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家孩子有這4個行為,家長該打就打別慣著,李玫瑾為你撐腰

2020-12-14 健康生活心得

李玫瑾教授想必大家都是熟悉的,她是中國公安大學心理學教授,專門研究青少年兒童心理學,在育兒方面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她曾在一次講座中表示:很多家長管孩子的時機是不對的,有的時候該管他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偏要管。

其實孩子最應該管教的時間是0-3歲的時候,這個時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時期,家長想培養孩子的好性格,就應該給他立規矩。不要等到以後後悔。

當你發現孩子有這4個行為,家長該打就要打,要不然長大後很難改正!

1)亂發脾氣

有些小朋友在成長的過程中,可能被長輩慣壞了,生活中稍有不順心就想發脾氣,這個時候家長一定要教育孩子。如果說不通,可以適當的打。

首先應該講清楚,為什麼不能發脾氣, 發脾氣不能解決任何問題,而在遇到問題迅速冷靜下來,才是解決問題的秘訣。

2)威脅家長

達不到目的就威脅家長,小的時候是用不吃飯做威脅,長大後很可能會用離家出走或者是更嚴重的方式威脅家長。

所以當孩子有威脅家長的這個念頭時,當爸媽的一定要及時更正他的思想。

3)不尊重長輩

我們總是會說到尊老愛幼,但由於現在很多老人會為老不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想要尊重他們了,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還是應該教會孩子尊重長輩的。

如果擔心孩子以後受欺負,可以教會孩子選擇性的尊重長輩。

4. 生活沒有規矩

在孩子的世界裡,玩具可以亂扔,穿過的衣服存放一段時間可以再穿,這些邋遢、懶惰的行為,家長要幫助孩子改正,生活如果沒有規矩,那麼會變成一灘爛泥。

在生活中,還是有這些不好的行為,家長可以選擇先口頭教育如果沒有效果,可以適當的選擇打一下,但不要把打孩子當成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如果你真的不知道應該怎麼教育孩子,可以藉助繪本的力量,繪本裡的動物形象可以很好的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同時也可以幫助他們改正自己的行為。

所以李玟謹教授給大家推薦《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中英雙語繪本,一共10冊裡包含了如何合理科學地去教育孩子。

和大家一樣,我也曾擔心過孩子自卑、懦弱或者脾氣大的問題,這些毛病和缺點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會遇到的,最關鍵的是看爸爸媽媽怎麼處理。

我們也當過小孩,不喜歡自己的父母對自己惡言相向,所以我選擇這套繪本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裡面的主題都非常貼近生活,而且主人公小腳鴨的做法就是我們想要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去做。

一共分為10個主題,分別是《我能保護自己》、《勇敢做自己》、《媽媽我能行》、《我是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我不隨便發脾氣》、《好孩子懂禮貌》、《我們都是好朋友》、《分享讓我快樂》、《做最棒的自己》、《養成好習慣》。

色彩鮮豔的圖畫,簡單又非常容易理解的故事,讓孩子體會並理解各種美好的事物。

爸爸媽媽給孩子樹立觀念就是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用自己的態度、行為示範給孩子樹立一種榜樣,這些都是心理的撫養。

很多家長恰恰把這個最關鍵的部分交給了別人,每個人的養法都不一樣,目的是讓孩子不出問題、不受傷害、不走丟,但是怎麼教育、教育過程中要強調什麼,這是父母的責任。

如果我們總是找不到陪伴孩子的理由,為何不陪他們看看故事書,談談心得體會呢?

還有一個推薦給大家的理由是,繪本裡印刷的字體很清晰,紙張也很不錯,方便孩子健康閱讀。

69元全套10冊《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平均下來一冊都不到7塊錢,不過就是2頓早餐左右的錢,甚至還有跟便宜,這樣培養男孩子品格的繪本,裡面蘊含的道理卻可以記得一輩子,爸爸媽媽們何樂不為呢?

