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的訓政思想

2021-02-06 歷史教育家

孫中山的訓政思想

 

孫中山先生的理想是根據西方的三權分立原則在中國提出五權憲法來促進中國民主化進程。對於五權憲法的實施,孫中山提出了革命建國三期論,即三序方略。早在1906年孫中山《中國同盟會革命方略》中就曾將革命劃分為「軍法之治」、「約法之治」、「憲法之治」三個階段.1914年制定《中華革命黨總章》時,孫中山又將三階段正式更名為軍政、訓政、憲政三個時期。1924年在國民黨一大通過的《國民政府建國大綱》中,孫中山對三期作了更為詳細的解釋和闡述,進一步明確了各個不同時期的任務和目標。概括地說就是,「軍政時期,又稱破壞時期,掃除國內障礙,促進國家統一;訓政時期,又稱過渡時期,督率國民建設地方自治;憲政時期,又稱建設完成時期,根據『權能區分』原則,進行民主憲政建設。」[1] 他說:「中國奴制已進行了數千年之久,所以民國雖然有了9年,一般人民還不曉得自己去站那主人的地位。我們現在沒有別法,只好用些強迫的手段,迫著他來做主人,教他練習練習,這就是我用『訓政』的意思」[2](P.401)      

          

對於訓政的必要性孫中山認為說:「我中國人民久處於專制之下,奴性正深,牢不可破,不有一度之訓政時期以洗除其舊染之汙,奚能享受民國主人之權利?」「此訓政之時期,所以為專制入共和之過渡所必要也」[3](P.210一211)。並說「夫以中國數千年專制,退化而被徵服亡國之民族,一旦革命光復,而欲成立一共和憲治之國家,舍訓政一道,斷無由速達也」[4](P.172),孫中山認為:「中國人民知識程度之不足,固無可隱諱者也,且加以數千年專制之毒,深中乎人心,誠有比於美國之黑奴及外來人民知識尤為低下也」[5](P.155)。故「不經訓政時代,則大多數之人民久經束縛,雖驟被解放,初不燎知其活動之方式,非墨守其放棄責任之故習,即為人利用陷於反革命而不自知」[6](P.102)。在他看來,如果由軍政時期一墩而至憲政時期,則會產生三大流蔽:「第一為民治不能實現,第二為假民治之名,行專制之實,第三則並民治之名而去之也」[7](P.67)。所以.孫中山說:「這個訓政時期,是革命時期中必不可省略的過程,革命成否,全於此時期卜之」[8](P.223)

 

 

    孫中山認為訓政的目標是「今吾黨之方略,定以軍政3年,訓政6年」[9](P.156),認為「所謂訓政者,即訓練清朝之遺民,而成為民國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權也。」[10](P.189)。6年訓政須完成如下任務:第一,以縣為單位實行自治,先從地方移官民治,打破專制舊習,從而自下而上由地方而中央實現民主政治;第二,給予人民以政治的訓練,提高人民的政治意識和政治能力;第三,掃除官僚、武人和政客等舊勢力,為建設民主掃清障礙;第四,進行一系列經濟、文化和社會等建設,為實現民主創造條件[11](P.16)

    不可否認孫中山人民主權說有低估人民民主能力的缺陷,但是孫中山的「訓政」始終遵循著「主權在民」這一重要原則,「主權在民」也正是孫中山訓政思想的核心所在。民權主義的主要內容就是指出「國民是國家的主人」,就是建立共和民國,使人民享有人身、居住、遷徙、通信、言論、集會、結社、請願、財產、信仰等項自由,還有選舉、被選舉、考試、訴訟等民主權利[12]。早在1912年由他主持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就明文規定:「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13](P.220)。後來,孫中山又多次重申這一重要原則。如在討論《中華革命黨總章》時,他強調指出:「我們建立民國,主權在民,這四萬萬人民就是我們的皇帝」[14](P.223)。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孫中山在大會宣言中,又重申了他的民權主義思想。《宣言》說:「近世各國所謂民權制度,往往為資產階級所專有,適成為壓迫平民之工具」而國民黨之民權主義,於間接民權之外,復行直接民權,即為國民者不但有選舉權,且兼有創製、複決、罷官諸權也。民權運動之方式,規定於憲法,以孫中山先生所創立之五權分立為原則,即立法、司法、行政、考試、監察分立是也[15] (P.120)。由以上論述我們可以看出,儘管孫中山的訓政思想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不足,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孫中山訓政思想的本質核心是人民主權,是進步的。

   

 

 

參考文獻:

        [1][10]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5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謝曉鵬.孫中山的訓政思想述評[J].江西社會科學,2000(3)。

         [3]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6卷[C]:建國方略.中華書局,1986。                  

         [4]孫中山.孫中山選集[c].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81 。

         [5]孫中山.孫中山選集:上[M].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1956.11。

         [6]孫中山全集:第11卷[M] .北京:中華書局,1981 。

         [7]孫中山全集:第7卷[M] .北京:中華書局,1986。

         [8][41]陳旭麓,郝盛潮.孫中山集外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223。

         [9]孫中山.孫中山選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1]王兆剛.國民黨訓政體制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16。

         [12][15]孫中山全集:第2卷[M].中華書局,1982.

