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這座千年石窟的修復,讓義大利文物保護專家點讚

2020-12-18 華夏經緯網

  文/本報駐重慶記者 李勇 周文衝

  1000多年前,中國西南一處險峻的山崖中,傳來一陣叮叮噹噹的聲響。一群工匠在崖壁上斧鑿刀刻,一尊尊佛像破石而出……

  21年前,在非洲摩洛哥舉行的第2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那座山谷及其周邊山頭的5萬餘尊造像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繼敦煌莫高窟後,中國第二個石窟類世界文化遺產。

  5年前,山谷中久負盛名的一尊造像,重新貼上100多萬張金箔,千年前的金光仿佛再現……

  這是屬於大足石刻的傳奇。站在歷史的門口回望千年,能工巧匠的巧奪天工,文物保護工作者「擇一事終一生」的接續奮鬥,舉世矚目的研究保護利用成果,無一不展現著這座中國石窟藝術殿堂的深厚內涵和獨特氣質。

  近日,本報記者來到重慶市大足區,走近大足石刻,以其中幾尊標誌性文物為路標,探尋大足石刻對世界文明的貢獻,體認大足石刻保護利用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11月12日,遊客在大足石刻景區參觀遊覽。(劉潺 攝)

  緣起:荒野中的藝術殿堂走向世界

  1940年,大足北山,第51龕,三世佛龕。

  中國近代建築之父梁思成,坐在佛龕側下方一條石凳上,手搭拐杖,微微抬頭,凝視著眼前的三世佛龕。

  這是歷史性的一望。大足石刻的現在、過去與未來,在此時此地交織……

  這年一月,39歲的梁思成和中國營造學社同仁在四川地區調查古建築,聽聞大足一帶有多尊摩崖造像,專門繞道來到大足,對北山、寶頂山等處石窟和古建築進行了3天的調查。

  這次計劃外的行程讓梁思成一行滿載而歸,留下了近代史上大足石刻的最早一批重要調查資料和照片,其中一張千手觀音的照片,是目前搜集到的千手觀音最早的照片之一,對日後千手觀音造像修復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7年後,梁思成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遠東文化與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演講,系統介紹了此次考察成果。

  這是國際學術界第一個關於大足石刻的報告,在山野中深藏身與名的大足石刻,第一次走向世界。

1940年,梁思成考察大足石刻。(資料圖片)

  此時,大足石刻在國內也引起了關注。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以及楊家駱、顧頡剛、何遂、傅振倫、莊嚴等15位專家學者組成的大足石刻考察團,評價大足石刻「可繼雲岡、龍門鼎足而三」,「實與發現敦煌相伯仲」。

  隨著考古研究深入,大足境內先後發現102處、共5萬餘尊摩崖造像,大足石刻的歷史輪廓也逐漸清晰:造像內容以佛教為主,並以其集儒釋道「三教」造像之大成而異於前期石窟;雕鑿年代以唐宋為主,代表了9世紀至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

  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長黎方銀說,此後,中國歷史上再也沒有比大足石刻內容更豐富、技藝更精湛的石窟出現,大足石刻成為人類石窟藝術史上的最後殿堂……

  無我:一輩子「管了5萬多石頭人」

  2016年,大足北山,第136窟,轉輪經藏窟。

  80歲的郭相穎,從山腳走上來,喘著粗氣。一位講解員打開上鎖的鐵門,扶他走入洞窟,說有一段時間沒見老館長上山了,身子骨還硬朗嗎?

  老館長郭相穎微笑著說,還好,來看看你們,還有這些石刻。

  他再一次端詳窟中的「老友」,這是大足石刻的「寶中之寶」,被譽為「中國石窟藝術皇冠上的明珠」:數珠手觀音,面色瑩潔,肌膚「吹彈可破」;白衣觀音,廣袖飄墜,靜穆莊重;玉印觀音,頭戴高花冠,其冠玲瓏剔透,手指般大小珠串均以浮雕刻成,距今雖近千年,卻完好無損,一如郭相穎第一次見到時的模樣……

  1974年,38歲的郭相穎調到大足縣文管所。他的工作,是一個人守護北山石刻。

  青燈古佛相伴的日子,清苦而寧靜。當時,大足北山和寶頂山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上山參觀的遊客極少,十天半月不見人影。喜愛繪畫的郭相穎,開始一龕一窟描畫佛像,為文物建檔。

