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第一世家:一諾獎得主,兩外交家,三科學家,四國學大師

2020-12-22 騰訊網

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世家,首推錢氏家族,這個家族是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主錢鏐的後人。他們光在宋朝就出過350名進士。一千年下來,就出了一千多位正兒八經的名人。近代又在全球範圍內培養出人200多位院士。

中國科學界著名的「三錢」,都出自這個家族。最近,他們當中還出了一位諾獎得主和多位院士。在科學、歷史、文化和藝術等多個領域,都湧現出一大批人才。

有人總結出他們家族曾出了:一諾獎得主,兩外交家,三科學家,四國學大師。其實這樣的說法並不全面,下面就讓我來替大家介紹一下,這個英才輩出的「近代第一世家」。

一、錢氏家族的人才們

吳越錢氏家族,指的是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主錢鏐的後代。錢鏐本是一位長相醜陋的武夫,由於帶領鄉民抗禦亂軍有功,受到當地人民的擁戴。在公元907年朱溫篡唐之後,當上了吳越王。

錢鏐稱王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閒下來努力讀書,從一介武夫變成了一個有文化的君主。又撰寫了《錢氏家訓》,留給自己的後人。

宋朝建立之後,錢鏐的孫子錢俶順應時勢「歸土納宋」,得到了趙匡胤的禮遇。在《百家姓》中把錢這個姓排到趙姓之後,讓錢氏家族的產業與子孫平穩過渡到了新朝。

在中國近代,錢氏家族繁衍出了100多個分支。其中,光是無錫錢氏一門就出了10位院士和學部委員。,錢氏近代最有名的三大家族分別是:杭州錢氏家族、無錫錢氏家族和湖州錢氏家族。

無錫錢氏的代表人物是錢穆、錢偉長錢穆是近代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位學者,他身兼歷史學家、教育學家和思想家,被尊為「國學一代宗師」。

自三十年代以來,錢穆深受國人尊敬。他在抗日戰爭時期撰寫的《國史大綱》,至今都是清華大學推薦給學生們的必讀書籍。

無錫錢氏除了錢穆,還出了一位了不起的科學家「錢偉長」。他是中國最早的物理學專家之一,而錢偉長有一位堂兄,就是我們熟知的文學家錢鍾書。

杭州錢氏家族代表人物是著名科學家,中國的「飛彈之父」錢學森。錢學森對中國科學事業的貢獻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多談了。他有一個堂侄名叫錢永鍵,是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

湖州錢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是錢玄同、錢三強。錢玄同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了解中國近代史的人,經常聽到他的名字。

錢玄同的兒子名叫錢三強,也是中國的「兩彈一星」元勳。他和錢學森、錢偉長齊名,被周總理並稱為「三錢」。

雖然錢偉長、錢學森、錢三強這三位姓錢的科學家,分別出自錢氏的三個分支,但是他們卻是從小背著同樣的家訓長大的吳越王后人。

從吳越「納土歸宋」到現在已經過去一千多年,歷經朝代更迭,戰火紛飛。許多大家族早就煙消雲散了。錢氏家族的財富也早就不存在了,他們是憑著什麼延續千年興盛的呢?這件事說起來真的非常神奇。

二、《錢氏家訓》與文化基因

據說當年錢鏐給自己的子孫後代寫了一本家訓,一共才650個字。但是要求自己的後代,每當有新生嬰兒降世,全家都要把它拿出來讀。家訓分為:個人、家庭、社會與國家四個部分。

在個人方面,錢鏐要求他的後代學習曾子「一日三省吾身」。多讀書,尤其是歷史類書籍。並且讀完了要動筆去寫,加深自己的理解。為人處事要清廉,要講道德。身要正,無愧於天地與聖賢。遇到事,要前後左右多思量。

