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為什麼要讀《芬尼根的守靈夜》

2021-01-08 人民網

譯者戴從容近影

  這是西方文學界公認的「天書」。夢一般的語言,迷宮一般的結構,通篇隱喻、暗示、雙關、幻象,晦澀無比。1939年,喬伊斯完成最後一部小說《芬尼根的守靈夜》時曾放言「這本書至少可以讓評論家忙上三百年」。

  如他所料,一代又一代「喬迷」爭相猜謎、解謎。時隔73年,這部「天書」終於得以走近中國讀者。他一定沒有料到的是,這部每頁都有一半注釋的中譯本甫一問世竟成暢銷書。短短三個星期內,首印8000冊已銷售一空。

  對於這部書的熱銷,上海人民出版社總編輯王為松表示:「完全出乎預料!」在他看來,如此一本深奧難懂的西方文學「天書」在中國暢銷,本身就是處於轉型期的中國的一道文化景觀。

  這究竟是一部怎樣的書?譯者戴從容的翻譯是否儘可能多地重現了原著風貌?今天,我們為什麼要讀《芬尼根的守靈夜》?——

  一座無法繞開的奇峰

  《芬尼根的守靈夜》是一個英語文學的裡程碑,無論喜歡或不喜歡,都無法繞開它。這部書既是喬伊斯對自己過去創作的一次超越,也是對當時文學的一次超越,是從審美到觀念的一次重大轉變。——戴從容

  喬伊斯一生只創作了三部長篇和一部短篇小說集:《尤利西斯》、《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芬尼根的守靈夜》和《都柏林人》,每一部都在世界文學史上取得了重要地位。

  晚年的喬伊斯,視力半盲,專心創作,絞盡腦汁,精心布局,花費17年時間完成《芬尼根的守靈夜》。他說,寫完這部作品,除了死,就沒有其他事情好做了。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戴從容則在10餘年研究的基礎上,挑戰喬氏高峰,歷時8年艱辛完成該書的首卷翻譯。

  「《芬尼根的守靈夜》必須受到解讀而且也是值得被解讀的。」戴從容認為,以法國著名思想家德希達為主的解釋學派對喬伊斯字謎一樣的詞語的解構闡發,改變了當代世界文學的闡釋方式。「迷宮」「百科全書」「萬花筒」——這些喬伊斯用以描述《芬尼根的守靈夜》的詞彙常常出現在博爾赫斯、卡爾維諾、羅伯-格裡耶等名家的作品之中。可以說,《芬尼根的守靈夜》當之無愧「後現代文學的鼻祖」。就如思想的源泉,《芬尼根的守靈夜》影響著當代眾多有影響的作家和思想家,並通過他們影響著我們今天的文化,尤其是大眾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當代的文學和思想。

  一個開放的世界

  如果這個詞語的所有語言的意義都是一樣的,但是所有語言都具有價值,都需要把它們寫出來,那意味著你在接受一個開放的世界。——戴從容

  在翻譯《尤利西斯》後,蕭乾夫婦曾試圖一鼓作氣打開《芬尼根的守靈夜》的大門,但只嘗試了一頁就放棄了。喬伊斯刻意在白晝寫下夜行夢囈,說的是聽不懂的胡話——全書採用50多種不同語言寫成,其中甚至包括作者自創的「夢語」。翻譯之難,可想而知。

  「我沒見到過一部文學作品是這樣排版的,這是一本空前的書。」英語文學專家、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黃梅說。

  著名翻譯家周克希曾以一人之力「追尋逝去的時光」,在他看來,戴從容翻譯《芬尼根的守靈夜》,在所有翻譯方式中選擇了最難的一種,也是對讀者最負責,是最不會糊弄讀者的一種。

  全書注釋之密集,版式之複雜,令人嘆為觀止。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英美文學室主任傅浩說:「這是個創新的譯本,讓人想起了中國傳統古籍的集注本,有大字有小字有注釋。《芬尼根的守靈夜》不僅開創了後現代主義的手法,也開創了現代網絡文學時代的手法。」

  戴從容認為,《芬尼根的守靈夜》的語言其實是人類整個歷史的語言,是世界歷史的語言,不但具有多義性、雙關性,還必須具有現有語言所沒有的包容性、衍生性、變動性,必須能把歷史和當下融合在一起,把個人和整體融合在一起,把已知和未知融合在一起。」基於這樣的理解,戴從容在翻譯中把文本詞語能夠解讀出的所有含義儘可能呈現給讀者,這使得文本的閱讀具有了開放性。這種開放性,或者說可能性,使譯本實現了讓大家一起解讀的、自由的閱讀。

