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超市,碰到了一個「熊孩子」。他推著購物車在購物通道內急速衝鋒,差一點撞到我,他的媽媽趕忙搶過購物車,大聲批評喝止他。沒有了購物車,孩子便開始玩貨架上的包裝食品,不停地變換它們的位置,玩得不亦樂乎,他的媽媽很生氣,嚴厲地說:「快停手,你再搗亂,我揍你了!」
孩子卻沒有停手的意思,在媽媽忙著收拾殘局的的功夫,跑到另一個貨架去繼續「作案」,媽媽的小宇宙終於爆發,拉著孩子就是一頓揍,孩子哭鬧不止,媽媽又生氣又尷尬,同時也很無奈。
我們都知道棍棒教育不可取,會給孩子帶來心靈上的傷害,可孩子太過調皮搗蛋,屢教不改!我們要怎麼糾正和約束他們的錯誤行為呢,今天想和大家分享,運用紀律思維可以給孩子樹立行為界限。
具體要怎樣做呢?你需要先了解紀律思維,再溫和而堅定的運用它。
了解什麼是紀律思維,為什麼傳統的懲罰方法沒效果?明白運用紀律思維來糾正和約束孩子的錯誤行為有什麼優點?做好三個方面,運用紀律思維給孩子樹立行為界限,養育懂規矩的孩子!一、什麼是紀律思維,為什麼傳統的懲罰方法沒效果?
最近,有個朋友向我求助,他家大寶4歲,二寶2歲,每天家裡雞飛狗跳,兩個孩子爭搶玩具,互相打架,孩子動不動撒潑、打滾、扔東西、發脾氣、哭鬧,你方哭罷我登場,說教懲罰都不起作用,大寶用泡泡槍對著二寶打,教育了很多次不準對著人打,可孩子偏就要這麼幹,二寶更鬧心,不穿襪子光腳走,書架的書分分鐘扔一地,疊好的衣服放衣櫃,一眼沒看到就搞亂,用彩色筆亂畫,畫一臉一身……感覺生活一地雞毛,快要崩潰了!
從孩子2歲開始,他的自我意識逐漸覺醒,覺得自己長大了,開始拒絕父母的安排,想要自己支配自己,因此他們的行為越來越讓人不可理喻,與父母的衝突就從此開始拉開序幕。隨著孩子成長,他們會做出很多讓家長非常生氣的舉動,大多數家長會批評、懲罰孩子的錯誤行為,往往只能在短期內取得效果,孩子雖然承認錯誤,但其實心理仍然不服氣。他們下次還會重複家長認為的錯誤做法,屢教不改,自然就再次受到更嚴厲的懲罰,親子關係就是這麼變得越來越差!
其實當我們懲罰孩子的時候,他們根本聽不進去大人的話,或者說牴觸故意不去聽,他們內心是充滿憤怒和怨恨的!
美國心理學博士、兒童心理學家海姆·G·吉諾特說:「懲罰無法制止不當行為,只會讓肇事者在躲避偵查上更有技巧。當孩子受到懲罰後,他們會想辦法更加小心,而不是更順從,或更有責任心。」
因此,單純地制止和懲罰沒有好的效果,我們需要用紀律思維的方法,來規範、約束孩子的行為。
那麼,什麼是紀律思維呢?
紀律思維就是給孩子一個非常明確的界限,哪些是鼓勵的行為,哪些是允許的行為,哪些是明確禁止的行為。這是美國心理學博士、兒童心理學家海姆·G·吉諾特的著作《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一書中的觀點。
其實我們祖先很早便有規矩的意識,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只不過紀律思維針對孩子的年齡心理特點,更加具體化也更有技巧。
比如:對於我們希望孩子去做的事情,要採用鼓勵的態度;對於我們不認可,但是因為某些原因可以忍受的行為,可以先嘗試理解,然後再想辦法改進;對於一些必須禁止的行為,我們要用恰當的語言去限制。
從小培養孩子明確行為的界限,當孩子明確知道這件事是錯誤的時候,就不會再輕易嘗試了。
二、運用紀律思維來糾正和約束孩子的錯誤行為有什麼優點?
