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現這四種舉動,李玫瑾教授表示該打就得打,長大後很難再改

2020-12-15 盆栽交流集

原創、深度、格調 | 湯先生

孩子如果沒有教育好,那麼身上就會留下很多壞習慣和不良的行為,而且小的時候沒有糾正的話,就會一直帶到長大,而且也會影響健康成長。

因此對於每一位父母來說,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有哪些不良的行為出現,那就要及時去糾正,要用實際行動教他們,哪些是不對的。

有心理學家曾說:孩子在小的時候吃得苦越多,那麼孩子的接受能力就會越強。而且尤其是男孩子,一定不能太過溺愛,而是應該從小就嚴格的教育,不然長大以後很容易成為逆子或者是不孝順。

所以如果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去糾正他們的習慣,孩子就能更快的注意到自己身上的這些問題,也能更快地端正自己的態度。在糾正他們的時候,父母也最好是用比較嚴厲的態度去教育他們,所謂不嚴厲教育教不出好孩子就是這個道理。

還有不能要孩子從小就鬧,因為有些孩子小時候鬧的話,如果沒有及時的制止這種行為,而是很快的滿足,孩子長大以後就會變本加厲,長大以後用自殺或者離家出走威脅父母的孩子,在這個社會也只真的是太多太多了,所以這個問題應該引起重視。

雖然有些父母可能會比較喜歡用那種比較溫和的態度與孩子溝通,還有就是孩子小時候,父母也一般不會過多的去要求孩子要怎樣,但是等到孩子長大以後,她們就會後悔,因為孩子上學以後變得變本加厲,在學校會還可能去頂撞老師,去社會上傷害人。

很多老人說:三歲看老。意思就是孩子三歲的時候呈現怎樣的性格,那麼長大以後也大致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其實是因為孩子的性格在三歲的時候是一個形成點,在這個時期孩子的大腦處於發育的過程,對於外界也會非常的好奇,沒有形成自己固定的認知系統。

所以如果這個時候父母能夠好好的引導,對孩子的未來是有很大的意義的,對於她們形成好的習慣和性格都是非常好的時機。

那麼孩子哪些行為習慣,一旦發現一定要去嚴厲的教育呢?

1.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愛亂發脾氣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出現叛逆期,這個時候的孩子很難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也因此會容易頂撞父母還有做一些過激的行為,很衝動不考慮後果。

這個時候父母應該對她們進行安撫教育,再教他們有些行為是不對的,要讓他們知道自己哪些做得不好,而且最後最好是給她們定下規定,讓她們改掉這些不好的宣洩方式。

如果孩子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她們未來也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不容易因為脾氣的衝動,而做出不好的事情來。

2.喜歡威脅家長

還有些孩子因為小時候被溺愛,想要什麼都太容易滿足,而且如果得不到,隨便哭鬧一下父母也會去滿足,這個時候孩子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這種行為有什麼不好的。

但其實這種行為背後存在著很大的弊端,就像是一種威脅,孩子得不到教用哭鬧來威脅父母,父母心疼孩子就盡力地去滿足孩子。

而這樣的後果就是這個孩子長大以後,也會變得喜歡威脅人,一旦得不到的東西就會非常的渴求得到,因此也很容易犯錯,做一些不好的事情,還有可能走上違法亂紀的道路,

父母如果遇到孩子哭鬧想要靠此達到自己目的的時候,應該要好好地去教育他們,做人要有自己的底線,不能為了想要達成自己的願,就做出威脅大人的行為。

3.無視規則

很多孩子小時候被父母寵著,就覺得自己很厲害,在她的世界裡面是不存在規則這樣東西的,即使以後上學也會經常違反校規,如果還是沒有得到重視,孩子長大以後就很容易犯法,做出一些違反規則的事情來。

4、不尊重別人

最後一種壞習慣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孩子不懂得尊重人。孩子在父母的嬌慣下,變得無法無天,不懂得尊重人,對任何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

長大以後即使出了社會工作,也會因為這個不良行為,多方面受挫,甚至還很容易傷害到別人,從而也傷害到自己。

總結:孩子的很多壞習慣都是小時候養成的,因此家長要在孩子小時候就好好的教育孩子,這樣孩子長大以後才不會出現這些壞習慣。

作者 | 湯先生編輯 | 湯先生參考資料: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各位看官好,我是湯先生,假如看我文章讓您覺得臉上有光,說出去倍有面子,不妨留下您的點讚和建議,我都會看,求關注!

