緒,表示理解大寶的心情,安撫他。

第三步,告訴他泡泡槍不可以對著人射擊,可以在戶外去玩,如果對著人射擊,就要沒收不能再玩。讓大寶知道,他的行為界限,如果再對著人射擊,那麼就沒得玩了。

三、做好三個方面,運用紀律思維給孩子樹立行為界限,養育懂規矩的孩子!

(一)分辨確立孩子的行為界限,針對界限內行為的具體做法

1、第一個界限:值得鼓勵的行為,讚揚、認可或引導發洩。

值得鼓勵的行為是指我們認可的正確行為習慣,比如遵守紀律,有禮貌,講衛生,愛勞動等。還有孩子的願望和情緒。

明確地告訴孩子我們希望的、認可的行為和告訴他哪些是禁令一樣重要。孩子會明白自己的生活中不是只有禁令。認可孩子的願望和情緒,與他共情,鼓勵他發洩情緒。

比如,豆豆媽媽一上午都在照顧新出生的小寶,而豆豆想要媽媽陪搭積木,媽媽總說「等一會,等一會兒」,豆豆突然生氣地將玩具摔了一地,這時候如果單純指責制止他的行為,豆豆多半會情緒失控,哭鬧發洩,心中怨恨媽媽和小寶。

豆豆媽做了三件事,順利地安撫了豆豆的情緒,還引導豆豆自己收拾了被摔的玩具。

第一件,耐心地和豆豆溝通:「你很生氣,很委屈,是不是因為媽媽沒有陪你玩積木?」豆豆委屈的說:是的。

第二件,理解他的行為並認可他的情緒:「你感覺受到了冷落,嫉妒小寶,我明白你的感受」,豆豆感到被理解,情緒得到緩解和釋放。

第三件,引導豆豆的行為:「當你覺得生氣的時候可以打你的枕頭試試,但是不可以摔玩具,好不好?」豆豆很認真地答應了。

我們限制行為,但不能限制願望或者情緒。

2、第二個界限:家長不認可,但可以忍受的行為,先理解,適當寬容,再想辦法去改進。

孩子自控能力和認知能力有限,他的行為錯誤只是暫時的,可以通過引導而改進。比如孩子不想上學,想請一天假。孩子要拿杯子倒水,卻把杯子摔碎。

比如:今天明明不想寫作業,拿著筆和書本,坐在桌前磨磨蹭蹭,在桌上劃了很多鉛筆痕,一臉不情願,還不停的說:「媽媽,我不想寫」。

這時不要著急,一味催促,只會起反效果。明明媽是這麼做的,先和明明溝通問清楚原因,明明說:積木城堡搭了一半,很想繼續完成。明明媽說:好吧,我明白,你現在可能真的寫不下去。我們可以先完成城堡積木。但是老師留的作業,是一定要完成的,如果你覺得有困難,媽媽可以在旁邊幫助你。

明明感到自己被理解,也沒有了牴觸情緒,痛快地答應了,而且寫作業的時候非常順利。

3、第三個界限:不能容忍,必須制止的行為,要溫和而堅定的拒絕,讓孩子清楚的知道界限,不能打破。

這裡說的是違反社會公德的事情,危險的事情,違反規則的事情。比如不尊敬老人,玩插座,過馬路亂跑等。

說「不」要有語言技巧,一嚴肅認真,二避免嘮叨,言語要簡潔明確有權威,三避免語言暴力,恐嚇威脅,四避免挖苦,諷刺。要保護孩子自尊,表達出家長的權威。

比如:小力媽媽開車接小力和小西放學回家,和他們約定好路上要安靜,不能影響媽媽開車,可安靜了沒一會兒,兩個人就開始打鬧起來,對於媽媽制止的話,完全沒有聽進去,甚至越鬧越厲害,於是媽媽將車停在路邊,告訴他們:等你們願意安靜下來我們再繼續走,兩個孩子很快意識到了錯誤,向媽媽道了歉,並且承諾保持安靜。

