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武帝一直「不待見」名將李廣

2021-03-05 讀史

漢武帝時期有一位抗匈名將,論騎馬射箭,技能遠遠勝過衛青和霍去病,但他的命運卻遠遠不如他們通達,馳騁沙場、打擊匈奴這麼多年,漢武帝卻始終沒有封他為侯。

 

這位將軍是誰?漢武帝選才任人存在不公平嗎?

龍城飛將

 

唐代詩人王昌齡曾寫過一首著名的《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裡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詩中所謂「飛將」,指的就是漢武帝時期的「飛將軍」李廣。王昌齡說如果有李廣這樣的將軍把守邊關,胡人就不敢輕易進犯。

 

李廣不僅射箭技術高超,騎術也非常高明。

公元前129年,在出擊匈奴的戰役中,李廣受傷後被生擒。匈奴人把兩匹馬用繩索聯結起來,把李廣放在繩索上面,相當於一個擔架。

 

李廣躺在上面裝死,發現旁邊有一個匈奴人騎著一匹好馬,李廣噌地一下騰躍起來,正好落在這匹馬上,並且奪了匈奴人的弓箭,又一把把他推下去,邊馳馬邊引弓,狂奔數十裡,跑了回來。

匈奴因此贈送他一個雅號,叫「飛將軍」。

李廣奪馬的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

這樣一位有才能、有膽識,和匈奴打了一輩子仗的名將,漢武帝卻始終沒封他為侯。所以有個著名的成語叫「李廣難封」。

 

同樣是名將,衛青不僅自己取得了很高的地位,三個兒子也都被漢武帝封侯。這樣難免就會有人批評漢武帝不公平。更關鍵的是,李廣最後一次出擊匈奴,是受衛青轄制,正是由於衛青的壓制,改變戰略部署,最終導致李廣的死亡……

含恨而終

公元前119年,李廣跟隨衛青出擊匈奴,擔任前將軍,屬於先頭部隊。這一年李廣六十多歲了,已經與匈奴交戰七十餘次。但這七十餘次戰役,都沒有給李廣帶來立功封侯的機會。

 

本來這次出徵之前,漢武帝覺得李廣年齡太大,不想讓他再帶兵。但李廣求戰心切,一心想建功封侯,再三請戰。漢武帝最後答應了,讓他跟隨衛青。

但沒想到,這一次出徵不僅沒有替李廣掙回一個封侯的機會,還成了這位老將軍生命中的最後一戰。

 

衛青率領軍隊出塞以後,打探到單于所在的方位,決定主動出擊。按照原先的隊形,李廣是前將軍,很有可能與單于率領的匈奴軍隊正面相遇。

但衛青在發兵之前,卻改變了戰略部署,讓李廣的前軍與右軍合併,取東面的道路行軍,由衛青自己和另一位將軍公孫敖一起對陣單于。這樣李廣就沒有正面挑戰單于的機會了。

李廣對這個改變很不滿意,認為衛青剝奪了他立功封侯的機會。

那麼衛青為什麼要改變戰略部署呢?他有兩點考慮:

 

第一,早在出徵之前,漢武帝就私下告誡過衛青,不要讓李廣獨自抵擋單于的軍隊。

因為漢武帝已經發現,李廣這個人名聲很大,個人能力很強,怪就怪在一輩子下來老是打不了像模像樣的大勝仗。

 

第二,讓公孫敖取代李廣,也夾雜衛青的私心。公孫敖正好在上一次徵戰匈奴的過程中戰敗,失去了侯爵,衛青讓公孫敖和自己一起對陣單于,是想讓公孫敖重新有一個封侯的機會。

李廣儘管不滿,但在衛青的強壓之下,只能和右將軍一起從東路進軍,結果迷了路,沒有按時和衛青率領的大部隊會合。

衛青和單于打完一仗,往回走的時候才碰到李廣。按軍法,這就得查問,是怎麼迷的路,為什麼沒有按時和大部隊會合,該由誰負責?

