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校被欺負了怎麼辦?李玫瑾教授說打回去!不要認為這是錯的。
對的,反擊回去。
一好友給我發信息,「兄弟你在學校工作,請教個問題:孩子在校被欺負、被打了,怎麼辦?」
我苦笑,我一幹後勤的,哪裡知道這個喲。不過,我可以問問學校裡的教授、老師們。
為了認真嚴肅地回答朋友的這個問題,我問了教授們,再瀏覽網上信息。
最經典的回答,相當於教科書範式的,長這模樣:
首先,安撫孩子情緒,釋放孩子壓力,問一句,寶貝你怎麼了?或者給孩子一各愛的擁抱。
其次,幫孩子分析原因,誰對誰錯,孰是孰非?這樣做對不對?打人是不對的,我們不應該打人,引導孩子堅持正確的是非觀。
最後,我們告訴孩子怎麼做才是正確的?走正確的渠道替孩子、教會孩子維權,比如告訴老師、尋求家長的幫助。
有人對這則回答持異議,認為沒有具體教會孩子如何保護自己。應該讓孩子多鍛鍊身體,增強體質;應該讓孩子學會溝通交流,能正確與人相處。
還有人說,孩子之所以被欺負、被打,是因為性格懦弱,家長應該多培養孩子的堅強性格。
說實話,這些說法都對,都有道理。
只是萬千回答中,我最認同李玫瑾教授的,打回去的反擊理論。她說,孩子在校被打、被欺負了,千萬不要委屈、壓抑孩子,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反擊回去。你不反擊回去,欺負人的熊孩子會再一次欺負你孩子。
細細一品,有道理。
這其實是常識,我們何必需要專家講理論呢?
再說,法律,在一定範圍內,也是認可「打回去」的正當防衛的,畢竟你身體遭受危險了,你不反擊,你不防衛,你是蜘蛛俠,還是白痴瞎?
動物界,落單的大雁、羊羔,還知道保護自己,怎麼我們人類竟然喪失了自我保衛的能力了呢?
反擊回去,是本能反應,是不需要思考的直接保護。這是常識,無需高深的理論解讀。
告訴我們要學會表達憤怒、表達不滿,一個人連憤怒、不滿情緒都不能表達,那是不正常的,可能與我們長期以來奉行的紳士教育有關。
也與我們家長過度保護孩子有關,生怕孩子再一次遭受打擊,於是只有遠離、只有逃避,和古代的「獨善其身」有關,鄙人認為本質上和「犬儒」有相似性,均是縮頭鴕鳥做派。
否定李玫瑾教授言論的人,多持這樣一種觀點,人是文明的,不要以暴制暴,小心孩子學會暴力。
這種擔心,也不無道理,畢竟人是高級的理性動物,是脫離了低級趣味的高級動物。不過這種擔心,還是低估了孩子的辨別力,或者說過於高估人性善了。
其實,教育不止知識的文明,還有體魄的野蠻。
翟鴻燊教授舉過這樣一個例子,他說佛家講殺生是不對的,若少林寺、國家面臨外敵入侵,他們是不是也坐以待斃?不是的,有責任感、有家國情懷的僧人會大開殺戒,用武力盡力保護、維護人民群眾的安危。
此時,「殺生就是放生」,為的是護佑天下蒼生!
李玫瑾、翟鴻燊兩教授的話語,站在一定高度審視「欺負」,言之殷殷,情之切切,深以為然。
生活中,「校園欺凌」並不少見,不可否認,很多孩子的確討人厭,網上大把新聞,報導頑劣少年兒童的可惡事。我們作為第三者轉述這些事的時候,很難有切身體會。若是為人父母,自己的孩子被欺負、被打了,你絕對會有衝動地「打回去」的體會。
肯定會覺得,實在是有必要懲治頑劣的少年兒童。
所以,你不要認為「反擊回去」是錯誤的。打回去,學會反擊,這是對的;這恰恰是最直接、最快捷的開啟自我保護模式。
當然,我這樣說,也不是高唱「以暴易暴」,那性質就變惡劣了。
本文討論的是,12歲以下的小學生在校被欺負、被打了,可以運用不具備傷害的力量反擊欺負者,這是可以的。
一是孩子力量小,不具備傷害性;二是孩子還不善於藉助外物,打擊力度小;三是這樣可以鍛鍊孩子的剛強性格,敢打敢拼;四是教會孩子表達憤怒和不滿,促推人類文明不斷進步。
對小學生而言,你不打回去、你不反擊,下一次受傷的還是你。
孩童,活在混沌懵懂裡,他們和動物一個樣,弱肉強食是通行的世界法則。對方打你,你不打對方,對方永遠都不知道原來你是不可以打的。
反擊回去,給對方提供一種積極、正確的信號:你不能隨意打人,否則需要付出代價。熊孩子被反擊了,下一次他會掂量,或者說他懂得收起自己的小拳頭。
從這個意義來說,反擊回去,是為自己,也是保護對方。讓對方懂得及時收手、改正錯誤。小心對方得寸進尺,日後發展成霸凌事件,事態惡化,那就是傷害了。
反擊,看似粗暴,實是另一種關愛。
當然,我們身為父母或者教育者,應該合理確定孩子的「被打」、「被欺負」的程度,若是一丁點小事,口頭說教說教也就算了,若傷害嚴重部位,那就不得不重視。家長應該擔負起監護人的職責,教育自家孩子不要過分。將心比心,誰家的孩子被打、被欺負了,都是心疼的,天下父母一條心。
或者說,孩子在被傷害要害部位時,還不知道躲避、防衛和反擊,那是多呆蠢的表現啊。
都那樣了,讓孩子反擊回去,又何妨?一次反擊,勝過萬倍說教,也能讓雙方孩子儘快成長、適應社會。
相信,你會有不同看法,留言區期待你的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