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1日,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廣東省檔案館、福建省檔案館、五邑大學在江門市舉辦「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研討會」,中國僑聯黨組成員、副主席、中國華僑歷史學會會長隋軍,廣東省檔案館館長陳華江,廣東省委統戰部二級巡視員湯泗昌,廣東省檔案館副館長黃菊豔,廣東省僑聯副主席戴文威,福建省檔案館原副館長、一級巡視員林真;江門市委副書記、市長劉毅,江門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利為民,江門市副市長王長青,江門市政府副秘書長梁富鳴;五邑大學黨委書記張焜,五邑大學黨委副書記李靄康,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主任、教授張國雄,以及世界華人研究學會主席、廈門大學教授、暨南大學特聘教授李明歡,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所長張春旺,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副所長、《華僑華人歷史研究》主編張秀明,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21世紀絲綢之路研究院院長、教授張振江以及來自中國僑聯、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各地僑批館、客家文化博物館及民間僑批收藏代表等專家學者參加研討會。五邑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張運華主持了研討會。這次活動還舉行了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僑批文化保護活化研究中心、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揭牌儀式。
研討會上,中國僑聯副主席、中國華僑歷史學會會長隋軍指出,僑批文化蘊涵的華僑精神可以概括為熱愛祖國、情系故裡的家國情懷,吃苦耐勞、自強自立的民族精神,篤誠守信、講義修睦的高尚品德,融通中外、博採眾長的人文特質,在新時代僑批文化保護要講好僑批中的愛國愛鄉故事、拼搏奮鬥故事、文化傳承故事、民心相通故事,弘揚華僑精神,推動新時代僑批保護工作高質量發展,推動新時代僑聯工作高質量發展。
廣東省檔案館副館長黃菊豔、福建省檔案館巡視員林真總結了兩省從僑批檔案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尤其是自從2013年以來,在搶救整理、政府立法、科學研究、文宣出版以及與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等方面取得的系列重要成果,並對新時代僑批保護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和舉措進行了闡述。
來自北京、廣東、福建的專家學者對新時代僑批文化的研究目標、研究路徑、研究方法提出了新的思路。世界華人研究學會會長、廈門大學教授、暨南大學特聘教授李明歡提出,僑批不僅是中國華僑華人和僑鄉的珍貴遺產,也是近現代以來國際移民書信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與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多年來將僑批研究放在國際移民書信遺產領域開展國際合作研究的理念、機制安排,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時代具有特殊意義,尤其需要堅持發展。
廣東、福建兩省僑批博物館以及民間的僑批收藏家在會上獻計獻策,就如何活化利用、保護好民間收藏提出了不少很有價值的建議。臺山銀信博物館、世界記憶廣場學術負責人、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劉進教授指出,僑批作為紙本文獻如何更好讓民眾感知,如何將僑批豐富的文化內涵轉化為提高全社會文明素質的文化資源,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緊密結合,申遺以來,廣東、福建兩省創辦了一批僑批博物館,汕頭、江門建設了世界記憶遺產廣場,讓僑批走進大眾的文化旅遊生活。下一步應該加強僑批文化的文創發展,加強與旅遊的融合發展,利用新的信息技術加強僑批文化的展示傳播。
此次研討會,是「僑批檔案—海外華僑銀信」申報世界記憶遺產成功以來,首次僑界、檔案界、文博界、學界以及政府部門與民間收藏界齊聚一堂,共商僑批文化保護活化研究,弘揚華僑精神的盛會。據了解,僑批是海外華僑寄給國內僑眷的書信與匯款的合稱,又稱「銀信」 。僑批廣泛分布在廣東潮汕僑鄉、五邑僑鄉、梅州僑鄉和福建泉(州)漳(州)廈(門)僑鄉,以及海南僑鄉,是華僑華人歷史、中外友好交流的重要記錄和見證,飽含著華僑華人念祖愛鄉、拼搏進取、誠信守諾的精神。
2013年,「僑批檔案—海外華僑銀信」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大會批准收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世界記憶遺產, 廣東、福建兩省僑批檔案主管部門、收藏單位和高校研究機構在保護、研究、活化等方面投入大量資源,建章立制,開展多種形式活動,成效顯著。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黃文生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楊洪權
【來源:廣州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