         [13]孫中山全集:第9卷[M] .北京:中華書局,1986。

         [14]陳旭麓,郝盛潮.孫中山集外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223。

 

 

 

 

 

相關焦點

  • 訓政:關於孫中山所設想的國民黨訓政思想和訓政體制
    根據孫中山所著《中華民國建國大綱》,中國建國分三個階段:軍政、訓政和憲政,其中訓政即第二個階段。 在《建國大綱》第七條中,孫中山提出:「凡一省完全底定之日,則為訓政開始之時,而軍政停止之日」。在國家統一完成(即中國國民革命成功結束)後,軍政階段即隨之結束,訓政開始。
  • 老佛爺訓政
    可在李蓮英看來,帶來「光緒」的還有另一條光源,那源頭,並非來自理學,而是來自佛教,也沒有應在皇帝頭上,而應在佛爺頭上,慈禧向兒皇帝下手,將「佛爺」拿走了。 子曰「唯器與名不可以借人」,這是從王權而言。從慈禧那一面來說,她要訓政,也要有「器」與「名」可依據。慈禧的「器」可不是朝廷,而是大清朝之本體,滿人的廟堂;慈禧的「名」,更不是皇帝,而是皇帝之別名,人稱的「老佛爺」。
  • 「孫中山民本思想」學術研討會在滬召開
    張昊 攝 中共上海市委統戰部原副部長嚴軍表示,上海中山學社在高小玫社長帶領下,充分發揮學術優勢和統戰功能,加強孫中山思想及中國近代歷史研究,各項工作有聲有色,學社聲譽不斷增強,影響日益擴大;學社以孫中山思想和精神為紐帶,凝聚兩岸乃至全球華人的共識,為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作出了重要貢獻。
  • 孫中山民本思想的內涵:改善民生與實業救國
    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的民本革命理論對中國民主建設的重大歷史價值,2020年11月29日,「不忘初心:孫中山民本思想」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市委統戰部召開,本次研討會由中共上海市委統戰部事業管理中心和上海中山學社聯合舉辦,來自上海和全國各地三十餘位孫中山研究專家與會並參加研討。
  • 孫中山「平均地權」思想的影響
    不僅如此,自孫中山先生逝世後,不少人繼承和發揚他的《平均地權》思想,推動土地改革運動,企圖解決中國農民問題。它在近半個多世紀來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站在中山先生左翼的共產黨人,繼承和發展了中山先生晚期的思想,將他的土地革命的民主主義思想,同社會主義革命的共產主義思想結合起來,抗戰時期推行過減租減息運動;解放後,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終於廢除了幾千年來的封建土地關係,引導全體農民步入了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為印度支那各國(如越南,寮國、柬埔寨等)的土地改革運動提供了典範。
  • 廣東社科院原院長:孫中山的建設思想和目標今天基本都實現了
    近百年來,圍繞孫中山開展的學術研究在全國各地由「冷」轉「熱」,國內遍布數十個大大小小的孫中山研究會,廣東更是其中的重鎮。近日,記者採訪了曾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院長,廣東孫中山研究會會長的孫中山研究著名學者張磊,60年的研究歷程中,他撰寫專著及編纂文集等約50部,包括《孫中山思想研究》《孫中山傳》《孫中山論》《孫文學說:構建中國的理論先導》等多部著作。
  • 孫中山研究論文2020
    在辛亥革命前、民國建立後最初幾年和五四後這三個階段,孫中山的普及教育思想一直在演進,後一階段均是對前一階段普及教育思想的豐富和發展。從中看出,隨著國內外形勢的逐漸變化,孫中山普及教育思想中的空想成分不斷減少,而合理因素與可行性成分則日益增加。孫中山晚年之所以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並非偶然,孫中山普及教育思想不斷地演進這一因素在其中也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 誰才是孫中山真正的接班人?
    而且,孫中山只當了短短四個月「臨時」大總統,胡漢民也只當了四個月總統府秘書長。儘管被孫中山倚為左膀右臂,但在此後幾個重要的歷史轉折關頭, 胡漢民與孫中山的立場屢屢南轅北轍。 例如1913年3月,「宋教仁案」爆發,孫中山倡議起兵討袁。胡漢民時任廣東都督,掌管富庶的廣東省,是國民黨人中少有的地方實權派。
  • 陳炯明炮轟孫中山的總統府,孫中山為何安然無恙
    陳炯明最初的主張和孫中山一樣,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用暴力推翻袁世凱。 孫中山的護法運動等,陳炯明皆不遺餘力的支持。 當孫中山屢戰屢敗時,陳炯明的思想也發生了轉變,開始主張聯省自治。何為聯省自治?