小力媽媽既沒有煩躁不安的嘮叨制止孩子,也沒有恐嚇,懲罰,更沒有貶低諷刺孩子,語言簡明,卻有著權威的力量。

語言就像刀,他們能帶來痛苦,即使不是身體上的痛苦,在感情上也會留下很多痛苦的傷痕。

(二)行為界限清晰,一旦確定不能隨意妥協,放棄。

1、執行標準清晰明確,始終如一,不能含糊不清。

我們要始終堅持執行標準,不能心情好了就隨心所欲,心情不好就各種限制,孩子容易困惑,搞不清到底要怎麼做,認為行為界限不是必須遵守,會嘗試挑戰破壞,突破界限,那就達不到立規矩的目的了。

比如奶奶為了不影響小西正常吃飯,飯前限制小西吃零食,但是有時候心情好就給孫女買很多零食,飯前也可以隨便吃,小西就搞不明白,為什麼有的時候可以吃,有的時候不能吃呢?

2、規則一旦建立,不能隨意打破

我們一旦給孩子限定好行為的界限,就不能隨意妥協。

比如菲菲不想去上學,媽媽通過和她溝通,發現她不想去上學的原因是想在家裡和妹妹玩過家家,媽媽耐心地和她溝通,約定好放學回來再和妹妹玩耍,菲菲同意了,但是在臨出門時卻反悔了,哭鬧、祈求媽媽不要去上學,媽媽依然堅持約定好的規則,和菲菲解釋原因,安撫菲菲。但菲菲哭了十分鐘,媽媽有點心軟了, 心想:好吧,不去就不去吧,請一天假,明天再去。誰知第二天,菲菲故伎重演,而且愈演愈烈,不停的哭鬧,祈求媽媽不要送她去學校。

當孩子知道了規則是可以改變的,那我們就失去了建立規則的目的。

(三)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在良好氛圍中堅定規則意識。

言傳不如身教,我們要提高自己的規則意識,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規則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潛移默化的去培養,鍛鍊。如果只是要求孩子遵守界限,自己卻可以隨意,那麼孩子會不服氣,他會模仿大人,試圖打破界限。甚至會讓孩子對我們失去信任感。

比如,艾瑪的媽媽一直教育孩子不能說謊,平時對她講述很多關於說謊的反面案例,告訴他說謊是非常可恥的行為。有一天,媽媽接到一個電話,是約媽媽去參加社區的活動,媽媽在電話中說:自己感冒發燒了,很不舒服,沒有辦法參加。掛了電話,女兒艾瑪哭著跑過來,質問媽媽為什麼要說謊!媽媽費盡心思對女兒的關於說謊的教育,頃刻間坍塌,女兒和媽媽之間也有了信任的隔閡。

世上最有力的論證莫如實際行動,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則。

四、結語

糾正和約束孩子的不良行為,關鍵是運用紀律思維的方式給孩子樹立規則,我們主要從以下3個方面著手:

1、劃定孩子的三個行為界限,值得鼓勵的行為;不認可,但可以忍受的行為;不能容忍,必須制止的行為,以及針對這些行為的具體做法。

2、行為界限清晰,一旦確定不能隨意妥協,放棄

3、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在良好氛圍中堅定規則意識

孩子就像小樹苗,不加以約束和管教,枝葉就會瘋長,小樹也可能會長歪。從小對孩子的行為劃定界限,在愛和尊重的前提下,潛移默化地樹立規則意識,孩子才能明是非、辨對錯、懂規則,健康茁壯的成長。

