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物醫生」談修復

2020-12-16 人民日報

  《世界遺產》:採用「四原」原則,對修復世界各地的文物和文化遺產產生了哪些積極影響?

  許 言:文物保護的一個大宗旨是保持它原有歷史信息。我們採用「四原」的目的也是為了保持它所存在的主要信息,實現最大限度真實性和完整性。使用「原材料」,保持它原有的材質,使得結構的整體性和穩定性會更好,同時也保證它的安全。「原工藝」,保持它原有工藝和做法,使得維修和補配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接近原物本身,同時原有工藝做法體現在它的載體上,進一步保證載體的真實性。「原形制」和「原做法」,也是體現它載體的最大信息量的做法。

  文物好比老人,對文物進行修復,就好比讓老人益壽延年。所以,採用「四原」原則進行修復的最大意義在於信息量的保存。

  《世界遺產》:那此次希瓦古城修復中,堅持「原材料、原工藝、原形制、原做法」帶來了明顯效果嗎?

  許  言:「四原」原則,從環境上看,是在把握大的理念基礎之上開展修復,讓古城的地理環境更協調,歷史環境更匹配。維修文物本體時,該原則讓文物建築在「健康」的同時,歷史信息又得到最大限度的保存。兩者都是使得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體現。

  但是,公眾對文物的認識、理解會有偏差。讓當地民眾理解這種堅持,就需要我們給他們講清楚。一方面是通過技術交流,在不斷交流中達成共識;另一方面是我們進行宣傳。這在整個援外工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此時,我們既需要把中國文物保護的理念認識、技術等介紹給對方,同時要對自己的做法作出合理解釋,使得對方能夠接受認可。

  此外,我們也是站在人類共同遺產的視角,去做文物保護修復的。文化遺產沒有國界,所以從保護文化遺產這個角度來交流,更容易讓當地的公眾接受我們的理念和做法。

  《世界遺產》:此次希瓦古城文物修復中,原材料的獲得途徑有哪些?原工藝又是如何習得?

  許 言:石材、磚和木料是我們修復過程中的主要材料,主要是從當地採購。石材找尋是從當地和周邊開始,最終在另一處遺產地布哈拉尋得。磚的來源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從瑪拉伊採購新補配的磚;另一部分是收購舊磚,主要從拆遷的老房子和老清真寺中獲得。在對原有構件材質甄別基礎之上,去採購同等材質的新木材。

  我們堅持採用文物的原工藝,儘量保留文物建築上最完整的信息。所以,在當地招募了一部分傳統工匠。他們熟悉文物建造之初所採用工藝做法,在我們技術人員的管理和指導之下,開展文物修復工作。由此,來保證文物的真實性。

  《世界遺產》:如何理解希瓦古城的「原形制」?

  許 言:希瓦古城的本身形制是一個驛城,相當於在絲綢之路上比驛站大的一個驛城類小城市。保存比較完整,整個城牆都在。我們選擇修復的地點當時是處於廢棄狀態,殘缺嚴重,急需整治、維修。所以,我們在尊重古城原形制基礎之上,進行文物修復和環境整治。

  《世界遺產》:對今後的文化遺產修復,此次希瓦古城修復,有何經驗?

  許 言:文物修復的特殊性是「一事一議」。每一個文物保護的案例,都有獨特性。對我們來說,文物保護工作也是個不斷學習、積累的過程。

  此次文物修復,使得我們對伊斯蘭建築特點,有了很大的了解,這也是個很難得的學習機會和學習過程。或許對將來類似建築維修有很多積極作用。

  《世界遺產》:現在全球疫情還很嚴重。這個時候回不來,大家一定很辛苦。

  許 言:我目前正在尼泊爾,參與援助加德滿都杜巴廣場九層神廟修復項目中。雖然當地已經有了新冠肺炎患者,但是我們目前仍處於正常工作狀態,每天兩點一線,單調但是很忙。5月份就要進入雨季,我們必須在雨季到臨之前做完瓦頂。文物維修的節奏感很重要,要非常好地把握住施工季節。我們目前已經把要修復文物的老構件收集完畢,也已經拼對成功。在春節前,主要的木構架也已經做完。按照原計劃五一之前,瓦頂要做完。所以,雖然發生疫情,但是我們的修復工作也不能停止腳步。

