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世家,首推錢氏家族,這個家族是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主錢鏐的後人。他們光在宋朝就出過350名進士。一千年下來,就出了一千多位正兒八經的名人。近代又在全球範圍內培養出人200多位院士。
中國科學界著名的「三錢」,都出自這個家族。最近,他們當中還出了一位諾獎得主和多位院士。在科學、歷史、文化和藝術等多個領域,都湧現出一大批人才。
有人總結出他們家族曾出了:一諾獎得主,兩外交家,三科學家,四國學大師。其實這樣的說法並不全面,下面就讓我來替大家介紹一下,這個英才輩出的「近代第一世家」。
一、錢氏家族的人才們
吳越錢氏家族,指的是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主錢鏐的後代。錢鏐本是一位長相醜陋的武夫,由於帶領鄉民抗禦亂軍有功,受到當地人民的擁戴。在公元907年朱溫篡唐之後,當上了吳越王。
錢鏐稱王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閒下來努力讀書,從一介武夫變成了一個有文化的君主。又撰寫了《錢氏家訓》,留給自己的後人。
宋朝建立之後,錢鏐的孫子錢俶順應時勢「歸土納宋」,得到了趙匡胤的禮遇。在《百家姓》中把錢這個姓排到趙姓之後,讓錢氏家族的產業與子孫平穩過渡到了新朝。
在中國近代,錢氏家族繁衍出了100多個分支。其中,光是無錫錢氏一門就出了10位院士和學部委員。,錢氏近代最有名的三大家族分別是:杭州錢氏家族、無錫錢氏家族和湖州錢氏家族。
無錫錢氏的代表人物是錢穆、錢偉長。錢穆是近代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位學者,他身兼歷史學家、教育學家和思想家,被尊為「國學一代宗師」。
自三十年代以來,錢穆深受國人尊敬。他在抗日戰爭時期撰寫的《國史大綱》,至今都是清華大學推薦給學生們的必讀書籍。
無錫錢氏除了錢穆,還出了一位了不起的科學家「錢偉長」。他是中國最早的物理學專家之一,而錢偉長有一位堂兄,就是我們熟知的文學家錢鍾書。
杭州錢氏家族代表人物是著名科學家,中國的「飛彈之父」錢學森。錢學森對中國科學事業的貢獻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多談了。他有一個堂侄名叫錢永鍵,是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
湖州錢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是錢玄同、錢三強。錢玄同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了解中國近代史的人,經常聽到他的名字。
錢玄同的兒子名叫錢三強,也是中國的「兩彈一星」元勳。他和錢學森、錢偉長齊名,被周總理並稱為「三錢」。
雖然錢偉長、錢學森、錢三強這三位姓錢的科學家,分別出自錢氏的三個分支,但是他們卻是從小背著同樣的家訓長大的吳越王后人。
從吳越「納土歸宋」到現在已經過去一千多年,歷經朝代更迭,戰火紛飛。許多大家族早就煙消雲散了。錢氏家族的財富也早就不存在了,他們是憑著什麼延續千年興盛的呢?這件事說起來真的非常神奇。
二、《錢氏家訓》與文化基因
據說當年錢鏐給自己的子孫後代寫了一本家訓,一共才650個字。但是要求自己的後代,每當有新生嬰兒降世,全家都要把它拿出來讀。家訓分為:個人、家庭、社會與國家四個部分。
在個人方面,錢鏐要求他的後代學習曾子「一日三省吾身」。多讀書,尤其是歷史類書籍。並且讀完了要動筆去寫,加深自己的理解。為人處事要清廉,要講道德。身要正,無愧於天地與聖賢。遇到事,要前後左右多思量。
在家庭方面,要求尊卑有序。祭祀禮儀不可廢。娶妻娶賢,擇婿要重視人品,不要貪圖錢財。最重要的一點是:親朋友之間要互相幫助,互相提攜。
在社會方面,錢鏐對後代的訓示中的亮點是:遠離小人,但是不要得罪小人。親近君子,但是君子做得不對的,也不必附和。
在家國方面,錢鏐強調「務本結用」,「興國育才」。著力培養後代的家國觀念與為國家奉獻的精神。
因為這樣的家訓,光是無錫錢穆以降,家中就出了三十七位教師。用他女兒錢輝的話來說就是:沒有選擇。自己去讀書,讀完了自然就去教書,覺得這是天然的職責。
吳越錢氏家族是一個文化大家族,千百年來,他們祖先積累下來的物質財富經過戰亂與災劫,早已經被消磨殆盡了,可是錢氏的文化基因卻早已深入他後代們的骨髓。
在和平安寧的環境下,錢氏的家人是肯抱團的。相信他們相互之間,也有像家訓中提到的那樣親友相互提攜。不過他們最終的成功,還是靠個人的努力。
錢學森當年和他堂弟一同到美國求學,最後他毅然選擇返回祖國,堂弟錢學榘一家就留在美國,誰也幫不到誰。剛回到中國的時候,錢學森一無所有,所有的筆記和書籍都被美國人收繳。就憑著自己的一腔愛國熱情,獻身於中國的科研事業。
除了錢氏的文化基因以外,這些錢氏傑出的人才們,更多是依靠良好的「家風」與自己的努力。
結語
是誰說現代中國沒有貴族呢?吳越錢氏家族明顯就是今天中國的「文化貴族」。
他們曾經出過像錢永鍵這樣的諾獎得主,以及「三錢」這樣的科學家。還有外交家錢其琛、社會活動家錢復,以及像錢穆、錢基博、錢鍾書、錢玄同這樣的大學者,還有數不清的院士和學部委員。
這個家族一千多年,平均每年就要出一位名人。近代以來,向全球五十多個國家,輸出了二百多位院士。子孫成材率之高,簡直令人瞠目結舌。
《錢氏家訓》的內容,基本大部分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老生常談」。但是它當中的部分內容,的確是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勤學苦讀,多讀史書。一日三省吾身、立身要正,這些都是好話。
講究家庭內部的和睦,尊卑秩序;團結互助,互相提攜。儘管在關鍵的時候,你未必一定能得到親友的幫助,但是它依然不失為一條至理名言。
打開智慧大門的密碼,也許就在這些古老的家訓當中。當然,這也和家族的基因有很大的關係。不過,基因是我們無法選擇的,而好的「家風」與做人、治學的態度,我們卻可以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