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共產黨正名的美國人斯諾,和中國人是好朋友,希望死後埋在中國

2020-12-17 山村野史

很難想像,在中國處於世界列強食物鏈下層的時候,一個來自強大美國的記者,竟會對一個中國的共產黨領導人崇拜至極。甚至還希望自己在死後,能夠將自己的骨灰埋在中國。今天我要說的這個人,就是民國時期的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

斯諾是在1928年的時候前往中國的,在到中國之前,斯諾還曾遊過歷東南亞的其他地方,對當時的亞洲局勢有一定的了解。就在1933年他到達北京的時候,一支紅軍的隊伍出現,讓他第一次對共產黨有了一定的好奇。當時紅軍成立的時間並不長,大多數的時間都是以農村作為根據地與國民黨展開遊擊作戰,所以對於在北方大城市的人而言,這支紅軍十分陌生。

但是作為記者,斯諾有很強的好奇心,為了了解共產黨的一切,他帶著自己的工作設備前往延安採訪。而正是這次的行動,讓他從此與共產黨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到達延安後的斯諾,第一眼見到的就是毛澤東,儘管當時的毛澤東因為剛經歷完長徵,整個人的身體狀況還十分疲憊,但作為記者出身,曾採訪過無數大人物的斯諾,一眼就看出了毛澤東的非同一般。雖然兩人還沒有開始談話,但毛主席的相貌和氣色已經告訴他,這是一個異常優秀的人物,這讓斯諾瞬間對毛澤東的好感提升了不少。

之後的那段日子,斯諾除了與毛澤東進行採訪工作以外,還接觸了許多延安的人和事。在這段時間中,斯諾不但對毛澤東的生平有所了解,還對紅軍的長徵有了深入的探究,同時也看到了落後的延安所迸發出來的那種希望和生命力。很難想像,在物資極度匱乏的紅軍根據地,共產黨對教育的重視竟然比國民黨的還大。從小學到大學,從農業學校到工業學校,一應俱全。

在延安生活的這段日子,從根據地到紅軍前線,除了一些較為重要的軍事基地以外,斯諾幾乎走遍了紅軍的所有地方。在他看來,孫中山當年曾經想要讓全中國人民覺醒的心願,正被共產黨人一步步實現著。他們紮根於農村,通過新的土地革命改變曾經大地主模式的小農經濟的落後生產方式,為農民翻身做主奠定了基礎,這是當時連國民黨都無法完成的事情。

幾年的時間,讓斯諾了解到了許多曾經無法了解到的事情,之後他將採訪好的共產黨資料,整編成之後的《紅星照耀中國》。此書引起了全中國的高度關注,甚至還一度出版到了國外,也就是從那時起,世界的人們才真正對毛澤東和他的共產黨有了深入的了解。

儘管之後斯諾因為聲援共產黨的原因,而被迫離開中國,但斯諾始終沒有放棄對共產黨的關注。在新中國建立之後,斯諾作為國際友人三次來到中國,在斯諾面臨病魔折磨的時候,毛澤東還特地安排人手前往瑞典救治對方,可惜仍無法挽回他的生命。最後在他死後,中國還為他舉辦了隆重的追悼會,讓世人銘記這位為共產黨正名的偉人。