  她坦承,翻譯時在「信」和「達」之間要不要取得一種平衡,自己一直在探索。「在信達雅上面,我把信放在第一位。」她說,現在呈現的面貌試圖迫使讀者注意到,喬伊斯要打斷這種閱讀的流暢感,希望讀者停下來想一想。

  一首包羅萬象的詩

  《芬尼根的守靈夜》是一首用散文體排列的人類的詩,它帶給我們的改變將慢慢顯現。——戴從容

  這不是一本娛樂的書,也不是一本實用的書,甚至從當中讀不到故事,讀不明白內容。很多人困惑,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花時間去讀?

  「我第一次完整地讀完《芬尼根的守靈夜》之後,立刻就被那個豐富、龐雜、奇幻、變動的宇宙所吸引,雖然沒有完全看懂。這種感覺,就像夜晚瞭望繁星點點的蒼穹,不知道這些星星的樣子,但被它的無垠、幽邃、神秘和無限可能性所折服。」戴從容如是描述《芬尼根的守靈夜》帶給她最初的觸動。

  戴從容認為,《芬尼根的守靈夜》不僅像喬伊斯的眾多小說一樣改變著人們對愛爾蘭的看法,改變著對人的內心世界的看法,而且也改變著我們對罪、對性、對謠言、對審判、對墮落、對救贖、對家庭、對民族、對自由、對生命、對宇宙中萬事萬物的聯繫的看法。

  「如果說《尤利西斯》像蘇州園林一樣精緻,那麼《芬尼根的守靈夜》就是一個包含萬物的宇宙。《尤利西斯》是根據荷馬史詩構建的一個圓,《芬尼根的守靈夜》是無限開放的空間,有極大的包容性。」戴從容說,讀喬伊斯的作品,不僅能體會到藝術的創新與超前,又能體驗到自然的變幻莫測和宇宙的包容。喬伊斯允許讀者在文字上進行再創造,這樣開放的文本值得我們一代又一代人去研究。

  「《芬尼根的守靈夜》是一首用散文體排列的人類的詩,它帶給我們的改變將慢慢顯現。」戴從容對此充滿信心。在她看來,這本書的意義「很大一部分存在於它的敘述裡,而不在於它講了什麼故事」。她建議,讀者不妨暫時拋開情節,讓自己被嘮嘮叨叨的敘述充滿,去感受它的豐盈和宏大。甚至,可以把它當做一個「笑話大全」,在滑稽的語句和故事中尋找快樂,畢竟「所有人的樂子」也是這本書要追求的一個目標。