(一)紀律思維遵循孩子成長發育特點,有彈性地樹立規矩。
孩子從小沒有規則意識,他們只知道以自我為中心,向周圍的世界探索,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們經歷不同的敏感期,進入第一個叛逆期,他們的很多行為不能用錯誤來判斷,如果因為擔心出危險,一味地限制孩子,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那麼限制的將是孩子大腦發展和身體的發育。
紀律思維即是遵循孩子的成長發育特點,在愛與理解的前提下,彈性地去引導和限制孩子的行為。
(二)紀律思維注重引導孩子情緒,有技巧地樹立規矩。
如果強硬地立規矩,等於是和孩子正面衝突,孩子屬於弱勢,在家長強勢的壓迫下屈服,孩子的種種小情緒得不到疏導,隱藏在心中會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紀律思維通過疏導孩子情緒,積極與孩子交流,利用語言的技巧,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
比如我朋友家的大寶,總是用泡泡槍對著小寶射擊,我們應該怎樣引導情緒樹立規矩呢?
第一步,耐心地和大寶溝通,尋找原因,可以這樣問:你是不是討厭小寶呢?為什麼呢?他可能會說:是的,我覺得有了小寶媽媽不愛我了。
第二步,我們要認可大寶的情緒,表示理解大寶的心情,安撫他。
第三步,告訴他泡泡槍不可以對著人射擊,可以在戶外去玩,如果對著人射擊,就要沒收不能再玩。讓大寶知道,他的行為界限,如果再對著人射擊,那麼就沒得玩了。
三、做好三個方面,運用紀律思維給孩子樹立行為界限,養育懂規矩的孩子!
(一)分辨確立孩子的行為界限,針對界限內行為的具體做法。
1、第一個界限:值得鼓勵的行為,讚揚、認可或引導發洩。
值得鼓勵的行為是指我們認可的正確行為習慣,比如遵守紀律,有禮貌,講衛生,愛勞動等。還有孩子的願望和情緒。
明確地告訴孩子我們希望的、認可的行為和告訴他哪些是禁令一樣重要。孩子會明白自己的生活中不是只有禁令。認可孩子的願望和情緒,與他共情,鼓勵他發洩情緒。
比如,豆豆媽媽一上午都在照顧新出生的小寶,而豆豆想要媽媽陪搭積木,媽媽總說「等一會,等一會兒」,豆豆突然生氣地將玩具摔了一地,這時候如果單純指責制止他的行為,豆豆多半會情緒失控,哭鬧發洩,心中怨恨媽媽和小寶。
豆豆媽做了三件事,順利地安撫了豆豆的情緒,還引導豆豆自己收拾了被摔的玩具。
第一件,耐心地和豆豆溝通:「你很生氣,很委屈,是不是因為媽媽沒有陪你玩積木?」豆豆委屈的說:是的。
第二件,理解他的行為並認可他的情緒:「你感覺受到了冷落,嫉妒小寶,我明白你的感受」,豆豆感到被理解,情緒得到緩解和釋放。
第三件,引導豆豆的行為:「當你覺得生氣的時候可以打你的枕頭試試,但是不可以摔玩具,好不好?」豆豆很認真地答應了。
我們限制行為,但不能限制願望或者情緒。
2、第二個界限:家長不認可,但可以忍受的行為,先理解,適當寬容,再想辦法去改進。
孩子自控能力和認知能力有限,他的行為錯誤只是暫時的,可以通過引導而改進。比如孩子不想上學,想請一天假。孩子要拿杯子倒水,卻把杯子摔碎。
比如:今天明明不想寫作業,拿著筆和書本,坐在桌前磨磨蹭蹭,在桌上劃了很多鉛筆痕,一臉不情願,還不停的說:「媽媽,我不想寫」。
這時不要著急,一味催促,只會起反效果。明明媽是這麼做的,先和明明溝通問清楚原因,明明說:積木城堡搭了一半,很想繼續完成。明明媽說:好吧,我明白,你現在可能真的寫不下去。我們可以先完成城堡積木。但是老師留的作業,是一定要完成的,如果你覺得有困難,媽媽可以在旁邊幫助你。
明明感到自己被理解,也沒有了牴觸情緒,痛快地答應了,而且寫作業的時候非常順利。
3、第三個界限:不能容忍,必須制止的行為,要溫和而堅定的拒絕,讓孩子清楚的知道界限,不能打破。
這裡說的是違反社會公德的事情,危險的事情,違反規則的事情。比如不尊敬老人,玩插座,過馬路亂跑等。