在家庭方面,要求尊卑有序。祭祀禮儀不可廢。娶妻娶賢,擇婿要重視人品,不要貪圖錢財。最重要的一點是:親朋友之間要互相幫助,互相提攜。

在社會方面,錢鏐對後代的訓示中的亮點是:遠離小人,但是不要得罪小人。親近君子,但是君子做得不對的,也不必附和。

在家國方面,錢鏐強調「務本結用」,「興國育才」。著力培養後代的家國觀念與為國家奉獻的精神。

因為這樣的家訓,光是無錫錢穆以降,家中就出了三十七位教師。用他女兒錢輝的話來說就是:沒有選擇。自己去讀書,讀完了自然就去教書,覺得這是天然的職責。

吳越錢氏家族是一個文化大家族,千百年來,他們祖先積累下來的物質財富經過戰亂與災劫,早已經被消磨殆盡了,可是錢氏的文化基因卻早已深入他後代們的骨髓。

在和平安寧的環境下,錢氏的家人是肯抱團的。相信他們相互之間,也有像家訓中提到的那樣親友相互提攜。不過他們最終的成功,還是靠個人的努力。

錢學森當年和他堂弟一同到美國求學,最後他毅然選擇返回祖國,堂弟錢學榘一家就留在美國,誰也幫不到誰。剛回到中國的時候,錢學森一無所有,所有的筆記和書籍都被美國人收繳。就憑著自己的一腔愛國熱情,獻身於中國的科研事業。

除了錢氏的文化基因以外,這些錢氏傑出的人才們,更多是依靠良好的「家風」與自己的努力。

結語

是誰說現代中國沒有貴族呢?吳越錢氏家族明顯就是今天中國的「文化貴族」。

他們曾經出過像錢永鍵這樣的諾獎得主,以及「三錢」這樣的科學家。還有外交家錢其琛、社會活動家錢復,以及像錢穆、錢基博、錢鍾書、錢玄同這樣的大學者,還有數不清的院士和學部委員。

這個家族一千多年,平均每年就要出一位名人。近代以來,向全球五十多個國家,輸出了二百多位院士。子孫成材率之高,簡直令人瞠目結舌。

《錢氏家訓》的內容,基本大部分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老生常談」。但是它當中的部分內容,的確是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勤學苦讀,多讀史書。一日三省吾身、立身要正,這些都是好話。

講究家庭內部的和睦,尊卑秩序;團結互助,互相提攜。儘管在關鍵的時候,你未必一定能得到親友的幫助,但是它依然不失為一條至理名言。

打開智慧大門的密碼,也許就在這些古老的家訓當中。當然,這也和家族的基因有很大的關係。不過,基因是我們無法選擇的,而好的「家風」與做人、治學的態度,我們卻可以習的。

