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直呼其名就是在罵人,《清平樂》為什麼都是叫名而不稱字?

2020-12-18 歷史百家爭鳴

現如今,中國的電視劇正蓬勃發展,各種各樣的電視劇題材都大放異彩,有刑偵劇《重生》、《白夜追兇》,盜墓題材的《鬼吹燈》、《盜墓筆記》,古裝感情劇《琅琊榜》、《慶餘年》、《知否》等等,高質量的電視劇越來越多,豐富了人民的精神也娛樂生活,此外,清宮劇逐漸的減少,其他朝代的電視劇越來越多,這也正是好的一方面。

不過,很多喜歡歷史的會發現,這些古裝電視劇中都會有一個比較明顯的問題,那就是對於名字的稱呼,比如最近上映的《清平樂》,就是一部以宋仁宗趙禎為主線的古裝電視劇,故事以宋朝背景展開,開篇就是我們最熟知的狸貓換太子的情節,當然在《清平樂》裡並沒有如此演繹,直接說明了趙禎發現太后並不是自己的親生母親開始的。

《清平樂》雖然有歷史原型,但畢竟是個電視劇,其實還是有很多槽點的,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清平樂》中人物都穿著宋朝的衣服,卻行走於明清風格的建築中,而更加明顯的也是很多歷史劇中都會出現的,直呼其名而非稱字。

很多讀者不以為然,認為這沒什麼大不了的,現在的人都是直呼其名的,也沒見到怎麼樣,也挺好的,其實不然,古代和現代還是有很不多不同的,比如我們現在所說的名字,現代是只有名沒有字的,而古代是姓名+字的形式,所以我們看老版《三國演義》,經常會聽到劉備自稱玄德、曹操自稱孟德,而我們也經常會稱呼關羽為關雲長,趙云為趙子龍。

在老版《三國演義》我們聽不到劉備稱呼諸葛亮為諸葛亮,都是叫他孔明,而諸葛亮在自我介紹的時候才會自稱自己的名字,劉備和曹操也是如此,這是古代的一種規矩。

古人的名字是姓+名+字構成的,唐代孔穎達在為《禮記·檀弓上》「幼名,冠字」作注時曾說:「生若無名,不可分別,故始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字者,人年二十,有為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直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大意是古人出生三個月後由父親命「名」,男子二十歲舉行冠禮,並取「字」;朋友就不可以直呼其名了,要稱字,而女子十五歲許嫁,舉行笄禮,並取「字」。也就是說其實古代男女都有字。

而對於不可直呼其名,《儀禮·士冠禮》也是有解釋的:「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按照古代稱謂禮儀,自稱時稱「名」,稱別人時稱「字」,是基本的禮貌。在人際交往中,對平輩或尊輩只能稱字,不能稱名,提到對方或別人時指名道姓、直呼其名,會被認為是一種不敬和冒犯的行為。

而「字」的產生,本身是出於避諱,也是為了尊敬,是尊崇長輩的倫理需要。古代人在祭祀神靈和先祖的時候,為了表示恭敬,不敢直接稱呼先祖的名,這樣就產生了字。因此,「字」實際上是表示尊敬的人名。

有了這樣的解釋,大家是不是對古代稱字不稱名有了深刻的認識,而古代的皇帝對待臣子,是可以稱呼姓名的,但如果稱呼其字,那是大臣的榮耀,不過一般為了對大臣表示尊敬,一般也是稱呼卿的。

那麼現在的古裝劇為什麼會忽略這一點呢?大概是因為電視劇畢竟是一種商業行為,導演、編劇為的是提高收視率,大多數看電視的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並不一定具備很好的歷史常識,對於歷史上的名人也是只知道姓名,而不知道字,如果用字代替名,那麼很多人會覺得非常的陌生,影響到理解和宣傳。