相關焦點

  • 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不要慣,李玫瑾:該打就得打,長大再改就遲了
    為人父母者,都需要面對和孩子交流中的不少難題。幼年期子女心智不成熟,如何幫助他們樹立規則意識,同時保護孩子的童心?李玫瑾教授在節目中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孩子在六歲之內有兩個臺階, 第一個臺階叫情感撫養,第二個臺階叫性格培養。情感撫養是0到3歲,性格培養是3到6歲。這兩個臺階都是人一生墊底的。
  • 李玫瑾教授:孩子有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要打,6歲後很難改正
    就連李玫瑾教授認可,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教授的意思是:人在成長過程中要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還有敬和畏,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才是真的保護他。李玫瑾教授:孩子有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要打,6歲後很難改正3-6歲孩子對事物認識和理解能力增強,有了自我意識,是孩子性格形成關鍵期,在這段時間內,父母沒有對孩子進行正確教育,就會影響到孩子性格養成。
  • 李玫瑾:孩子睡覺有這三種舉動,說明大腦發育好,長大後智商會高
    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健康快樂的長大,在這同時也希望孩子發育好,尤其是大腦發育。因為大腦的發育不僅影響孩子的身體發育,對未來的學業、工作也會有影響。如何讓孩子大腦發育更好呢?對於1-7歲的孩子來說,大腦發育的高峰期大多是在睡前的時候,因此孩子的睡眠質量成為了家長最重視的事情。對於剛出生的孩子來說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睡覺,在孩子兩歲後每天的睡眠也保持在十個小時左右。不過你們知道嗎?孩子睡覺時的一些舉動,就能反映出孩子大腦發育的情況。
  • 李玫瑾:當孩子有「以下」行為,該打就得打,6歲後很難改正
    但隨著孩子不斷長大,他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家長也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難題,如果沒有更好的方法解決,「打一頓」或許是最好的方法。 李玫瑾教授也曾說:「孩子該打就得打,6歲前是孩子第一個人生關鍵期,超過這個年齡就難改了」。
  • 李玫瑾:小時候有這3個「特徵」的孩子,長大後情商多半不高
    情商和智商,對每個孩子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東西。一個人長大後是否有作為,和其情商與智商的高低分不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戈爾曼曾說:「一個人能否成功,智商僅佔20%,80%靠情商」。從孩子小時候的行為舉止,就能看到他長大後的樣子,甚至決定將來的人生。「網紅教授」李玫瑾,曾在多次公開講座中表示: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此階段孩子情緒控制得好,長大後性格多比較溫和,情商也相對較高。同時,李教授也在講座中總結道:小時候有這些特徵的孩子,長大後情商多半都不高。
  • 李玫瑾直言:這4個方面父母使勁管,孩子長大後情商高,做事也棒
    李玫瑾教授直言:在這四個方面使勁管,孩子不僅情商高,做事也會幹淨利落李玫瑾教授的育兒方法是比較有說服力的,很多家長都對她比較熟悉,不少家長會追著看她的講座,她在育兒方面是很有造詣的,認為作為父母的,本就應該做到以身作則,可偏偏父母這份工作要求很低,誰都可以為人父母。
  • 李玫瑾:孩子睡覺時,若有這3種反應,長大後「雙商」往往會更高
    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在睡覺的過程中總會出現不同的反應,而這些反應恰恰能看出很多問題,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睡覺時,若有這3種反應,長大後「雙商」往往會更高!家長們可以仔細看看有沒有你家孩子。李玫瑾是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專家,關於孩子睡眠與智商的問題,李玫瑾教授表示:孩子的睡眠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保證深度睡眠,孩子的大腦才會發育的更快。
  • 小時候不懂事長大就好了?李玫瑾教授給出的幾點理由,足以反駁
    這就有了我們經常聽到的那句話:孩子長大了就懂事了。可現實真的是這樣嗎?孩子可以不經過家長的教育,家長只要坐等孩子長大,孩子就會自己懂事?小時候不懂事長大了就好了?李玫瑾教授給出的幾點理由,足以反駁:李玫瑾教授是我國育兒界非常有名的專家,她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學多年,對孩子的心理研究得十分透徹。
  • 李玫瑾:孩子睡覺時,若有這三種反應,長大後「雙商」往往會更高
    每次說到育兒,相信家長們就會想到李玫瑾教授,她是我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一名出色的育兒專家,對於孩子的心理成長研究得很透徹。很多家長為了做到科學育兒,不僅會在網上學習李玫瑾傳授的育兒方法,還會到現實去聽關於家庭教育的講座,而關於孩子睡眠影響智商的話題中,李玫瑾坦言:孩子睡覺時,若有這三種反應,長大後「雙商」往往會更高!