相關焦點

  • 中國近代第一望族:1位諾獎得主、2位外交家、4位國學大師、19位院士
    01千年名門望族,江東第一世家中國近代史上,錢氏家族堪稱望族。「望」到什麼程度了呢?列舉一下近代以來著名人物:錢玄同、錢穆、錢基博、錢鍾書、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錢其琛、錢正英、錢永健……既有近代國學大師,新文化運動先驅,也有原子能專家、中國飛彈之父,外交專家等等。有人總結過,錢氏家族至今已出「一諾獎、二外交家、三科學家、四國學大師、五全國政協副主席、十八兩院院士」。人稱「千年名門望族,江東第一世家。」
  • 中國近代第一豪族:1位諾獎得主、2位外交家、4位國學大師、19位院士
    千年名門望族,江東第一世家中國近代史上,錢氏家族堪稱望族。「望」到什麼程度了呢?既有近代國學大師,新文化運動先驅,也有原子能專家、中國飛彈之父,外交專家等等。有人總結過,錢氏家族至今已出「一諾獎、二外交家、三科學家、四國學大師、五全國政協副主席、十八兩院院士」。人稱「千年名門望族,江東第一世家。」自古以來,大凡名門望族,都有這麼幾個特點:第一,標配是四世三公、歷代簪纓、富甲一方等等。第二,習慣於子承父業,世代傳承。
  • 千年第一世家:一諾獎,二外交家,三科學家,四國學大師,十八院士
    文 | 紅妝吳越錢氏,世代家風謹嚴、代有人才湧現,被公認為「千年名門望族,兩浙第一世家」。宋朝皇帝讚譽它:「忠孝盛大唯錢氏一族」。清乾隆皇帝亦在南巡時御賜「清芬世守」匾額。到了近現代,錢氏一族更是孕育了「一諾獎,二外交家,三科學家,四國學大師,十八院士」。
  • 中國傳統文化之近代國學大師
    梁啓超堪稱20世紀中國最傑出的「國學大師」。章太炎,1869年~1936年初名學乘,字枚叔。後改名絳,號太炎。浙江餘杭人。 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小學大師,樸學大師,國學大師,民族、。著名學者,研究範圍涉及小學、歷史、哲學、政治、佛學、醫學等等,著述甚豐。
  • 千年名門望族 兩浙第一世家
    而且名藏書家錢曾、學者錢塘、書畫家錢灃等等,都是錢王后裔。俗話說,富不過三代,孟子也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可錢氏家族徹底顛覆了人們的想像,到近代,更是爆發,人才井噴。據統計,當代國內外僅科學院院士以上的,錢氏名人就有一百多位,分布於世界五十多個國家。
  • 中國最牛家族,傳承1200年,出過1位諾獎、18位院士,100多科學家
    在中國,提到家族這個詞,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傳承兩千多年的南張北孔,南方的張家還有北方的孔家。張家不是盜墓筆記裡張起靈的張家,而是世代居住在龍虎山上的天師家族。但是中國最牛的家族,應該是錢氏家族。在長達1200多年的歷史中,錢氏家族可以說人才輩出,包括錢選、錢德洪、錢穀、錢謙益、錢曾、錢大昭、錢大昕、錢松、錢杜、錢棨等,由此錢氏家族也被稱為「千年名門望族、兩浙第一世家」。
  • 又一諾獎得主為中國發聲!_國際新聞_國內國際_新聞...
    又一諾獎得主為中國發聲! 2020-06-09 17:37:36  來源:海客新聞      史丹福大學結構生物學的教授、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麥可·萊維特在接受今日俄羅斯電視臺採訪時表示,沒有理由懷疑中國官方公布的疫情數據有問題,因為中國的數據與其他地方觀察到的疫情曲線是完全一致的
  • 此人高考物理僅5分,為報國咬牙轉為理科,結果卻成近代力學之父
    眾所周知,江南錢氏一族英才輩出,有著「一諾獎、二外交家、三科學家、四國學大師、五全國政協副主席、十八兩院院士」。比如杭州錢氏出了大科學家、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其堂侄錢永建更是榮獲諾貝爾獎;湖州錢氏出了「中國原子彈之父」錢三強,其父錢玄同更是當之無愧的民國大師之一。今天子淵要給大家介紹的「中國近代力學之父」錢偉長則出身無錫錢氏,與文學家錢鍾書同宗,國學大師錢穆是他們的親叔叔。
  • 中國現代著名人物30個中國十大現代傑出人物事跡
    對中國貢獻巨大的人物、中國現代著名人物30個、影響當代中國50位名人、中國十大著名人物、中國近代100名名人、中國現代傑出人物事跡、中國現代50個傑出人物、近代中國十大影響人物;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高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2012年諾zhi
  • 中國超牛的家族,昌盛了千年,後代人才輩出,改變了大半個中國
    中國自古就有一句古話,叫做「富不過三代」,其意思是家族的興盛在三代之後便會由盛轉衰,難以保持以前的盛況。但中國卻出現了一個延續千年人才輩出的名門望族——吳越錢氏家族。吳越是唐末五代十國時期的南方一個小國,錢鏐是吳越國的開國皇帝。
  • 諾獎得主基普·索恩贊中國科學家天賦努力兼備
