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疾不重李醫生導讀: 「未病」即「疾病未成」,是疾病前期。但隨著中醫理論的發展,結合臨床實際,未病的概念不斷擴展,已經包括無病期、欲病期、「既病防變」期、愈後防復期。也就是說「未病」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並不全是沒有病。不僅包括無病的健康階段,還包括疾病的早期階段和隱伏階段。
應用針灸治未病被稱為「逆針灸」,「逆針灸」一詞首見明代高武的《針灸聚英》,即「無病而先針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是指在機體無病或疾病發生之前,預先應用針灸方法,激發經氣,調和氣血,扶正祛邪,提高機體抵禦各種致病因子的能力,從而防治疾病,減輕隨後疾病的損害程度或促進健康延年益壽。
——————————————
今年19歲的小娥正上高三,青春而漂亮,是北京某重點中學快班的學生。然而,一年前,個頭1.74米的小娥卻只有78斤,氣虛懶言,不喜歡與人溝通,最長的時候一個月也不大便,並出現不同程度的厭食。去醫院檢查胃動力不足。開了一些胃動力的藥,一開始還有效果,後來慢慢就不行了,又試過開塞露,瀉藥,也是一開始也同樣有反應,可是過了半個月,也都無能為力了。日前,小娥來到袁老中醫位於國貿中服大廈710的針灸診所尋求針灸的幫助。袁老中醫運用「袁氏罐針棒」療法,經過一個多月的治療,小娥開始有自主排便的意識,感覺有便意。體重也開始有所回升,增加到90斤左右。
針灸發源於中國,傳說三皇五帝時期,伏羲「嘗百藥而制九針」,發明了針灸。據出土文物考證,「針灸療法」的發源在距今8000至4000年前新石器時代,最早的針具是「砭石」。針灸醫學最早見於2000多前的《黃帝內經》一書。世界最早的針灸專著是晉代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
針灸通過調節12經脈,奇經八脈,12經筋、經別、皮部及絡脈等系統的功能,激發361個常用穴位和經外奇穴,發揮疏通經絡、調節陰陽、扶正祛邪的作用護衛人體。
針灸治療有效的病種達307種;1980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43種推薦針灸治療的適應病症;2010年11月16日中醫針灸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目前針灸已經傳播到世界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保障全人類的生命健康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治未病」包括未病之前先預防,避免疾病發生。早期治療,在疾病無明顯症狀之前要積極採取措施,治病於初始,避免症狀越來越多。已病防變,在疾病已經存在,應掌握疾病的傳變傾向,防其由淺入深,或發生臟腑之間的傳變。在疾病初愈正氣尚虛,機體功能還沒有完全恢復之時,故要加強調攝,防止疾病復發。
中醫學的「未病」不等同於現代醫學的「亞健康」,但二者在內容上存在著層次上的涵蓋,「亞健康」狀態與「未病」中的「潛病未病態」和「欲病未病態」的內涵接近,但「未病」的內涵更加豐富,外延更廣泛應該說,「亞健康」是「未病」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調查發現,處於亞健康狀態的患者年齡多在18至45歲之間,其中城市白領、尤其是女性佔多數。這個年齡段的人因為面臨高考升學、商務應酬、企業經營、人際交往、職位競爭等社會活動,長期處於緊張的環境壓力中,如果不能科學地自我調適和自我保護,就容易進入亞健康狀態。
亞健康現在還沒有明確的醫學指標來診斷,因此易被人們所忽視。一般來說,如果你沒有什麼明顯的病症,但又長時間處於以下的一種或幾種狀態中,注意亞健康已向你發出警報了:失眠、乏力、記憶力減退,精神不振,無食慾、易疲勞、心悸,抵抗力差、易激怒、經常性感冒或口腔潰瘍、便秘,頸肩腰背部的酸痛,沉重僵硬等等。
針灸調整亞健康具有它明顯的優勢,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其它任何一種方法都不可比擬的。對於頭暈、頭痛、夜尿多、便秘、腹脹、咽幹、自汗、盜汗、健忘、心悸、失眠、經前乳脹、月經失調、嗜睡、畏寒、胃腸功能紊亂等效果顯著。有些患者會問到,針灸治療到醫院就診的次數較多,上班一族沒有時間總是去醫院怎麼辦?如果調整亞健康狀態,一般一周就診2~3次,如果這個時間都沒有可以根據具體症狀採用耳針或者穴位埋線的方法治療,耳針是將此珠貼壓在耳部的穴位上,3-5天更換一次,穴位埋線是將可吸收的羊腸線埋植在穴位裡,2周左右作一次治療。
——————————————
重疾不重李醫生提示:隨著現代醫學模式正從疾病醫學向健康醫學轉變,醫學發展的重點將是「防患於未然」、「防微杜漸」。針灸等療法將以獨特防治疾病的特色在預防保健醫學領域中佔有重要地位。
「袁氏罐針棒」地址:北京朝陽區中服大廈710。
預約電話:186116488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