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醫治未病,針灸有奇效

2021-02-22 重疾不重

重疾不重李醫生導讀: 「未病」即「疾病未成」,是疾病前期。但隨著中醫理論的發展,結合臨床實際,未病的概念不斷擴展,已經包括無病期、欲病期、「既病防變」期、愈後防復期。也就是說「未病」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並不全是沒有病。不僅包括無病的健康階段,還包括疾病的早期階段和隱伏階段。

應用針灸治未病被稱為「逆針灸」,「逆針灸」一詞首見明代高武的《針灸聚英》,即「無病而先針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是指在機體無病或疾病發生之前,預先應用針灸方法,激發經氣,調和氣血,扶正祛邪,提高機體抵禦各種致病因子的能力,從而防治疾病,減輕隨後疾病的損害程度或促進健康延年益壽。

——————————————

今年19歲的小娥正上高三,青春而漂亮,是北京某重點中學快班的學生。然而,一年前,個頭1.74米的小娥卻只有78斤,氣虛懶言,不喜歡與人溝通,最長的時候一個月也不大便,並出現不同程度的厭食。去醫院檢查胃動力不足。開了一些胃動力的藥,一開始還有效果,後來慢慢就不行了,又試過開塞露,瀉藥,也是一開始也同樣有反應,可是過了半個月,也都無能為力了。日前,小娥來到袁老中醫位於國貿中服大廈710的針灸診所尋求針灸的幫助。袁老中醫運用「袁氏罐針棒」療法,經過一個多月的治療,小娥開始有自主排便的意識,感覺有便意。體重也開始有所回升,增加到90斤左右。

針灸發源於中國,傳說三皇五帝時期,伏羲「嘗百藥而制九針」,發明了針灸。據出土文物考證,「針灸療法」的發源在距今8000至4000年前新石器時代,最早的針具是「砭石」。針灸醫學最早見於2000多前的《黃帝內經》一書。世界最早的針灸專著是晉代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

針灸通過調節12經脈,奇經八脈,12經筋、經別、皮部及絡脈等系統的功能,激發361個常用穴位和經外奇穴,發揮疏通經絡、調節陰陽、扶正祛邪的作用護衛人體。

針灸治療有效的病種達307種;1980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43種推薦針灸治療的適應病症;2010年11月16日中醫針灸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目前針灸已經傳播到世界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保障全人類的生命健康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治未病」包括未病之前先預防,避免疾病發生。早期治療,在疾病無明顯症狀之前要積極採取措施,治病於初始,避免症狀越來越多。已病防變,在疾病已經存在,應掌握疾病的傳變傾向,防其由淺入深,或發生臟腑之間的傳變。在疾病初愈正氣尚虛,機體功能還沒有完全恢復之時,故要加強調攝,防止疾病復發。

中醫學的「未病」不等同於現代醫學的「亞健康」,但二者在內容上存在著層次上的涵蓋,「亞健康」狀態與「未病」中的「潛病未病態」和「欲病未病態」的內涵接近,但「未病」的內涵更加豐富,外延更廣泛應該說,「亞健康」是「未病」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調查發現,處於亞健康狀態的患者年齡多在18至45歲之間,其中城市白領、尤其是女性佔多數。這個年齡段的人因為面臨高考升學、商務應酬、企業經營、人際交往、職位競爭等社會活動,長期處於緊張的環境壓力中,如果不能科學地自我調適和自我保護,就容易進入亞健康狀態。

亞健康現在還沒有明確的醫學指標來診斷,因此易被人們所忽視。一般來說,如果你沒有什麼明顯的病症,但又長時間處於以下的一種或幾種狀態中,注意亞健康已向你發出警報了:失眠、乏力、記憶力減退,精神不振,無食慾、易疲勞、心悸,抵抗力差、易激怒、經常性感冒或口腔潰瘍、便秘,頸肩腰背部的酸痛,沉重僵硬等等。

針灸調整亞健康具有它明顯的優勢,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其它任何一種方法都不可比擬的。對於頭暈、頭痛、夜尿多、便秘、腹脹、咽幹、自汗、盜汗、健忘、心悸、失眠、經前乳脹、月經失調、嗜睡、畏寒、胃腸功能紊亂等效果顯著。有些患者會問到,針灸治療到醫院就診的次數較多,上班一族沒有時間總是去醫院怎麼辦?如果調整亞健康狀態,一般一周就診2~3次,如果這個時間都沒有可以根據具體症狀採用耳針或者穴位埋線的方法治療,耳針是將此珠貼壓在耳部的穴位上,3-5天更換一次,穴位埋線是將可吸收的羊腸線埋植在穴位裡,2周左右作一次治療。