相關焦點

  • 這頂紅軍帽,毛澤東和斯諾都戴過(圖)
    毛澤東(左一)與斯諾 在多災多難的20世紀,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人率領人民軍隊,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下,浴血奮戰,為飽受屈辱的中國人民撐起了一片藍天,最終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然而,讓世人最早了解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人的,應當歸功於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撰寫的《紅星照耀中國》。人們至今不會忘記書中的那幅毛澤東身穿紅軍藍灰軍衣,頭戴紅星八角帽,紅光滿面、神採奕奕的照片,它像燎原的星星之火,將毛澤東和中國工農紅軍的光輝形象傳遍了全世界。而這張照片中的紅軍帽,現保存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裡,它見證了斯諾與毛澤東的革命友情。
  • 海倫·斯諾侄子潛心研究 《斯諾夫婦:中國的朋友》出版
    海倫·斯諾侄子潛心研究 《斯諾夫婦:中國的朋友》出版 西安新聞網訊由美國著名記者海倫·斯諾的侄子艾瑞克·福斯特撰寫、並由馬煥玉和魯凱麗翻譯的《斯諾夫婦 中國的朋友》一書出版,1月18日在西北大學陝西斯諾研究中心舉行了首發式。
  • 為何海明威、費正清、斯諾都從周恩來身上看出中共必勝?
    費正清:「在初次見面時就打動了我」美國最有影響力的中國問題研究專家費正清一生與中國結緣,和胡適、陶孟和、蔣夢麟、傅斯年、費孝通、梁思成等中國著名知識分子建立了友誼。費正清曾兩次受命來華,在重慶生活工作近兩年時間裡,與以周恩來為代表的共產黨人頻繁接觸,對共產黨有良好的印象。
  • 歷史今日7月11日:斯諾初訪毛澤東
    斯諾記錄了毛澤東給他留下的印象:「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個子高出一般的中國人,背有些駝,一頭濃密的黑髮留得很長,雙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顴骨突出」。斯諾形容毛澤東「是一個令人極感興趣而複雜的人」,「有著中國農民的質樸純真的性格,頗有幽默感,喜歡憨笑」,「說話平易,生活簡樸,有些人可能以為他有點粗俗」。
  • 80年後,紅星更加閃耀——寫在《紅星照耀中國》中文版出版80周年之...
    隨後,斯諾在宋慶齡的秘密安排下前往陝北蘇區採訪。本打算在這裡待上幾周的他,一待就是4個多月。  在陝北,斯諾見到了一個真實的中國。更重要的,他見到了一批為自由和理想奮鬥終生的中國共產黨人。  倔強的「紅小鬼」、魚水般融洽的軍民情、目標堅定的領袖……  每一張面孔都讓他印象深刻,每一個背影都見證了中國人的錚錚鐵骨。
  • 一個美國人不遠萬裡到中國來抗擊烈性傳染病,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這個記者的名字叫斯諾,他在這裡廣泛地參與和觀察著紅軍們的生產生活,面對面地採訪了毛澤東,並將所見所聞最終寫成了一本很有名的書:《西行漫記》(原名《紅星照耀中國》)。在這本書裡,他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真實的延安,真實的中國共產黨,和真實的紅軍。
  • 當年說"永遠做中國人",今卻鼓吹奧運"為臺灣正名"
    1970年,曼谷亞運會,中國第一位獲得奧運獎牌的女運動員紀政,對國外記者如此強調。而如今,臺灣「獨派」團體發起「2020東京奧運臺灣正名公投」,發起人卻是曾說要「永遠做中國人」的田壇傳奇。這位「東方羚羊」的變化,如同她當年在賽場上一樣,疾如旋踵。
  • 《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在中國的早期翻譯與傳播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歷史進程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的翻譯傳播,它們就像火種,點燃了中華民族的希望之光。《共產黨宣言》和《資本論》的早期翻譯者,就和普羅米修斯一樣,以自己的先見之明,用真理的火光引領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光明未來。今年是恩格斯誕辰200周年,讓我們再次回望這些義無反顧的「盜火者們」。