  當然,我們目前也已經根據中國大使館的通知做了防禦措施並採購食物和生活日用品。現在每天按時給工人測量體溫,發放口罩和不聚集。

相關焦點

  • 一位文物修復師與千手觀音的故事
    12月10日,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跟隨國家文物局組織的「文物保護看基層」(重慶)主題宣傳活動,在大足石刻見到了她。  與記者想像的不一樣,陳卉麗個子不高,帶著眼鏡,說話非常有條理,一講起千手觀音,她就滔滔不絕,充滿激情。
  • 中國對這座千年石窟的修復, 讓義大利文物保護專家點讚
    陳卉麗在修復千手觀音造像(受訪者供圖)保護工程負責人、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副理事長詹長法說,貼金採用的是傳統材料大漆和傳統髹漆工藝;而工業X光探傷、紅外熱像探測、雷射拉曼測樣、三維視頻顯微鏡觀察等現代科技,也是中國對大型不可移動石質文物修復的首次應用
  • 中國對這座千年石窟的修復,讓義大利文物保護專家點讚
    三維視頻顯微鏡觀察等現代科技,也是中國對大型不可移動石質文物修復的首次應用。  2015年6月,歷時近8年的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正式竣工,開創了中國大型不可移動文物修復的先河,成為中國文物保護史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件。  800多歲的千手觀音如涅槃重生,「金光再現」。看到這一刻,陳卉麗說,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合作:與世界分享文物修復經驗  2020年,大足石刻研究院,石質文物保護中心。
  • 甘肅文物醫生「量身定治」數千件舊時光重獲生命_資訊_中國西藏網
    58歲的趙莉扶了扶鼻梁上的老花鏡,繼續弓著背伏在案邊,「殘缺每修復一塊,原作距離『重獲生命』就走近一步」。  趙莉在甘肅省博物館文物保護修復中心工作,稱自己是名「文物醫生」。她說:「待修復的每一件文物都有不同『病症』,要區別對待,再對症治療。」
  • 圓明園啟動「修復1860」 讓文物煥發新生
    青釉鼻煙壺文物修復既要保持文物歷史真實性,同時還要體現其美學價值,文物修復專家經過分揀、清理、粘接、補配、找平、做色、繪紋飾、上釉、做效果、拍照歸檔、形成工作日誌及評審等步驟,將破碎的文物修復完好。文物,作為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文物修復的「復」和文化復興的「復」是同一個字,修復文物也是文化復興的體現。今年正值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圓明園提出「修復1860」,就是為了加快文物修復的速度,把它作為今後長期堅持的一項工作。圓明園將繼續腳踏實地的推進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堅持發現一個、修復一個,修復一個、展示一個。
  • 卡薩帝中央空調用空氣「保鮮」文物,媲美文物修復師,憑什麼?
    每一件文物都在歷史長河中努力抵抗環境、時間的侵蝕,一代代文物修復工作者不遺餘力,用工匠精神守護這些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敬佩之餘,現代科技能做什麼?  為了響應「古都文化的保護與傳承」,9月15日,卡薩帝空調在北京東苑戲樓開啟生態空氣養護之旅暨919舒適空調節啟動盛典。
  • 義大利留學國寶級專業,文物修復專業,據說中國學生還沒人畢業