說到底其實還是利益,而喜歡歷史的人看電視也不要太較真,不妨礙大家理解就行了,學術的歷史還需要回歸學術圈,不過也希望電視劇能夠兼顧到歷史知識的普及。

相關焦點

  • 曹操為什麼字孟德?「名」和「字」到底有什麼聯繫和區別?帶你漲漲...
    曹操為什麼字孟德?現代人說名字是一個詞,但是在古代名和字是兩個事物,名是名,字是字,比如諸葛亮名亮字孔明,劉備名備字玄德,嶽飛名飛字鵬舉,這就很奇怪了,古人為什麼那麼麻煩,要有名有字,而名和字又有什麼區別呢? 簡單來說,名是卑稱,字是尊稱,什麼意思呢?
  • 曹操為什麼字孟德?「名」和「字」到底有什麼聯繫和區別?帶你漲漲姿勢!
    現代人說名字是一個詞,但是在古代名和字是兩個事物,名是名,字是字,比如諸葛亮名亮字孔明,劉備名備字玄德,嶽飛名飛字鵬舉,這就很奇怪了,古人為什麼那麼麻煩,要有名有字,而名和字又有什麼區別呢?簡單來說,名是卑稱,字是尊稱,什麼意思呢?
  • 中學課本中古代作家的名和字
    中學課本中古代作家的名和字現在,人們的名字,在古代叫姓名。在古代,「名」是嬰兒出生三個月後,由家族中的長輩或有地位的人來命名。古人稱人的字是尊重別人和自己有教養的表現,直呼其名簡直就是罵人,非苦大仇深而不能為。昔曹操殺馬超全家,馬超提起此事依然一口一聲「孟德」,而不直呼操名。「名」和「字」之間有一定關係的,許慎《說文解字》說:「字,孳也。」《新華字典》說,「孳」就是「滋生,繁殖」的意思。可見,「名」和「字」之間是有一定關係的,它們有的意思相同或相近,有的意思有一定的聯繫,有的意思則相反。
  • 曹操為什麼叫「操」?古人的名和字是怎麼來的
    ,其實就是含蓄地問,妹妹你嫁人了嗎?黛玉說無字,就是還沒嫁。於是寶玉給黛玉起了「顰顰」二字,還編出一大段典故引得眾人鬨笑。在稱呼方面,古人的「名」是卑稱,主要用於自稱。在長輩或君主面前,通常自稱其名,以示謙遜。而「字」是尊稱,稱呼他人時,則稱其字,以示尊重。這是因為名是取與出生之時,自稱其名,含有涉世未深,見識不廣的謙遜意思。
  • 為什麼我們會對大V們叫老師,對李白蘇軾諸葛亮卻直呼其名?
    他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能從他們那裡學到很多知識,所以會發自內心地叫一聲老師。不過,這些尊稱都是跟時間有些關係的,當代的人我們都會叫一聲「老師」,近代的名家留給我們的更多,我們都會尊稱一聲:「先生」。錢鍾書先生、楊絳先生、冰心先生、老舍先生、中山先生、魯迅先生。再往前一點,卻沒有那麼尊重了,都是直呼其名。
  • 古人的字:為什麼孔子的爸爸叫叔梁紇
    中國古代人有姓氏、名、字、號,今天就說中國人的字,中國古人之所以要有字,主要是因為古代中國講究避諱,古人見了面不能隨便叫別人名兒,顯得不尊敬。只有自家長輩或上級,可以叫你的名。平常別人怎麼稱呼你呢?絕大多數情況之下都是稱字,比如三國時候,董卓稱呼袁紹、曹操,那就直接叫本初如何如何,孟德如何如何,本初跟孟德是袁紹和曹操的字。還有一種稱呼法,就是先稱字,後稱名,是比如說魯迅先生在朝花夕拾後記裡就記錄過張文遠遼這個叫法,三國時期曹魏名將張遼字文遠,所以張文遠遼就是先姓然後字然後是名。不過在先秦的時候,這個姓跟氏還是分開的。
  • 取名 | 古人名字中的名與字
    ⭕️大家都知道我叫:呂波。前段時間我給取了一個字:渙然。為什麼取這兩個字為「字」呢?
  • 古代「名」文化——稱呼一個人的不同方法,具體因素詳解!
    一:稱名、稱字、稱號在古代,臣子向朝廷上書諫言,只準用名而不準冠姓的。諸葛亮的出師表中第一句話就是"臣密言"可以見得。這個規矩一直到了宋代才有所改變,準許在奏章、呈文上具銜加姓氏。有意思的是,凡是朝廷對民眾或者高職對下面職務的文書或公開的"告諭"之類的時候,在一長串的品銜下面,只寫姓而不寫名。而在日常文章或生活中,直呼姓名的情況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自己叫自己的姓名,例如"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 ,這種情況很簡單理解。第二種就是介紹這個人的時候或者為這個人做傳,因為怕有歧義所以將姓名都說出來。
  • 古代為何不能直呼他人的名字?
    《儀禮·士冠禮》有解釋:「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另取字是為了敬名。都是稱呼,為何獨獨要敬名?我們先來看看何為名,何又為字。 唐詩人白居易,字樂天,因樂天故能居易。原來,名與字就像一對好搭檔。 無論古今中外,取名都屬於人生大事。在西周,孩子滿百日後,貴族人家要擇日、沐浴、更衣。然後,在和煦的晨光中,母親抱出孩子,面東而立。父親握著孩子的右手,鄭重宣布其名。整個命名過程充滿了儀式感,而這個「名」,也從此與孩子如影隨形,成為他的符號、代稱,「名」人一體。
