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時,詩人韋莊在贈給日本僧人敬龍的詩中寫道:「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東更東。」如今,日本早已不在渺茫之中,而是成為人們熱衷的旅遊勝地。美食、動漫、溫泉、奈良的鹿、北海道的雪,招引著一批批旅人向東而行。但以上這些都不是吸引郭爽前往日本的緣由,她想要去看的是日本的文學、藝術以及背後所蘊含的文化。
「水手清單」今日繼續更新,我們一起閱讀作家郭爽的日本長崎清單。與此同時,我們重溫劉子超、柏琳的「水手清單」,方便讀者點擊相關專輯閱讀。
世界仍然寬闊,我們正在走出疫情的陰霾。
《走出孤島:水手計劃特輯(單讀 24)》
吳琦 主編
上海文藝出版社 出版
(點擊封面購買此書)
當下,我們或許在更深地思考旅途的意義:帶著好奇心與想像力出發,在世界盡頭觀看人生與風景,以書寫萃取、固定獨特的體驗。去日本長崎之前和之後,以下這些作品帶著我經歷了一次次精神漫遊。這份清單裡,有我去長崎的原動力——遠藤周作的作品,也有長崎出生的作家吉田修一、石黑一雄的作品,還有更多讓我理解和體會這個陌生的地方、思考人的生存方式與心靈秘密的作品,比如原民喜的小說、奈良原一高的攝影作品等。九州自古是日本對外的門戶,無論是北端的福岡,還是南端的鹿兒島,或者華洋和文明雜糅的長崎。它們是地理上的坐標,但由它們而生、歷代巨匠創作出來的作品,則是一條條林中小徑,可引領意念和想像抵達豐饒之海。The Final Martyrs(英譯短篇小說集)《沉默》
[日]遠藤周作 著
林永福 譯
新經典文化丨南海出版社 出版
《沉默》、《白種人》、《砂城》是遠藤周作的三部長篇小說。《沉默》是一本讓人無法遺忘的小說,無論處於人生哪個階段,這本小說都會帶給人衝擊和力量。關於遠藤周作寫作主題和材料上的特殊,川端康成的說法令我印象深刻。在第 33 屆芥川獎評選上,川端康成作為評審之一將票投給遠藤周作的短篇小說《白種人》時說,「與其說是多少感到猶豫和疑問,倒不如說我缺乏自信。因為他是以外國為舞臺寫外國人的。但如果擺脫了這種批評圖式,似乎沒有理由拒絕這位有力量的作家。」中年以後,遠藤周作成為國民作家,同時寫嚴肅作品與通俗小說,還化身「狐狸庵山人」大談美食、愛情。《砂城》是他的通俗系作品,講愛情故事,淺近易讀,但讀完卻讓人縈懷。The Final Martyrs 是遠藤周作七個短篇小說的英譯選集,其中部分篇目尚未被譯介為中文,展示了遠藤不同時期的風格。晚期風格中,對虛構的反思、對日本私小說傳統的承接與創造讓人多有啟發。《夏之花》
[日]原民喜 著
陳黎恂 譯
新雨出版社 出版
原民喜、弗朗索瓦·莫裡亞克都是遠藤周作的文學引路人。原民喜是自殺早逝的天才作家,在長篇小說《夏之花》裡他寫下經歷廣島原子彈爆炸的經歷,震撼人心。而對於理解長崎這座同樣遭受了原子彈爆炸的城市也多有啟發。《和爸爸在一起》
[日]井上廈 著
李錦琦、張立波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雅各布·德佐特的千秋》
[英]大衛·米切爾 著
唐江 譯
上海文藝出版社
大衛·米切爾在日本居住過多年,他的多部小說均涉及東亞(日本)場景,對東亞的古老神秘與未來感的描述令人心折。這本長篇小說以 1799 年長崎灣的出島為故事舞臺。長崎出島是日本當時唯一的一座貿易港埠,荷蘭人被日本政府劃定出島為居留範圍,與長崎一橋之隔。日本設置這座島的用意,正是為了不讓西方人踏足本土。這本小說沒有《雲圖》那麼炫目,但仍是西方作者書寫東方故事的典型之作。《橫道世之介》
[日]吉田修一 著
林雅惠 譯
世紀文景丨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
橫道世之介這個出生於海濱小城長崎的男孩要上東京了。吉田修一以新生代的活力書寫不同於夏目漱石《三四郎》外省青年進京城的故事。輕鬆,愉快,易讀。《遠山淡影》
[英]石黑一雄 著
張曉意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
《浮世畫家》
[英]石黑一雄 著
馬愛農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
個人不是很喜歡石黑一雄,但這位出生於長崎、後移民英國並獲得世界性聲譽的作家,仍是從文學作品了解長崎的一個選擇。日本現代以來的藝術創作豐沛而迷人,使用不同材質的藝術家讓人眼前一亮,從各種意義上佐證日本東亞現代化進程前哨的意義。出生於九州福岡縣,曾與東松照明、細江英公等人組成 VIVO,主張「主觀的紀實攝影」,為日本戰後最具代表性攝影家之一。他在長崎的軍艦島拍攝的作品令其聲名大振,而軍艦島日後成為無數藝術家的靈感來源,比如《進擊的巨人》電影版外景就是在軍艦島拍攝的。「大正浪漫的代名詞」,其作品影響深遠,擁躉甚眾。其《長崎十二景》、《黑船屋》等均讓人過目不忘。以畫筆記錄下長崎四時風貌、城市風情的畫家。旅歐的經歷讓他在畫作中融合了南畫、日本畫和油畫的特點,訴諸精煉的色調表達。我們邀請你——關注世界、懷抱理想、敢於實踐的青年創作者了解 2020 水手計劃詳情及報名方式,請點擊下方文章連結:北京單向街公益基金會於二〇一六年正式成立。其理想是深入推廣閱讀文化、扶持文學、藝術領域的優秀創作者,資助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倡導不流於消費時代的精神價值;單向街公益基金會籌集和管理各界人士捐贈的善款,搭建一個透明、有公信力並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平臺,以實現話語世界最優秀的文化公益基金會為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