    關於去義大利留學選擇專業的問題,今天有個同學問到文物修復專業,今天特來分享一篇關於文物修復專業的文章哦。義大利留學專業對於本科生來說,更容易選擇,但是研究生就不是很容易抉擇了。今天不說選擇專業難度的問題了,先來看:文物修復專業。
  • 紡織品修復師:針線縫歲月,妙手還光華
    紡織品修復師:針線縫歲月 妙手還光華走進中國絲綢博物館修復館工作室,與其他區域的熙攘熱鬧截然相反,這裡靜得仿佛空氣凝固一般。「感覺像在做手術」,記者對中國絲綢博物館技術部副主任王淑娟打趣道。她笑著回應說:「在這裡修復的文物出土於全國各地,修復前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檢查『病害』。有時候我也覺得自己很像醫生,只不過患者都是古老的紡織文物。」為文物進行消毒、除塵清潔、平整……文物修復前有大量的準備工作。王淑娟說:「團隊秉持『科學診斷、精準治療』的修復理念。
  • 從職場小白到文物修復師,她在鄭州闖蕩14年後,終於把愛好變成了事業
    ,修復的文物幾百件語錄:「擇一事,終一生。四年前,《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一經播出,便引發了全網熱議,同時也揭開了「文物修復師」的面紗。這個小眾而神秘的行業在聚光燈的映射下開始走進大眾的視野。他們沒有考古學家探險般的野外發掘,但也需要到一線觀察學習,他們沒有文物學家一言九鼎的文物鑑定意見,卻需要對每一個出土的文物有所了解,他們很好出現在臺前,習慣了在幕後默默工作和堅持。
  • 外國的「毀容式」文物修復,同樣魔幻又沙雕
    不僅是中國的佛像,國外的耶穌像也遭到過豔俗色彩的襲擊,比如西班牙拉納多羅15世紀的聖母瑪利亞雕塑,原來是樸素的木雕,「修復」後成了2元店裡的劣質玩具。 像是文物破壞性修復的「重災區」西班牙,類似事件之所以累發,原因就是寬鬆的規定:文物和藝術品的修復者不需要「持證上崗」,也沒有什麼強制標準,導致許多沒有接受過良好專業培訓的業餘愛好者介入到文物修復中來。 西班牙加西亞文化遺產保護和修復學院的教授費爾南多·卡雷拉對這種情況感到很憤慨:「這些人配叫修復人員嗎?
  • 甘肅文物修復師40載:延續生命更甚於重獲生命
    >    趙莉在甘肅省博物館文物保護修復中心工作40年,她在讓文物重獲生命的基礎上,還堅持讓其將「生命」延續。 張婧 攝   中新網蘭州12月13日電 (張婧)「文物修復的工作,一方面是復原舊時光,再者,要將其『生命』進行延續。」趙莉致力於文物修復40餘年,數千件紙質和絹本文物因為她的伏案堅守,而獲得第2次生命。
  • 明代紙經 清代龍藏木板經 雲居寺首次展出文物修復成果
    為加強對雲居寺珍貴館藏文物的保護與利用,讓更多人了解文物背後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7月17日,雲居寺珍貴文物修復成果展在雲居寺藥師殿北配殿開幕。此次展覽是雲居寺首次向社會大眾展示文物修復階段性成果。現場展示了具有代表性的9卷修復完成的明代紙經和10塊修復完成的清代龍藏木經板,讓觀眾直觀感受到文物的修復過程、方法和技術,揭開文物修復工作的神秘面紗。除實物展示以外,工作人員在活動現場演示了龍藏木經板印刷術,現場觀眾可以觀看到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印刷技藝。在展覽體驗區,遊客可通過視頻介紹詳細了解文物的修復過程。
  • 古橋被破壞式翻新,文物修復豈能如此簡單粗暴|荔枝時評
    如此修復,背離了保護文物的初衷,走向了守護文化的反面。對待古橋的態度,能夠很好地考量地方文化認知水準。在文保觀念逐漸深入人心的今天,卻仍有不少地方做得不及格:2018年,溫州平陽鰲江福星橋在修復時,把五孔橋修成了四孔橋,憑空消失了一孔;2020年,位於山西忻州的鐵梁橋被修復得面目全非,除了橋拱外,其它部分幾乎都「煥然一新」,失去了珍貴的文化唯一性……把有魅力的古橋,修成扎眼的新橋,是「實用心態」使然。
