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先生身上的「鄉土味」,讓人羨慕!

2020-12-22 瓊小敘

讀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就像森林中突然出現的清流,伴著風和日麗,聽著流水淌過的聲音,讓人享受。他的文字中很少用華麗的辭藻,淡淡的平敘,卻總是讓人一讀便不由得被代入到他描述的場景畫面中,雖質樸無華,但讓人如觀村野暮煙,引人遐思,讓人眷戀。

汪曾祺先生身上有這樣的魔力,他的一部《人間有至味》,從有樂、有味到有思,從一花一木一茶一曲、一蔬一果一飯一肉到寫家鄉、父親、母親和孩子,從對世間萬物到對細水長流的生活,如話家常。作品中無不洋溢著一種質樸的「鄉土味」,每每讀來如沐春風,悠然愜意,心生羨慕。

多少如花似玉的女子,一進入柴米油鹽的生活,再加上些工作壓力,就哭著喊著說太累,日子久了,整個人也被消磨得沒了「生氣」,哪還顧得上要綻放自己。身為文人、老師、編輯的汪曾祺先生,卻總是能在柴米油鹽中自得其樂起來。

一道豆腐,他可以津津有味地說出十幾道做法來。他曾言豆腐最簡便的吃法是拌,香椿拌豆腐又是拌豆腐中的上上品。豆腐買回來用開水一燙,時間不能久,再將新鮮採上的嫩香椿頭,椿頭要選芽葉未舒展開來,顏色為紫赤的,同樣開水一燙,撈出,待冷卻後切碎,與豆腐同拌,下香油,人間美味也。

這道看似簡單的拌豆腐,對於門外漢哪會鑽研裡面的講究。汪先生卻最清楚,哪種豆腐、哪季香椿能將這道拌豆腐做成人間美味,他說香椿頭一旦葉子變綠香氣就會大減,其次,火候與開水燙的時間沒有掌握好,豆腐久燙會收縮發梗,香椿香氣盡散,味便不是最佳。看他將一道小菜,如數家珍般娓娓道來,不到一定功底,是說不出來這樣的掌故來的,便覺他和多數的文人不同,身上這股「鄉土味」是如此的接地氣。

汪曾祺先生不僅做得一手好飯,他自己也特別會吃,寫吃的文章更是一絕。天南海北,什麼菜有哪些特色、講究,他都知道,並把這些寫進文章裡,讓不會做菜的人,看下來,都要學會做幾道菜了。

汪曾祺先生做菜,不僅做給自己吃,家人吃,和他在一起的朋友們都沾了不少光,有口福。他曾說過:願意做菜給別人吃的人是比較不怎麼自私的。他就是這樣一個人,看別人吃得高興,吃得光碟,就會很開心。

生活中,他看事物的一面也和別人不一樣。

在雲南逃難時,當「跑警報」已經拉響,他的眼裡卻是男同學煮的蓮子湯,女同學在宿舍洗頭;當飛機進行轟炸時,他卻不忘帶著點心往松林裡跑,一邊躲著炮彈的轟擊,一邊撿著松子。不禁讓人好奇,他腦子裡到底是怎麼想的?

汪曾祺先生一生經歷很多,自小生母離世,在戰爭年代他也吃盡了苦頭,大學畢業後找不到工作,無助的他還曾向老師沈從文哭訴過,迫於生計,做了學校的老師,卻也並不穩定。和妻子談戀愛時,沒有地方住,還借住在了妻子任教的學校。那個年代的人經歷過的苦難和挫折,我們這代人大概是很難想像到的。

但是,從汪曾祺先生的文字裡,是很少能讀到抱怨、憤怒這些情緒的。在他38歲那年,跟著一幫人下放接受勞改,同行的很多人都覺得這輩子都完了。可汪曾祺卻說:全世界都是涼的,只我這裡有熱乎氣。

當有一次,他被派去研究馬鈴薯圖譜,在別人看來,一個搞文學的被安排去做生物學研究,這也太荒唐了。汪曾祺先生總能做超出人意料的事來,讓他研究馬鈴薯圖譜搞生物是不可能了,乾脆,就搞起了繪畫來,他專門畫馬鈴薯,畫完了,就將馬鈴薯烤著吃掉。吃貨本色盡顯,讓人忍不住要笑出聲。

和平年代,各家都在自家的柴米油鹽中轉動起來,有著「鄉土味」氣息的汪曾祺先生也不例外。只是,在細水長流的平淡生活中,他還能發掘出我們司空見慣但又非常有生活情趣的一面來。人到了六十歲,大多數人都開始安享晚年生活。汪曾祺先生到了六十歲,仍筆耕不輟,新作不斷,文學事業更是達到了人生另一個巔峰。

