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他一生為統一國家、振興民族乃至振興亞洲東奔西走。從1895年廣州起義到1925年去世,孫中山30年革命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日本度過的,與眾多日本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留下無數佳話。
昨天我們的公眾號介紹了宮崎滔天的孫女宮崎蕗苳、梅屋莊吉的曾外孫女小坂文乃等孫中山摯友的後人對祖輩間友誼的回憶。今天我們將目光聚焦在孫中山造訪次數最多的日本城市——長崎上。尋找這座城市裡與孫中山有關的回憶,遙想當年往事。
我們謹以這兩篇經緯交織的文章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者孫中山先生。
孫中山曾經9次來到長崎。1897年11月,他第一次踏上這座與他結緣甚深的城市,在宮崎滔天的引薦下,拜訪了當時長崎的煤炭大王渡邊元。
不同於現在對煤炭行業高汙染高排放的印象,在19、20世紀時,煤炭是非常重要的資源。擁有豐富優良煤炭資源的長崎,早在1868年明治維新前就引入了近代開採方式,修建了日本的首個豎坑,煤炭產業十分發達。而這又支持了其他工業的發展,日本最早的西式工廠「長崎制鐵所」和「三菱造船所」都出現在長崎。長崎成為日本追求近代化的前沿陣地,雲集了那個時代最先進技術。
長崎最早開始引進海外先進技術,在日本的近代化歷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長崎港外的高島擁有優質煤炭資源,煤礦採用現代挖掘技術,獲得巨大成功,並影響了日本國內其他煤礦,成為支撐日本近代化不容忽視的動力。
對於孫中山和渡邊元的會面,只有友人宮崎滔天在《亡友錄・渡邊元君》中寫下的寥寥幾行「明治三十年左右,我向他(渡邊元)介紹了孫文、陳白。他帶著我們逛了長崎。」後人只能從有限的記錄中猜想兩人都談了些什麼,第一次來到長崎的孫中山在渡邊元的介紹下都去了哪些地方。但結合上文所介紹的長崎近代工業發展繁盛的景象,不難想像這第一次的長崎之行給當時剛過而立之年的孫中山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1913年孫中山以全國鐵路督辦身份第七次到訪長崎時,特意前往了三菱造船所。曾經庇護過孫中山夫婦、參加過護法戰爭、武漢保衛戰等戰鬥的名艦「中山艦」,那時剛剛由三菱造船所建造完成不久,開抵上海吳淞。談及孫中山的那次造訪,三菱造船所資料館館長橫川清曾經分析過:「我想他之所以來到這裡,是為了引進先進技術為中國所用。」
中山艦是三菱造船所當時建造的第一艘外國軍艦。1913年,在長崎建成下水。1938年10月,在武漢保衛戰中被日軍擊沉。
1922年第二次護法戰爭期間,軍閥作亂,孫中山、宋慶齡曾暫避在中山艦。
孫中山1913年對長崎的訪問,還得到了華僑們的熱情歡迎。當時的華僑領袖陳世望組織當地華僑在福建會館設宴歡迎,並在門口臺階處拍下了一張珍貴的合影。
1913年3月22日華僑設午宴在福建會堂歡迎孫中山訪問長崎。各家門前懸掛五色旗,沿途裝飾彩燈、小旗,盛況非常。
陳世望是20世紀前半期活躍在亞洲的著名國際貿易商號「泰益號」的建立者。當時「泰益號」的貿易網絡,北起海參崴,南至新加坡,涵蓋了東亞33個港口。
很多長崎華僑都是做貿易出身的,其中最早可以追溯至16世紀,清朝日本之間鼎盛的銅礦貿易。他們散居在長崎各地,經營著店鋪、飯館,大正時代(1912—1926年)時,華僑人數大約有千人左右。
雖然身在異鄉,華僑們卻一直牽掛著祖國。史料記載,辛亥革命爆發後,位於長崎的福建、三江以及廣東三大會館立即為革命捐款4000日元(相當於現在的500萬日元)送往上海。為支持革命,長崎醫專等日本各地醫校留學的學生也組成紅十字隊前去上海。陳世望的孫子陳東華回憶說:「包括爺爺在內的日本華僑,都很支持孫中山及其領導的革命事業。」
對於孫中山來說,表現活躍的長崎華僑,也是他重視長崎的原因之一吧。
1911年12月10日,長崎華僑走上街頭慶祝南京光復和革命勝利。遊行的人群中有不少是長崎市民。為什麼一場發生在中國的革命,能如此牽動長崎人的心?