  山上一住就是十年。十年間,郭相穎完成了一幅20多米長的手繪畫卷,上面畫下了大足石刻寶頂山和北山所有重要的石窟造像。也是在上世紀80年代,大足石刻開始了有計劃、系統性的保護。

  1984年,郭相穎升任副縣長,分管文化、旅遊、城建、宗教等工作。6年後,縣裡幹部調整之際,他卻請求回縣文管所工作。他的理由只有一個:竭盡全力幫助大足石刻申報世界遺產。

  當年,重慶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成立,郭相穎任首任館長,與石刻再續前緣。他開玩笑說,自己這輩子是「管了5萬多石頭人」。

  申遺工作加快推進,而文物區環境質量是否達標,是申遺成敗的關鍵。廣泛的宣傳讓群眾對環保搬遷工作予以理解和支持。18個單位125戶居民為保護文物搬遷,保護範圍內臭氣燻天的水池、雜亂的攤位、汙染嚴重的豬圈全部得到徹底整治。

  1999年12月1日,在摩洛哥舉行的第2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大足石刻迎來了申遺最重要的時刻。作為申遺代表團一員,郭相穎坐在現場心情緊張。有國外與會專家發問,「大足石刻」和「寶頂山」是不是一個項目?眼看審議就要受阻。

  此時,郭相穎展示了他20多年前繪製的那幅石窟造像長卷。

  無需更多的語言。

郭相穎繪製的北山摩崖造像部位圖(大足石刻研究院供圖)

  大足石刻申遺成功,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如郭相穎所願,入遺之後,重慶市、國家文物局等持續加強對大足石刻保護利用的支持力度,開展煤改氣、排汙系統等環保工程;頒布實施了《重慶市大足石刻保護條例》,為大足石刻保護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涅槃:「金光再現」凸顯中國氣派

  2014年,大足寶頂山,第8龕,千手觀音。

  開鑿於南宋的千手觀音,是大足石刻中最出名的一尊造像,主像左右兩側和頭頂上方,似孔雀開屏般地浮雕著一隻只貼著金箔的手,每隻手各執法器,掌心中還都有一隻眼睛。

  在與重慶地區高溫、高溼、酸雨「抗爭」近千年後,大足石刻已經進入了高速風化期,多數造像「病害纏身」,千手觀音更是患上34種病害。2007年,千手觀音一根手指掉落,引起國家文物局的極大關注。

  曾「庇護」萬千信眾千年的千手觀音,現在由誰來守護?

  保護刻不容緩,國家文物局於2008年正式啟動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並將工程定為全國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

  到2014年底,工程已進入衝刺階段。石質修復組組長陳卉麗,卻被修復中的最後一隻手難住了。

  這是主尊右邊前伸的主手,自腕部殘缺,現存手掌及掌中紅布帕為後人用水泥補塑,是一隻「假手」。為了找到復原依據,陳卉麗和兩位同事實地考察全國30多座石窟的觀音像,翻閱大量佛教經典,但都一無所獲。

  為了這隻手,工程項目組專門開了一次專家會。陳卉麗在會上提出一個大膽設想:依據千手觀音造像對稱原則,按照另一側對應手的形態,在斷手原有修復孔上,接入一隻可拆卸的「新手」。這樣,在尊重文物真實性的前提下,實現了文物完整性和藝術性,既不會損害文物本體,也為未來的修復留下空間。這個方案得到與會專家一致認可。

  對一隻手的執念,是千手觀音修復中的一個縮影。對於千手觀音這種大型不可移動石質文物,國內沒有可資借鑑的修復案例。修復中遇到的問題,需要及時研究,隨時調整方案。比如,揭取舊金箔回貼操作時,發現舊金箔不穩定,改成貼新金箔。整個造像修復,共使用了100多萬張金箔。中國特色的「摸著石頭過河」,淋漓展現。

陳卉麗在修復千手觀音造像(受訪者供圖)

  保護工程負責人、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副理事長詹長法說,貼金採用的是傳統材料大漆和傳統髹漆工藝;而工業X光探傷、紅外熱像探測、雷射拉曼測樣、三維視頻顯微鏡觀察等現代科技,也是中國對大型不可移動石質文物修復的首次應用。傳統與現代「療法」,共同「診治」千手觀音。

