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
短短幾個字卻有著十足的畫面感,讓人瞬入仙境。這不只是《西遊記》中對美猴王居所水簾洞的讚美,更是連雲港的真實寫照。
在道教神話中,「福地洞天」是神仙們棲息的地方。作為地處中國沿海中部,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濱海之城,連雲港不只有迷人的風景和諸多的歷史傳說,如今更是國家「一帶一路」重要戰略支點城市,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
在此背景下,2018年,在以紫光集團為代表的國內眾多知名企業的大力支持下,根據國家、省有關政策,和連雲港市數字政府頂層設計方案精神,加快了數字政府建設。事實上,作為智慧城市的後起之秀,如今的連雲港也開始「騰雲駕數「,成為了一塊「智慧福地」。
智慧連雲港的「後發先至」
在大眾的眼裡,連雲港在城市發展過程中,似乎總是慢半拍,信息化起步晚,數字基礎較薄弱。
但很快在頂層規劃的指引下,連雲港市打牢智慧城市底座,抓數據、抓入口,同時以服務百姓、服務民生為重點,建設形成了一批重點智慧城市應用,逐步描繪出整個連雲港市智慧城市的藍圖。
「現在全國發展越來越重視數位化與信息化,連雲港也不能錯過發展機遇,面對千載難逢的好時機,連雲港完全有條件跟進發展,能夠和大家從追著跑到並肩跑,甚至在某些方面能領跑。」江蘇省連雲港市政務辦負責人說。
事實上,連雲港並非盲目自信,為了促進各項目更快更好落地,按「高標準、嚴要求、接地氣、可操作」的原則,共同推動港城信息產業的發展。早在2017年10月份,紫光集團與連雲港市人民政府籤署了《大數據中心及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合作框架協議》,確定成立合資公司共同運營連雲港市大數據中心並進行智慧城市建設。如今,連雲港市在智慧城市建設中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果:
首先是出臺共享政務服務信息資源的整體性配套政策。解決目前各自為政的「部門信息孤島」問題,提供統籌制度安排和「頂層設計」,以政務信息資源整合共享為抓手,搭建三個一(一雲、一端、一庫)、三平臺(政務服務平臺、共享交換平臺、網際網路+監管平臺)、三中心(大數據中心、智慧城市運營中心、同城災備中心)的「333」政務大數據基本框架,推進「一網通辦」和數字政府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其次是實施政務數據整合匯聚與共享應用工程。目前,市級部門自建業務系統基本上實現了實時對接,共計匯聚全市60多家部門總量達30多億條的數據資源,存儲總量超過1300G。目前在該政務雲的實際業務規模中雲主機已達1500臺、CPU已達3288核、內存已達56T、存儲已達2650T。
以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為基礎,實現一點接入、全網服務、內容匯聚,高起點打造全市統一的政務便民服務移動端「我的連雲港」APP。全力服務「一網通辦」和「不見面審批」,已有300餘項業務實現全程不見面審批,57個熱門便捷服務實現「掌上辦」。
其實,我國的智慧城市項目建設模式逐步從政府主導的單一模式向社會共同參與、聯合建設運營的多元化模式轉變。很明顯,在與紫光集團的合作中,連雲港逐漸走通了多元化發展之路。
「我的連雲港」APP
興業惠民的擎天柱
智慧城市不僅是技術先進,而且要讓每個生活在城市的人能夠有更多獲得感,更好地應對各種環境變化。同時,智慧城市不僅要讓企業日常辦事流程更為便捷,還要支持企業展開各種創新,包括商業模式。
「我的連雲港」APP作為市民看得見、摸得著的智慧城市工程,如今在連雲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根據官方顯示,截止目前,「我的連雲港」APP累計下載量突破250萬,實名註冊量188萬,累計為市民提供各類政務服務便民服務2.5億多次。也就是說,除去老人和小孩,幾乎都在使用。「我的連雲港」APP也因此獲得了江蘇省工信廳「騰雲駕數」優秀產品和融合創新發展案例獎。