汪曾祺先生和孩子們的相處方式也很特別,他們無話不談,宛如親兄弟,孩子們也沒把他當長輩,常常讓這個可愛的老頭吃醋自己沒有家庭地位。

汪曾祺先生的生活和文字,流露出汩汩智慧的清泉,讓我們從中嗅到了生命的本原,看到了生活的可愛面,聽到了市井鄉間百態,悟到了人生百味。

文人多常見,樂觀豁達也為數不少,可在文人當中身上有這麼濃厚「鄉土味」的,卻是難得一遇。

相關焦點

  • 汪曾祺百年誕辰,先生最經典的10句話,詮釋了人生百味
    汪曾祺是一位大家非常熟悉的文學家,因為上學的時候,在語文課本上就讀過汪曾祺的文章。汪曾祺的文字平淡質樸,如話家常。3月5日是汪曾祺先生百年誕辰,先生最經典的10句話,詮釋了人生百味。1、一定要愛著點什麼,恰似草木對光陰的鐘情。
  • 汪曾祺——人間之味
    圖片來自網絡人間有味是清歡讀汪曾祺,最早是語文課本上的《端午的鴨蛋》。因為汪曾祺的文字本身也很美,很有詩意。這是一篇寫葡萄一年十二個月的生長亂回的散文,並沒有收到這本書裡面,有興趣的可以自己找出來看看。在這堂課上,還有一個高潮,老師讓學生給每一個月取一個名字,有一個學生說出了「坐月」,解釋為「坐月子」,全場轟然大笑。因為學生覺得汪曾祺對這一階段的葡萄的描寫很像一個剛剛生產完的婦人。
  • 汪曾祺:人活著,就得有點興致
    在聯大期間,汪曾祺除了聽沈從文的課之外,還經常到沈先生家,交給他自己寫的稿子,看沈先生收藏的文物,工藝品,借書。沈先生對於學生的習作,只要有一定基礎,總是耐心修改,自己出郵資寄給相熟寫報刊,儘量爭取發表。汪曾祺1941年在《大公報》上發表第一篇小說《復仇》那時候剛年滿21歲。是沈先生寄給報刊發表的。
  • 汪曾祺佳作《人間至味》—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人間至味》精選了資深生活家汪曾祺46篇流傳數十年的美食佳作,吃八方美食,品百味人生。他生於江南,居於京城,遍歷戰亂,飽嘗榮辱。卻用一生的沉澱,寫出至淡至濃的優雅與情致。其文章樸實平淡,有空山新雨後的清新之味,深得自然之意趣,往往於不經意中滲出人性的美好與詩意的享受。讓人拿得起,放不下,久讀成癮。
  • 汪曾祺《萬事有心,人間有味》:生活是美好的,人生應該詩意盎然
    汪曾祺是一位生活家,更是熱愛生活、多才多藝的有趣之人。對生活心存熱愛,不沮喪,無機心,少俗慮;對生活體察細緻,愛萬物、皆有情,有情趣。在平常人眼裡寫字、畫畫、做飯,都是再平常不過的日常,汪曾祺卻深得其中的樂趣。
  • 汪曾祺誕辰100年 | 孫鬱:汪曾祺的語言藝術
    儒家文化有很燦爛的一面,但是它的功利主義其實扼殺了人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京派學人和京派作家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創造一種相對來講超越功利的一種文明,或者說一種藝術。周作人把古希臘、日本的一些文化介紹到中國以後,啟發了很多人,包括我們今天講的鄉土文學,也在此思潮裡被催生出來的。
  • 【名家面對面】楊早:汪曾祺筆下的高郵吃食與文學
    汪曾祺少小離鄉,對家鄉高郵始終依戀和深愛,高郵對於汪曾祺來說,是他魂牽夢縈的地方,故鄉的水、故鄉的食物、故鄉的人,都是他寫作的寶藏,故鄉高郵是他文學的啟蒙
  • 「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借酸甜苦辣鹹說盡人生百味
    汪曾祺百年誕辰,學界開展活動紀念2020年3月5日是汪先生誕辰百年。據揚州發布客戶端3月4日消息:為紀念汪曾祺誕辰100周年,高郵市委、市政府圍繞「聚文化人」、「聚才創新」工程,研究決定建立汪曾祺文化特色街區項目,藉以擴大高郵「名城、名人、名片」效應,豐富高郵城市文化名片元素。
  • 汪曾祺 | 八大樣板戲之《沙家浜》的作者又發表新作
    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汪曾祺先生,那麼大家耳熟能詳並由北京京劇團演出的京劇《沙家浜》就是汪曾祺等人根據滬劇《蘆蕩火種》執筆改編並進行修改加工的。汪曾祺先生(1920年—1997年)生於江蘇省高郵市,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
  • 書香有線丨草木無心,人間有情——讀汪曾祺《人間草木》有感
    我很喜歡汪曾祺先生的作品。第一次看到他的《受戒》是在高中的語文讀本裡,文字優美而不華麗,人物鮮明而不誇張,情感濃烈卻不做作,讓人一下子置身於他筆下的那個童話一般美麗的世界當中去。彼時的感覺是欣喜而驚訝的,原來小說也可以這樣寫,從此我記住了汪曾祺這個名字。
