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不要慣,李玫瑾:該打就得打,長大再改就遲了

2020-12-22 楊田說育兒

為人父母者,都需要面對和孩子交流中的不少難題。幼年期子女心智不成熟,如何幫助他們樹立規則意識,同時保護孩子的童心?

李玫瑾教授在節目中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孩子在六歲之內有兩個臺階, 第一個臺階叫情感撫養,第二個臺階叫性格培養。情感撫養是0到3歲,性格培養是3到6歲。這兩個臺階都是人一生墊底的。

也就是說,父母教育孩子最好的時間段是在6歲之前。

李玫瑾教授舉過這樣兩個對比的例子,也很貼切:

「男孩三四歲跟你鬧,這孩子鬧吧,他能怎麼跟你鬧?大不了在地下打滾。但是等他十四歲了,這個孩子還會跟你鬧,他會怎麼跟你鬧?第一,他離家出走;第二,他跳樓自殺,還有服毒自殺。」

我認識一位朋友,她叫菲菲,菲菲的孩子脾氣非常差,一有不順著他心意的事情就開始大吵大鬧。

菲菲和家人總覺得孩子還小,長大以後自然就改正了,也沒有忍心管束孩子的行為,一家人對這個孩子也是十分的溺愛。

等到孩子長大以後,不僅沒有和家人想的一樣,反而孩子小時候的小錯誤成了惡性循環不斷放大,在學校中頂撞老師,不遵守紀律。

家人這時終於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可是孩子正處於青春期的叛逆,所以誰的話都不聽,一次還動手打了菲菲……

俗語說:三歲看老,七歲看小。

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能力增強,求知慾也特別強,有了自我意識。作為合格的父母,這時要學習科學育兒的知識,引導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如果家長採取了錯誤的教育方式,就會影響孩子的性格養成。

李玫瑾教授曾說,孩子有這4個表現時別慣著,該打就要打,長大再改就難了。

那麼是哪4個表現呢?

發脾氣、摔東西在孩子2歲過後,就會進入他們人生中第一個「叛逆期」了,他們會經常發脾氣、摔東西。孩子摔東西,是對不滿的一種表達,這樣的表達方式是因為孩子語言的表達能力欠缺,習慣於用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時,家長試著先讓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再讓孩子明白這樣做是不對的,這樣孩子也更容易接受。

得不到目的就威脅在叛逆期的孩子生氣時摔東西的性格沒有得到改正,發展到3歲後,會向父母提出各種要求,父母拒絕了,通常會演變成威脅父母。對於孩子的一些要求,家長可以滿足,但不要一味的妥協,那樣孩子就會「得寸進尺」,給孩子養成壞習慣。

其實父母最怕的就是「出門哭鬧娃」,因為孩子摸準了想要什麼就必須買,只要不買就開始哭鬧,威脅。像:「如果父母不給我買這個玩具,我就趴在地上不起來,直到爸爸媽媽給我買為止!」如果孩子用哭鬧威脅家長時,家長可以採取冷處理的方式,孩子越是無理的哭鬧,就越是不滿足他。逐漸孩子知道了威脅是沒用的,也就不再哭鬧威脅了。

不尊重大人有不少孩子都是爺爺奶奶帶大的,而家裡的老人和父母的教育自然會有偏差,老人更加容易溺愛孩子。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都會給孩子。但是長時間下去,孩子就會養成驕縱的性格,稍微有點不順心的事情,就會向大人動手,做出不尊重大人的行為。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及時糾正孩子,把他這種性格扼殺在「搖籃」中。

沒有規矩比如寶寶愛用勺子敲碗,這就是很不規矩的行為。家長這時就可以告訴孩子用勺子敲碗不僅很吵,而且很影響其他人,這是不禮貌的行為,寶寶不可以這麼做。我們經常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家長一定要言傳身教,教會孩子最基本上的禮儀和規矩,要是你的孩子不懂規矩,不管是現在還是長大後進入到社會,都會被排斥的。