特別是疫情期間,政府社會治理能力面臨著極大挑戰,數據互聯互通程度低,數據上不來,特別是群眾上報,基層社區統計、大規模聚會等業務和過程數據不能自動匯集上來,社會觸角的作用發揮不出來,不能敏銳感知社會態勢,部門政府各自為政,業務協同能力低。
在紫光集團的支持下,全市所有部門的APP都統一整合到連雲港APP上,相當於是市政府開發,更有公信力與權威性。除了政府服務事項之外,還有便民生活的其他服務。不僅如此,在疫情期間解決了大量中小微企業資金周轉的問題。
據了解,連雲港市依託「我的連雲港」APP平臺,開發上線了5項新應用,匯通市有關部門,運用大數據、雲計算技術,加強疫情溯源核監測,助力復工復產,方便企業群眾辦事。開設了疫情防控專欄,發布疫情通告、防控知識及疫情形勢分布圖,服務群眾共計3000萬次。
比如,提供線上醫院預約掛號,醫保結算等便捷的醫療服務,以地圖方式提供發熱門診醫院,醫保定點藥店就近找尋服務,選擇合適出行方式,導航前往;開發疫情防控檢查掌上辦系統,充分發揮大數據技術對疫情防控的共享作用。實現檢查登記手機線上辦理,最大程度避免人員聚集和接觸,截止目前,已登記來連車輛26萬餘輛,人員信息達32萬餘條。
同時,為促進消費回補,2020年5月起,連雲港市直接面向廣大消費者,依託「我的連雲港」APP平臺,通過預約、搖號方式,分批次發放5000萬元電子消費券,涵蓋受疫情影響明顯的行業,助力消費市場迅速回暖升溫,為經濟提質增效添上「助燃劑」。
在大數據中心負責人看來,智慧城市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我們的智慧城市建設,一定要讓大家看得見、摸得著,同時要讓老百姓能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好用、能用,讓老百姓有獲得感,這才是真正的智慧城市,如果只是用於展示,我覺得這是一個不完整的智慧城市建設。」
確實如此,「我的連雲港」APP幾乎涵蓋了用戶能用到的所有功能,交通、醫療、社保、金融、疫情溯源核監測等近千種功能,真正的把能用轉變為好用甚至愛用。這和以往只注重建設,不注重規劃、運營的理念截然不同。
快速成長後的精耕細作
連雲港在智慧城市建設發展方面有目共睹,能在短短兩年多「騰雲駕數」成為省內的典範,必然離不開合作夥伴的傾力賦能。
未來,連雲港將努力打造全國領先的數字政府典範,和全國大數據治理應用示範區。當前工作的重點是實行「1+1」計劃,即大數據應用推廣加上服務能力提升。
在數據層面,繼續完善6大基礎庫,建立全領域的主題庫,推動基於政務服務系統的數據資源整合與共享,解決數據共享堵點,完全打通信息孤島,全面支撐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同時,借鑑其他城市成功經驗,逐步擴大政府數據開放,鼓勵社會機構開發應用政府數據,進一步釋放數據紅利。
在平臺層面,重點建設完善城市大腦,通過建設電子監察等系統,匯聚分析處理加工數據資源,實時把握城市運行狀況,加強效率效能督查,及時作出指揮決策。在服務層面,對標先進城市,博採眾長,高起點打造全市統一的移動服務端,打造成一部集優政、興業、惠民等功能於一體的手機辦事通,政務服務掌上辦、指尖辦、秒批,打造24小時不打烊的服務型政府。
與此同時,在紫光集團的幫助下,連雲港已完成建設城市六大基礎庫,通過部門匯集、基層採集等方式,建設了人口庫、法人庫、信用庫、宏觀經濟庫、電子證照庫、地理信息庫,共歸納了全市60個委辦局共1122項政務資源清單,資料庫總規模達30.2億條,存儲總量達1T,連雲港市數據資源整合匯聚工作已走在江蘇省前列,為連雲港市智慧城市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我們知道,城市是一個複雜體,智慧城市單靠政府來主要推動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更多主體的參與,也需要探索更多新的合作模式來實現城市數位化精細治理。也正是有了像紫光集團這樣的好搭檔,連雲港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少走了許多彎路。
一座城市的發展,取決於城市建設的理念、基礎和格局,連雲港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摸索出來的理念與實踐,同樣具備「樣板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