相關焦點

  • 無規矩不成方圓,家庭教育中,父母要給孩子立這10個規矩
    說到給孩子立規矩這件事,想必很多家長都會要求孩子「坐有坐相」、「吃有吃相」吧,而「食不言寢不語」更是許多家庭愛立的規矩。如果我們從小懂得給孩子立適當的規矩,那麼對於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非常有幫助的。
  • 無規矩不成方圓之遊泳運動員孫楊
    隨後法國媒體和澳大利亞媒體也對事情進行了舉報。最終中國遊泳協會發布聲明,孫楊在仲裁結果出爐前處于禁賽期,入選國家遊泳隊集訓通知作廢。但是世界反興奮劑機構要求得到合理解釋。這個難題交給中國泳協。以上內容只是陳述事實,作為旁觀者也不是專業人士,就不過多的解析了。就交給專業人士去解決,只有等待結果。
  • 無規矩不成方圓,灑脫不是我想怎樣就怎樣
    若遇到這種情況,你大可大膽舉手和老師報告,說自己需要上洗手間,而且己經快憋不住了,相信大多數的情況下,老師會同意你去洗手間。剛剛說的是大多數情況下,老師是會同意學生上廁所。但有一些情況下,老師是不會讓學生去廁所。
  • 無規矩不成方圓 品牌logo設計需要遵循哪些原則
    我們常說「無規矩不成方圓」,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原則,有了原則就相當於是有了約束,有約束才不至於在行業裡出現什麼大的亂子,因為大家都是遵循相同的原則在辦事,同樣的在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品牌,若想自己的產品走向更好的發展,除了產品的質量以外,還有就是品牌logo設計。
  • 約束孩子有必要!不然後果嚴重,大人要持之以恆
    孩子生來就對世界充滿了好奇,他們不懂自己的行為是好是壞,他們只是因為好玩。那麼要想讓孩子知道事情做得對不對,就要靠大人的指揮與引導,千萬不能放任孩子。如果孩子哪一天真的做了違背道德的事情,就亡羊補牢為時已晚了。今天南瓜就和大家聊聊約束力這個詞語。
  • 噬嗑卦隨筆:無規矩不成方圓
    我想到三點;一是,罪惡發展到了極點必將會受到心靈上折磨和法律上的嚴懲;二是處在高位的人一旦犯罪那一定是重罪;三是提醒那些執法者,知法犯法罪加一等。噬嗑第六爻爻辭與注釋總結無規矩不成方圓,法治社會才有利於國泰民安,所以為了保障秩序,往往不得不採取一些刑法。因為罪惡必須受到阻止,不然必將蔓延。小懲大誡則是比較好的一種觀念,值得在各個領域加以運用。
  • 無規矩不成方圓,北體大參加CUBA的補報名被否決
    不過看在北體大也是老牌名校面子上,組委會也是進行了一次投票,由組委會人員,參賽隊代表和裁判長組成,一時間各方媒體和球迷都開始指責北體大,迫於壓力,北體大重新報名CUBA,並向外宣稱已經報名成功,現在球隊已經完成新老交替
  • 想要糾正孩子的行為時,要怎麼說?
    當我們想要糾正孩子的某些行為的時候,您會怎麼說呢?舉個例子來說吧,如果孩子上桌子了,您會怎麼講?您可能會說:「又上桌子?下來!」建議您改成說:「寶貝兒,你看那把椅子特別想抱抱你,到那上面去好嗎?」如果說孩子老吃糖,我們會有點著急,可能會說:「全都是蛀牙,別再吃糖了!」改成:「寶貝兒,吃點水果好不好,草莓寶寶已經都洗好澡等你啦。」意思是什麼呢?當我們想要糾正某個不太好的行為的時候,不要說「你不能…」,這其實是在強化孩子的那個不好的行為。我們最好改成說,給他一個「正面的、積極的、有吸引力的建議,越生動越有畫面感越好」。這樣孩子易於接受。
  • 我看了《卡特教練》之後,無規矩不成方圓
    無規矩不成方圓現在的我們公司是顆快要破土的小樹苗——從去年年底到現在不到兩年的時間,但公司的大多部門經歷大大小小的改革。
  • 什麼情況可以動手「打孩子」?當孩子出現這4個行為,就別慣著了
    什麼情況可以動手"打孩子"?當孩子出現這4個行為,就別慣著了現在的家庭都特別的寵愛自己的孩子,畢竟不像以前一樣,基本現在的家庭都只生一個或者是兩個孩子。尤其是一些孩子的爺爺奶奶,可以說是把孫子寵上天了,打不得也罵不得。
  • 不是規矩難成大器,3招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在中國傳統家庭中,很多家長為了樹立威信經常少言寡語、不苟言笑,與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從而讓孩子產生敬畏,以為這樣就是給孩子立規矩了。然而,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孩子在家長面前老實巴交,一旦離開家長的視線,就會變成另一個人,甚至於做違法犯罪的事情。
  • 井卦,井井有條,無規矩不成方圓