  • 汪曾祺百年誕辰舉行100周年座談會 汪曾祺生平簡介個人資料
    據悉,今年是汪曾祺先生誕辰100周年,高郵將舉辦系列紀念活動,今年5月16日,揭曉第六屆汪曾祺文學獎的同時,高郵將舉行汪曾祺紀念館建成開館儀式,屆時,汪老子女、親友、汪迷及相關單位將捐贈汪老的作品、書籍、字畫及相關物品。今年3月5日是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百年誕辰。
  • 品讀汪曾祺《人間有味》,感受平淡日子裡的幸福
    泡一杯清茶,品讀汪曾祺先生的《人間有味》。文學大師,生活家汪曾祺寫盡人間滋味。滿是厚重感的人生,依然保持對生活的好奇心,對世間萬物懷有喜悲之心,把這些都輕描淡寫地藏在一飯一蔬,一茶一盞中。繁華退卻,粗茶淡飯,人間至美。
  • 汪朗攜《汪曾祺別集》與讀者分享汪曾祺的育兒之道
    汪曾祺誕辰 100 周年,汪曾祺先生之子汪朗和家人及深知汪曾祺的作家等組成編輯委員會圖:《汪曾祺別集》深圳讀者見面會現場這套書參照《沈從文別集》的體例,從目前所見的汪曾祺全部作品中精選出二十冊小書,紀念汪先生的同時,也向沈從文先生致敬。
  • 汪曾祺《人間草木》:人間煙火,無非就是平淡且溫馨
    你以為他是個學渣,不,他是沈從文先生的愛徒,沈從文對他頗為看重,曾經給這位同學的課堂寫作給出了120分的罕見高分,要知道當時的滿分才是100分,沈從文曾經到處跟人炫耀自己的愛徒:汪曾祺的文章寫的比我好。他是西南聯大最為玩世不恭的學生,也是西南聯大最為知名的才子之一。
  • 讀了汪曾祺,才明白人間值得
    」而汪曾祺先生,不是詩人,卻勝似詩人,他的內心永遠有一片廣闊的天地,居一間寂靜的小屋,寫自己的山水。他的文字平淡質樸、潔淨優美,猶如迴蕩在晴空裡的鐘聲,像幽谷裡的山泉,給人以心靈的慰藉。認識汪曾祺先生,是從吃的開始。「高郵鹹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
  • 汪曾祺的「自畫像」
    今年是汪曾祺誕辰100周年,與同歲的張愛玲一樣,他的作品至今依然在聚光燈下,被讀者自發地反覆閱讀。提起汪曾祺,人們也許會想到美食、美文,想到他身上的標籤「最後的士大夫」,想到他的創作理念「人間送小溫」。慣常浮現在讀者心中的汪曾祺,是一個隨和的、熱愛生活的作家。是什麼樣的經歷塑造了汪曾祺?他性格中更深的部分又是什麼?
  • 溫潤致敬一代大家《汪曾祺別集》在京首發
    (朱曉波 攝)新華網北京12月24日電(記者 李雪芹) 為紀念汪曾祺先生誕辰100周年,12月23日下午,暖陽普照,由中國現代文學館、浙江出版聯合集團共同主辦的《汪曾祺別集》(全20卷)出版發布式與研討會在京舉行。
  • 《汪曾祺別集》出版發布式與研討會在京舉行
    汪曾祺先生是中國當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戲劇家。一九三九年就讀於西南聯合大學,為沈從文先生的及門弟子。其作品文字飄逸,返璞歸真,在平淡中見真味,深受廣大讀者推崇。為紀念汪曾祺先生誕辰100周年,由汪曾祺哲嗣汪朗主編,家人及深知汪先生的作家、學者、編輯協同編選而成《汪曾祺別集》,於12月由浙江出版聯合集團旗下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叢書全20卷,共約200萬字,包含小說、散文、劇作、詩歌、書信等,匯為汪汪巨浸。
  • 汪曾祺《鑑賞家》:一本充滿生活氣息的短篇小說集
    汪曾祺是小說家,也是生活家,其小說衝和清朗,富有詩意、生活意,看似平淡卻飽含深情。在汪曾祺的筆下,每人每事,皆靈動有致,讓人喜愛。他的小說篇篇精當,含不盡之意於言外,韻味無窮。本書除了收錄《鑑賞家》、《受戒》、《大淖記事》、《雞鴨名家》等名篇外,也收錄了《雙燈》、《瑞雲》等好看卻不是很知名的作品,比較全面地體現了汪曾祺的小說風格。從沒有一個作家能像汪曾祺那樣把中國味、自然味、煙火味以及趣味融為一爐,能把中國古典文學與現代文學有機結合,能把歡喜與惆悵一起娓娓道出。
  • 「天真的生活家」汪曾祺:食事,文事,隨遇而安,便是人間快意事
    對於汪曾祺來說,下雪時要喝的一碗鹹菜慈姑湯、招待客人時端上的一碗炒米,都是孩提時關於家的味覺記憶。汪曾祺先生不僅「會吃」,還「擅做」,實踐動手能力更是一流。冰糖肘子、乳腐肉、塞肉回鍋油條、涼拌菠菜、煮乾絲、獅子頭、夾沙肉……各色或新奇、或傳統的菜品,成為家中餐桌上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