李廣本來就為改變部署的事窩了一肚子火,現在又出這麼一個差錯,心中的憤懣、煩躁可想而知。於是就對衛青派來的人說,別再問了,所有責任都算在我頭上,我自己去找大將軍。

 

李廣到了大將軍幕府以後,就對自己的手下說了這麼一段話:

我自己一輩子跟匈奴大小打了七十餘仗,這次有機會跟隨大將軍對陣單于,但大將軍卻改變我部的行軍路線,讓我走一條迂迴遼遠的道路,這又趕上了迷路,難道是天意要捉弄我嗎?我已經六十多歲的人了,不能再到監獄裡去受獄吏的侮辱。

說完這段話,李廣就拔刀自刎了。威震匈奴的飛將軍李廣,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司馬遷在《史記·李將軍列傳》裡,用生動而飽含感情的文筆描寫了李廣的一生,塑造了一個本領高強卻一輩子鬱郁不得志,最終竟含恨而死的悲劇英雄形象。

 

李廣這樣身懷絕技的名將,和匈奴打了一輩子仗,為什麼始終封不了侯?衛青和霍去病,論本領不見得比李廣強,為什麼都年輕輕的不僅封了侯,還在朝廷上取得了很高的地位,這難道僅僅用命運不公就能解釋嗎?

各有短長

 

衛青、霍去病不僅和漢武帝沾親帶故,而且司馬遷還在《佞幸列傳》裡點了他們的名,屬於男寵行列。按照這個思路,李廣就是漢武帝任人唯親的犧牲品。

 

那麼衛青和霍去病取得的功績和地位,跟他們本人的能力完全不匹配嗎?我們不妨將衛青和李廣做一個比較。

第一,看這兩個人的個人技能。衛青雖然很擅長騎馬射箭,但肯定不能跟李廣比;李廣在騎射武藝上,在當時應該是最優秀的,蓋世無雙。

 

第二,看帶兵的方法與效果。衛青能夠善待士卒,有功勞樂於和屬下分享,所以得到部下的擁戴。

李廣呢?李廣對自己的部屬也非常盡心,得到的賞賜經常分給部下,在邊外行軍和士兵同甘共苦,軍士們也願意為他拼死作戰。

從帶兵的角度看,衛青、李廣都是很得人心的將領。

第三,看這兩個人的性格和處世態度。衛青是一個處世極其謹慎,不敢輕易造次的人。而李廣恰恰相反,性格剛烈,心裡裝不下事情。

 

李廣曾經因為敗績要問斬刑,後來拿錢贖為庶人。待在家裡沒事幹,就和朋友打打獵、喝喝酒。有一次晚上出去喝酒,喝得很晚才回來,路過一個關口,被一個把關的官吏截住了。

按照當時的律令,不允許晚間擅自走動。於是,李廣的隨從跟這個官吏求情,但被拒絕。

後來漢武帝重新起用李廣後,李廣特意請旨,要求當時攔截他的那個把關官吏跟他一起赴任。結果一到軍營,他就把那個人給斬了。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來,李廣的度量比較小,不能容人。這一點不如衛青。

 

這三點比較下來看,李廣對衛青算是打了個平手。

接下來我們還可以比較一下李廣和衛青的戰績。

李廣一生與匈奴作戰無數,司馬遷在《史記·李將軍列傳》裡重點描寫過的,他和衛青共同參與的對匈作戰有三次。

 

一次發生在公元前129年。這是衛青第一次帶兵出擊匈奴,也就是我們開頭提到過的李廣被生擒的那次。這次戰役有四位將軍分別領兵出擊,唯獨初出茅廬的衛青不僅立了戰功,而且殺到匈奴祭天的龍城。

 

第二次是在公元前123年,當時衛青已經是大將軍,李廣是後將軍,歸衛青指揮。這一年漢軍整體上的戰績也不錯,但結果是:「諸將多中首虜,率以功為侯者,而廣軍無功。」(《史記·李將軍列傳》)其他將領很多都建了功封了侯,唯獨李廣又沒有立功。

 

最後一次就是公元前119年,李廣自殺那次。

 

歷史無法假設,但我們禁不住想假設——假設衛青沒有改變戰略部署,李廣真的和單于對陣了,李廣一定就能建功嗎?

恐怕也未必。李廣之前打了那麼多次仗,不是沒有獨擋單于的機會,不也都沒建功嗎?

 

當然,如果不是衛青私心偏袒公孫敖,調整戰略部署的話,李廣能不能建功是一回事,但也未必就這麼死了。從這個角度來看,衛青的確虧欠李廣。

但話又說回來,衛青虧欠李廣是一回事,李廣封不了侯是另一回事。而且漢武帝站在戰略全局來考慮這個問題,也不能說他完全不在理。

 

所以李廣的結局固然悲愴,值得同情,但他封不了侯這個問題,看來的確不能全怪衛青或漢武帝,得另找原因。

李廣難封

像李廣這樣一個個人能力如此突出的將領,為什麼就是建不了功、封不了侯呢?司馬遷為他找過兩條理由。

 

第一條是講因果報應。李廣做隴西太守的時候,處理過一次羌人叛亂。李廣誘降了參與叛亂的八百多名羌人,但事後把他們全都給殺了。有人對李廣說:「禍莫大於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史記·李將軍列傳》)殺已經投降的人,不僅背信棄義,而且殘忍。

