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香港樂壇的衰落,是不爭的事實。至於原因,看看歷屆金針獎得主都是誰,就能窺見一二。
金針獎自1981年設立至今,共評選出30位金針獎得主(金針獎評選秉承「寧缺毋濫」的原則,有些年份並未設金針獎),其中以詞作者身份獲獎的共6位,黃沾、林振強、林夕、盧國沾等「詞壇巨匠」先後得獎。以演唱者(樂隊或組合)身份得獎的共18位,許冠傑、譚詠麟、鄧麗君等大腕悉數得獎。以曲作者得獎的僅2人,顧嘉輝和奧金寶。
這說明香港樂壇重唱、詞,輕曲。這一現象,與同屬華語樂壇的臺灣市場,有著天壤之別。在世界樂壇,都難以找到第2個例子。
那麼對於一首歌曲而言,曲子、歌詞、演唱,哪個更重要呢?大叔認為是曲子。
曲子直接決定了這首歌能不能被聽眾所接受,能被哪個年齡段聽眾接受,會不會火等一系列問題。大眾聽音樂,首先感知的是這首曲子動不動聽,符不符合我的口味。曲子決定了整首歌的基調,大眾可以從曲子中聽出哪部分是悲傷的,哪部分是歡快的。這種判斷不需要歌詞的輔助。
一首歌曲,只有曲子,沒有歌詞,就是純音樂。很多純音樂也深受大眾的喜愛,比如說陳勳奇的《天地孤影任我行》、麥振鴻的《桃花島》、黃沾的《定情》等等。
歌詞也可以離開了曲子,獨立存在。它可以是詩歌,也可以是散文,但肯定不能再稱之為音樂。歌詞想要成為音樂的一部分,必須依附於相應的曲子。
同一支曲子,搭配不同的歌詞,同樣被大眾喜歡,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陳奕迅的《愛情轉移》和《富士山下》、周蕙的《約定》(國語)和王菲的《約定》(粵語)、陳奕迅的《不如不見》和《好久不見》。
同一首歌曲,換不同演唱者重新演繹,依舊被大眾喜歡的例子也數不勝數。比如文章和費翔都曾演唱過《故鄉的雲》,Beyond樂隊和鄧紫棋都曾演唱過《喜歡你》,這些歌不同的版本都有受眾喜歡。
由此可見,曲子對一首歌曲的影響是決定性的,它的重要程度要大於歌詞和演唱者。
專業音樂人當然懂得這個道理,那為何作曲家得不到金針獎的青睞呢?這緣於上世紀80、90年代香港樂壇流行「翻唱風」。唱片公司熱衷於「掙快錢」,沒意願推進歌曲原創。
所謂「翻唱」,就是把國外(主要是日本)已經經過市場驗證的歌曲主旋律(就是所謂的作曲或者叫譜曲),拿過來重新填詞、重新編曲(又叫配器,就是在主旋律的基礎上加上背景)後,交由歌手錄音後發行。
在這樣的操作模式下,一方面香港造就了一大批樂壇上的天皇巨星,如張國榮、譚詠麟、四大天王、梅豔芳等等,另一方面由於填詞工作量大、要求高,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詞作者,如黃沾、林振強、盧國沾等。
在這樣的背景下,金針獎的評選工作自然會向作詞人和歌手傾斜,總不能把金針獎頒給中島美雪吧?
進入新世紀後,隨著版權意識的覺醒和網絡通訊的興起,這樣的模式再也無法奏效。
更為糟糕的是,隨著網絡興起,傳統的唱片公司沒落了。詞曲創作收入銳減,這一行業很難再吸引優秀人才加入。
近年來的香港詞壇基本是林夕和黃偉文的錦繡二重唱,與90年代的百家爭鳴狀況,有很大的差別。
甚至優秀的詞作者也在漸漸淡出這個圈子,這一點大家可以從林夕身上得到驗證。2014年以後,林夕的歌詞產量銳減。
嗓音條件再好,演唱技術再優秀的歌手,沒有優秀詞曲的支持,又怎麼會有好作品面世呢?
綜上所述,香港樂壇的沒落,禍根早在20世紀80、90年代已經埋下,直接原因在於缺少優秀的詞曲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