  • 孫中山在美國
    諾克斯認為孫中山是「欲推翻現存政府的領袖,不願與之接觸」,也拒絕接見孫中山的軍事顧問荷馬李(HomerLea)。並且,當1911年11月孫中山在倫敦謀求西方援助時,諾克斯還曾指示美國駐倫敦的金融機構,不要向孫中山提供貸款。失望之下,考慮一番之後,孫中山決定立即歸國。1911年12月25日9點45分,「地灣夏號」郵輪緩緩靠岸。在黃興、宋教仁和陳其美的迎接下,孫中山走下輪船。
  • 孫中山的長崎往事
    從1895年廣州起義到1925年去世,孫中山30年革命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日本度過的,與眾多日本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留下無數佳話。 昨天我們的公眾號介紹了宮崎滔天的孫女宮崎蕗苳、梅屋莊吉的曾外孫女小坂文乃等孫中山摯友的後人對祖輩間友誼的回憶。今天我們將目光聚焦在孫中山造訪次數最多的日本城市——長崎上。尋找這座城市裡與孫中山有關的回憶,遙想當年往事。
  • 孫中山的4個子女
    孫中山先生一生共有三位妻子,最讓人熟悉的想必就是宋慶齡吧,但宋慶齡與孫中山沒有生一兒半女。孫中山先生共有一子三女,都是他與另外兩個妻子生的。
  • 說幾句國父是孫中山還是毛澤東
    國慶前後,網上出現爭論誰是國父的問題,能把不是問題的問題炒熱,表明中國思想界的混亂。
  • 孫中山《建國方略》
    孫中山的這些計劃被當時的外國記者視為「空想」。以當時中國的國力和混亂的政治局面,孫中山確實很難實現他的建設理想。他的《實業計劃》的英文原名為「國際共同開發中國計劃」。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孫中山主要想用這份計劃書,借當時巴黎和會之機遊說諸列強首腦。結果西方資本並不如孫中山所想,一廂情願對中國進行商業開發,而是附帶著許多政治條件,孫中山不肯受節制,雙方自然難以合作。
  • 郭松民 | 孫中山先生「國父」稱號的來歷及其他——紀念辛亥革命107周年
    由於當時國民黨採取的是「訓政」體制,國民黨中央代行國民大會行使最高統治權。於是,國民政府根據國民黨中常會的決議,於4月1日明令全國:自是日起,尊稱總理孫中山為中華民國國父。 但這一命令造成了混亂。各地黨政機關、民眾團體一時無所適從,不知究竟是稱中山先生為總理或是國父?
  • 辛亥革命百年:華僑助力孫中山推翻舊制
    此外,從興中會成立到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僅華僑的捐款就達700至800萬元,孫中山先生也由衷的感嘆:「慷慨助餉,多為華僑」。  作為革命的準備,海外華僑還積極從事革命宣傳,創辦革命報刊雜誌,以《中興日報》、《星洲晨報》為代表的南洋華人報刊充當了海外反清革命的輿論先導,為辛亥革命的成功作了重要的思想和輿論準備。
  • 革命與武術——孫中山與精武體育會
    1919年12月20日,孫中山在蔣介石陪同下往上海精武體育會(下稱「精武會」) 觀看武術表演。這並不是孫中山第一次來到這裡。
  • 孫中山家庭的故事
    孫中山先生是我國優秀的革命先驅,他的許多思想都為我國革命事業提供了啟迪,革命勝利後更被許多革命黨人稱為國父。孫中山出生於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的農民家庭,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近代偉大的資產階級革命先行者。
  • 李鴻章拒見孫中山悔恨終生!
    即便拿孫中山的這四條建議與康有為六七年前提出的「變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的建議相比較[1],雖然說不上是理論上的倒退與弱化,但其思想主旨似乎還沒有康有為式的政治意識,而更多地則與早期改良主義者如馮桂芬、王韜以及鄭觀應等人的主張相仿或相同,並沒有多少獨到見解。[2]
  • 2012紀念孫中山之對孫中山的歷史評價
    孫中山的理論學說、立場信念和品德情操,可說是獨秀一枝前無古人 ,也正是由於孫中山的堅持不懈的努力與革命理論的宣揚,才使得廣大中國民眾擺脫封建思想的束縛,走出對民主共和的「反動」政治思想認識誤區,有力的促進了中國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擴大了民主革命運動的影響,使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即便是後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運動」也是在孫中山工作的基礎上才得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