李廣不能封侯,被認為是殺降的報應。

 

還有一條原因,司馬遷是從個人打仗風格的角度,替李廣找理由。

 

其射,見敵急,非在數十步之內,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用此,其將兵數困辱,其射猛獸亦為所傷雲。(《史記·李將軍列傳》)

 

李廣的射術雖然高超,但他追求百發百中的精準,所以往往是在離敵數十步內瞄準了再射,這樣離敵人就很近,很容易遭到圍困。這是司馬遷替李廣找的理由。

 

後來我讀《資治通鑑》,發現司馬光有一段評論,更能夠給我們啟發。

 

和李廣同時期,有一位名將叫程不識,他們兩個人管理軍隊的風格截然不同。

李廣管理軍隊,整體上說非常放任:帶兵不組織、不整理隊形,晚上也不巡行警示,軍士人人自便,很隨意。唯一做的事就是讓偵察兵走得比較遠,察看敵情。

 

程不識批評李廣的這種做法,說這樣帶兵,倉促之間碰到敵人進犯,怎麼辦?所以程不識自己帶兵的風格和李廣恰恰相反,軍隊組織紀律非常嚴明。

士兵們都喜歡李廣這種隨意的風格,不喜歡跟隨程不識,因為要做到紀律嚴明很辛苦,跟著李廣就比較安樂。

 

對此,司馬光評論說:

 

治眾而不用法,無不兇也。李廣之將,使人人自便,以廣之材如此焉,可也,然不可以為法。(《資治通鑑》卷十七)

 

管理、帶領一批人,不嚴明法度,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程不識的批評很在理。李廣是藝高人膽大,仗著自己的才能敢於這麼做,其他人要是模仿他,十有八九要出差錯。

 

司馬光的這段評論裡面隱含了一層意思,即李廣這個人因為本領高強,所以也有很明顯的個人英雄主義作風。但行軍打仗最終的成敗,靠的是整支隊伍的協調,而不是個人技能。

有句話叫「聰明反被聰明誤」,在司馬光眼裡,李廣之所以一輩子不能封侯,他自己也要負很大的責任。這和司馬遷的觀點相差甚遠。

司馬遷從漢武帝用人、衛青這些佞幸之臣的排擠、因果報應、追求射術完美等多方面給李廣的失敗找原因,司馬光卻只強調一點,李廣自恃才能,在行軍部伍中隨性任意,是李廣不能成功的最重要原因。

 

對李廣問題不同的態度,自然也反映出這兩位史學家對漢武帝不同的形象設定。

 

司馬遷對李廣傾注了特別多的感情,其中當然不乏對自己身世的感嘆;而司馬光分析衛青為什麼能成功、李廣為什麼會失敗,則更為客觀公正。

 