  2015年6月,歷時近8年的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正式竣工,開創了中國大型不可移動文物修復的先河,成為中國文物保護史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件。

  800多歲的千手觀音如涅槃重生,「金光再現」。看到這一刻,陳卉麗說,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合作:與世界分享文物修復經驗

  2020年,大足石刻研究院,石質文物保護中心。

  文物修復師阮方紅正在顯微鏡下,分析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舒成巖摩崖造像的彩繪樣品。這個保護中心,由義大利政府支援中國文化遺產的低息貸款建成。如果不是因為疫情阻隔,此時的實驗室中,還會有幾位義大利的文物保護專家。

  3年前,義大利威尼託文化遺產集群與大足石刻研究院籤署合作協議,正式合作保護修復舒成巖摩崖造像。

  這是義大利與中國第一次在石質文物保護修復領域展開實質性技術合作。大足石刻研究院文物保護工程中心主任陳卉麗說:「外國專家曾參與我國部分文物保護項目前期勘察研究、試驗等工作,但對文物本體的保護修復,還是第一次。」

  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長黎方銀說,義大利文物保護起步早、基礎好、分工精細、人才眾多,石質文物保護修復技術更是世界領先,邀請義大利專家參與文物修復,也是為了交流國際上的先進技術。

  威尼託文化遺產集群總監卡洛和他的團隊,曾保護過威尼託大區內「水城」威尼斯、羅密歐和朱麗葉的「故鄉」維羅納古城等世界遺產,現在他們成為阮方紅的同事,一起奔走於大足的山頭、實驗室和研討會。

  卡洛的團隊很快就讓中國同事刮目相看。他們在試驗修復中使用的生物酶試劑、低溫等離子清洗機,比中方團隊原先使用的試劑和設備效果更好,被應用於修復中。

  而對於卡洛來說,這更像是來「偷師」中國經驗。義大利沒有石窟寺,參與大足石刻的保護修復,正好可以補上這一領域保護研究的短板。

  卡洛說,中國和義大利的文物修復工作者不是老師和學生的關係,而是在同一個層面上,共同推動世界文物保護修復的發展。中意兩國的合作,可以共同討論文物修復問題的解決方案,同時應用於兩國的文物修復,並給全世界文物保護修復提供樣本。

  從仰視到平視,從跟跑到並跑,中國開始向世界文物保護輸出智慧。

保護修復後的大足石刻千手觀音(劉潺 攝)

  卡洛也為大足石刻在文物保護方面的努力點讚。他說,無論是千手觀音造像的成功修復,還是正在進行的臥佛修復,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更讓卡洛羨慕的是,中國政府對文物保護的日益重視,持續加大文物保護利用的投入。近年來,大足石刻升級安防系統,實現了寶頂山等重要區域的全方位視頻監控覆蓋;建成大足石刻監測預警中心,實時採集大足石刻所處環境的氣象、微環境、巖體穩定性等18項監測數據,對大足石刻進行「日常體檢」,以大數據支撐文物保護,由「搶救」逐漸轉向「治未病」。

  大足區委書記於會文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為了讓大足石刻活起來,大足將藉助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巴蜀文化旅遊走廊建設的契機,開通川渝石窟寺國家文化遺產線路,全域建設大足石刻文化公園,打造國際知名旅遊地。

