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如需轉載,請在後臺回復「轉載」獲取授權
一臺電梯三張屏。
第一個掛在門口,另一個掛在梯內面門一側,第三個還是梯內面門一側。
雖然位置挨得很近,但三張屏卻分屬三家公司。門口的是分眾傳媒、梯內的是新潮傳媒和梯之星。
三張屏,成了目前梯媒殘酷競爭的真實縮影。
總體上看,分眾更強調投放點位的密度和覆蓋量,且梯外視頻與梯內兩側平面廣告互為作用,轟炸效果更為集中。新潮更強調對乘梯人的專注力影響,上下大小屏的互動及用戶轉化效果。
梯之星略顯薄弱,投放形式與新潮類似,僅從外觀根本看不出差別。
但內核全然不同。梯之星開創了梯媒的獨特模式,CPR,也叫按觸達人次付費。分眾、新潮目前仍是CPD或CPW模式,也就是一直以來的按天付費或按周付費。
按照梯之星的宣傳廣告所說,廣告主可以在APP和WAP端下單,再由AI設定投放點,提高用戶精準匹配率,同時還能隨時優化投放,讓用戶可隨時查刊,實行分時投放,讓資金效率最大化。
不得不說,人工智慧+電梯媒體是個不錯的概念,不用想都會覺得不錯。但仔細一想,現實執行的問題很大,看似是一道高科技技術題,但不妨礙我們利用常理來判斷。
先說幾個問題:
1.AI如何設計算法實現用戶篩選?2.如果判定投放效果,是轉化率還是觸達率?3.觸達一次就付費還是觸達多次付費還是形成轉化付費?4.按觸達次數付費真的便宜嗎?5.特殊時期精準投放有必要嗎?
01
悖論
梯媒廣告投放的新誤區
同樣引用大衛·麥肯茲·奧格威一句話,他說」我們都知道廣告一半的錢都浪費了,但不知道浪費在哪裡」。其實浪費廣告費不見得有多恐怖,而把浪費表述成高價值更值得警惕。
往好了說那叫巧言令色,往壞了說,就是詐騙。
在我們所熟知的所謂精準投放模式裡,網際網路首創的點擊付費模式一直就是最佳樣本,但能不能複製在梯媒上,還有待驗證。點擊付費模式造就了百度、阿里巴巴這樣的網際網路巨頭,也造就了很多後來者,都延用該模式獲得網際網路創業成功。
當時網際網路流量增長空間巨大,流量就是財富。
2006年,一場空前規模的的抗議點擊欺詐活動也警醒了很多商家,很多無效或惡意點擊成了掏空商家腰包的黑手。Google就曾因涉嫌縱容欺詐性惡意點擊,被用戶投訴,不得不以9000萬美元平息怒火。一旦涉及到流量付費,便會有很多陷阱。
雖然在具體細節上無法確認,但把梯媒變成流量池的做法,欠缺科學依據。
打個比方。一棟樓的用戶,每人每天上下樓三次,就意味著有了6次點擊,遵照這個模塊收費是否實現了精準?答案是肯定的。實際上,每個人每天必定會下樓三次屬於常態。在疫情爆發期間,用戶下樓次數確實少,就此得出按天或按周付費模式是浪費的結論是依據什麼來的呢?
特殊時期,用戶完全可以選擇不投放呀,浪費從何來?
再打個比方,3G網絡剛興時,很多人去買流量卡,花1百塊錢買3G的,回家看了一個電景,1百塊錢用完了,仔細一算,比去影院看電影都貴。按裝3G寬帶的用戶呢?一下投入,網上的電影想看多少看多少,從來不用擔心流量超標問題。
哪一個更便宜,哪個更浪費?
所以,浪費與否不取決於模式,而取決於投入產出比的測量。最大程度保證不浪費投放的形式就是按照轉化率付費,請問梯之星敢嗎?那是真正檢驗投放效果的方式之一。
換回分眾和新潮來看,按天或按周付費等同於包年或包月按裝寬帶模式。一棟樓裡的用戶量是有限的,也就是一共就這麼多流量,廣告主想什麼時候用隨時用,不需要擔心費用不夠時沒了廣告。
02
悖論
智能是梯媒壁壘嗎?
大數據、AI+傳統智能化及模式是梯媒壁壘嗎?