作為生活在千年之後的讀者,我們在欣賞和同情李廣的同時,也應從他的經歷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或許才是更為可取的讀書之道。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漢武帝一直「不待見」名將李廣 | 思想食堂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詩中所謂「飛將」,指的就是漢武帝時期的「飛將軍」李廣。王昌齡說如果有李廣這樣的將軍把守邊關,胡人就不敢輕易進犯。 同樣是名將,衛青不僅自己取得了很高的地位,三個兒子也都被漢武帝封侯。這樣難免就會有人批評漢武帝不公平。更關鍵的是,李廣最後一次出擊匈奴,是受衛青轄制,正是由於衛青的壓制,改變戰略部署,最終導致李廣的死亡……
  • 漢武帝為啥一直「不待見」名將李廣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詩中所謂「飛將」,指的就是漢武帝時期的「飛將軍」李廣。王昌齡說如果有李廣這樣的將軍把守邊關,胡人就不敢輕易進犯。 同樣是名將,衛青不僅自己取得了很高的地位,三個兒子也都被漢武帝封侯。這樣難免就會有人批評漢武帝不公平。更關鍵的是,李廣最後一次出擊匈奴,是受衛青轄制,正是由於衛青的壓制,改變戰略部署,最終導致李廣的死亡……
  • 為什麼李廣這麼在意封侯,漢武帝時封侯到底有多難?
    直到晚年時,李廣還時常找到星象家王朔喝悶酒,詢問自己為什麼不得封侯,足以可見他對於封侯的執著。那麼,李廣為什麼如此在意封侯呢?若說是因為追求爵位,其實並不是李廣如此在意封侯最主要的原因,畢竟他的兒子已經因功被封為關內侯,他沒必要如此執著於追求侯爵。真正讓李廣日思夜想都想封侯的,是因為他認為自己距離封侯只差一線。
  • 但使龍城飛將在的「飛將軍」李廣,祖孫三代盡死於漢武帝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唐朝著名詩人王昌齡的這首《出塞》大氣磅礴,每每讀來不禁令人熱血沸騰,而詩中的主人公「飛將軍」李廣的神箭絕技在中國家喻戶曉,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忠勇的李廣一門,祖孫三代盡數命喪於漢武帝時期。李廣(?
  • 中國古代名將022:二星名將李廣的命運悲劇和性格悲劇
    李廣上馬,率十餘騎飛奔而上,用箭把他射殺,然後回來,仍下馬解鞍,命士兵臥地休息。這時天已黃昏,匈奴兵團遲疑,不敢貿然行動。一直僵持到半夜,匈奴兵團忽然警覺到中國可能在附近埋伏大軍,準備趁夜攻擊。於是,立即撤退。天將亮時,李廣才回到大軍營地。李廣行軍作戰,沒有嚴格的隊列和陣勢,靠近水豐草茂的地方駐紮軍隊,不構築陣地,夜間不擊刁鬥(打更自衛),也不設置崗哨。
  • 李廣此生最大遺憾就是沒有封侯,封侯代表著什麼到底有多大好處?
    李廣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李廣曾在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年間擔任將領,最高職位為驍騎將軍。李廣出自於名門武將之家,是秦朝名將李信的後人。說起李廣最出名的事跡,莫過於他平定七國之亂,以及率領軍隊與匈奴作戰。匈奴們一聽見李廣的名字,大多嚇破了肝膽,世人便將李廣稱為「飛將」。
  • 漢朝名將李廣射術超群,讓匈奴人聞風喪膽,卻一輩子都沒能夠封侯
    當時秦朝名將女性的後代就一直為漢朝打仗,到漢文帝時候有一個人叫做李廣,成為了整個漢朝的遺憾和傳奇,不輸於衛青和霍去病的本領可是這些光榮與設計卻沒有給他帶來豐厚的榮耀,讓他努力了一輩子,卻最終只是一個普通的將軍稱號。李廣年少時為漢文帝射虎的事跡
  • 「飛將軍」李廣戎馬一生,為什麼終生沒有被封侯?
    「飛將軍」李廣是西漢時期的名將,他善於騎射,作戰英勇。在漢武帝開疆擴土、以封侯賜爵重獎軍功的年代,李廣與匈奴經歷了大大小小的七十餘場戰鬥,戎馬一生,名揚塞外,令匈奴聞風喪膽。 唐代詩人王昌齡筆下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就是對李廣的最大肯定。
  • 西漢飛將軍李廣簡介 從不封侯到自殺李廣到底冤不冤?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西漢飛將軍李廣簡介 從不封侯到自殺李廣到底冤不冤?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發動了漠北之戰。除了依然重用當朝紅人霍去病外,漢武帝還把雪藏的衛青派上了戰   原標題:西漢飛將軍李廣簡介 從不封侯到自殺李廣到底冤不冤?
  • 李廣戰績不如衛青霍去病,為什麼後世詩人多在詩詞中懷念李廣而不怎麼推崇衛霍呢?
    李廣,可以說是古代名將中的「偶像派」, 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名氣之大,甚至超過了衛青和霍去病。
  • 你願意做大勝大敗的飛將軍李廣,還是穩紮穩打卻默默無聞的程不識