快點擊這裡購買 ↓

相關焦點

  • 李玫瑾教授:孩子有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要打,6歲後很難改正
    就連李玫瑾教授認可,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教授的意思是:人在成長過程中要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還有敬和畏,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才是真的保護他。李玫瑾教授:孩子有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要打,6歲後很難改正3-6歲孩子對事物認識和理解能力增強,有了自我意識,是孩子性格形成關鍵期,在這段時間內,父母沒有對孩子進行正確教育,就會影響到孩子性格養成。
  • 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不要慣,李玫瑾:該打就得打,長大再改就遲了
    為人父母者,都需要面對和孩子交流中的不少難題。幼年期子女心智不成熟,如何幫助他們樹立規則意識,同時保護孩子的童心?李玫瑾教授在節目中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孩子在六歲之內有兩個臺階, 第一個臺階叫情感撫養,第二個臺階叫性格培養。情感撫養是0到3歲,性格培養是3到6歲。這兩個臺階都是人一生墊底的。
  • 什麼情況可以打孩子?李玫瑾:孩子有這4個行為,家長不用客氣
    可是有些父母太過於寵愛孩子,即使孩子犯錯,家長也當作沒看見,甚至把責任歸結為別人,殊不知這樣的放縱教育之後害了孩子。教育孩子要用正確的方法,著名的心理學教授,李玫瑾老師就曾說過,當孩子犯錯,家長就必須管,而且要嚴厲教導孩子,不如當孩子長大後行為定型,就很難再改正了。
  • 什麼情況可以動手「打孩子」?當孩子出現這4個行為,就別慣著了
    什麼情況可以動手"打孩子"?當孩子出現這4個行為,就別慣著了現在的家庭都特別的寵愛自己的孩子,畢竟不像以前一樣,基本現在的家庭都只生一個或者是兩個孩子。尤其是一些孩子的爺爺奶奶,可以說是把孫子寵上天了,打不得也罵不得。
  • 李玫瑾:當孩子有「以下」行為,該打就得打,6歲後很難改正
    ——— ——— · The Beginning · ——— ——— 當孩子犯錯,家長該打就得打 現如今年輕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再也沒有父輩那樣的脾氣,大多數家長更願意「以德服人」,而不是「棍棒教育」。
  • 李玫瑾教授:孩子這三種行為,一定要打
    打不打孩子?這真是個問題。家長讀的書越多,知道的越多,反而在帶起孩子時候的束手束腳,打重了,怕有心理陰影,不打,又怕壞習慣無限延伸。那到底打不打呢。其中有意識的撒謊是最不可取的。對於孩子的謊言,我們先要了解清楚背後的動機。第一種說謊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這個該打。如果不打的話,就是縱容孩子。
  • 李玫瑾坦言:發現孩子有這4種舉止,該打就打!教育孩子從小開始
    李玫瑾教授在談到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曾講道:人在早年,吃的苦越多,他的承受力越好,尤其是家有兒子的,千萬不要百依百順,很多逆子都是寵出來的。李玫瑾教授舉過這樣兩個對比的例子,也很貼切:「男孩三四歲跟你鬧,這孩子鬧吧,他能怎麼跟你鬧?大不了在地下打滾。但是等他十四歲了,這個孩子還會跟你鬧,他會怎麼跟你鬧?第一,他離家出走;第二,他跳樓自殺,還有服毒自殺。」
  • 孩子被欺負,你還在教他「告訴老師」?李玫瑾教授:打回去
    我現在還記得大寶上幼兒園中班的時候,回到家跟我說他同桌總是欺負他,平時不是拽他帽子、就是踩他的鞋,而且還打了他。當時我媽就跟大寶說:「你得告訴老師啊」!沒想到過幾天,大寶哭著回家說:「同桌打得他更疼了」!我問他沒告訴老師嗎?他說老師管不住。
  • 孩子到了「可怕的兩歲」!這3個壞毛病不能慣,家長該打就得打
    這3個壞毛病不能慣1、孩子突然愛打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會發現有時候你沒有滿足孩子的需求,他們就會出現亂發脾氣、打人的情況,一次兩次還好,但孩子總這樣難免會讓家長感到生氣。當然,如果孩子打人的行為比較嚴重的話,家長們要適當的教育,千萬不能慣著孩子,該打就得打,孩子的成長是需要家長適當的懲罰的,如果你一味的寵溺,是永遠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 打孩子不被提倡?李玫瑾教授一席話,讓很多家長自慚形穢
    不過在物業群裡卻炸了鍋,大家紛紛譴責家長不好好管教娃,但是家長卻在群裡發來了打孩子的相片。於是這篇帖子引來很多網友的熱議,有很多網友覺得不該打孩子,但是有很多人支持父母的行為,孩子該打就要打,不打他,以後還不知道做出什麼事。
  •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怎麼辦?家長:如果有人打你,你要這樣做