  • 「毀容式」文物修復 西班牙牧羊少女秒變川普
    此圖一出,眾多網友紛紛留評,對這種「毀容式」文物修復表示譴責和惋惜。 「美麗的牧羊少女被毀容了,變成了一顆土豆。」 「她看起來就像是動畫片裡出現的臉。」
  • 專業解碼|山東力明科技職業學院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
    獨門絕技在手,文物宗師在望!文物保護的目的是防止文物古蹟因自然力作用所造成的破壞,而文物的構成材料包羅萬象,保護文物需要採用多種自然科學的方法,文物修復人員又必須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和藝術修養,所以,文物保護科學不僅是交叉學科,也是綜合學科。
  • 天水市博物館館藏戰國鐵質文物保護修復項目完成初驗
    1月11日,天水市博物館邀請市文化和旅遊局領導及相關專家對《天水市博物館館藏戰國鐵質文物保護修復項目》進行了初驗,專家組通過聽取匯報,查閱項目資料,現場查驗文物修復效果,質詢後一致同意該項目通過初驗。天水市博物本次保護修復的這批館藏貼金銀鐵質文物,為2014年9月由收藏者個人捐贈,總計49件,分為車飾件和馬具飾件,均為金、銀、鐵材質。經初步定級,三級文物22件,一般文物25件,資料品2件。專家組認為,天水市博物館文物保護修復中心項目組能嚴格按照修複方案所制定的流程進行,保護修復技術路線合理,分析檢測科學,病害評估準確,操作規範嚴謹,圓滿完成保護修復工作。
  • 南門小學博物館課程之「我是文物修復師——陶俑煥彩體驗課」
    陝西是中國古人類和中華民族文化重要的發祥地之一,這裡是中華民族歷史文明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身為陝西娃,我們擁有豐富的博物館資源,南門小學的全體師生也自覺肩負起宣傳和傳承優秀歷史文化的使命。2020年10月28日,南門小學師生代表參加了由陝西省委宣傳部指導,多家單位聯合舉辦的2020年陝西文物創意幻彩季活動,學校派出了語文、數學、科學、藝術教師,與博物館的講解員一起進行陶俑修複課程教學,也是南門小學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深入推進「館校雙師授課」的一次有益嘗試。
  • 西班牙文物修復遭遇翻車現場,百年少女雕像遭「毀容式修復」;網友...
    老太太大筆一揮,一隻用「深邃」的眼光打量著這個世界的「毛猴子」出爐了,老太太也被外國媒體稱為「歷史上最糟糕的文物修復師」。 近日,西班牙北部城市帕倫西亞的一座少女雕像也「慘遭毒手」,經過修復後,原本神情溫柔的美麗少女面目全非,外國網友戲稱:「川普終於找到了他的新家。」
  • 對一件南宋女子時尚單衣的抽絲剝繭:從考證主人到文物修復
    本文以這件低調奢華的南宋紫褐色羅印金彩繪花邊單衣(現收藏於中國絲綢博物)為主線,從出土過程到考證墓主其人,到文物保護修復這一抽絲剝繭的過程,考證出了大量文物背後的信息。南宋紫褐色羅印金彩繪花邊單衣一、南宋單衣的出土過程在福建福州的北郊,有一座小山名叫浮倉山。
  • 修復希瓦古城
    好在當地人民十分熱情,聽說我們是來修文物,都積極幫我們聯繫,帶著我們到處找。幾經周折最後終於架起了臨時支護設施,大夥這才鬆了一口氣。」閻明說。  阿米爾·圖拉經學院和哈桑·穆拉德庫什別吉清真寺建築使用的磚,都來自當地的傳統磚窯,規格與尺寸與現代磚不同,如今已經少有生產。對於中國文物修復工作隊而言,找到合適的「原材料」是個大難題,工作隊跑遍了烏爾根奇市的材料市場也一無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