如果你家的孩子有這4個「毛病」千萬別慣著,該打就得打,只有糾正「壞習慣」,孩子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孩子的一些壞毛病都是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而孩子會長成什麼樣,有什麼樣的性格,有什麼樣的壞習慣都與父母的培養教育脫離不了關係,因此,儘早給孩子立規矩,以培養孩子的好性格好品質。

在教育孩子講規矩時,父母一定要利用好繪本這個教育孩子的好工具。在孩子對文字的理解不是那麼敏感的時候,圖畫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式,孩子可以通過圖畫的形式,從中學到知識,慢慢改正自己的行為。通過對繪本的學習,孩子體驗到了生活中的恐懼、焦慮、擔心、羨慕、生氣、沮喪、無助等負性情緒。

優秀的孩子必定是見過世面的孩子,他們的背後一定站著一對有眼界有見識的父母。

有見識的父母,不等於有錢的父母。比如,給孩子買一本童書繪本用不了多少錢,但會讓孩子學習到很多知識。閱讀能夠活躍腦細胞,孩子喜歡閱讀,就更聰明!從小養成閱讀習慣的孩子,而且在孩子3歲半-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這個時期好好培養,有助於讓孩子形成終生的閱讀習慣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就很不錯,一套共有10冊。中英雙語繪本,對於家長啟蒙孩子的英語思維也有很大幫助。在3歲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做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做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這是一套專門為0-6歲小朋友編寫的情緒管理和性格培養的繪本,共有10冊。十個主題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不同的故事主題典型鮮明,針對性強。涵蓋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性格問題,包括膽小,自負,自卑,沒有主見,逃避問題,害怕失敗等等。

