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課本中古代作家的名和字
現在,人們的名字,在古代叫姓名。在古代,「名」是嬰兒出生三個月後,由家族中的長輩或有地位的人來命名。「字」則是男子20歲、女子15歲行過象徵成年的、類似於今天的成人儀式(男的叫加冠、弱冠,女的叫及笄)後再取的,《禮記•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許嫁,笄而字」。女子未出嫁,沒有「字」,所以有「待字閨中」的說法。
古人有名有字,所謂「冠而字」,即二十歲始稱字,二十歲為成人,「成人則貴」。
古人稱人的字是尊重別人和自己有教養的表現,直呼其名簡直就是罵人,非苦大仇深而不能為。昔曹操殺馬超全家,馬超提起此事依然一口一聲「孟德」,而不直呼操名。
「名」和「字」之間有一定關係的,許慎《說文解字》說:「字,孳也。」《新華字典》說,「孳」就是「滋生,繁殖」的意思。可見,「名」和「字」之間是有一定關係的,它們有的意思相同或相近,有的意思有一定的聯繫,有的意思則相反。現把中學語文課本古代作家中較有代表的分別列表、簡析如下,希望能為大家學習文言文帶來好處:
表一:名和字意思相同或相近
姓 名
字
關 系 簡 析
屈 平
原
《爾雅••釋地》:「廣平曰原」
班 固
孟堅
《說文解字》段玉裁註:「凡堅牢曰固」
張 衡
平子
《禮記•曲禮下》:「大夫衡視」中「衡」即「平」義。
曹 操
孟德
操,操守,志行品德。可見操、德同義。
曹 植
子建
植、建都有「樹立」、「豎立」意。
諸葛亮
孔明
孔,很,如《新華字典》:需款孔急。許慎《說文解字》說::「亮,明也。」
陶淵明
元亮
說明同上一行。
孟 郊
東野
《詩經•邶風•燕燕》:「遠送於野。」毛傳:「郊外曰野。」
杜 甫
子美
許慎《說文解字》說:「甫,男子之美稱也。」
歐陽修
永叔
許慎《說文解字》說:「永,水長也。」修,也有長的意思,如《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中「兮」。
蘇 洵
明允
《說文解字》段玉裁註:洵,「經有假借為均者。」允,也有「得當」、「相稱」意。
曾 鞏
子固
《詩經•大雅》:「藐藐昊天,無不克鞏。」毛傳:「鞏,固也。」
辛棄疾
幼安
棄,捨去,拋開。「棄疾」即「安」,可見意同。
文天祥
履善,一字宋瑞
《爾雅》:「休、祥……善也。」瑞,吉祥,今還有「瑞雪兆豐年」的諺語。
高 啟
季迪
《書••••太甲上》:「啟迪後人」,啟、迪同義,為「開導」,今天還在用呢。
歸有光
熙甫
熙,光明。如曹植《七啟》:「熙天曜日。」
表二:名和字意思相反或相對
姓 名
字
關 系 簡 析
王之渙
季 凌
渙,消散,離散,《老子》:「渙兮若冰之將釋。」凌,積冰,孟郊《寒江吟》:「涉江莫涉凌。」
韓 愈
退 之
愈,勝過,《論語》:「女(汝)與回也孰愈?……由也兼人,故退之。」可見,其名、字意思相反。
晏 殊
同 叔
殊,不同。可見,名、字意思完全相反。
朱 熹
仲 晦
熹,天色微明。晦,日暮昏暗。意思剛剛相反。
表三:名和字意思有一定的聯繫
姓 名
字
關 系 簡 析
李 煜
重 光
煜,照耀。重光,就是日和月呀。兩者的關係不言自明。
白居易
樂 天
《中庸》:「君子居易以俟命。」《易•繫辭傳》:「樂天知命故不憂。」可見,名、字間的關係。
蘇 軾
子 瞻
扶著軾(設在車廂前用作扶手的橫木)可以向前看望,《左傳曹劌論戰》中有「登軾而望之」句。
王安石
介 甫
《易•豫卦六二爻辭》:「介於石,不終日,貞吉。」
姜 夔
堯 章
夔,堯舜時樂官。堯章,堯時的樂曲。可見它們兩者的關係。
張岱
宗 子
岱宗,即泰山。古以泰山為諸山所宗,故稱岱宗。杜甫《望嶽》:「岱宗夫如何」。
中國人的名和字
古人云:「名以正體,字以表德」。起名是為了分彼此,取字是為了明尊卑。名有卑賤的含義,長者對幼者稱名,尊者對卑者稱名,個人自謙也稱名。平輩或尊輩稱字,以示親近或尊敬。現在沒人講究字了,字的作用由老師、師傅等詞或官職如這總那總、這長那長等代替了。
字的產生,是出於尊崇長輩顯貴的倫理需要。古代人在拜祭先祖的時候,為了表示恭敬,不敢直接稱呼先祖的名,這樣就產生了「字」。在古代,一般情況是,人在年幼的時候稱呼其名,男子20歲以後稱呼其字,女子到了許嫁之時(約15歲)加「字」,未許嫁時叫「待字」。經過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傳統的尊卑秩序被完全否定,因而以明尊卑為主要功能的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本依據。現在幾乎是一個名伴其一生。
現在的人,大多數有「名」,無「字」,所以當我們說到「名字」的時候,通常指的僅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數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識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還有「號」。
(一)什麼是名、字
所謂「名」,是社會上個人的特稱,即個人在社會上所使用的符號。「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與「名」相表裡的,所以又稱「表字」。《禮記·檀弓上》說:「幼名、冠字。」《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儀禮·士冠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 由此可見,名是幼時起的,供長輩呼喚。男子到了二十歲成人,要舉行冠禮,這標誌著本人要出仕,進人社會。女子長大後也要離開母家而許嫁,未許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歲許嫁時,舉行笄禮,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喚。
在上古,早期的人名一般都很樸實,如夏商兩代留下的人名孔甲、履癸、外丙、雍己、盤庚、武丁、小辛等,都以幹支人名,可能與當時人重視時辰的觀念有關。後來隨著社會的前進,語言文字的發展,意識觀念的加強,人名越來越複雜,給人起名也成了一門學問。取名時,要對其所包容的內涵慎重考慮,反覆斟酌。《左傳·桓公六年》記載著春秋時代命名的五個原則:「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這是魯國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問名時提出來的,意思是:或根據其出身特點,或從追慕祥瑞、託物喻志、褒揚德行、寄託父輩期望等幾個方面比照取名。並且提出七不:「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來取名。
古人命名重取義、重內涵的做法,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至今。對於所生男孩、女孩,因其生理。性格以及將要從事的職業不同,所以取名也就有了差別。對男的取名多用威武勇智、剛強猛毅之字,對女的多選賢淑、豔麗、優美動聽之詞。
另外,取名還反映著時代特點,上面提到的夏商兩代喜歡用幹支人名就是典型的例子。後來在長期封建社會裡,官宦富貴之家,多以忠孝節義、福祿壽康、升官發財之義來命名,所以叫仁、義、禮、智、信、得福、德貴、延壽、榮升、繼祖、耀祖、續宗的人特別多。平民百姓也想過好日子,盼望多子多孫,上學念書,所以叫富貴、德福、進財、志學、平安、長順、滿倉、滿囤、保成、金鎖、栓柱等名字的特別多。
建國後又出現了許多新名,如建國、援朝、衛國、擁軍、建軍、支越、留蘇、衛東、紅衛、文革、學工、支農等。
開放以來,又興起取外國名宇,這就不可取,不可提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