來源: 參考消息   轉自:新華網

相關焦點

  • 中國對這座千年石窟的修復, 讓義大利文物保護專家點讚
    5年前,山谷中久負盛名的一尊造像,重新貼上100多萬張金箔,千年前的金光仿佛再現……這是屬於大足石刻的傳奇。站在歷史的門口回望千年,能工巧匠的巧奪天工,文物保護工作者「擇一事終一生」的接續奮鬥,舉世矚目的研究保護利用成果,無一不展現著這座中國石窟藝術殿堂的深厚內涵和獨特氣質。
  • 麥積山石窟文物保護七十年
    、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在古代文化史研究中佔據重要地位。(1961年劃定的麥積山石窟保護範圍圖) 麥積山石窟是中國石窟藝術中璀璨的一顆明珠,和莫高窟、龍門石窟、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在古代文化史研究中佔據重要地位。
  • 在保護修復中綻放光彩 敦煌向世界講述千年故事
    2019年,敦煌研究院不斷突出科技應用,夯實保護基礎,完成了6處石窟14項文物保護工程和開放洞窟的日常維護年度任務,修復各類病害壁畫718平方米、塑像18身;初步建成莫高窟監測預警體系,完善了基於監測數據的分析處理和風險評估機制。   「敦煌石窟的保護已經由過去搶救性保護發展到今天的預防性保護。」
  • 張玉仙:嘔心瀝血30年修復千年名剎法泉寺
    ,苦心經營,修復石窟,補塑佛像,又引水上山,植樹綠化,經過30年的艱苦努力,法泉寺面貌煥然一新,千年古剎重放光彩。        張玉仙女士懷著保護祖國文化遺產的強烈願望,自1988年在靖遠縣及省、市領導的重視及支持下,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長,為群眾看病籌集資金,發動地方上自願保護修繕文物工作的老百姓及退休老幹部,對法泉寺進行了大規模的整理修復,使一個從國家二級文物保護單位降格到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法泉寺,在短短的五年內恢復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為何幫義大利?中國文物行業這30年最知道
    中意之間的情分,其實一直很深厚,在文物行業有著很好的關係,去年義大利還向中國返還了700多件文物。早在30多年前,作為當時的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大國和強國的義大利就與中國文物修復界建立了很好的聯繫。通過這篇文章能夠看到中意之間文物行業的友誼情深。 「每一位學員我都記得,每一位!我曾經跟他們相處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每一位學員我都很難忘。」
  • 保護敦煌石窟【歷史多圖】
    至此,敦煌莫高窟收歸國有,這是敦煌石窟保護的一個裡程碑,標誌著敦煌石窟劫難的結束。敦煌學也從單純的藏經洞出土文獻研究擴展到對敦煌石窟的研究。這也是我國成立最早的研究敦煌學的專門機構,為全面保護、研究敦煌石窟奠定了基礎。
  • 千年佛像遭"毀容式"修復!網友:坑祖宗啊
    @7封3閉1_DR:這能把古人氣活@遠見南山: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一把黃紫白三色洋牡丹:真是坑祖宗……大寫的心痛!相關資料顯示,安嶽石窟位於四川省安嶽縣,這個縣是目前我國已知的中國古代佛教造像遺址最集中的縣,已發現歷代石窟造像218處(2000年5月普查結果),造像10萬餘尊。
  • 【震驚】千年佛像慘遭刀斬!比肩敦煌石窟的古蹟,為何危在旦夕?
    位於四川東部的安嶽縣是目前中國已知的古代佛教造像遺址最集中的縣,目前已發現歷代石窟造像230處,造像10萬餘尊,其中尤以唐代造像的宏偉和宋代造像的精美著稱於世,在中國石刻藝術史上具有上承敦煌、雲岡、龍門石窟,下啟大足石刻的特殊地位。如何才能保護好這些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遺產?
  • 「敦煌研究院文物科技保護展」亮相上海建博會
    2019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由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主辦,上海建為歷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清源(北京)文化發展中心、德國萊比錫國際展覽有限公司聯合承辦的第三屆國際建築遺產保護與修復博覽會在上海開幕。
  • 河南這個地方,中國三大石窟聚齊了!
    莫高窟、龍門石窟、雲岡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分別於1987年、2000年、2001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此次在洛陽博物館,相距甚遠的三大石窟難得「齊聚一堂」。「今年是龍門石窟申遺成功20周年,中國三大石窟首次聯袂展覽,充分展示了石窟宏大的規模、豐厚的歷史文化、精美的藝術和數十年來的遺產保護歷程、成果。」龍門石窟研究院院長史家珍說。
