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步兵對戰8萬騎兵,步兵殺傷騎兵萬餘人,李陵是如何做到的

2021-01-08 網易

2020-12-28 09:50:33 來源: 紅玫瑰格格

舉報

  西漢著名將領陳湯曾經說過一句華夏民族非常自信的話: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但很少有人知道,陳湯還說過一句話,這話就是:

  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

  這話的意思是說:五個胡兵(匈奴兵)才抵得上一個漢兵,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胡人(匈奴人)的兵器原始笨重,弓箭不鋒利,現在胡人也學習了漢人的技術,然而以戰鬥力來說的話,3個胡兵才能抵一個漢兵的戰鬥力。

  

  公元前99年,李陵率領5000步兵北出居延(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李陵的主要目的是牽制匈奴人,為當時的貳師將軍李廣利出酒泉攻擊匈奴右賢王做呼應,結果李陵在浚稽山附近遇到了匈奴單于率領的3萬騎兵主力,李陵只有5000人,被匈奴騎兵包圍在浚稽山之間。

  眾所周知,騎兵衝擊步兵,那可是一面倒的屠殺,但是李陵卻率領步軍運用正確的戰術、合理的指揮以及強於匈奴人的武器裝備,打退了匈奴騎兵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匈奴單于3萬騎兵居然拿不下李陵的5000步兵,然後匈奴單于繼續增兵到8萬人,最終靠消耗戰,耗盡了李陵5000漢兵50萬支弓箭,在彈盡糧絕之下,李陵最終失敗被俘虜。

  

  這一戰,李陵雖敗猶榮,這一戰,是經典的步兵打騎兵的正確戰術、合理指揮的演示,那麼李陵是如何以5000步兵血戰8萬騎兵,殺死殺傷一萬多匈奴騎兵的?

  李陵雖然帶領的5000步兵,但是跟隨步兵一起深入匈奴境內的有運輸輜重的戰車,李陵是用戰車結成營寨,然後率領步兵在營外布陣,因為戰車具備一定的防護能力,所以可以作為營寨的防禦設備,營寨之內匈奴人暫時攻擊不到,這裡是李陵的後勤運輸部隊與補給。

  李陵以步兵布陣來抵禦匈奴騎兵的衝擊,兵陣的最前面幾排是手持長兵器和盾牌的步兵,長兵器主要是戟,長度一般有3~5米長,同時有執盾牌的步兵,以保護前排士兵的安排,軍陣的中間是手持弓箭的漢兵弓箭手,最後面是弩箭。

  

  李陵之所以這樣安排,完全是為了抵禦匈奴騎兵的進攻,匈奴騎兵如果衝擊漢軍軍陣,首先得衝破漢兵的中後排的弓箭和弩箭的攻擊,即使衝過了弓箭和弩箭的射程,匈奴騎兵也要面對漢兵長達3~5米的長戟,能衝破這兩道的匈奴騎兵,基本上少之又少,大多數在漢軍的弓箭和弩箭打擊下傷亡,少數能衝到軍陣前的匈奴騎兵也死於漢兵的長戟攻擊。

  李陵所在的位置應該是在山間的峽谷裡,這裡不適合匈奴騎兵的大規模攻擊,這也是李陵依靠地形阻擊匈奴騎兵的指揮,儘管把敵人引入到不利於騎兵作戰的地方,李陵甚至把匈奴人引到樹林中作戰。

  同時李陵手下的漢軍士兵訓練有素,聽從安排,且戰且退,李陵將傷兵按受傷嚴重程度分為三級,受傷最重的士兵坐車,受傷次之的駕車,受傷最輕的作戰,最大程度地利用了士卒的戰鬥力,這同樣是李陵合理的指揮。

  

  3、強於匈奴人的武器裝備

  漢兵的武器裝備明顯強於匈奴人的武器,是李陵能最大程度地殺傷匈奴騎兵最重要的原因,先說弓弩手,漢兵的弓箭能射50~100米左右,弩箭最遠能射150米,匈奴人的弓箭只能射30~50米左右, 匈奴人的射程不如漢兵,所以匈奴騎兵在進攻時,到達了漢軍弓弩射程時,匈奴人卻射不到漢兵,這就是武器裝備的原因,也是匈奴人大量受傷的原因。

  再一個原因就是漢兵的箭頭都是用金屬材料製作而成,漢武帝時期鐵器已經大量使用,漢軍的箭頭基本是鐵器製作而成,殺傷力強,而匈奴人當時還沒有鐵器技術,是以磨尖的骨頭作為箭頭,殺傷力不如漢軍,這同樣是匈奴人大量受傷的另一個原因。