1924年11月23日,孫中山病逝前最後一次訪問長崎,接受了《東洋日出新聞》的採訪,呼籲日本脫離歐美的霸道政治,走東方的王道政治。他說:「日本本該為亞洲民族盡力的,但卻沒有盡到它的使命。現在是日本離開列強愚蠢行徑的好機會,日本應立足亞洲制定政策共抗歐美。這才是大亞洲主義。」這也是孫中山著名的演講《大亞洲主義》的原型。為什麼孫中山會選擇在長崎講述他的理念?
長崎縣知事中村法道認為這是因為百年之前,長崎人被孫中山的思想打動,超越了彼此的國界。
在流亡日本時,孫中山交往的日本人很多,其中有暗藏心機想要利用他實現對華政策的政客,也有共鳴於孫中山政治思想,一心支持他救國救民族的鐵哥們。長崎人梅屋莊吉就是孫中山最堅定的支持者。兩人1895年相識於香港,由於共同的「振興亞洲」理想而一見如故。
「關於中日結好、亞洲振興乃至人類的平等之理想,我等英雄所見略同。特別是先生以為實現此理想,須先進行中國革命。如此膽識和熱忱令我感動。短暫會晤,已盟誓將來。」梅屋莊吉與孫中山約定為他的革命事業提供經濟支持。「君舉兵,我以財政相助。」那一年梅屋莊吉27歲,這句承諾他堅持了30年。
梅屋莊吉1868年生於長崎,自青年時與孫中山結下友情後,一生從物質、精神兩方面給予了孫中山莫大的支持。1934年,他為遏制日本軍部的企圖,準備與時任首相的廣田弘毅會談,在赴會途中猝死,享年66歲。
很多人曾經問過梅屋莊吉的曾孫女小坂文乃女士,為什麼她的曾祖父會為鄰國耗儘自己莫大的家產。她回答道:「我想梅屋當時並沒有認為自己是在幫助鄰國,他覺得幫助自己兄弟一樣的國家,扶助兄弟是理所當然的。他會這麼想大概因為他是一個典型的長崎人。長崎人有一種接受各種不同文化、新信息,並與之共存的天性。他們願意去嘗試新鮮事物,開創新事業。」
也許就是長崎人這股特有的開放心態、廣闊視野,讓他們理解、支持了孫中山的理想。
孫中山與一直以來支持他的長崎志士合影
長崎縣自古以來與中國交流密切,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長崎縣更是積極與中國開展交流,構建了友好關係。為了更深地發掘自身新魅力,長崎縣聚焦與中國的交流史,舉辦了「連接亞洲的長崎之路—增進日中友好的人們」的研討會。講述鄭成功、隱元禪師、孫中山那些連接起中國和長崎的人們。
孫中山在長崎留下的足跡
長崎華僑集會場所。1913年3月,孫中山在此參加華僑舉辦的歡迎午餐會。
三菱造船所的迎賓館。匾額上的「佔勝閣」3字,為孫中山1913年來日考察三菱造船所時親手所題。
舊香港上海銀行長崎分行。館內展覽有梅屋莊吉生前使用的物品、中國革命志士的書法以及華僑商號的資料。
圖片出自網絡
掃一掃,關注人民中國
▼
微信ID:peoples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