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牌13型自行車在選型設計時不僅參照對比了目前國際上名牌自行車,還結合我國民族特點,具有民族風格,外觀美觀大方,體現了車輛本身自重輕、騎行輕快舒適和強度牢的特點。」
「永久牌51型自行車問世於上世紀60年代初,專門考慮到農民兄弟的需要進行技術攻關,載重量達到170公斤,被稱為『不吃草的小毛驢』。之後,全國郵政系統也把它作為郵遞員以車代步傳遞信件的專用車。」
由老永久員工自己採寫、自行編輯的《永久故事》近日在上海書城「上海故事」讀書會舉行首發式。和新書一起來到現場的,還有永久13型自行車、51型載重車、亞運會賽車及新品種車,收藏家收藏的各時期永久自行車頭牌商標、自行車購車券等珍貴物件。
自行車對於一代國人而言,有著特殊的意義。上世紀八十年代,誰擁有一部永久牌13型自行車,相當於現在擁有一輛高檔轎車,相當「扎臺型」。「三大件」、一票難求、二八大槓……這些標籤和自行車一起,見證著百姓生活水平的巨大提升。
上海自行車廠的前身是1940年日商創辦的昌和製作所。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同年8月,誕生了「永久牌自行車」,翻開了中國自行車工業史的嶄新一頁。很長一段時間裡,永久牌成為對外介紹上海的一張名片,特別是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永久自行車還成為上海市政府向各省市調劑緊俏短缺物資如煤炭(保證城市發電)、農產品等的緊俏商品。
永久牌自行車的歷史是新中國第一代產業工人與共和國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也是一部不斷在行業技術領域裡開創先河的歷史。《永久故事》第一篇章《行業之巔》揭秘了不少鮮為人知的趣事舊聞,如永久13型自行車當年獲國家輕工業最高獎項時,全廠職工敲鑼打鼓夾道歡迎技術科長捧獎而歸,卻不知評獎的曲折過程;又如兩粒藥片換來一個國家科研獎、研製可控氣氛熱處理自動爐、自行車行業首臺高頻焊管機的誕生、30型電動自行車的研發、以紙代木的自行車包裝改革等,再現了永久人在材料革命、工藝革新、技術改造、科技攻關過程中敢為人先的工匠精神。第五篇章《歲月留痕》中,無論是A肝爆發時廠醫務人員奮戰疫情、參與浦東開發籌建助動車廠、援建古巴自行車廠、進行輛車工資包幹改革等大事件,還是因為缺了一張永久13型自行車票拍不成結婚照等小故事,讀來都有濃厚的時代氣息,令人感慨萬千。
《永久故事》有35位執筆者,他們都非專業作家,且年齡有一半在70歲以上,但作為某一階段永久創業發展改革歷史時期的親歷者,他們以自己熟悉了解的人物和經歷為切入口,將火紅年代裡各具特色的片段描繪得生動有趣、富有可讀性。
「我們編輯出版《永久故事》的初衷是寫給永久人看的。隨著故事創作不斷積累,我們發現,越來越多年輕讀者也來公眾號裡閱讀永久故事,撰寫有關永久的新故事。」作為《永久故事》的發起者,原上海自行車廠第13任廠長章和軾說,「如今,圖書出版發行了,我們更希望永久故事能成為上海故事的一部分,推向全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