確實,我們目前不論電商還是零售都更深度地融入了大數據、雲計算以及AI等相關領域。不論正向推薦還是反向C2M,都提升了我們對傳統營銷的想像力。但對於梯媒的變革,也不排除智能化未來的可能性,但是,也僅僅只是可能性。
傳統梯媒也不見得就此陷入了浪費泥沼而無法自拔,對於分眾和新潮來說,實現智能化並非難事,其實只需要在設備添加一個視覺感應器和晶片就能夠實現智能化了。梯之星目前並沒有強大的壁壘和不能超越的護城河。新潮傳媒曾對分眾億元級客戶發起過衝擊,曾經,新潮也很新,是變革派的代表。但開年來的人事大變,還是讓人失了幾分眼色,變革者首先是勇士,但還是得有成功市場佐證,不然分分鐘變烈士。
梯媒競爭主陣地不僅僅在於一隅,而是長線和多方位的綜合實力之爭。
梯之星的母公司新再靈,獨創了行業內第一套AI機器視覺技術,利用智能視頻識別核心算法對轎廂內的場景進行判定。也成為梯之星的雲梯技術,不僅能識別門的狀態,還能對人的行為和危險動作分析識別,並能結合電梯物理數據從多維度完全還原電梯內的真實場景。
說的挺懸乎,其實算法的核心關鍵在於學習能力和數據量,目前在用戶數據和廣告主數據方面,分眾所佔據的資源優勢也不是短時間內能積累的。梯媒競爭的殘酷性在於強大的馬太效應,頭部品牌的資源優勢隨時可以打敗新來的所謂變革者。
分眾傳媒的情況也不足以樂觀。
2月份,分眾發布了2019年度業績快報。報告顯示,分眾傳媒全年實現營收121.36億元,同比下降16.60%;淨利潤18.75億元,同比下降67.80%。分眾傳媒表示,受廣告市場需求疲軟的影響,客戶中網際網路類廣告主調減廣告預算,網際網路行業廣告收入的大幅縮減構成了營業收入下滑。
更要命的是,其樓宇媒體資源租金、設備折舊和人工成本還在大增。
之前說到的按天或按周付費的真實情況其實也很慘澹,有業內人士稱,原來高傲無比的梯媒投放價從2018年開始就在大幅縮水,有的梯媒一天投入費用不超過兩位數。一位網際網路巨頭就職的朋友向筆者透露,每天都是梯媒的各種推銷電話,價格降到了冰點,然而企業仍然不準備掏出這筆錢,預算卡得很緊。
2019年,很多人說是寒冬,從梯媒的遭遇就可看得出來。今年,春節剛開始便突發疫情,很多人足不出戶。別說電梯裡沒人,全國都摁下了暫停鍵,低耗降損,僅僅日常生活所需的採購行為,根本不考慮其他消費方式。又怎麼可能有人投放梯媒?
這時候,你說投放梯之星,按觸達收費?開玩笑呢吧?
03
悖論
三國殺前景飽和攻擊無效精準與有效
歷史的經驗常常告訴我們,新生事物來臨之前,對舊有的老東西要發動深度變革性打擊。眼看著近來主張CPR收費模式的人越來越多,不乏以前曾力挺過分眾和新潮的人們,現在突然一致性轉向,認為他們的舊模式不行了。梯之星的戰鬥目前還只是理論層面的,斷然沒達到實際傷害層面。
大環境的不振對行業是一次凍結,冰層目前尚不知位於哪裡,隨著復工潮的到來,網際網路復工率遠超於傳統行業,從短視頻到在線網課的爆發,網際網路平臺的可靠和實用性也被共知。以往梯媒的大客戶主們的上線,會成為第一波拉動復興主力嗎?
眼下還真不是三國殺的絕地之爭,而是各家如何續回節前的勢頭,飽和攻擊和精準投放也並沒有實際性對錯。從梯之星張文方的發言來看,其服務品牌大多在酒類、汽車、日化、網際網路、電商平臺、遊戲、金融、線上醫療和教育、保險、大健康等比較精準品類和銷量需求上。而飽和攻擊的分眾或新潮傳媒的重要發力處先是在品牌上,然後再拉動消費需求,針對廣眾效應明顯。
梯媒三國終需一戰,而這一戰不是彼此打擊和騷擾,而是用市場成果來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