    但是事情真的是和你想像的那般美好嗎?我看不見的吧,經歷過學生時代的人來說,大家都有個共性,哪怕私底下大家也不會把事情捅到老師那裡去。你以為告訴老師事情就結束了,這才是剛剛開始,不僅會受到很多同學的鄙夷,最重要的還會迎接該學生無休止的報復,你就成了大家欺凌的對象。
  • 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關鍵期,有這5個「毛病」別慣著,該打就得打
    家長們一定要注意了,6歲以前,是我們寶寶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如果發現自己的寶寶,出現了這5種習慣,可千萬不要慣著孩子,該打就得打!1)父母不能慣著寶寶,不能讓他們發脾氣和摔東西!父母應該都知道寶寶們有叛逆期吧,只不過每個孩子的表現都不一樣。有些人表現得比較明顯,還有些人表面上看不出來他有叛逆期。
  • 女兒被欺負秦昊難過氣哭,孩子被打後怎麼辦?李玫瑾:打回去
    《婆婆和媽媽》這檔綜藝節目當中,伊能靜和秦昊以及婆婆,就小米粒被同學欺負這件事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疼女心切的秦昊,因女兒遭遇暴力而落淚。孩子被欺負該不該打回去?打不過怎麼辦?伊能靜雖然能保持理智,但言語當中,對於女兒米粒被欺負也是非常傷心和難過,頗有不知該如何是好的感覺。而秦昊媽媽則認為,很多網友認為秦昊媽媽說得對,遇到這種問題只能先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歸別人的家長教育。
  • 孩子真的不能打?奶奶說:孩子做了這4件事,該出手時就出手
    和你說了多少次了,再玩還得揍你。」姥爺看不下去了:「他還是孩子,哪懂這些啊。等長大了,再教育也不晚。」爸爸:「爸,媽,你們就慣著孩子吧。等長大了,管不了,怎麼辦。」鵬鵬看到有靠山了,哭的聲音更大了。孩子越是這樣,老人越心疼,姥姥也開始幫著孩子說:「孩子願意玩,我們盯著點,就沒事了。還至於打孩子啊。」我相信,這樣的事情不僅僅在鵬鵬家有,你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孩子犯了錯,到底能不能打呢?
  • 李玫瑾:家長「管好嘴」少說三句話,才能塑造出「打不倒」的孩子
    表面上看起來,家長這都是為了孩子好,可是有沒有想過,孩子這支久處溫室裡的花朵,雖然看起來被悉心呵護得美麗動人,但在美麗的背後卻是脆弱不堪的假象,如果風雨來襲,他能經受得住嗎?又能堅持多久呢?家長的心態永遠都是:孩子還小呢,等大一點再讓他們獨自去面對逆境。
  • 孩子犯錯該打嗎?李玫瑾:孩子該打就要打,讓他們懂得敬和畏
    這對父母不包庇、不溺愛、適時教育孩子的做法,得到網友們的一致稱讚,紛紛表示熊孩子犯錯就該懲罰,不然以後可能會闖大禍。如果孩子犯錯,你會打他嗎?面對頻頻犯錯的熊孩子,父母到底應不應該武力教育孩子呢?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在一檔節目中曾表示,孩子該打就要打,只有孩子懂得敬畏,才不會重複犯錯。
  • 孩子被打後,該不該教他打回去?李玫瑾教授這樣說
    也有人覺得,一定要打回去,憑什麼自家孩子白白受欺負,不打回去就是在縱容犯罪。孩子被打,該不該打回去?中國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給出了肯定的答案,原因有以下幾點:一:讓犯錯的孩子得到教訓一次講座中李玫瑾教授分享了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例子,孫女一次在學校,就被一個小男孩抱起來摔在了地上,家人得知此事後,李教授就告訴孫女,以後再遇到類似的情況
  •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怎麼辦?李玫瑾教授:「打回去,我支持!」
    「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天跑過來跟你說『我同學欺負我,他們打我』,你會不會跟他說『打回去孩子,我支持你』呢?」李玫瑾教授堅定地回答:「打回去,我支持!」遇到事情只會讓孩子進行自我反省,這反而是對不良行為的縱容,導致校園暴力事件的不斷發生。而教育孩子「打回去」並不是對暴力的縱容,而是用另一種方式減少暴力事件的發生,讓孩子少受傷害。我們經常教育孩子在受到欺負是的時候,要去告訴老師。然後你呢?孩子受到的欺負減少了麼?並沒有。
  • 李玫瑾:寶寶有這4種行為,是聰明外放的表現,家長別輕易阻止
    都說這寶寶小的時候是真可愛,稍微大點就調皮得不行,比如莫名其妙的扔東西。不少媽媽看到這種情況,一般都會大聲斥責,這就是媽媽的不是了。李玫瑾教授曾經表示過,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孩子有這4個特徵,是聰明外放的表現。一起來看看吧!
  • 心理學教授:孩子6歲前,有幾個壞毛病別慣著,以免小孩越養越廢
    6歲之前要學會對孩子說「不」1、寵壞孩子的後果李玫瑾教授曾經陳述過這樣一個觀念:男孩子3-4歲的時候和家長鬧,最多也就是在地上打滾,可等到他14歲了,這孩子再和家長鬧會怎麼鬧?李玫瑾教授還發表過這樣一個觀念,孩子如果有這樣幾個習慣,千萬不能一味慣著,這樣只會把孩子養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