    圖:記者專訪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阿瑟·麥克唐納比起201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榮譽,基普·索恩更為人熟知的是另一重身份——電影《星際穿越》的科學顧問兼製片人。在2018世界科技創新論壇期間,他對記者談起「中國變化」時稱,感受最為深刻的應該是,進入2000年之後越來越多的留美讀書或做科研的中國人,願意選擇回中國繼續學業或研究,這與中國迸發出的越來越多的機遇密不可分。
  • 河南十大易經大師姓名當代國學大師起名排行榜
    眼看著就要進入2020年新的一年了,作為周易愛好者、易經網友們,以及新生嬰兒父母們最最關心的就是河南十大易經大師姓名學第一人顏廷利先生、中國哪位取名大師出名、漢字漢語研究專家、當代國學大師起名排行榜河南鄭州湖北中國姓名學第一人顏廷利先生、新疆烏魯木齊內蒙古最權威的姓名學書籍、山東湖南長沙易學十大泰鬥人物求前大師、海南三亞全球姓名學大師顏廷利
  • 諾獎得主對話知識網紅 《科學家請回答2020》今日頭條上線
    諾獎得主對話知識網紅,會碰撞出什麼火花?近日上線的《科學家請回答2020》系列視頻嘗試回答了這個問題。該系列由今日頭條科學頻道聯合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推出,頭條科普創作者連線對話科學家,聚焦2020年度科技大事件和科研成果,帶觀眾了解科學家大成就背後的小故事。
  • 貴陽孔學堂獲第四屆全球華人國學傳播獎...
    11月28日下午,由鳳凰網、鳳凰衛視、嶽麓書院舉辦的第四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本屆國學大典設立了國學終身成就獎、國學成果獎、國學傳播獎等三大重獎及國學新秀獎。其中,國學傳播獎面向社會公開評選,歷時六個多月,經提名及評選,貴陽孔學堂、馮驥才、中國文化書院榮獲了「國學傳播——公共建設力獎」。
  • 黃岡市兩位巨星:一位是國學大師,一位是兩彈一星元勳!
    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先驅、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國學大師。劉師培為「國學大師章太炎、劉師培、黃侃——國學大師據資料記載顯示,黃侃在經學、文學、哲學各個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尤其在傳統「小學」的音韻、文字、訓詁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人稱他與
  • 國學大師章太炎:起名字別太有文化,否則耽誤孩子終身大事
    近代國學大師章太炎,就曾一時糊塗,給幾個女兒起了極為生僻的名字。章太炎著迷於研究古字,因此給他的四個千金全部以古字命名,而且都是四個疊字組成:長女,四個乂 ;二女,四個又;三女,四個工;四女,四個口。試問「 叕 」這四個字,你認得幾個?在學校裡,不僅老師和學生讀不出她的名,甚至章家小姐們過了適婚的年齡,也沒人來提親。後來章太炎向人打聽原委,才知道別人因為不知道名字怎麼念,才不敢貿然來提親。
  • 首屆「俄中文學外交翻譯獎」揭曉
    「俄中文學外交翻譯獎」評委會主席劉文飛教授介紹獎項 攝影:郝志慧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郝志慧):12月19日,首屆「俄中文學外交翻譯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三位翻譯家及三位責編分別摘得翻譯獎和責編獎。俄羅斯駐華大使傑尼索夫在頒獎典禮致辭 攝影:郝志慧「俄中文學外交翻譯獎」評委會主席劉文飛教授介紹了獎項的設立情況和評選過程。他指出,設立該獎項旨在進一步加強中俄兩國的文學和文化交流,促進俄羅斯文學在中國傳播和發展。獎項名稱隱喻每一位文學翻譯家都是文學使節和民間外交家。
  • 出身近代第一將門世家,官至元帥,可惜老大哥與戴笠齊名
    說到將門世家四個字,大家一定能想到很多古代的世家門第,不過我們今天要說的,是近代有名的將門世家,雖然數量比不過薛嶽之類的家族,但是質量上可是非常的高,這就是海南鄭家。
  • 辛亥百年教育:雲蒸霞蔚的民國教育(三)
    吳有訓,1922年跟隨導師A.H.康普頓攻讀博士學位,成功驗證了對近代物理學發展具有轉折點作用的「康普頓-吳有訓效應」,1926年回國後,康普頓因此獲得192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趙忠堯,1930年在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R.A.密立根的實驗室做博士論文時,他率先觀測到正電子並發現反物質。
  • 89歲諾獎得主羅傑·彭羅斯,有一個令人咋舌的家族
    而關於羅傑·彭羅斯教授和他背後的家學淵源,也在諾貝爾獎後受到了更多關注。不過羅傑·彭羅斯教授的諸多科學思考和分享,不僅沒有打擊其他科學家對人類智能和AI的研究,反而成為了他們學術道路的榜樣。比如中國人民熟悉的AI女神科學家——史丹福大學教授李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