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課本中古代作家的名和字

2021-01-08 中華網文化頻道

中學課本中古代作家的名和字

現在,人們的名字,在古代叫姓名。在古代,「名」是嬰兒出生三個月後,由家族中的長輩或有地位的人來命名。「字」則是男子20歲、女子15歲行過象徵成年的、類似於今天的成人儀式(男的叫加冠、弱冠,女的叫及笄)後再取的,《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許嫁,笄而字」。女子未出嫁,沒有「字」,所以有「待字閨中」的說法。

古人有名有字,所謂「冠而字」,即二十歲始稱字,二十歲為成人,「成人則貴」。

古人稱人的字是尊重別人和自己有教養的表現,直呼其名簡直就是罵人,非苦大仇深而不能為。昔曹操殺馬超全家,馬超提起此事依然一口一聲「孟德」,而不直呼操名。

「名」和「字」之間有一定關係的,許慎《說文解字》說:「字,孳也。」《新華字典》說,「孳」就是「滋生,繁殖」的意思。可見,「名」和「字」之間是有一定關係的,它們有的意思相同或相近,有的意思有一定的聯繫,有的意思則相反。現把中學語文課本古代作家中較有代表的分別列表、簡析如下,希望能為大家學習文言文帶來好處:

表一:名和字意思相同或相近

姓 名

關 系 簡 析

屈 平

《爾雅••釋地》:「廣平曰原」

班 固

孟堅

《說文解字》段玉裁註:「凡堅牢曰固」

張 衡

平子

《禮記•曲禮下》:「大夫衡視」中「衡」即「平」義。

曹 操

孟德

操,操守,志行品德。可見操、德同義。

曹 植

子建

植、建都有「樹立」、「豎立」意。

諸葛亮

孔明

孔,很,如《新華字典》:需款孔急。許慎《說文解字》說::「亮,明也。」

陶淵明

元亮

說明同上一行。

孟 郊

東野

《詩經•邶風•燕燕》:「遠送於野。」毛傳:「郊外曰野。」

杜 甫

子美

許慎《說文解字》說:「甫,男子之美稱也。」

歐陽修

永叔

許慎《說文解字》說:「永,水長也。」修,也有長的意思,如《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中「兮」。

蘇 洵

明允

《說文解字》段玉裁註:洵,「經有假借為均者。」允,也有「得當」、「相稱」意。

曾 鞏

子固

《詩經•大雅》:「藐藐昊天,無不克鞏。」毛傳:「鞏,固也。」

辛棄疾

幼安

棄,捨去,拋開。「棄疾」即「安」,可見意同。

文天祥

履善,一字宋瑞

《爾雅》:「休、祥……善也。」瑞,吉祥,今還有「瑞雪兆豐年」的諺語。

高 啟

季迪

《書••••太甲上》:「啟迪後人」,啟、迪同義,為「開導」,今天還在用呢。

歸有光

熙甫

熙,光明。如曹植《七啟》:「熙天曜日。」

表二:名和字意思相反或相對

姓 名

關 系 簡 析

王之渙

季 凌

渙,消散,離散,《老子》:「渙兮若冰之將釋。」凌,積冰,孟郊《寒江吟》:「涉江莫涉凌。」

韓 愈

退 之

愈,勝過,《論語》:「女(汝)與回也孰愈?……由也兼人,故退之。」可見,其名、字意思相反。

晏 殊

同 叔

殊,不同。可見,名、字意思完全相反。

朱 熹

仲 晦

熹,天色微明。晦,日暮昏暗。意思剛剛相反。

表三:名和字意思有一定的聯繫

姓 名

關 系 簡 析

李 煜

重 光

煜,照耀。重光,就是日和月呀。兩者的關係不言自明。

白居易

樂 天

《中庸》:「君子居易以俟命。」《易•繫辭傳》:「樂天知命故不憂。」可見,名、字間的關係。

蘇 軾

子 瞻

扶著軾(設在車廂前用作扶手的橫木)可以向前看望,《左傳曹劌論戰》中有「登軾而望之」句。

王安石

介 甫

《易•豫卦六二爻辭》:「介於石,不終日,貞吉。」

姜 夔

堯 章

夔,堯舜時樂官。堯章,堯時的樂曲。可見它們兩者的關係。

張岱

宗 子

岱宗,即泰山。古以泰山為諸山所宗,故稱岱宗。杜甫《望嶽》:「岱宗夫如何」。



中國人的名和字

古人云:「名以正體,字以表德」。起名是為了分彼此,取字是為了明尊卑。名有卑賤的含義,長者對幼者稱名,尊者對卑者稱名,個人自謙也稱名。平輩或尊輩稱字,以示親近或尊敬。現在沒人講究字了,字的作用由老師、師傅等詞或官職如這總那總、這長那長等代替了。