  (三月光明書榜:《芬尼根的守靈夜》 【愛爾蘭】詹姆斯·喬伊斯著,戴從容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報記者 顏維琦)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喬伊斯《芬尼根守靈夜》中國字謎的破譯之旅
    郵發代號1-2012019年5月,長篇小說《芬尼根守靈夜》(Finnegans Wake,1939,以下簡稱《守靈夜》)出版八十周年,我們尚未超出喬伊斯「要讓評論家們忙上三百年」的預言。《守靈夜》極致的風格實驗,讓人懷疑這是一部關於睡眠或夢的瘋狂之作。
  • 為什麼今天我們仍要讀希臘古典?
    「讓我們學習莫裡哀,讓我們學習莎士比亞,但是首先要學習古希臘人,永遠學習希臘人。」    ——歌德普羅米修斯用粘土按照自己的身體造出了人類。古希臘悲劇雖時代久遠,但它早已深深地影響著我們。悲劇打開了我們的想像,穿越歷史長河,像一顆明珠,散發著迷人魅力和絢爛之光。古典不是歷史的陳跡,不是枯燥的學問,而是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 今天我們為什麼還需要讀阿瑟·米勒?
    活動以「今天我們需要阿瑟·米勒」為主題。馬凌提到在競爭過於惡性,過於內捲化的今天,大家普遍感嘆生活過於疲憊。而阿瑟·米勒在40、50年代就已經對此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因為大蕭條,阿瑟·米勒原本富有的家庭變得一籌莫展,他的哥哥不得不退學,他也刷過盤子,當過歌手。當時的他對於完全競爭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有一種沖天的憤怒。
  • 我們為什麼要讀《魯賓遜漂流記》?
    後來我又讀到羅蘭·巴特說過一句更有趣的話:「假如世界上有一種極其專制的政權,專制到把所有科系都查禁了,禁止人們讀人類學、社會學,讀一切關於人的學問。那麼這個知識是不是就停止了?」他說不會,他認為只要有一本《魯賓遜漂流記》,我們就能重新恢復所有的知識。
  • 黃昱寧: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讀簡奧斯汀
    如今,我們仍可以通過經典文學、影視文學重新審視、深思女性面臨的問題,並通過文學創作中的女性形象來探索女性「自我生長」的話題。近日,上海圖書館舉辦系列雲上外國文學講座,聚焦西方小說與女性形象,關注女性成長。本期邀請到翻譯家、作家、出版人黃昱寧講述「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讀奧斯汀」。
  • 「拉美作為問題」:我們為什麼要讀拉美?
    本文首發於「澎湃新聞·私家歷史」,系「拉美思想譯叢」主編之一華南師大的滕威老師與南大西語系的張偉劼老師應梅園共讀小組邀請做客南京萬象書坊就拉美思想史與《面具與烏託邦》一書進行的對談,提問者為許金晶先生。Q:為什麼中國從改革開放以來出現了拉美文學熱,但是相對而言對拉美思想、歷史處於相對漠視的狀態?
  • 為什麼今天我們要聽古典音樂
    你對音樂和對文學的熟悉都要到相當的程度,否則你根本做不到。這裡稍微有了一定的技術層面的具象思維的東西,你要把細節都搞清楚。我也做過這類講座,也鼓勵很多朋友們去聽音樂會不要太聽細節。而不是像我這種人,我的樂團每天晚上在臺上演出,我坐在下邊是去挑毛病的,是聽技術、聽細節的。到我們這個層面不是很好,音樂已經不太能感動我。但是要想用文學和音樂結合起來把這件事說清楚、說好,你就得把細節說清楚。
  • 王財貴:為什麼我們需要讀經典?
    如果堯舜還有經讀,那伏羲應該沒有經可以讀了。所以像伏羲、堯、舜這種人並沒有讀過經,也成了聖人,我們為什麼要讀經?我就跟他說:那麼,請你去生在那個時代好了,既然你生在這個時代,自從有了聖人之後,有了經典之後,我們讀經就是天經地義的... 我們說讀經是為了方便我們通過經典面對聖賢,引發智慧。那些經典是聖賢所作。
  • 為什麼說什麼書都要讀一點?
    原創 | 李小墨今天我想結合《越讀者》這本書聊一聊,為什麼我覺得什麼書都要讀一點,不要挑食。本文內容主要有:1 )我們為什麼要讀詩歌?2 )我們為什麼要讀哲學?3 )我們為什麼要讀小說?4 )我們為什麼要讀歷史?5 )我們為什麼要讀圖像和漫畫書?6 )我們為什麼要讀經典和流行書?01 我們為什麼要讀詩歌?關於這一點,我三年前寫了一篇文章:《詩詞無用的年代,我們為什麼還要讀詩?》
  • 為什麼孩子要從小讀經典?
    5、為什麼不能把孩子全部交給學校?   答:每一個人,至少大部分人對現行的教育體制,都心裡都懷著不安,不過很少人能自己解決這個不安。目前我們無法改變大世界,讓我們去改變小世界吧,從我自己的孩子做起。我 們想想我們的教材多久沒有更新了?淺淺的十幾本書,讓我們的孩子披星戴月讀了六年。
  • 我們為什麼要讀歷史?歷史對現代人還有用嗎?
    如果可信度不高,那有必要讀歷史嗎?」「古今社會相差這麼大,那麼讀歷史對現代人還有用嗎?」我覺得提出這些問題的人沒有想清楚一個問題,「我們讀歷史最主要的目的是什麼?」有一句古話我們想必都聽過,「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這句話來自唐太宗李世民。意思是,用歷史當作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當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我們且仔細想想,此話的指向是什麼?
  • 滕威 張偉劼:「拉美作為問題」——我們為什麼要讀拉美?
    我在這裡引用他的話,不是為了王婆賣瓜,我主要是想說拉美對當代中國的影響這一話題,已經越來越重要,據我所知有最近幾年這方面的課題、報告雨後春筍一般,當大家要展開這個話題的時候,不可避免地會搜索到我從十幾年前一直延續到今天的研究。所以我的書才在今天有了「翻紅」的機會。我在《邊境之南》當中處理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拉丁美洲文學曾經對中國文學產生了如此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