  • 《清平樂》等三部劇同期熱播!宋詞中的詞牌名該如何翻譯?
    這部劇在影視化過程中扎紮實實把小說內容合理地轉化成吸引力十足的類型元素:解謎、探險、奪寶等,讓人直呼更新速度太慢,等得百爪撓心。《清平樂》則改編自米蘭lady小說《孤城閉》,從選角官宣到定檔播出,都受到了廣泛關注。
  • 古人的名與字
    關於名與字的稱謂,一般秦漢前稱姓字,如屈原、項羽,秦漢後稱姓名,如杜甫、蘇軾。古人的名是父母給的,故可由父母稱呼,或自己向父母長輩自稱;平輩之間一般互相稱字以表示尊敬。 字,現在一般稱為學名,是正式名字。但,古代人物,一般以名為正式名字。 《說文解字》說:「字,乳也。」字就是生育的意思。
  • 古人的名和字是不一樣的,為什麼現在合二為一了?
    因為名字通常會伴隨人一生,所以父母都希望找一個既有美好寓意,又好聽又好看的字給孩子,特別是對女孩子,很多人會從唐詩宋詞裡尋找,如江疏影,疏影來自於宋詞「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如王葳蕤,葳蕤來自於唐詩「蘭葉春葳蕤,桂花秋皎潔」。我們現代大都認為除姓外,就是自己的名字了,其實中國傳統中名和字是不同的。
  • 中國古代姓、氏、名、字、號的區別
    全國各城市的大姓情況也不一樣,如上海前10名的姓是:張王陳李徐朱周吳劉沈。)這個數字跟我們前面說的所謂遠古即有的純正的「姓」相去太遠了。那麼另外那些也被稱作姓的字又是怎麼回事呢?那些字就是現代姓的主要組成部分 「氏」,下面就來介紹 「氏」。
  • 多名制:小名、名、字、號的使用,告訴你三國的人名都有啥意義
    早些年的時候,認識曹操的人都把曹操稱之為「阿瞞」,比如那位經常打他小報告的叔叔:大哥,你家阿瞞又雙叒叕偷看人家洗澡了。又比如袁紹叫曹操也是阿瞞阿瞞這樣稱呼他,等到曹操成年之後,有些人就會叫他的字「孟德」,所以古時候人名之所以不會重複,有「多名制」這個取名方式的一份功勞。
  • 【薦讀】中國古代姓、氏、名、字、號的區別
    全國各城市的大姓情況也不一樣,如上海前10名的姓是:張王陳李徐朱周吳劉沈。)這個數字跟我們前面說的所謂遠古即有的純正的「姓」相去太遠了。那麼另外那些也被稱作姓的字又是怎麼回事呢?那些字就是現代姓的主要組成部分 「氏」,下面就來介紹 「氏」。
  • 熱播大劇《清平樂》的「樂」字,到底該念「yuè」還是「lè」?
    《清平樂》是一個唐代教坊的曲子名,後來被用作詞牌。從它的起源來看,應當讀成「yuè」。儘管按照「清平」二字的詞意,也可以與「樂(lè)」組成詞組,但是在作詞牌名時,還是讀「yuè」更合適。至於熱播電視劇《清平樂》的「樂」字要怎麼發音,其實怎麼讀都說得通,也可以聽從電視劇製作方的意見。
  • 古代人的「名」和「字」——有著各自不同的含義
    在我們如今社會中,每個人都有名字,而且每個人只有一個名字,我們現代人的名字就是姓和名的組成,但是在古代歷史社會中,「名」和「字」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意思,存在著區別。在中國古代,「名」和「字」並不是一回事,二者是分開使用的。
  • 我們的姓名:「名」「字」「號」
    孟姜女:按照先秦的女子稱呼,孟姜女其名在前,即「孟」;其姓在後,即「姜」。「孟」在此處是排行的稱謂。在古代的排行中,老大稱「孟」或「伯」,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姑娘」。《辭海》載:「孟姜,春秋時齊國大夫杞梁妻。姜姓,字孟。」俞伯牙:「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家喻戶曉。陳奇猷《呂氏春秋新校釋》:「高註:伯,姓;牙,名,或作『雅』。鍾,氏;期,名;子,為通稱。
  • 古代取名字的「四大禁忌」,現代人卻都不注重了!
    為什麼呢?原來此公的姓名連讀,諧音「能破財」。商人以發財聚富為唯一目的,讓一位「能破財」的做帳房先生,當然是非常忌諱的。所以,此公雖腹有奇才,但終難以獲聘,抱恨終身。指對上司官員的名諱。因下屬官員對上司長官稱「大憲」、「憲臺」,而對他們的名字要避諱,所以稱憲諱。如晉羊祜死後,荊州人為避祜之嫌名,「戶」改為「門」。宋田登作州官,將「點燈」改為「放火」。
  • 古人的名、字、號,你知道裡面的講究嗎?
    說起名與字的關係,大約有以下幾種:   ▲並列,也就是名和字的意思相同或相通,是並列的關係。比如,屈平,字原。古語中「廣平曰原」,所以兩者意思相同。再比如,孟軻,字子輿。軻、輿在漢語中都表示都車的意思。   ▲輔助,是說字的意思和名相近,但不完全一樣,可以互為補充。比如陸機,字士衡。機、衡二字都是北鬥星宿的名,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