  

  當時騎兵還沒有馬鞍,是用雙腿夾緊馬身來穩定身體的,這樣很容易影響匈奴弓箭手射擊,再加上射程不如漢軍,匈奴騎兵傷亡就比較大,就算是手持彎刀的匈奴騎兵衝鋒,更容易受到漢軍弓弩手的射擊,衝鋒時受到攻擊匈奴騎兵很容易從馬上掉落,一掉落不死也殘廢了,所以匈奴人受傷很多。

  就算有匈奴騎兵衝擊到漢軍軍陣前,能對付3~5長的長戟,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匈奴人當時又沒有長兵器,騎兵用彎刀對付漢軍的長戟,吃虧的是匈奴兵,受傷的也是匈奴兵居多,這就是匈奴兵武器裝備不如漢兵而導致的傷亡,也是六七十年後陳湯所說的:「兵刃樸鈍,弓弩不利」。

  

  所以,這些原因綜合起來,就是5000漢軍能夠殺傷殺死一萬多匈奴騎兵的原因,5000對八萬,比例是1:16,差不多16個匈奴兵要對付一個漢兵,當然是李陵會失敗了,李陵手下的漢兵在射完了所有隨身攜帶的50萬支箭後,沒有兵器再對抗匈奴騎兵了,只有突圍,還是因為漢兵中出了叛徒,才導致李陵投降,最終5000漢軍只有400多人逃回了漢朝,絕大部分漢軍戰死,少數人投降匈奴,這便是最終結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東晉劉裕如何以步兵破南燕騎兵?又如何以2700步兵破北魏3萬騎兵
    劉裕以農耕步兵,滅遊牧騎兵的南燕和後秦,又大勝北魏,他是如何做到的?二、劉裕步兵滅南燕騎兵戰術公元410年,劉裕北伐南燕。南燕主慕容超聽說劉裕來伐卻不以為然,因為他根深蒂固地認為,他的騎兵一出,劉裕就會敗得很慘。
  • 漢朝李陵率領五千步兵對戰八萬匈奴騎兵,為何宋朝步兵不行?
    漢朝步兵的強大和宋朝步兵的孱弱,都是在特定的條件下所產生的片面結論,把兩者強行作橫向比較,顯得有些不公平。從戰果來看,宋朝確實差得多漢朝時,李陵曾經率領步兵五千人與數萬匈奴騎兵對抗許久。與漢朝的強大有所不同,宋朝的徵戰幾乎都是「多數人的慘敗」。從實際情況出發,不得不承認宋朝軍隊數量遠超漢朝,但是對外作戰時,其勝利頻率根本無法與之媲美。最明顯的一點是,宋朝的步兵在對上騎兵之時幾乎沒有反抗之力。
  • 李陵的五千步卒就能和數萬匈奴騎兵對抗許久,為何宋步兵做不到?
    這是用李陵的一場戰鬥,把大宋朝的步兵都秒殺了,之所以有這樣的問題,是因為大宋朝給人的整體形象就是挨揍,無論是大遼,金,還是後來的蒙古,都把宋朝揍得鼻青臉腫,其實這是有原因的。宋軍不能打,毛病出在皇帝身上,宋高宗重用嶽飛的時候,嶽飛用步兵大破金兀朮的鐵浮屠,拐子馬,這就是用步兵打敗騎兵的。而且這時候金兀朮的騎兵的戰鬥力,遠不是漢朝時匈奴騎兵可比的。漢朝時,匈奴還是部落,不像金,遼,蒙古是一個強大的王國,匈奴組織能力,紀律性是比較差的,李陵率領的部隊則是非常強悍的,《漢書》裡記載李陵麾下皆為「荊楚勇士奇才劍客,力扼虎,射命中。」
  • 古代遊牧騎兵最畏懼的三個步兵陣法:2000步兵就可以絞殺數萬鐵騎
    遊牧民族從小精於騎射,其兵種都是清一色的騎兵,由於騎兵具有快速的機動能力和強悍的衝擊力,所以中原步兵在騎兵面前一直居於劣勢,經常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漢朝初年,漢高祖親率32萬大軍徵討匈奴,結果中途漢軍步兵被匈奴騎兵分割包圍,首尾不能相顧,劉邦也被圍困在白登,差點喪命異域。宋朝時期,面對數萬金兵鐵騎,人數是敵人幾倍的宋軍也只能蝸居與城內,據城反擊,不敢與騎兵進行野戰。
  • 陌刀-唐朝步兵幹騎兵的秘密武器