    (法規乃立國之根本)首先,一個社會的發展是離不開規矩的,無規矩則不成方圓,如果一個規矩或者制度,因為某些原因被人們逐漸擯棄,社會秩序就會出現混亂(井泥),而民眾在沒有秩序的環境下是很難經營自己的生計的(不食)。至於那些跟不上歷史進程的保守規矩(舊井),也很難會有人去遵守(無禽)。
  • 無規矩不成方圓,小散戶養豬,也應該有每天的工作計劃安排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無規矩不成方圓,大到一個公司有一個公司的規章制度,一個小型的養殖場也應該有自己每天的工作安排。做好一切安排養豬的工作就很輕鬆有條不紊,沒有計劃則會手忙腳亂,一天到晚都很忙,一天過去了卻不知道都忙了些什麼事情。所以,一定要做好工作計劃。
  • 練習太極拳,無規矩不成方圓
    a)大腿骨 b)大腿直筋 c)膝蓋骨 d)膝蓋韌帯 e)脛骨粗面 f)大腿骨之關節面 g)外側半月板 h)內側半月板 i)前十字韌帯 j)後十字韌帯 k)外側側副韌帯 l)內側側副韌帯 m)腓骨 n)脛骨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 孩子該不該打,人人平等,打人犯法,無規矩不成方圓?
    建議家長從以下幾點去思考來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認清孩子比大人更寬容的事實大家都是普通人,偶爾會有心情不好的時候,打罵孩子兩句,是人之常情。我家大寶之前因為小升初的壓力,有時侯被太太大聲吼,但孩子哭過之後,轉眼就和媽媽鬧在一起,媽媽有時還在氣頭上,但孩子已經把不快忘記了,他們從來不記仇,反過來還安慰我們。
  • 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不要慣,李玫瑾:該打就得打,長大再改就遲了
    菲菲和家人總覺得孩子還小,長大以後自然就改正了,也沒有忍心管束孩子的行為,一家人對這個孩子也是十分的溺愛。等到孩子長大以後,不僅沒有和家人想的一樣,反而孩子小時候的小錯誤成了惡性循環不斷放大,在學校中頂撞老師,不遵守紀律。
  • 娃在地上拍球,樓下老人交涉未果,使出「神器」:我替你教育孩子
    經過了解和溝通之後,出警人員雖然指出了老人的做法不對,但是也給恆恆父母做了思想教育工作。恆恆父母才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趕緊向老人道歉,承諾會管好孩子。作為家長,不盲目維護孩子,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護「你若捨不得教育孩子,社會就會狠狠地教育他」,這句話廣為流傳,可以說是對家長護短行為最為深刻的剖析。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以此為戒,正確引導和教育孩子。
  • 什麼情況可以打孩子?李玫瑾:孩子有這4個行為,家長不用客氣
    文 | 草堂媽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在孩子慢慢長大為一個成熟的大人之前,會犯無數的錯誤,那麼這時家長要做好引導,給孩子正確的教育,讓孩子知錯就改,汲取教訓。所以當孩子出現這4個行為時,家長不用客氣,該打就得打。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該打還是要打1、驕縱無理很多家長因為日常工作繁忙,所以會把孩子給長輩帶。
  • 小學生「倒數第一」試卷火了,這個問題不糾正,孩子永遠倒數
    因此,怎樣培養孩子的理解能力有以下幾種方法:一、尋找原因幼兒園及小學階段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對上課的知識一知半解,發育遲緩,父母要關注自己孩子與其他小朋友是否在發育方面父母帶孩子參加活動,多讓孩子去交朋友增強孩子的社交能力,能夠鍛鍊孩子的理解能力。同時也能夠為孩子將來的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讓孩子明白如何交朋友,怎樣才能交到朋友。
  • 辛苦養大的孩子,卻成了白眼狼,只怪父母用了「養狼」的教育方式
    給孩子樹立規矩我們都知道無規矩不成方圓,想讓孩子做事情有始有終,那麼家長就要給孩子從小樹立邊界感,制定家庭規則就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當孩子出現打人、罵人等壞習慣的時候,一定要靠家庭規則來加以約束,讓孩子知道犯了錯就要受到懲罰,孩子才不會成為別人眼中的小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