字的產生,是出於尊崇長輩顯貴的倫理需要。古代人在拜祭先祖的時候,為了表示恭敬,不敢直接稱呼先祖的名,這樣就產生了「字」。在古代,一般情況是,人在年幼的時候稱呼其名,男子20歲以後稱呼其字,女子到了許嫁之時(約15歲)加「字」,未許嫁時叫「待字」。經過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傳統的尊卑秩序被完全否定,因而以明尊卑為主要功能的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本依據。現在幾乎是一個名伴其一生。



現在的人,大多數有「名」,無「字」,所以當我們說到「名字」的時候,通常指的僅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數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識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還有「號」。

(一)什麼是名、字

所謂「名」,是社會上個人的特稱,即個人在社會上所使用的符號。「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與「名」相表裡的,所以又稱「表字」。《禮記·檀弓上》說:「幼名、冠字。」《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儀禮·士冠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 由此可見,名是幼時起的,供長輩呼喚。男子到了二十歲成人,要舉行冠禮,這標誌著本人要出仕,進人社會。女子長大後也要離開母家而許嫁,未許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歲許嫁時,舉行笄禮,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喚。

在上古,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樸實,如夏商兩代留下的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盤庚、武丁、小辛等,都以幹支人名,可能與當時人重視時辰的觀念有關。後來隨著社會的前進,語言文字的發展,意識觀念的加強,人名越來越複雜,給人起名也成了一門學問。取名時,要對其所包容的內涵慎重考慮,反覆斟酌。《左傳·桓公六年》記載著春秋時代命名的五個原則:「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這是魯國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問名時提出來的,意思是:或根據其出身特點,或從追慕祥瑞、託物喻志、褒揚德行、寄託父輩期望等幾個方面比照取名。並且提出七不:「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來取名。

古人命名重取義、重內涵的做法,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至今。對於所生男孩、女孩,因其生理。性格以及將要從事的職業不同,所以取名也就有了差別。對男的取名多用威武勇智、剛強猛毅之字,對女的多選賢淑、豔麗、優美動聽之詞。

另外,取名還反映著時代特點,上面提到的夏商兩代喜歡用幹支人名就是典型的例子。後來在長期封建社會裡,官宦富貴之家,多以忠孝節義、福祿壽康、升官發財之義來命名,所以叫仁、義、禮、智、信、得福、德貴、延壽、榮升、繼祖、耀祖、續宗的人特別多。平民百姓也想過好日子,盼望多子多孫,上學念書,所以叫富貴、德福、進財、志學、平安、長順、滿倉、滿囤、保成、金鎖、栓柱等名字的特別多。

