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本上的5幅插圖,你要全認識,現在是清華還是北大?
時光匆匆,在生活節奏如此快的今天,我們無不懷念幼時悠閒的日子,待在教室安靜的讀書,因為搗亂被老師教育,下課和同學們開心的打鬧,雖然不知為了什麼,但很快樂。今天我們一起回到過去,回到那個不知疲倦、精力過剩但很開心的小學時代。小學時期每到發新課本的時候,並不會急著翻開美術課本或者音樂課本,而是急著翻開語文課本,看看哪篇文章後面寫著「閱讀並背誦全文」,那麼這篇文章就是之後很長一段時間的噩夢了。
語文課本中還有少時不理解現在很透徹的「吃喝指南」,比如《槐鄉五月》中的槐花飯,《金色的魚鉤》裡老班長做的魚湯,《端午的鴨蛋》裡的高郵鴨蛋。根據管理學的研究,發現人在發現某一東西的時候,會先看,然後才是聽,在看東西的時候很難在意旁邊的聲音是什麼。所以小時候的語文課本中留給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東西就是課文中的插圖。
第一幅,閏土捉猹
不知你還記不記得魯迅先生對閏土捉猹時的描述,「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而從他的胯下逃走了。」你當時好奇「猹」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嗎?其實後來魯迅先生自己說,「猹」這個字是根據鄉下人的口音自己捏造的,讀「查」,魯迅先生自己也不知道這是個什麼東西,後來人們猜測說,在西瓜地裡的應該是獾吧。
第二幅,司馬光砸缸
不知有多少人念作「司馬缸砸光」,這篇文章描述了司馬光少年時期就有的機智和勇敢,而被司馬光救的孩子你知道是誰嗎?被司馬光救的孩子在歷史上也小有名氣,名叫上官尚光,後來為了報答司馬光的救命之恩,特地為司馬光修建了一座亭子,名字叫作感恩亭。
第三幅,武松打虎
武松打虎這篇文章是我覺得小學課本中最長的文章,作者施耐庵對動作的描述非常細膩,讓人看著津津有味,「武松見了,叫聲:「呵呀!」從青石上翻將下來,便拿那條梢棒在手裡,閃在青石邊。那個大蟲又飢又渴,把兩隻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撲,從半空裡攛將下來。武松被那一驚,酒都做冷汗出了。說時遲,那時快,武松見大蟲撲來,只一閃,閃在大蟲背後。那大蟲背後看人最難,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將起來。」
有多少人好奇古人為什麼叫老虎為「大蟲」?古人用「蟲」字指一切動物,「大蟲」也就是毛蟲首領獸中之王的意思。
第四幅 做實驗的愛迪生
這篇文章講述了愛迪生從少年到成年的成長過程,以及發明過程中的艱辛,講述了愛迪生取得成功的背後是不懈的努力,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第五幅,曹衝稱象
孫權送給曹操一頭大象,曹操非常高興,但又非常好奇這頭大象到底有多重,當時年僅6歲的曹衝就給父親出了一個主意,利用漂浮在水面上的物體重力等於水對物體的浮力這一物理原理,最終成功測得了大象的體重。當時我們不知道這是什麼物理原理,但覺得很神奇。
這些圖片勾起你孩時的回憶了嗎?你還有哪些讓你記憶猶新的小學課本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