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還記得大寶上幼兒園中班的時候,回到家跟我說他同桌總是欺負他,平時不是拽他帽子、就是踩他的鞋,而且還打了他。
當時我媽就跟大寶說:「你得告訴老師啊」!沒想到過幾天,大寶哭著回家說:「同桌打得他更疼了」!我問他沒告訴老師嗎?他說老師管不住。
當時我相當氣憤,但心想氣憤也不是辦法。我想找家長其實和趙老師是一個效果,都是管不了那麼多,只有孩子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才是真正的解決。
這個事兒,讓我一直非常苦惱,直到在看《開講了》這檔節目的時候,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給了我答案。
在節目中,被問及孩子被欺負了怎麼辦?要不要教孩子打回去!我沒想到在節目中,李玫瑾教授也斬釘截鐵地回答要打回去。
李玫瑾教授還分享了她在家如何教育自己的孫女,她告訴孫女如果在幼兒園被欺負,就揪住他的耳朵,那個孩子就會主動鬆開手了。
不得不說,李玫瑾教授這樣的發言相當大膽。但同時也獲得了很多家長的贊同,小時候孩子被欺負可能只是一個小拳頭,但如果從小就畏畏縮縮,不敢對不公平進行反抗,將來是要吃大虧的。
當然,家長也不能簡簡單單地用一句打回去就解決了所有問題,如果說這三個字可能會遇到更多的問題。
孩子和欺負他的人身體懸殊太大,孩子被打得更嚴重。僅僅三個字,可能在孩子心中認為可以用打人解決所有問題,未來不利於社會能力的發展。開始可能是被欺負的人,久而久之變成欺負人的人。正如李玫瑾教授在節目中分享的,她教自己的孫女打回去,也教會了她打回去的技巧。不僅如此,李玫瑾教授還提到,如果在不是勢均力敵的情況下,要讓孩子學會聰明地躲避。
聰明的躲避方法就比較多,比如遠離喜歡欺負人的小朋友、發現這類孩子開始冒出想要打人的苗頭,走到成人或者老師的附近、還有要多交強壯的朋友。
在校園中容易被欺負的對象,多是弱小、孤僻、總是獨來獨往的孩子,所以李玫瑾教授鼓勵孩子多交朋友,有了強壯、個頭大的朋友,誰還敢欺負你呢?
李玫瑾教授還建議家長,孩子到了4歲就應該開始體力鍛鍊,一定要多運動,長跑、遊泳這類的項目可以學一學,李玫瑾教授認為,一個孩子身體強壯會給他帶來自信。
當一旦受到欺負,反抗起來也更容易。李玫瑾教授同時提醒家長,教育孩子打回去的同時,同樣要讓孩子知道不要防禦過度。
比如告訴孩子,身體的哪些部位是不可以打的,比如頭部、隱私部位等等。這些安全知識要提前給孩子普及。
最重要的,還要讓孩子知道不能恃強凌弱,只有與人為善才能收穫好人緣。而且一旦出現這種狀況,一定要告訴家長。
其實李玫瑾教授之所以對於孩子被欺負的問題,給出如此堅決地回答,重點是培養孩子的權利意識。這樣在成年人的世界,他才會去爭取自己贏得的利益,而不是被人當軟柿子捏。
所以我個人認為,教孩子打回去只是表面的意思,我們真正地是教會孩子勇敢地反抗,對不公平說不。這一點在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尤為重要,避免孩子成為討好型人格、避免孩子怯懦自卑的基礎。
我非常注重這點,所以在孩子上幼兒園前,給孩子灌輸要反抗這點,真是不厭其煩!每天我都給他講一遍《不許欺負人》這則故事。
我希望孩子在故事中學會,如何勇敢並且科學地反抗!這個故事是出自於《幸運的米拉安全教育》繪本行為篇中的一冊。
不但有故事引導娃,還有童謠來強化孩子的安全意識。簡簡單單四句話,強大不能欺負人,弱小也不怕欺凌,遇事一定告家長,成人應做保護神。
我給孩子堅持講了5天,這個童謠他就背得非常順溜了!總是說強大不能欺負弱小,弱小也不能害怕別人欺負。
這套安全繪本行為篇中有10冊故事,每一冊後面都有相關的童謠,還有著名安全專家王大偉給出的平安忠告,值得家長一看。
最後想要提醒家長,教育孩子不是一句話、三個字就能解決的事情,我們需要給孩子的保護自己的技巧和知識、敢於反抗的勇氣,而不是一時當他的保護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