建國後又出現了許多新名,如建國、援朝、衛國、擁軍、建軍、支越、留蘇、衛東、紅衛、文革、學工、支農等。

開放以來,又興起取外國名宇,這就不可取,不可提倡了。



相關焦點

  • 杜甫評價諸葛亮的一首詩,最後14字成千古名句,年年入選中學課本
    杜甫評價諸葛亮的一首詩,最後14字成千古名句,年年入選中學課本杜甫被稱為「詩聖」,盛唐時期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的很多詩作,那都是膾炙人口,而且其中一些經典的詩作更是成為了唐詩裡的千古名篇。作為唐朝詩歌的扛鼎之人,詩聖杜甫之名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一生悲苦,少年時期想博取功名,卻屢試不第。晚年時,他在朋友的幫助下終於結束了漂泊的生活,得以在成都定居下來,並建起了自己的「杜甫草堂」。而在這個時期,杜甫也拜訪了成都的武侯祠,第一次祭拜到了自己的偶像諸葛亮。
  • 李白的《將進酒》這麼經典,為何會有家長認為它應從課本中刪除
    這位高中生的家長表示:「勸人喝酒的《將進酒》,為何入中學課本?」這位家長表示,他直接向語文老師提出了這個問題,老師也被難住了。當他說這種課文應該從課本裡刪除時,老師則更是支支吾吾地回答哪些詩入選課本不是個人能決定的。真如這位家長所言,《將進酒》是一首勸人喝酒的詩嗎?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詩題目中的這個「將」字,念的是qiāng,意思就是請。
  • 李白寫的一首長江詩,短短28字人人都會背,我們的中學課本上就有
    而在他寫的這眾多詩詞中,就有這麼一堆山水詩,意象開闊明朗、意境浩淼空曠,充分體現了盛唐士人的時代性格和精神風貌。李白寫的一首長江詩,短短28字人人都會背,我們的中學課本上就有。不知道你還會背嗎?據安旗編著的《李白全集編年注釋》和鬱賢皓編著的《李白選集》,《望天門山》是開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東經當塗(今屬安徽)途中行至天門山,初次見到天門山時有感而發的。
  • 「富貴不能淫」入選課本,當孩子問「淫」字何意時,該怎麼回答?
    前幾日有位還在家長問我,說他家讀小學五年級的小朋友問她:《木蘭詩》中花木蘭回到家後就「對鏡貼花黃」是什麼意思?其實很簡單,臉上貼花黃是古代未出閣少女的裝扮,也就是後來我們說的「黃花閨女」,花木蘭這樣說就是為了證明自己從軍12年仍是清白的。其實家長們遇到這種問題並不用刻意迴避,直接告訴孩子就好,將來他們自然會明白的。
  • 古漢語中「回」的讀音,我們課本上錯誤之處
    中學語文課本裡這個「回」的發音讀hui,但是我們從古詩詞押韻的角度來看,回字讀hui,這和後面兩句末尾的衰、來並不押韻,從押韻的角度看,讀huai更適合。還有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這句杜甫的名句,回也應讀huai。還有李白的名句,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這句中的回字也應讀huai。
  • 課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識訓練題
    課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識訓練題
  • 有家長建議將《荷塘月色》移出語文課本,只因文中8個字,這合理嗎
    有家長建議將《荷塘月色》移出語文課本,只因文中8個字,這合理嗎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作為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式美文,《荷塘月色》是那種滲透了中國文人思想和孔子儒學傳統精神的經典之作,賈平凹甚至認為,朱自清的文章,是任意一個漢學文化者必須熟誦的。然而,有家長卻建議將《荷塘月色》移出語文課本,僅僅是因為文中的8個字,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肌肉女」從中學課本中刪除,專家:不良圖片學生根本把持不住
    近來一張中學生物課本中的圖片爆紅網絡,爆紅的原因不是這張圖片寓意有多麼美好,有多麼受歡迎,而是圖片尺度過大,將從中學課本中「移除」。「肌肉女」圖片出現在高中生物課本中,蛋白質的功能一節。生物課本中的這張「肌肉女」圖片確實滿身肌肉,可能當初選中這張圖片的專家也是覺得「肌肉女」的一身肌肉非常健美,能夠體現出運動健美這個理念,說明人的肌肉主要組成部分是蛋白質。出發點是好的,殊不知選用的圖片引發眾多學生和家長的抵制,大家都認為這張圖片中的女子著裝過於暴露,讓青少年接觸這種圖片實屬不該。
  • 麗江radio【麗江古城杯】課本劇大賽:永勝縣民族中學為您帶來...
    據學校輔導老師介紹從春秋戰國到唐宋元明清,歷經無數個朝代的變遷,也有著無數的分分合合,對於國土和民族懷有的深切的依戀之情,引來了無盡的思緒,於是每朝每代都有文人墨客,將自己的一片痴心,揮灑於愛國情懷中。悠久的古訓也是中華民族愛國精神精粹的概括。三顧茅廬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話,表現了中國文化中禮賢下士、尊重人才的傳統。
  • 中國古代姓、氏、名、字、號的區別