——————————————

重疾不重李醫生提示:隨著現代醫學模式正從疾病醫學向健康醫學轉變,醫學發展的重點將是「防患於未然」、「防微杜漸」。針灸等療法將以獨特防治疾病的特色在預防保健醫學領域中佔有重要地位。

「袁氏罐針棒」地址:北京朝陽區中服大廈710。

預約電話:18611648867

————————————

相關焦點

  • 上工守神,上醫治未病
    上工守神,指的是一個真正的上醫,應該守神,神為天,為道,就是說真正的醫生,應該是沒有人心,心應該定在本心本性的神上,守神即是定性,依天,歸道,也可以說上工守神,即是天人合一,
  • 針灸醫治痛風
    在治療方面,除中藥外,針灸也是應用較為廣泛的中醫療法。 針灸治療痛風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諮詢專業醫生,結合病情的情況下,選擇使用。
  • 從「治病」到「治未病」究竟還有多遠?
    眾所周知,生老病死是我們每個人都無法迴避也必須面對的自然法則,就如同我們無法選擇自己出身的家庭背景一樣,我們同樣無法掌控基因強大的力量,它決定了我們的性別,體型,容貌,性格,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它也決定了在之後的人生中我們會罹患何種疾病,是的,這些都是我們無法左右的,但拋開基因因素所帶來的影響
  • 中醫治未病與安全防未然的異曲同工之妙
    現在國內一些知名中醫院設有「治未病」科。「治未病」思想源自《黃帝內經》, 就是在還沒有病的時候,做好預防,避免疾病的發生和深化。在生活生產中,我們及其重視安全,常講「防患於未然」,其實和中醫「治未病」的思想是一致的,都是以防範為主,把危險消滅在萌芽狀態。
  • 衡水四院王磊: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推動醫養結合發展(上)_中國經濟...
    記:我聽說,四院院領導每次在例會上都會反覆強調,加大中醫藥發展力度,將中醫藥優勢轉化為四院醫養結合的優勢。中醫藥為何會如此「香」呢?  王:一直以來,我們中醫人認為在養老方面,傳統中醫比西醫更為合適。
  • 東京中國文化中心舉行針灸講座 日本民眾驚嘆中醫奇效
    中國針灸專家賀偉在現場展示了家傳的「賀式針灸療法」,小小銀針只輕戳幾下,就讓困擾病人許久的疼痛不翼而飛,日本人感嘆:像假的一樣!26日下午,東京雨勢不小,儘管如此,還是有不少日本民眾冒雨趕到東京文化中心,參加旅日中醫針灸師賀偉的專題講座。
  • 針灸的歷史(上)
    傳說針灸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相傳伏羲發明了針灸,他"嘗百藥而制九針"(東漢醫學家皇甫謐記載於《帝王世紀》)。而據古代文獻《山海經》和《內經》,有用"石籛"刺破癰腫的記載,以及《孟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說法,再根據如今在我國各地所挖出的歷史文物來考證,"針灸療法"的起源就在石器時代。
  • 【曙光·專題】杏林擷英 | 曙光醫院名中醫:張曉天——上工治未病
    2007年,曙光醫院響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於「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的指示,探索構建中醫特色預防保健服務體系的思路和方法,張曉天在曙光國際健康中心的基礎上,整合原有的中醫「治未病」資源和優勢學科資源,組建了自成體系的曙光醫院治未病中心。
  • 湖北谷城:中醫針灸醫學碩士——王國書
    王國書,男,1980年出生,湖北省穀城縣人,醫學碩士,中醫針灸執業醫師,副主任中醫師,第二屆國醫大師呂景山大師弟子,中國針灸學會治未病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針灸康復分會常務理事,廣東省針灸學會康復專業委員會委員,惠州市中醫藥學會理事,擅長運用「對藥」、「對穴」理論,針藥結合治療頸肩腰腿痛
  • 《黃帝內經》講「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鍾南山深感認同
    《黃帝內經》中有個名句叫「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說最好的醫生能在你的病症發作之前、在你還不知道自己會得病的時候,就把病給治好了,所以你根本就不用生病。扁鵲談:何為上工治未病?一代名醫扁鵲有個著名的典故說,魏文王問扁鵲:「你們三兄弟的醫術誰最高明啊?」扁鵲說:「我大哥的醫術其實是最高的。他總是在別人還沒發病的時候就把病治好,所以他的名氣只限於我們家裡。」「我二哥的醫術次之,他能在症狀初發的時候遏制住病情,所以他只在我們村裡有些名氣。」
