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鎮與美記者斯諾等三位著名友人的訪華內幕 (2) |
竇應泰 |
中印邊界衝突,導致韓素音及其印度籍丈夫無法訪問中國/韓素音向黃鎮表示:我已經幾年沒有回中國了,那裡是我的第一故鄉 黃鎮擔任駐法大使期間,還促成了另一位國際知名友人前來中國訪問。這位友人就是名噪東西方的英籍女作家韓素音。多年以後,韓素音曾經撰文回憶說:「1970年如果沒有黃鎮大使的鼓勵和支持,我和丈夫去中國訪問並會見周恩來總理幾乎是不可能的。」 韓素音,1917年出生在中國的中歐混血兒。她的父親是中國湖南人,母親是比利時人。小時候的韓素音先後在中國北京和比利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她熟悉中英兩國語言,初中時就擅長用中英兩國文字撰寫文章。抗戰時期,韓素音在重慶結識了周恩來,那時她與第一任丈夫剛結婚不久,其丈夫為國民黨的外交官。結婚不久,韓素音即隨丈夫遠赴歐洲。在英國倫敦生活了幾年以後,1945年她又隨丈夫回到了重慶。這時,意想不到的悲劇發生了,韓素音的丈夫在一次意外的事故中身亡。喪偶後的韓素音聽從父命,改修醫學並當上了醫生。1949年,韓素音隨父母前往香港行醫。 韓素音在香港行醫期間,時刻關注著中國內地的政治、經濟形勢。當韓素音看到新中國日新月異的歷史性巨變時,非常迫切地要求返回中國內地。1956年,韓素音希望回中國內地參訪的要求獲得批准,並在北京受到了周恩來的親切接見。正是周恩來與她的這次談話,讓韓素音對中共政權的認識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後來,韓素音回憶與周恩來的會面時說:「他的兩小時談話幾乎改變了我的一生。」 本來,韓素音很想留在中國內地定居並從事寫作,然而,命運的安排讓她再次返回了香港。在香港,她有幸結識了一位印度籍進步人士,他後來成為韓素音的第二任丈夫。韓素音與印度籍丈夫結婚以後,很長時間都生活在倫敦。 1962年中印邊界衝突後,由於韓素音的丈夫持有印度護照,導致韓素音多次渴望再回中國內地看一看的願望無法實現。 1970年春,韓素音從倫敦前往巴黎。在這裡,她希望與中國駐法大使黃鎮談一談她和丈夫渴望訪華的迫切心情。此前,韓素音和黃鎮雖然在外交場合曾有過幾次會面,但那都是在官方場合,談話有限。這次她和丈夫一起來到巴黎,就是為訪華一事專程求見黃鎮。黃鎮決定會見韓素音,他知道韓素音對中國始終是友好的,而且她還是一位在西方頗有影響的著名女作家。 在友好的氣氛中,韓素音坦率地向黃鎮表示:「我已經幾年沒有回中國了,那裡是我的第一故鄉。我的丈夫是印度人,他也非常想到中國去看一看。可是,由於1962年的邊界衝突,除受到委任的印度外交官之外,所有印度護照都加印了『去中國無效』的字樣,所以他的願望始終不能實現。至於我對中國的感情更深,沒有一天不想回去看看。希望黃大使幫助我們實現訪華的願望。」 黃鎮理解韓素音的心情,不過他不能在韓素音面前輕易許諾。黃鎮當時只對她鼓勵性地表示:「你和你的丈夫為什麼就不能去中國呢?」 黃鎮在會見韓素音之後,很快向國內轉達了這位女作家的訪華願望。有關部門根據黃鎮的意見,對韓素音的訪問進行了一系列安排。就在韓素音在英國等候消息的時候,她的丈夫也返回了印度新德裡,當面向英迪拉·甘地夫人說明他渴望訪華的意願,得到了這位女政治家的首肯。當年秋天,韓素音和丈夫終於在黃鎮的關照下,啟程飛往北京。周恩來在百忙中接見了韓素音和她的丈夫。韓素音後來說:「我相信我丈夫是1970年第一個以非外交官身份訪問中國的印度人,這應歸功於黃鎮的鼓勵。我們在中國會見了周恩來總理,談到了印中關係。從1970年起,由於中國不斷的努力,亦由於印度方面採取比較明智的態度,兩國間的關係出現了緩和跡象。」 這次訪問結束後,韓素音在返回英國時發現一部描寫江青的作品《紅都女皇》,正在歐美圖書市場上銷售。她出於對中國聲譽的愛護,把這一信息及時報告給了黃鎮。國內在獲悉此事後,果斷採取了一系列維護國家聲譽的行動,從而使這部由江青授意寫作和出版的書籍的流毒得到了有效的遏制。 此後,韓素音又數次從英國回到中國內地。韓素音每一次回來都用她的筆寫出大量介紹中國的文章,發表在歐美各國的報刊上。正是由於韓素音公正、客觀的報導才澄清了西方某些右派傳媒散布的流言蜚語,讓一些看慣片面報導的歐美人士了解到中國的真實面貌。韓素音後來還根據她21次會晤周恩來,多次得到鄧穎超接見時所得到的第一手資料,出版了一部題為《周恩來與現代中國》的作品,這是一部在海外影響較大的周恩來傳記,也是一部獨具新聞和史料價值的優秀作品,為海內外人士了解周恩來提供了真實可信和感人肺腑的資料。 