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和媽媽》這檔綜藝節目當中,伊能靜和秦昊以及婆婆,就小米粒被同學欺負這件事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疼女心切的秦昊,因女兒遭遇暴力而落淚。孩子被欺負該不該打回去?打不過怎麼辦?
文/育兒日記360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伊能靜和秦昊以及婆婆,就小米粒被同學欺負這件事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秦昊因女兒遭遇暴力而落淚,要替女兒討回公道,被秦昊媽媽激烈聲討。
伊能靜雖然能保持理智,但言語當中,對於女兒米粒被欺負也是非常傷心和難過,頗有不知該如何是好的感覺。而秦昊媽媽則認為,很多網友認為秦昊媽媽說得對,遇到這種問題只能先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歸別人的家長教育。
有的網友認為,作為家長遇到這種問題一定要冷靜,不能插手孩子之間的「戰爭」。小孩子的事情讓小孩子自己解決。那麼,孩子遭遇暴力的時候,究竟該如何做呢?本期話題:伊能靜女兒被欺負,秦昊難過氣哭,孩子被打後該不該打回去?
很多家長因為孩子之間的打鬧,而彼此大打出手,雙雙接受治安懲罰。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看到孩子被欺負,有的時候真的很難理智和冷靜。那麼遇到孩子被欺負,到底該怎麼做?這個讓寶媽困惑的問題,育兒專家李玫瑾給出了答案。
育兒專家,先是舉了一個例子,公園裡有一些孩子在一起玩,突然一個孩子撓了兩個孩子的臉,一個孩子選擇撓回去,這個先撓人的孩子不敢再對她動手。但另一個被撓的孩子選擇了迴避,卻再次遭受到了撓臉的襲擊。
李玫瑾專家分析這個案例稱:挨打的孩子,選擇打回去的,是正當防衛,學會了先保護自己。但那個選擇迴避的小孩,再次被襲擊的原因很簡單,她並沒有讓先有暴力行為的小孩得到懲罰,讓對方無形中增長了囂張氣焰。當發現對方是弱者後,對方很容易有再次甚至很多次的攻擊行為。
專家的分析,很清晰地給出了答案,孩子遭受暴力,一定要讓孩子第一時間打回去。唯有如此,才能終止施暴者的行為,不再遭受傷害。不要覺得孩子打打鬧鬧是稀鬆平常的事情,很多校園暴力的受害者,都是從小不懂得反抗的弱者。一定要教會孩子還手的能力,才能讓孩子不沉浸在被施暴的陰影裡。
一、孩子遇到施暴者,還手的意義是什麼?
1、暴力只有零次和無數次
孩子遇到施暴者的時候,父母應該教會孩子還手和自衛的能力。打回去才能讓施暴者知道孩子不是弱者,傷害才可能不會有下一次。
2、把孩子保護的太好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保護太過于謹慎,從小就把孩子牢牢的保護在自己身邊。甚至有的孩子已經高考結束,連出門買菜的經驗都沒有。父母不可能一輩子為孩子遮風擋雨,試想,這樣的孩子又怎能適應和面對複雜的社會?當面臨危險和暴力時,孩子一點處理危機的經驗都沒有。
二、孩子遇到施暴,沒有還手的能力會怎麼樣?
1、身心受到傷害
孩子在嬰幼兒時期被打都會哭鬧不止,當孩子懂事後,遇到暴力行為,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孩子被施暴,身體受傷,心靈也會受傷,作為父母一定要及時幹預,教會孩子處理這樣行為的能力。
2、受到暴力傷害的孩子很可能會自卑和孤僻
周冬雨因飾演被施暴的學生而斬獲影后,她在影片中已經展示了一個被施暴的孩子會落得的下場。經常受到暴力的孩子,非常容易自卑和缺乏自信,性格也會變得孤僻沉默寡言,讓孩子的一生都會受到影響留下陰影。被施暴的孩子,很容易把自己封閉起來,變得孤僻和自卑。
三、父母該如何面對孩子被施暴?
1、站在孩子的立場,用心聆聽孩子的訴說
不要覺得孩子之間打架是小事,孩子最後的港灣就是父母,在遭遇暴力的時候,父母是他最後的避風港。若是這個時候,你對孩子的傾訴選擇無視。那麼,孩子最後的希望和安全感都會消失,甚至會陷入絕望。
2、教育孩子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不要總是教孩子去忍,該忍的時候要忍,但是一味地忍讓是最錯誤的示範。想要保護你的孩子,就明確告訴他,我們不要傷害別人,但是也不能讓別傷害到自己。一定要有自己的底線被欺負了,不能一味的選擇迴避。
3、給孩子報跆拳道或武術班
不論男孩還是女孩,父母平時都要讓孩子擁有自我保護的能力,比如給孩子報一些跆拳道或者武術班等等,既能強身健體,也能用來防身。在遇到危險時,能夠有能力去反擊,然後迅速逃離危險。
結語:
伊能靜也好,秦昊也罷,伊能靜的婆婆說得都有道理,自己的孩子自己教育,別人的孩子只能別人的家長教育。孩子遭遇暴力,我們可以教育他打回去,但是也要視情況而定,遇到打不過的,及時的告知老師和父母,多學一些防身的小技巧。
如果自己的孩子被打,你是覺得如何做才對呢的?歡迎下方留言評論,和大家分享你的經驗。
育兒日記: 關注我們,每天進步一點點,傳播母嬰育兒、 婚姻家庭新觀念!讓我們和孩子們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