    受過良好訓練的步兵也不會被騎兵攻擊時排山倒海的氣勢和聲響嚇到。衝刺的騎兵如果不及時收手,就會連人帶馬死於槍林之下。長槍步兵的防守方式固然有效,卻也非常被動,不便於移動,通常也不敢進攻。唐朝的軍隊則採用了一種更具進攻性的戰術體系。這套體系的關鍵武器就是陌刀。隋末唐初,突厥人已是中亞草原霸主,突厥騎兵「來如激矢,去如絕弦「,驍勇善戰,極難對付。
  • 為什麼古代步兵很怕騎兵?騎兵優勢明顯,但成本也高
    騎兵對步兵也可以做到騷擾遲滯,為了抵抗騎兵可能的攻擊,步兵只好一直保持緊張的備戰狀態,時間長了身體心理都會承受巨大的壓力,戰鬥力直線下降,一旦露出破綻,騎兵就能迅速對其發動攻擊。 對步兵來說,更是無法做到對敵方騎兵部隊動向的有效偵查。
  • 騎兵明顯優於步兵,為什麼在宋朝的時候步兵能打敗騎兵?起作用了
    ,所以,歷史上,僅有的幾次那個騎」「步制的影子,人們的好奇心倒是容易其實,野戰的水平開始研究這個問題,如果步兵,騎兵是不可能的接受步兵也是很好的裝備,但機動力量,絕對優勢的騎兵,基本上從一開始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導權所以,用觸及歷史的那個「車陣」啦,「步兵法蘭克斯」等方法,一定程度的消耗,敵人的騎兵,但是,為了完全壓制騎兵,不容易而且,即使真的能抗衡,敵人,如果敵軍突然騎馬逃跑
  • 古代騎兵真的比步兵強嗎?
    事實上,不是步兵打不過騎兵,而是跑不過騎兵。騎兵機動性強,弓箭加彎刀,即使遇到全副武裝的重裝步兵也能放風箏放死對方,歐洲的重裝步兵就是被蒙古騎兵放風箏輕鬆放死的。即使騎兵打輸了也不怕,大不了撒丫子跑路,反正步兵也追不上。
  • 騎兵是古代的坦克,步兵是戰場上的皇后,皇后同樣可以克制坦克
    騎兵崛起後,似乎主宰了戰場,步兵成了魚腩,任憑騎兵欺負。其實不然,在中國古代,步兵用的好,至少可以立於不敗之地。甚至可以反敗為勝,擊敗騎兵。如果說騎兵是古代的坦克,步兵則是戰場上的皇后。皇后同樣可以克制住坦克。
  • 古代騎兵到底有多強?為何嶽飛能用步兵大破兀朮的騎兵?
    騎兵慣用的戰術便是騷擾,以己之長攻彼之短,簡單的繞側和繞背就讓方陣步兵疲於奔命,而騎兵在負傷的情況下還能直接拍馬逃跑,而步兵方陣負傷基本就是被自己人踩死了。選擇戰鬥與否在於自己,可能被擊敗但不會被殲滅,長時間的騷擾步兵,定時打得其心裡發慌。騎兵還可以襲糧。
  • 帕提亞步兵:騎兵光芒掩蓋下的生力軍
    公元前129年,帕提亞國王弗拉特二世將此前被俘的塞琉古士兵編入己方軍隊,去抵擋入侵的塞種人。結果,帕提亞軍隊在戰場受到塞人和臨陣倒戈的希臘人的夾擊。弗拉特二世也因此喪命。經歷上述慘痛的嘗試之後,繼承王位的米特拉達梯二世放棄了建設希臘式步兵的想法。他的軍事改革轉而回歸遊牧傳統,大力發展騎兵。
  • (補)蒙古騎兵
    可是李陵不知道。他是真的帶了他的「荊楚水軍」,一路向北。連續走了八百裡,最後到達了浚稽山。在浚稽山,他真的遭遇了「匈奴大軍」。 二支匈奴騎兵,共計三萬人。盯上了這隻3000人的小型步兵。宛如柔弱的羔羊。那怎麼辦,紅燒還是涼拌。答案當然是烤串。
  • 中國古代一直是北方騎兵克制步兵,朱棣為何能用步兵戰勝蒙古騎兵
    步兵,是歷史最悠久,也是最常見的兵種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對軍隊進行了改造和完善,當時的步兵就已經有了「輕裝」和「重裝」之分,兵器更是多種多樣,如戈、矛、鉞、殳、鈹等。騎兵,則是冷兵器時代最強勁的戰鬥力。