    提到漢代飛將軍李廣,不由會想到盧綸的《塞下曲》: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這是說李廣英勇善戰,武藝高超。《滕王閣序》中還有一句名言:「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是一代名將,明明有能力又有名氣,他也一直想封侯,卻為何一生沒能如願?
  • 名將李廣被譽為「飛將軍」,鎮守邊關戰功無數,為何一生無法封侯
    談到漢朝的軍事史,尤其是漢朝與匈奴的戰爭,就一定繞不開「飛將軍」李廣的話題。他在中國軍事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也因此位列唐宋武成王廟的名將榜中,受到後人的景仰。李廣的人生跨越了漢文帝,漢景帝和漢武帝三朝,在抗擊匈奴的作戰中立下赫赫戰功,卻一聲無法封侯,讓後世之人感到唏噓不已。後世學者對這個現象進行了分析,得出的結論眾說紛紜。
  • 霍去病當眾射殺李敢,漢武帝卻不懲罰,根源在於漢朝一習俗
    霍去病雖然年輕,但是作為當世名將,應該懂得軍紀軍規,而且李敢是大漢名將李廣之子,因戰功封為關內侯。兩人的恩怨要追溯到他們的上一輩,霍去病的舅舅是大將軍衛青,李敢的父親是大漢名將李廣。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發動漠北之戰,李廣跟隨衛青出徵。這場戰爭,本該打左賢王的衛青撞上了匈奴單于主力,經過一番激戰後,衛青硬生生的打贏了。
  • 李廣戰績不如衛青霍去病,為什麼後世文人多「捧李廣」「踩衛霍」?
    ,為什麼後世詩人多「捧李廣」「踩衛霍」?答:中國歷代名將裡,要論哪位「良將」,在歷朝古詩裡「出鏡率」最高?十分熱門的一位,就是西漢「飛將軍」李廣。雖然在抗匈戰場上,與匈奴廝殺了一輩子的李廣,卻在多次關鍵大戰裡撞上黴運。但在熱血澎湃的歷代名詩裡,這位鐵漢卻叫多少詩人頂禮膜拜。
  • 飛將軍李廣,一位被唐詩捧紅的名將,唐代詩人捧他的目的很不單純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出塞》王昌齡認為,如果名震匈奴的飛將軍李廣能夠閃現到唐朝,一定會讓胡人聞風喪膽,不敢再侵擾邊境。可是,司馬遷卻告訴我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是他在《史記》中評價李廣的話,意思是只要為人品德高尚,誠實、正直,那麼用不著宣傳,他自然就能得到人們的敬仰。司馬遷總結老李的一生,著重提及的是品德高尚,可作為一位徵戰南北的將軍,他的墓志銘不應該是寫滿戰功嗎?這是因為,歷史上真正的李廣在「名將」的行列裡,處在一個非常尷尬的位置。
  • 西漢李廣為什麼遲遲不能被封侯?其實是因為他有一件事沒做到
    至於李廣,他的名氣就要比馮唐大多了,他是漢代有名的將領,與匈奴交戰大大小小共七十多次,被匈奴人尊稱為「飛將軍」, 然而就是這樣一代名將,卻終其一生難以封侯,而且還落得個自殺身亡的結局,讓很多人為其感到義憤填膺。
  • 漢朝名將李廣的後裔!
    黠戛斯 我們先說說李廣孫子李陵的歷史。公元前99年,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率三萬鐵騎出徵匈奴。漢武帝一聽勃然大怒,下令將李陵一家滅門,李陵母親、妻子、兒女和兄弟全部被殺。直到後來漢朝遣使匈奴時,才弄清楚教給匈奴兵法的並非李陵,而是另一位降將李緒。滅門之痛,使李陵決意留在匈奴。由於李家世代都是漢朝名將,匈奴單于對李陵十分器重,不僅把女兒嫁給了他,還封他為右校王。 後來,匈奴被漢朝趕走,部分區域就變成了黠戛斯部族的屬地。
  • 縱觀大漢名將飛將軍李廣的傳奇一生
    李廣射箭非常好,行動速度非常快,來去自由,誰都不知道他準備去哪裡、從什麼地方來的,匈奴就因此給李廣起了一個外號叫飛將軍。這一次,漢武帝派四部分軍隊來阻擋敵軍。匈奴領軍被稱為軍臣單于,他把絕大多數士兵集中在一起,沿路安排陷阱準備俘虜李廣。李廣雖然打了幾次勝仗,乘勝追擊。 他並不知道匈奴人故意想引進他進入陷阱。
  • 漢朝名將李廣被世人稱為飛將軍,這個稱呼竟然還是對手先稱呼的
    唐代詩人王昌齡曾寫下千古名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其中,「飛將」指的就是李廣。那麼,有人會問,李廣是誰?為什麼要叫他飛將軍?這個形象的稱呼又是誰給取的呢?今天熊貓就給大家聊聊飛將軍李廣的故事:漢朝,從文帝到武帝,邊境戰事不斷,因此也湧現出無數的名將來,李廣作為其中之一,以他獨特的經歷和絕世的武技成為最奪目的一顆將星。而他的結局又是讓人嘆息的,是極具悲劇性的。李廣出身於武將世家,他的先祖李信,就是在荊軻刺秦王失敗之後,奉秦王軍令率兵追逐燕太子丹直到遼東的那位秦國將軍。
  • 飛將軍李廣:被唐詩捧紅的「名將」
    ——盧綸·《塞下曲》有描寫李廣戰功卓著,讓匈奴聞風喪膽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這首詩尚有爭議,另一種說法為稱讚衛青)昨夜秋風入漢關,朔雲邊月滿西山。更催飛將追驕虜,莫遣沙場匹馬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