說「不」要有語言技巧,一嚴肅認真,二避免嘮叨,言語要簡潔明確有權威,三避免語言暴力,恐嚇威脅,四避免挖苦,諷刺。要保護孩子自尊,表達出家長的權威。
比如:小力媽媽開車接小力和小西放學回家,和他們約定好路上要安靜,不能影響媽媽開車,可安靜了沒一會兒,兩個人就開始打鬧起來,對於媽媽制止的話,完全沒有聽進去,甚至越鬧越厲害,於是媽媽將車停在路邊,告訴他們:等你們願意安靜下來我們再繼續走,兩個孩子很快意識到了錯誤,向媽媽道了歉,並且承諾保持安靜。
小力媽媽既沒有煩躁不安的嘮叨制止孩子,也沒有恐嚇,懲罰,更沒有貶低諷刺孩子,語言簡明,卻有著權威的力量。
語言就像刀,他們能帶來痛苦,即使不是身體上的痛苦,在感情上也會留下很多痛苦的傷痕。
(二)行為界限清晰,一旦確定不能隨意妥協,放棄。
1、執行標準清晰明確,始終如一,不能含糊不清。
我們要始終堅持執行標準,不能心情好了就隨心所欲,心情不好就各種限制,孩子容易困惑,搞不清到底要怎麼做,認為行為界限不是必須遵守,會嘗試挑戰破壞,突破界限,那就達不到立規矩的目的了。
比如奶奶為了不影響小西正常吃飯,飯前限制小西吃零食,但是有時候心情好就給孫女買很多零食,飯前也可以隨便吃,小西就搞不明白,為什麼有的時候可以吃,有的時候不能吃呢?
2、規則一旦建立,不能隨意打破
我們一旦給孩子限定好行為的界限,就不能隨意妥協。
比如菲菲不想去上學,媽媽通過和她溝通,發現她不想去上學的原因是想在家裡和妹妹玩過家家,媽媽耐心地和她溝通,約定好放學回來再和妹妹玩耍,菲菲同意了,但是在臨出門時卻反悔了,哭鬧、祈求媽媽不要去上學,媽媽依然堅持約定好的規則,和菲菲解釋原因,安撫菲菲。但菲菲哭了十分鐘,媽媽有點心軟了, 心想:好吧,不去就不去吧,請一天假,明天再去。誰知第二天,菲菲故伎重演,而且愈演愈烈,不停的哭鬧,祈求媽媽不要送她去學校。
當孩子知道了規則是可以改變的,那我們就失去了建立規則的目的。
(三)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在良好氛圍中堅定規則意識。
言傳不如身教,我們要提高自己的規則意識,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規則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潛移默化的去培養,鍛鍊。如果只是要求孩子遵守界限,自己卻可以隨意,那麼孩子會不服氣,他會模仿大人,試圖打破界限。甚至會讓孩子對我們失去信任感。
比如,艾瑪的媽媽一直教育孩子不能說謊,平時對她講述很多關於說謊的反面案例,告訴他說謊是非常可恥的行為。有一天,媽媽接到一個電話,是約媽媽去參加社區的活動,媽媽在電話中說:自己感冒發燒了,很不舒服,沒有辦法參加。掛了電話,女兒艾瑪哭著跑過來,質問媽媽為什麼要說謊!媽媽費盡心思對女兒的關於說謊的教育,頃刻間坍塌,女兒和媽媽之間也有了信任的隔閡。
世上最有力的論證莫如實際行動,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則。
四、結語
糾正和約束孩子的不良行為,關鍵是運用紀律思維的方式給孩子樹立規則,我們主要從以下3個方面著手:
1、劃定孩子的三個行為界限,值得鼓勵的行為;不認可,但可以忍受的行為;不能容忍,必須制止的行為,以及針對這些行為的具體做法。
2、行為界限清晰,一旦確定不能隨意妥協,放棄
3、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在良好氛圍中堅定規則意識
孩子就像小樹苗,不加以約束和管教,枝葉就會瘋長,小樹也可能會長歪。從小對孩子的行為劃定界限,在愛和尊重的前提下,潛移默化地樹立規則意識,孩子才能明是非、辨對錯、懂規則,健康茁壯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