人生就好像是一次旅程,成為一家人是緣分。雖然我們在不同的生命起點登上「列車」,因著永遠無法解除的血緣關係,而坐在一起,兒女會長大,父母會衰老,做為父母,應盡我們所能,給予孩子一個好的起點和平臺,讓孩子能夠到那更廣闊的天空去有所作為。點擊下方,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李玫瑾教授:孩子有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要打,6歲後很難改正
    李玫瑾教授:孩子有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要打,6歲後很難改正3-6歲孩子對事物認識和理解能力增強,有了自我意識,是孩子性格形成關鍵期,在這段時間內,父母沒有對孩子進行正確教育,就會影響到孩子性格養成。孩子有此行為是因為情緒不知道該如何發洩,只能跟隨本能去做一些破壞,對於孩子這種行為父母要及時安撫並語言教育。第一次語言提醒,第二次語言提醒,但要是孩子有第三次第四次,屢教不改時父母就該要就要打了,不然以後更難糾正。
  • 如果你家孩子有這4個行為,家長該打就打別慣著,李玫瑾為你撐腰
    李玫瑾教授想必大家都是熟悉的,她是中國公安大學心理學教授,專門研究青少年兒童心理學,在育兒方面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她曾在一次講座中表示:很多家長管孩子的時機是不對的,有的時候該管他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偏要管。
  • 李玫瑾:當孩子有「以下」行為,該打就得打,6歲後很難改正
    但隨著孩子不斷長大,他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家長也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難題,如果沒有更好的方法解決,「打一頓」或許是最好的方法。 李玫瑾教授也曾說:「孩子該打就得打,6歲前是孩子第一個人生關鍵期,超過這個年齡就難改了」。
  • 什麼情況可以打孩子?李玫瑾:孩子有這4個行為,家長不用客氣
    可是有些父母太過於寵愛孩子,即使孩子犯錯,家長也當作沒看見,甚至把責任歸結為別人,殊不知這樣的放縱教育之後害了孩子。教育孩子要用正確的方法,著名的心理學教授,李玫瑾老師就曾說過,當孩子犯錯,家長就必須管,而且要嚴厲教導孩子,不如當孩子長大後行為定型,就很難再改正了。
  • 李玫瑾直言:這4個方面父母使勁管,孩子長大後情商高,做事也棒
    李玫瑾教授直言:在這四個方面使勁管,孩子不僅情商高,做事也會幹淨利落李玫瑾教授的育兒方法是比較有說服力的,很多家長都對她比較熟悉,不少家長會追著看她的講座,她在育兒方面是很有造詣的,認為作為父母的,本就應該做到以身作則,可偏偏父母這份工作要求很低,誰都可以為人父母。
  • 李玫瑾:當寶貝有這4個行為,要嚴格管教!長大了就管不住了!
    李玫瑾舉了兩個例子,非常的貼近我們的生活。一個三四歲的寶貝,他想要跟你鬧脾氣,也不能夠怎麼樣,最多就氣得在地下打滾,哭鬧著不起來。但是等寶貝十四五歲,青春期的時候,他要再跟你鬧,就有無數種方式要挾你。可以離家出走,可以自殺和自等等,讓人更加的苦惱和失措。有一位寶媽叫做莉莉,她寶貝的性格和脾氣就非常的差,如果家人有做出一寫,讓她感到不順心的事兒,就會開始翻天覆地的大吵鬧。
  • 李玫瑾坦言:發現孩子有這4種舉止,該打就打!教育孩子從小開始
    李玫瑾教授在談到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曾講道:人在早年,吃的苦越多,他的承受力越好,尤其是家有兒子的,千萬不要百依百順,很多逆子都是寵出來的。我認識一位朋友,朋友的孩子脾氣非常差,一有不順著他心意的事情就開始大吵大鬧,她總覺得孩子還小,長大以後自然就改正了,也沒有忍心管束孩子的行為,一家人對這個孩子也是十分的溺愛。
  • 李玫瑾:孩子有沒有出息,不用等長大,吃飯時的舉動就能看出來
    李玫瑾教授作為我國育兒領域的紅人,在幼兒行為習慣這方面有著深刻的了解,李玫瑾教授發現,從小沒有接受過良好教育或者生活環境不幸福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更容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而越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孩子
  • 李玫瑾:娃有沒有出息,不用等長大,吃飯時這3個表現就能看出來
    李玫瑾教授也曾對兒童幼兒時期的一些表現做過調查,結果發現:長大後沒有出息的孩子,通過吃飯時的表現就能看出來,所以家長千萬不要大意,遇到這些問題一定要及時幫助孩子整改。長大後沒出息的孩子,吃飯時都會有這3種表現1、吃飯時在菜盤裡亂翻在和朋友出去吃飯的時候總會遇到很多的情況,菜上來之後小朋友或者是家長會在盤子裡在翻找自己喜歡的菜,在這邊找找,在那邊翻翻。或許自己開心了,但是同席的其他人有怎麼吃呢?只顧著自己完全不在乎一同吃飯的其他人。這種只顧著自己的行為可以說是很沒教養,典型的情商低。
  • 孩子出現這四種舉動,李玫瑾教授表示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很難再改