    熱忱歡迎轉發文章和文末留言!【薦讀】中國古代姓、氏、名、字、號的區別平時我們碰到一個陌生人,要想與之溝通,總要問「您貴姓?」「您尊姓大名?」我們國家舉行重大會議,公布人事安排,凡有多人擔任同樣職務,或其他場合如書的編者、作者為多人時,排順序往往是「以姓氏筆劃為序」。那麼什麼是姓氏?
  • 暖心課本送到家!容縣楊梅中學「停課不停學」
    在新冠肺炎疫情嚴密的防控階段,容縣楊梅中學「停課不停學」,為幫助學生解決空中課堂直播所需的教材與資料問題,學校聯合郵政快遞將課本與複習資料郵寄到家,讓學生不停學。
  • 【薦讀】中國古代姓、氏、名、字、號的區別
    名又是怎麼回事?我們在看古書,古典戲劇時往往會碰到同一個人在他的姓名之外,又有字、號的情況,有時還不止一個號,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稱呼。這又是怎麼回事。  這裡就來談一談這方面的知識,主要講一講我們中國古代姓、氏、名、字、號的歷史由來及演變情況。一、姓  許慎《說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從女、生,生亦聲。」
  • 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去世,他的作品曾登上語文課本
    而就在昨天,林清玄還發布了微博:在穿過林間的時候,我覺得麻雀的死亡給我一些啟示,我們雖然在塵網中生活,但永遠不要失去想飛的心,不要忘記飛翔的姿勢。隱約似乎有一種預感,簡短數句話道出了生命的真諦,肉身是暫時的,去追求靈魂自有的心卻是無窮盡的。也許作家感應到了自己的生命盡頭,以麻雀道出了臨終感悟。
  • 古代直呼其名就是在罵人,《清平樂》為什麼都是叫名而不稱字?
    《清平樂》雖然有歷史原型,但畢竟是個電視劇,其實還是有很多槽點的,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清平樂》中人物都穿著宋朝的衣服,卻行走於明清風格的建築中,而更加明顯的也是很多歷史劇中都會出現的,直呼其名而非稱字。
  • 《誰是最可愛的人》等英雄事跡的文章在課本中淡出,專家做出解釋
    孩子家長竟然說英雄事跡文章太過血腥、暴力孩子家長認為:「不應該在孩子們的心裡埋下血腥、殘暴和仇恨的種子。如果在小學和初中這個年齡段就告訴他們戰爭的殘酷,必然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嚴重的影響」。那些英雄不能像我們一樣,在溫室裡體驗生活帶來的樂趣,他們無法規避現實帶來的血雨腥風,只能用他們的勇氣來抵禦那現實的殘酷。
  • 有家長建議課本刪除《陋室銘》,只因其中兩個字,理由說得過去嗎
    身為教育工作者,筆者發現不少家長對中、小學課本中的古詩詞是很關心的,只是有時候有些「關心則亂」了。中學課本上收錄了一首名為《靜女》的古詩,出自《詩經》,「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寫得相當唯美。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宋代文人葉紹翁的《遊園不值》上,只因詩中有一句「一枝紅杏出牆來」,詩人明明寫的只是杏花之景,家長們也對此詩入選課本產生了質疑。對於這樣的詩作,筆者的觀點是家長不能小瞧了咱們的孩子們。愛情詩是我國古詩詞中很重要的題材,孩子們有判斷美醜、是非的能力。
  • 【國學知識】中國古代姓、氏、名、字、號的區別
    名又是怎麼回事?我們在看古書,古典戲劇時往往會碰到同一個人在他的姓名之外,又有字、號的情況,有時還不止一個號,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稱呼。這又是怎麼回事。  這裡就來談一談這方面的知識,主要講一講我們中國古代姓、氏、名、字、號的歷史由來及演變情況。一、姓  許慎《說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從女、生,生亦聲。」
  • 嶽飛《滿江紅》膾炙人口,卻被中學語文課本刪除,究竟是為什麼
    嶽王廟中武穆像為此,果爸找來果兒的九年級語文課本,並從中得到了證實,現在課本中的《滿江紅》是鑑湖女俠秋瑾所作。果爸作為「挺嶽派」中的一員,認為嶽飛《滿江紅》文學性、藝術性和思想性都是登峰造極之作,不是嶽飛這種文武雙全的奇才,沒有他這樣捨身殺敵、精忠報國的經歷,是不可能寫出如此氣壯山河、令人盪氣迴腸的史詩般的巨作。二.
  • 完美輔助語文課本學習,涵蓋部編版小學語文中生字、閱讀和寫作三大...
    如果你沒聽說過小魯文化,那你聽說過陳衛平和《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以及《寫給兒童的世界歷史》《寫給兒童的世界地理》等。這個開創了兒童歷史讀物新境界的第十屆文津獎獲得者,近年來持續不斷地為孩子們奉獻著別開生面的優良讀物,獲得了家長和孩子們的一致肯定和好評。
  • 辛棄疾的《破陣子》要被移出課本?網友:這七個字可能是罪魁禍首
    網友:這七個字是「罪魁禍首」中小學課本中,有一首詩引發了網友的熱議,也在網上引起了一陣關於這首詩是否應該繼續保留在中小學教材中的熱潮,人們甚至在網上舉行了投票,那麼引起這麼大爭議的詩到底是哪首呢?它就是南宋詞人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為什麼這首詩會引發這麼多網友的熱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