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精神分析學派埃裡克森的理論重點是:
自我發展是如何通過遊戲對本能欲望的宣洩,強調遊戲協調本我和超我之間的衝突,發展的作用從而擴展和豐富了弗洛伊德的遊戲理論。
一 遊戲是一種自我機能
埃裡克森在弗洛伊德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突出了遊戲在自我發展中的作用。唯一不同的是弗洛伊德將自我看成是消極受制於本我超我,這種矛盾經常導致自我的挫敗而需要尋找機會去平衡,遊戲是實現平衡的最佳途徑。
而埃裡克森關注自我,他認為來自內部的心裡性慾的要求和來自外部的社會文化的要求都是導致個體發展的重要因素。自我作為處於發展中的人格,必須成功的協調和整合來自內部的心裡性慾的要求和來自外部的社會文化的要求,是我們人格構成中積極主動的因素,遊戲可以幫助自我對生物因素和社會因素進行協調。
嬰兒遊戲創造了一種典型的情景,在其中可重現過去表現現在預期將來,遊戲是自我的一種西,它能使身體發育和社會發展兩種過程同步進行,遊戲的形式往往隨著年齡增長和人格的發展而變,他幫助兒童在一定範圍內定向想像與現實之間的界限,辨認在文化環境什麼是有意義的,什麼是被允許的。
二 遊戲調節了發展的階段是衝突
埃裡克森人格的發展分為八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自己特定的發展任務,這種發展任務比較有兩極性的矛盾或兩種發展方向,如果發展任務解決好就形成理想人格,反之,則成為與理想人格相反的另一種人。
在童年期的幾個階段上主要通過遊戲來解決兩級新的矛盾,並控制矛盾。矛盾所導致的傷害,幫助兒童從一個階段向另一個階段發。
,埃裡克森認為兒童的遊戲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從出生開始稱為自我世界遊戲,這個階段嬰兒從反覆的探索自己身體器官獲得快樂並了解自己和他人。
,第二個階段稱為小小世界的遊戲階段,大多發生在兩歲的時候。在這個階段兒童從操作擺弄周遭的玩具或物品獲得控制世界的感覺和自我的概念。
第三階段稱為大大世界的遊戲階段,大致從這個階段兒童開始和他人共享,兒童通過在遊戲中扮演角色來表現內心的衝突和焦慮,從和同伴的交往中,增強自我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