  • 義大利留學國寶級專業,文物修復專業,據說中國學生還沒人畢業
    關於去義大利留學選擇專業的問題,今天有個同學問到文物修復專業,今天特來分享一篇關於文物修復專業的文章哦。義大利留學專業對於本科生來說,更容易選擇,但是研究生就不是很容易抉擇了。今天不說選擇專業難度的問題了,先來看:文物修復專業。
  • 龍門石窟千年佛像被摸出「包漿」?官方回應
    龍門石窟千年佛像被摸出「包漿」?>遊客爆棚景區有一些千年佛像緊鄰過道雖然有圍欄保護但還是有許多遊客伸手觸摸7日,龍門石窟世界文化遺產園區管理委員會向記者透露,10月2日發現情況後,當地旅遊局向文物保護的責任單位,即龍門石窟研究院匯報了情況,「研究院當天下午採取措施,在可以接觸到的石刻文物處增加安保人員到現場引導遊客,並且製作提示標牌。
  • 一位文物修復師與千手觀音的故事
    當我第一次近距離看見那些不會說話的石菩薩時,我就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這也許就是我和他們的緣分吧;也許是因為個性要強,我絕不容許自己對工作哪怕有一點點的不負責任;也許是每一天都望著懸崖峭壁上那尊尊精美絕倫的菩薩造像歷經千年風雨侵蝕,慈悲雖在、容顏卻改,觸動了一個女人內心深處的柔情,我無可救藥地愛上了這些不會說話的石菩薩,從此也就與文物保護修復結下了不解之緣。
  • 龍門石窟千年佛像被遊客摸出包漿
    國慶大假期間,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景區遊客爆棚。由於一些千年佛像緊鄰過道,許多遊客伸手觸摸,甚至還有小孩鑽進護欄拍照,令不少佛像都被摸出了包漿。據景區工作人員介紹,這嚴重地違反了景區規定;保安人員則表示,佛像本來就在風化,遊客觸摸會加劇損壞。此事在網上引起熱議,不少網友都在批評遊客這種不文明並且損壞文物的行為。
  • 「草原敦煌」阿爾寨石窟煥發新生機
    除塵、灌漿、回貼……在腳手架上,專家們面對壁畫有條不紊地修復,在修復中「打撈」歷史。國慶中秋假期,來自敦煌研究院和西北大學、蘭州大學的十多位專家放棄中秋與家人團聚的機會,放棄國慶休假,堅守在草原深處進行著阿爾寨石窟保護修復工作。
  • 五一不出省免費遊「龍門石窟」,8件海外回歸文物搶眼
    南都記者 馮宙鋒 攝 200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龍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龕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間,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這些詳實描述佛教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 拂去千年塵埃的微笑有多美?龍門石窟考古新成果發布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的千年微笑,感動了眾多國內外遊客,但你見過藏在龍門地下千年的佛像微笑嗎?10月19日,在龍門石窟保護成果發布暨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二十周年學術交流大會上,龍門石窟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史家珍發布了龍門石窟考古新成果,吸引了人們濃厚興趣。其中一些新出土的佛教造像通過圖片亮相時,拂去塵埃重見天日的面容和微笑,穿透千年時光,依舊動人。
  • 天龍山石窟的千年傳奇丨為什麼說在地上文物方面山西拿到了王炸牌?
    這一論文在當時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關注,除了學界的震驚之外還有各路偷盜的不法分子,其中就包括山中商會不懷好意的山中定次郎,此人做古董生意,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在中國幹缺德事,早在1912年,此人就經恭王府管家之手基本將府內珍藏的書畫、玉器等諸多文物一洗而空。
  • 在抖音直播,14萬人一起探險敦煌千年石窟
    敦煌石窟中的雕塑、繪畫藝術為世人帶來莫大的震撼敦煌石窟中記錄下的歷史、文化故事更讓人忍不住想去探究、了解5月18日,世界博物館日這一天敦煌研究院在抖音上進行了一場直播在趙聲良院長的循循引領下十數萬網友對敦煌研究院下屬一院六窟中進行了一場對千年來的文化與歷史的探險
  • 透過甘肅石窟窺見恢弘文化 四集電視紀錄片《中國石窟走廊》在央視科教頻道播出
    該紀錄片旨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千年石窟復活,讓觀眾走進歷史,發現一個洞窟裡的精彩中國,找到中華文化自信的依據與歷史的榮光。「能接到《中國石窟走廊》這部紀錄片是我們的榮幸,甘肅的石窟文化是非常豐富的,在拍攝過程中,我們整個團隊跟著專家學者把省內的石窟整個考察了一遍,對我來說也是對石窟的重新認識,拍攝過程中不斷地感到讚嘆和驚喜,也是補充了學術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