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教育報報導,全國政協委員、華東師範大學副校長戴立益建議,「著眼於未來教師的培養,師範大學要以培養模式改革為突破口,充分借鑑醫學人才的培養經驗,打造本碩連讀的『六年一貫制』卓越教師培養模式」。
有網友留言認為,教師能不能教好書,不是教師的學歷越高越高越好。也就是說,並非學歷越高的教師,其教育教學能力就越強,其水平就越高。就教師而言,學歷高低和教學水平高低不能一概而論。
學歷是一個人的學習經歷。一個人從小學讀書開始,一路經過初中、高中、大學,可能會學到不少東西。尤其是到了大學,會學到專業知識。讀完本科,若繼續攻讀碩士學位,其研究的內容會更加專業,更有深度。
教師法明確規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並對取得教師資格應當具備的相應學歷作出規定,對「卓越教師培養模式」並未作出禁止。
按照「法無禁止即可為」來理解,戴立益提出的建議還是有實驗空間的。但是,從實踐角度看,教學活動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技術實踐活動,做一個好老師,需要的方方面面的綜合實踐能力和水平,單純的學歷高低並不等於教學能力。
我們當年的初中老師,有的是回鄉的高中生,有的是中師生,他們的學歷並不高,但是在當時的環境下,其教學能力、教學水平並不低。他們教過的學生後來考上大學、研究生的不算少。
中小學教師承擔教書育人的職責。客觀地說,就單純教書而言,可能學歷高的教師知識面更廣,做題的技能更強一些,研究能力更強。但是就育人而言,主要需要的不是知識的多寡,也不是技術的嫻熟程度,而是更需要關心學生、愛護學生的樸素情懷。
也就是說,不斷採取措施提高中小學教師的學歷,這是大趨勢。但無論如何,真正的卓越教師並非是哪種模式培訓出來的,而是靠他們自己的努力一路從教育教學實踐中成長起來的。這方面的例子很多,無需一一列舉。
在對待教師人才上,我們應該能做到不唯學歷,不唯職稱,而應該重點看其教學實踐成果,看其對教學的研究成果。卓越教師不是評選出來的,也不是誰打造出來的。請問於漪、魏書生等名師是誰打造出來的?若有人有能力打造,那就再打造幾個看看?
也許,更為實事求是的說法是:離開教育教學實踐的土壤,離開教師自己長期的追求和努力,就不會有真正的卓越教師,也不會有真正的名師。即便有人被評選為名師,也並非真名師。深圳某學校的抄襲大師胡紅梅就是經典的名師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