  •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父母最該管什麼?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在青少年心理學方面研究多年的犯罪心理學李玫瑾教授就曾說:「未成年人的問題都是滯後的,當你發現孩子很難管的時候,其實問題早就出現了。」孩子身上產生的諸多問題,其實在6歲前就已經埋下了根源。因此,6歲前父母們到底該管孩子什麼?這成為很多家長的困擾。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演講中,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回答,同樣身為父母的我認為這是最好的答案。
  • 李玫瑾教授:為什麼孩子一直學習很好,長大後卻會變成書呆子?
    本文節選自《李玫瑾育兒智慧》專欄,如果你想看更多育兒乾貨,點擊我的頭像關注。專欄《李玫瑾育兒智慧》從真實案例出發,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實用易操作的育兒方法,幫你看清育兒的本質,教你輕輕鬆鬆地育兒,共365篇育兒乾貨,內容豐富實用,限時優惠中,逐步恢復原價,立即點擊底部專欄名片購買!作為家長想要讓孩子學習名列前茅,還擔心孩子只顧著學習,長大後變成書呆子,家長很是焦慮。
  • 孩子出生第一年有多重要?李玫瑾:十月懷胎加長大後撫養都比不上
    在父母的觀念中,三歲之前的孩子是沒有記憶的,所以即便自己沒有親自帶孩子,也不會造成很大的影響。當李玫瑾教授卻表示,孩子出生的第一年是非常重要的,這是十月懷胎加長大後撫養都比不上的。而且李玫瑾教授還強調到,如果想要將孩子交給其他人幫忙照看,也必須要在孩子一歲半之後,而在孩子出生的第一年,無論多麼的辛苦,父母是必須要親手去帶孩子。如果做不到這個要點的話,她建議父母那不要將孩子帶到這個家庭中。
  • 李玫瑾:孩子有沒有出息,不用等長大,吃飯時的舉動就能看出來
    李玫瑾教授作為我國育兒領域的紅人,在幼兒行為習慣這方面有著深刻的了解,李玫瑾教授發現,從小沒有接受過良好教育或者生活環境不幸福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更容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而越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孩子
  • 李玫瑾教授直言,孩子有這些行為還不管,日後「少管所」相見
    這樣的規則和紅線,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都需要遵守,沒有任何討教還價的機會,李玫瑾教授提醒每個家長,少年時期不約束這些行為,日後只能和孩子在「少管所」相見。6歲前的孩子,家長「打」也要幫他們改正01、虛榮當孩子出現虛榮行為的時候,家長千萬要注意,虛榮是一切罪惡的溫床,隨著欲望和認知的不斷升級,虛榮心的危害會越大。
  • 孩子被打後,該不該教他打回去?李玫瑾教授這樣說
    也有人覺得,一定要打回去,憑什麼自家孩子白白受欺負,不打回去就是在縱容犯罪。孩子被打,該不該打回去?中國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給出了肯定的答案,原因有以下幾點:一:讓犯錯的孩子得到教訓一次講座中李玫瑾教授分享了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例子,孫女一次在學校,就被一個小男孩抱起來摔在了地上,家人得知此事後,李教授就告訴孫女,以後再遇到類似的情況
  • 李玫瑾教授:孩子這三種行為,一定要打
    李玫瑾教授說,這三種孩子,必須打。1,愛撒謊的孩子。關於這點,曾經有人說過,愛撒謊的孩子很聰明,確實,他們腦袋轉的很快。但是,撒謊也分很多級別。對於孩子的謊言,我們先要了解清楚背後的動機。第一種說謊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這個該打。如果不打的話,就是縱容孩子。因為成長以後他會發現這個世界很多東西都是得不到的,可是說謊就可以得到,說謊也不會有懲罰,於是謊話連篇,有時候連自己都騙過了。
  • 李玫瑾:智商高的孩子,小時候有3種表現,長大後多半會有出息
    在我國基本上所有父母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能夠有所出息、有所成就。 對這種為自己不教育孩子找藉口的父母,李玫瑾教授給出了滿意的回答: 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此時孩子出現一些問題家長不盡興管教,那麼孩子12歲之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他聽不進去。3歲的時候你管他,他可能會哭鬧一場,等到15歲後再想管他,他能跳樓、能服藥自殺。
  • 李玫瑾:長期缺少父親陪伴的孩子,長大後這4種缺陷就越明顯
    有不少家庭正處於這樣的狀況中,那就是父親負責出門賺錢養家,而且是一年到頭很少有時間回來看望老婆孩子。這就導致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只有媽媽的陪伴,對於父愛是怎樣的,這些孩子只是模模糊糊認識一些基本的,很難體會到父親的陪伴。
  • 李玫瑾教授:養育男孩,父母要教會2件事,兒子長大後會優秀
    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在接受《少年兒童研究》雜誌的訪談中談到:「現代社會中人們有一個最基本的顛三倒四。錢是掙不完的,人生有很多種活法,孩子就是你的,社會是大家的。父母要知道,自己真正的責任在哪裡。」所以針對家庭對男孩的教育,李玫瑾教授提出了一套"系統脫敏"的教育概念,並且建議廣大有男孩的家長們:養育男孩,父母要教會2件事,兒子長大會變得越優秀。
  • 李玫瑾教授:經常看電視和不看電視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一目了然
    科學研究表明,孩子在3歲的時候,極易沉迷電視、手機等電子產品。這時候的孩子大腦正處於發育階段,對外面的世界還認識不夠,這個時期如果孩子長期沉溺於電視,那麼可能會導致孩子的大腦一直處於一種虛擬世界的狀態,從而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甚至影響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