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是很多人都有的感慨,道理無用、讀書無用,努力了半天卻只抗不過人生悲涼的底色。
不少家長發現,孩子學習了半天,經常熬到深夜兩三點,人都瘦了一大圈,成績卻不見起色;努力工作的朋友們,拿著方案和策劃修改了一遍又一遍,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幹得比驢多……卻還是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然而,仔細想一想,讀書真的無用嗎?努力都白費了嗎?那些流傳古今的道理真的只是花拳繡腿,抵抗不了現實分毫嗎?這一切,究竟是在哪一步出現了錯誤?
在《認知覺醒》一書中,周嶺提到:深度學習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們對於知識的實踐和運用,這也就是成功者與失敗者的根本不同。
那麼,我們該如何進行深度學習呢?那就要做到以下3點。
01學會主動學習
在通常意義上,我們把學習分為被動型和主動型。被動型學習指的是被動接受知識,不去或者是很少思考自己真正的短板、真正感興趣的點或者是成長要素是什麼?而主動型學習指的是我們個人去主導學習的整個過程。
現如今,知識付費如火如荼,我們瘋狂地購買課程,每天聽一本書、每天學一點理財知識、每天學做一個優雅女人……知識越來越多,渠道越來越通暢,但是我們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慮當中無法自拔。
那麼這種局面該如何破解呢?答案就是:主動學習。
主動意味著思考,學習那些自己需要的,而不是跟風市場,人云亦云;主動也意味著隨時調整戰略,此時需要這方面知識,彼時又換了一個方面,看清形勢隨時變換;主動更意味著實踐,將所學會的知識融會貫通,在生活、工作中踐行,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再反哺理論 ,從而讓自己的知識體系不斷完善,日臻完美。
02知識連結,你值得擁有
羅輯思維的創始人羅振宇在學習的時候有一個習慣,那就是每天都要求自己寫五篇閱讀心得,不必長篇大論,只需要短短幾個詞。
他說:「真正的學習就像是縫扣子,把新知識縫接到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每天寫五篇閱讀心得就是逼迫自己原來的知識結構對新知識做出反應,然後把這些反應用文字固化下來,縫接的過程就完成了。」
樊登也提到過類似的說法,我們大腦中的神經元之間的聯繫需要不斷地刺激才能產生連接,也就是說,我們只有不斷地思考,把新知識與舊知識進行連接,才會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也才會越來越活學活用,反應靈敏。
反之,所學到的知識就像是一堆拼圖快散落在地上,對自己的人生缺乏根本性的指導意義。那麼,要想做好知識連結,我們就需要做到以下3點。
第一、多讀書,多學習。正可謂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海量的知識做基礎,一切都是空談。
簡單來說,要想拼出一幅圖,首先就要集齊拼圖快。集拼圖快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在學習,不斷讀書擴充自己的知識容量,讓自己的知識池有足夠的營養物質。
第二、多反思。當我們讀書讀到一個新的內容或者學到了和自己的想法相矛盾的觀念的時候,千萬不要囫圇吞棗地一翻而過,而要多停下來進行思考。自己在實踐中是怎樣的情形?你的理論和書中的理論究其根本道理哪裡不一致?這個新的知識能夠在生活中發揮什麼作用?
第三、多觸類旁通。實際上,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那些我們學到的新概念無處不存在於自己原本的知識體系當中,或者與自己的知識體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比如說,我們之前都學過「刻舟求劍」的故事,當時都覺得刻舟求劍的人傻裡傻氣的,船已經開走了,把幾號刻在船上去尋劍哪裡還尋得到呢?
但是,當我們經歷一段失敗的感情,卻遲遲走不出來的時候,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刻舟求劍」呢?如果我們真的吃透刻舟求劍這個故事,也許對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就沒有執念了。
03積極輸出,才能加速成長
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分為三個步驟:輸入——思考——輸出。學習知識固然重要,但是輸出知識更為重要,或者也可以說,輸出是最好的輸入。
輸出就是把一個知識點進行實踐以及傳授給他人,科學研究表明,經過主動學習和輸出,知識的留存率竟然高達90%。
比如說同樣是讀一本書,一個人是從頭到尾仔細閱讀,做筆記、劃線、摘抄一樣不落;另一個人呢,做思維導圖、聯繫實際進行反思、實踐、並且寫了一篇講書稿,二者的學習成果可謂是差異巨大。一次兩次可能還沒什麼,但是長此以往,兩個人的人生可能就會有根本的不同。
我們從小就知道學如苦海行舟,不進則退。在知識的大浪潮中,面對海量的諮詢、無數的付費專欄,我們也曾經陷入深深的迷茫,然而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初心,主動輸入、不斷反思、堅持輸出,日復一日的深度學習就是你給自己最好的禮物。
我是小鹿,陪你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