1989年12月10日,黃鎮在北京病逝的消息傳到倫敦後,韓素音在悲慟之餘撰寫了一篇題為《他,將長留在我心間》的悼文。這位女作家始終對黃鎮促成她和印度丈夫在「文革」發生後訪華心存感激。 李振翩一家人急於求見黃鎮的原因,僅僅是希望早一天回到祖國看一看/李振翩竟是毛澤東闊別半個世紀的學友 1973年春天,黃鎮作為中方談判代表,在巴黎就中美建交問題與美方進行談判。經過多次秘密接觸以後,雙方決定在美國紐約和中國北京互設聯絡處。黃鎮作為中國第一任駐美聯絡處主任,於這年3月前往美國紐約。 黃鎮赴美履新前,毛澤東在北京接見他時說:「駐美聯絡處比大使館還大使館。」黃鎮抵達紐約以後,工作千頭萬緒,忙得不可開交。初到美國時,聯絡處連個駐地也沒有,只是在「五月花」酒店臨時租房開展外交工作。那時,中美兩國關係尚屬微妙時期,國民黨的「大使館」還在,他們千方百計地阻撓黃鎮的工作。可是,黃鎮並沒有畏縮,他還像在法國一樣,來美不久即把聯絡海外友人的工作納入了議事日程。 黃鎮到達紐約的第二天,就有一位名叫洛塔·李弛的美籍華人打來電話,聲稱自己是李振翩博士的女兒,要求與黃鎮會面。當時,黃鎮對李振翩的了解還十分有限,只知道這位來自湖南湘鄉縣的醫學博士在美國華人中較有影響,但其女兒為什麼如此迫切請求與他會見,詳情只有在與洛塔·李弛會面後才能知道。 第三天下午,黃鎮抽出20分鐘與洛塔·李弛見了一面。這位華裔女子向黃鎮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希望他撥冗與其父李振翩見一面。黃鎮為其真誠所感,當即同意安排與李振翩的會面。 4月中旬的一天,黃鎮在「五月花」聯絡處臨時駐地與李振翩夫婦見了面。當李振翩夫婦前來「五月花」拜訪黃鎮的時候,正是黃鎮來美後處境較為困難的時期。中美兩國畢竟對峙了20多年,而當時國民黨方面還在千方百計監視可能與聯絡處接觸的華裔人士。所以,當黃鎮見李振翩不顧有人盯梢親自前來拜訪的時候,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而黃鎮隨和慈祥、熱情有禮的風度,則拉近了李振翩與這位中共外交家的距離。當黃鎮聽李振翩說他們一家人急於求見自己的原因,僅僅是希望早一天回到祖國看一看時,黃鎮十分感動並應允把李振翩的請求馬上報告國內。 當時美國華裔中渴望回國探訪的人很多,但是,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美籍人士的訪華受到一定限制。這種形勢讓黃鎮擔心李振翩一家的訪華請求是否會順利得到批准。然而,讓黃鎮意想不到的是,當他的報告通過外交部呈交給周恩來不久,很快就得到了回應。這時,黃鎮才知道:李振翩竟是毛澤東闊別半個世紀的學友。 1919年,毛澤東在湖南組織學生聯合會並領導「逐張運動」時,就與時在長沙讀書的李振翩邂逅並結為摯友。李振翩景慕毛澤東出眾的組織才能,毛澤東傾心李振翩超群的才華和人品,兩人當時都是熱血青年,曾經徜徉於湘江之畔,橘子洲頭。有時,他們還面對湘江激揚文字,指點江山。正因為如此,當周恩來把黃鎮關於李振翩訪華的請示報告送到毛澤東案頭的時候,很快就得到這位中共最高領導人的欣然批示。 1973年7月,李振翩一家在黃鎮的精心安排下,順利飛抵北京。8月2日下午,毛澤東在中南海遊泳池親切接見了李振翩一行。交談時,毛澤東開口就問李振翩是否還喜歡吃湖南的苦瓜,李振翩感動得眼中含淚。他說:「主席,我在美國連做夢都想吃湖南的苦瓜和冬莧菜呀!」會談中,毛澤東還和李振翩共同回憶起1921年以前他們在長沙的幾次見面,以及後來毛澤東前往上海從事革命鬥爭,兩人在分手的前夜曾經徹夜長談。李振翩記得他對毛澤東的表白:「潤之兄,雖然我不能追隨你前去上海,可是請你相信,我專心研究醫學也是為著愛國愛民。」次日,毛澤東和李振翩在火車站上話別時說:「雖然你搞醫學,可是我們將來也許會殊途同歸的。」李振翩返回美國以後,和黃鎮依然保持著良好的關係。 李振翩在美國病逝後,已調回國內任職的黃鎮聽說華裔人士正在醞釀籌建「李振翩紀念會」時,不但發來唁電,而且考慮到李振翩生前對中美建交所作的貢獻,還建議在華盛頓舉辦一次紀念展覽會。黃鎮為此還捐獻了一幅親筆繪製的國畫。 1989年,黃鎮在北京逝世後,李振翩的女兒洛塔·李弛專門寫了一篇悼文《緬懷一位偉人》以志紀念。洛塔·李弛說:「不論現在和將來,我們都將永遠銘記他。他是一位真正的傳奇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