  • 秦軍步兵用盾牌長矛就能完虐騎兵,為何宋明的步兵只能挨打?
    秦軍擺完陣型後,說句實話,哪怕在戰國時代的騎兵戰術不發達,也只有傻子才會讓騎兵直接衝上去硬剛。步兵打騎兵,沒有其他條件,諸如地形、天氣、己方騎兵的配合,很難打出所謂」完勝「的戰績。主要因為兩條腿追不上四條腿,騎兵打不過可以跑啊。所以,步兵打騎兵只能被動應戰,不能主動出擊,否則漢文、景二帝也不用費盡心思養馬了。
  • 冷兵器時代步兵如何虐騎兵?你不是跑得快嗎,把後路斷了往哪兒跑
    編者按:冷兵器時代,步兵如何可以對抗騎兵?這是一個網絡上經久不衰的討論話題。雖然網上總結了各種「以步制騎」的方法,也有很多人總結了「以步制騎」的戰例,但縱觀歷史,「以步制騎」依然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呢?
  • 古代打仗,步兵戰勝騎兵有多難?「卻月陣」是怎麼大敗騎兵的?
    無論是步兵還是騎兵,都是戰爭史上不可磨滅的一部分,每當談起戰爭發展歷程,步兵與騎兵之間的比較一直都有,在那個時代,武器裝備沒有這樣先進,都是以冷兵器為主,步兵作為戰爭主體,很多人都認為可以做到「以步制騎」,實際上騎兵機動性強,野戰能力出色,往往能佔據戰場主動權。
  • 被誤解的「扎馬步」:不是步兵的必要武藝,反而是騎兵的基本功
    一般來說,多數人都認為「馬步」來源於古代軍事訓練,是一種兼顧訓練和實戰的步法。但這種步法,到底起源於步兵?還是起源於騎兵?觀點卻出現了嚴重分歧。步兵在戰場上「扎馬步」能對抗騎兵嗎?但是攻擊目標是與自己相同的步兵,絕非是去「抵抗騎兵」。這是因為,當騎兵發起衝擊時,如果步兵採用「馬步」姿勢側身站立(正面站立絕不可能),手中長槍只能懸空橫刺,遭馬匹撞擊後會被巨大的衝擊力撞到。所以,步兵結陣用長槍抵禦騎兵,大多採用「弓步」姿勢正面站立或側立,長槍一端支撐於地面,這樣才能藉助地面反作用力,「以靜制動」用槍頭殺傷衝過來的騎兵。
  • 靠一種兵器,唐朝步兵打敗了騎兵,瑞士人也成為了歐洲「兵王」
    另一個優勢是騎兵衝擊力強,面對步兵方陣,騎兵一旦發起集群衝鋒,千萬匹戰馬以雷霆萬鈞之勢捲地而來,僅憑戰馬的衝擊力和鐵蹄的踐踏,就能讓步兵方陣土崩瓦解。而中原王朝由於地域所限,恰恰缺乏戰馬,難以組建強大騎兵,各個朝代絕大多數時候只能以步兵上陣為主流作戰模式,面對遊牧部族的騎兵,步兵們很難佔到便宜,很難打得過騎兵。但這種情況到了唐朝卻有了根本性改觀。
  • 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李陵投降匈奴,全家被殺終不舉兵攻漢
    眾所周知的司馬遷受到宮刑,此事就是源於司馬遷對李陵投降之事的判斷。先不說李陵如何降的匈奴,單單說,他投降匈奴之後,漢武帝震怒,問司馬遷的意見。這一場艱難的戰役,李陵用五千步兵苦戰10萬騎兵,最後殺傷匈奴萬餘人,最終也是因為沒有兵器箭矢而敗,所以說敗的並不難看。李陵投降後,緊接著就發生了文章開篇發生的事,李陵的家人最開始還是安全無憂的,但是因為後期的誤傳,李陵的家人一夜盡失,李陵氣得無法,將李緒殺死。
  • 古代騎兵威力巨大,為什麼嶽飛能用步兵破掉鐵浮圖?
    與冷兵器時代的主力步兵相比,騎兵的優勢十分明顯。 騎兵行動敏捷,來去如風,具有強大的機動性,能夠充分運用在攻擊、襲擊、擾亂、圍攻、斷後等戰術上。不僅如此,騎兵在對步兵進行分割、夾擊時,廝殺聲和戰馬的鳴叫聲纏繞在一起,會給步兵形成極大的心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