  • 福建省中醫藥學會成立治未病分會
    由福建省中醫藥學會主辦、福建中醫藥大學和福建省晉江中醫院承辦的「福建省中醫藥學會中醫治未病分會成立暨學術交流大會」日前在福建晉江召開。作為全國首個成立的中醫治未病專業分會,李燦東提出,以中醫治未病分會為平臺,以上工治未病思想為指導,以傳播中醫健康理念,推廣中醫養生保健方法為先導,弘揚傳統中醫藥文化,聯合高校、醫院、社區和有志於中醫治未病的各類機構和企業,共同發展建設中醫治未病工程,服務全民健康,促進產、學、研協同發展,探索中醫服務新業態,推進中醫健康事業發展。
  • 肩頸不通百病生 中西醫結合治療有奇效
    西安中際中西醫結合腦病醫院運用針刺、艾灸(溫針灸、泥灸)、蠟療、按摩、拔罐(火罐、氣罐)、穴位貼敷、刺絡放血、中藥燻蒸等手段治療頸肩關節症候群有奇效。患者崔女士(化名),長期從事伏案工作,頸肩僵硬、疼痛,上肢麻木,極度怕風,恐懼夏日開空調,常年佩戴圍脖,應用中醫特色治療後,疼痛、麻木消失,生活恢復正常。
  • 治未病到底治的是什麼病?
    最早源自於《黃帝內經》所說:「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治」,為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即採取相應的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發展。在中醫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治未病中心」治療哪些病?
  • 保元湯——培本固元奏中醫秋冬養生奇效
    年毛誕節,為大家獻上慈禧太后的壽康秘方,味陽齋保元湯,作為節日大禮,以慰我中華子孫之康健。三方共奏補益氣血虛勞,增強人體免疫力的養生奇效。中醫養生,最大的特色,在於中醫,是根植於中華民族文化歷史傳承的醫學,是漢民族的生活方式,在於養生保健康,延年益壽不生病,以增強體質和自愈力抵抗力,強身健體為根本,來治未病,來讓人體成為一個順應自然之道的不生病的健康狀態。合於道,則健康萬年壽。
  • 上醫治未病 專訪院士仝小林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仝小林表示,第一時間讓病人吃上中藥是未來應對新發突發重大傳染病可以借鑑的模式。李修洋 供圖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提出:「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當一種瘟疫大範圍流行時有其規律特點,抓住主要規律,通治方用藥,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們在主方基礎上,針對發熱、咳喘、納差、氣短乏力等症狀擬定了4個加減方,儘可能個體化用藥。「大水漫灌」加上「精準滴灌」,同病同治加上辨證施治,通治方是辨證論治的靈活體現。
  • 成都風溼醫院怎麼醫治風溼性關節炎?
    成都風溼醫院怎麼醫治風溼性關節炎? 時間:2020-12-08 10:23 成都風溼醫院 風溼性關節炎長期困擾著患者朋友,已經成了患者非常害怕的一種疾病,中老年人出現病症的概率是非常高的。那麼,成都風溼醫院怎麼醫治風溼性關節炎?
  • 日本針灸史上的巨擘澤田健先生入室弟子代田文志的又一力作《針灸臨床治療學》
    2008年6月,我社重新整理出版了針灸名家澤田健先生入室弟子代田文志(日本現代著名針灸家)所著的《針灸真髓》一書,該書是代田文志整理其師從澤田健先生十幾年來日常治療時的所見所聞,書中詳細記載了澤田健先生珍貴而獨特的臨床診療思想及口傳秘訣。該書一出版就受到廣大讀者的好評。
  • 「精彩回顧」華潤健康鄉村|張志敏:從「治未病」淺談亞健康診治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出自著名的《黃帝內經·素問》中《四氣調神大論》篇,是一句人人耳熟能詳的經典名句,隨著「治未病」健康工程的深入推進,治未病的理念也逐漸從書本走進百姓心中,成為國人的養生理念,內化於心且外化於行。
  • 一代針灸巨擘 隋唐針灸大家——甄權
    甄氏一生著述頗多,繪有(明堂人形圖)l卷;撰有《針經鈔》3卷、《針方》《脈訣賦》各1卷,《藥性論》4卷。這些著作均已亡供。其部分內容可見於《備急千金要方》、《千金方》、《外臺秘要》等著作,對後世有一定影響。甄氏的《明堂人形圖》當時流傳很廣。唐代孫思邈根據其所繪《明堂》重新修訂了人體經脈俞穴彩圖(已佚),對針灸學發展有一定貢獻。甄權兼通中藥,治療疾病常針藥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