    因此對於每一位父母來說,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有哪些不良的行為出現,那就要及時去糾正,要用實際行動教他們,哪些是不對的。有心理學家曾說:孩子在小的時候吃得苦越多,那麼孩子的接受能力就會越強。而且尤其是男孩子,一定不能太過溺愛,而是應該從小就嚴格的教育,不然長大以後很容易成為逆子或者是不孝順。
  • 李玫瑾直言:這4樣東西會影響娃智力發育,家裡再窮也不要斷太早
    為何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在分析兒童教育問題時能擊中要害?李玫瑾教授在做犯罪心理學的研究時,發現成年人的大部分行為舉止都跟幼時的原生家庭環境、教育息息相關。李教授說,假如家長不做到這幾點,那孩子的情商智商再高都徒勞無功。李玫瑾教授,1977年就讀於人民大學哲學系,82年開始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任教,研究犯罪心理學。
  • 李玫瑾:小時候有這3個「特徵」的孩子,長大後情商多半不高
    從孩子小時候的行為舉止,就能看到他長大後的樣子,甚至決定將來的人生。「網紅教授」李玫瑾,曾在多次公開講座中表示: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此階段孩子情緒控制得好,長大後性格多比較溫和,情商也相對較高。同時,李教授也在講座中總結道:小時候有這些特徵的孩子,長大後情商多半都不高。
  • 李玫瑾:孩子睡覺時,若有這三種反應,長大後「雙商」往往會更高
    每次說到育兒,相信家長們就會想到李玫瑾教授,她是我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一名出色的育兒專家,對於孩子的心理成長研究得很透徹。很多家長為了做到科學育兒,不僅會在網上學習李玫瑾傳授的育兒方法,還會到現實去聽關於家庭教育的講座,而關於孩子睡眠影響智商的話題中,李玫瑾坦言:孩子睡覺時,若有這三種反應,長大後「雙商」往往會更高!
  • 李玫瑾教授:孩子這三種行為,一定要打
    打不打孩子?這真是個問題。家長讀的書越多,知道的越多,反而在帶起孩子時候的束手束腳,打重了,怕有心理陰影,不打,又怕壞習慣無限延伸。那到底打不打呢。其中有意識的撒謊是最不可取的。對於孩子的謊言,我們先要了解清楚背後的動機。第一種說謊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這個該打。如果不打的話,就是縱容孩子。
  • 孩子真的不能打?奶奶說:孩子做了這4件事,該出手時就出手
    有一天,鵬鵬正在拿著姥爺抽菸用的打火機,玩的興起。這時候,爸爸走過來,伸手就在孩子的屁股上打了一巴掌。在家當皇帝當慣了的鵬鵬哪受過這樣的委屈,嗷的一聲,哭了起來。家人以為孩子受傷了,衝了出來,圍著孩子問:「怎麼了啊,鵬鵬。」
  • 「貴人語遲」和「說話較早」的孩子有什麼區別?李玫瑾:差距很大
    「貴人語遲」和「說話較早」的孩子有什麼區別?李玫瑾:距離很大小孩的言語發育有一定的規律,一般來說,孩子宣布的第一個聲音就是哭叫,生後一個多月,由於口形的不同,能夠分別宣布不同的元音。在6~7個月時,小孩會無意識地叫爸爸、媽媽;一歲時開端呈現第一批能夠被理解的言語,到了兩歲就能夠說出約300~400個詞和一些簡略的短語。當然,每個孩子的言語發育有其個體差異,有的早有的晚,但如果孩子到了兩歲還不會說話,或沒有任何溝通性的言語,可能是疾病的信號。那麼會說話就代表沒問題了嗎,也不盡然,其實大部分新手媽媽很簡單忽視小孩子的說話問題。
  • 李玫瑾:家裡再窮,這3樣東西也不要斷太早,會影響孩子大腦發育
    李玫瑾,1977年就讀於人民大學哲學系,82年開始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任教,研究犯罪心理學,她在育兒方面很有造詣,很多父母都借鑑她傳授的育兒觀念教育孩子。 為什麼一位心理學教授能對孩子的教育了解的這麼透徹,並且有這麼多人願意信服?
  • 孩子將來是否有本事,早已命中注定,李玫瑾:這4個特徵很明顯
    正如我們常說的那句話:以小看大,從一個孩子小時候的一些行為就可以判斷他長大之後的情況。還有就是有些時候可以從孩子的童年表現,判斷孩子長大後是否會有出息。無論是誰,都無法逃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就像有些人,因為受了原生家庭的影響,即使以後沒落了,也會非常自信和有眼光。但是有的人,目光卻十分短淺,沒有見識。
  • 什麼情況可以動手「打孩子」?當孩子出現這4個行為,就別慣著了
    什麼情況可以動手"打孩子"?當孩子出現這4個行為,就別慣著了現在的家庭都特別的寵愛自己的孩子,畢竟不像以前一樣,基本現在的家庭都只生一個或者是兩個孩子。尤其是一些孩子的爺爺奶奶,可以說是把孫子寵上天了,打不得也罵不得。
  • 孩子到了「可怕的兩歲」!這3個壞毛病不能慣,家長該打就得打
    可能在大部分家長眼中,孩子就是在無理取鬧,其實則不然,關於孩子這點最官方的回答就是:「孩子到了可怕的兩歲」,也就是他們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孩子兩歲時表現出的可怕,很早之前就被人廣泛地流傳,而且這還是考驗家長「心性」的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