  • 外國人眼睛裡的中國共產黨
    為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80周年,大型文獻專題片《使命》,自去年七月開始了緊鑼密鼓的拍攝編創,在與《使命》編導訪談中,記者了解到拍攝過程中一些外國人感人的事情。    ■德國工程師: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使命》創作初期一汽採訪,一汽領導介紹他們那裡有一位德國工程師曼福雷德·布羅克先生提出要加入中國共產黨。
  • 黑人被指「裝熟」 林書豪正名:「我們是好朋友」
    中國臺灣網8月6日消息 據臺灣「今日新聞」報導,近日來,黑人陳建州屢遭臺灣PTT(島內最大論壇)網民質疑與林書豪裝熟,被稱為「裝熟黑人」。有網民發出疑問:「黑人與林書豪的交情到哪?」記者會一開頭,林書豪就說,「黑人是我的好朋友」,不僅為正名,也為網民解開裝熟的疑問。開場後,林書豪與黑人先來個「籃球式」的打招呼,接著黑人說,「你的爆紅,真的讓我驚訝」。林書豪謝過黑人的讚美後表示,「黑人是我很好的朋友。」這場記者會在黑人的主持下,氣氛相當融洽,兩人的對話也不時逗笑現場的媒體。
  • 毛主席學英語很努力,幽默地寫便條給斯諾:「三塊肉餵你馬吃」
    自1936年第一次訪問延安後,1939年,斯諾再度來到延安。與上次不同的是,他為毛主席帶來了一份禮物—《西行漫記》,裡面詳細記錄了上一次訪問延安時的所見所聞,對中國革命進行了讚揚和謳歌。毛主席看到斯諾的禮物後,非常高興,當即派人回贈了一張便條,上面寫著一句話:「三塊肉餵你馬吃。」
  • 一個和《風箏》中鄭耀先命運類似的悲劇,如果是烈士請為其正名
    《風箏》是一部成功的諜戰片,他形象地向觀眾展示了「紅色特工」的奉獻精神,劇中人鄭耀先為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不小的貢獻,然而直到臨終,也沒能得到正名。這其實也是很多「紅色特工」的悲劇,同樣的,這也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更是隱蔽戰線的殘酷性所決定的,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彰顯了共產黨人的奉獻精神。
  • 徐海東寫信為家鄉烈士正名
    從一封封書信的字裡行間,感悟老一輩共產黨人的忠誠本色、家國情懷、赤子之心。即日起,本報推出「與開國將軍『見字如面』」系列報導,展現前輩先烈的崇高品德和優良作風,傳承紅色基因,激勵廣大黨員幹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新時代新徵程上砥礪前行。  開國大將徐海東,中央軍委確定的人民解放軍36名軍事家之一,被毛澤東譽為「對中國革命有大功的人」。
  • 董健吾:紅色特工,去世八年才獲正名;遺言:知我罪我,自有公論
    這戲劇性轉變的一幕,得多虧一個人的出現——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美國記者斯諾。老人當年有恩於斯諾,因此斯諾這次來華後點名要探望自己的這位老朋友。為了不使場面過於難堪,這才又趕緊把他接回去搶救。董健吾所在的教會學校也鬧起了罷課,但身為美國人的卜舫濟不想摻和中國國內的事情。他下令學生提前放假,不給他們聚集鬧事的機會;此外,他還派人撤了師生為紀念抗議運動中死難工人而設立的靈堂。
  • 她拿著英國國籍,甘願為中國而死,窮盡一生為中國人正名
    "我的一生將永遠在兩個相反的方向之間奔跑:離開愛,奔向愛;離開中國,奔向中國。"這是韓素音對自己的評價。她的一生可謂一段傳奇佳話,與魯迅先生一樣,她棄醫從文,只為把真正的中國形象,傳播給世界,把她所愛的這片土地上的故事,分享給世界,哪怕為此窮盡一生,她也在所不辭。
  • 美國人心態變了?為遏制中國發展變得歇斯底裡,究竟在怕什麼?
    摘要: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大家可能一直很疑惑,那就是為啥美國突然變得如此不友好,很多政客為了遏制中國的發展,甚至已經到了歇斯底裡的地步。以往咱們從國際政治的角度,從中國力量崛起,挑戰美國霸權的角度做了解讀。
  • 西班牙媒體為華僑華人正名 揭露種族歧視行為
    比如說,西班牙媒體將百元店和食品店等一系列華人經營的商店都統稱為「Chino」,並且大多數這個時候都是報導華人商店質量不好、賣假貨等問題,讓人們聽到「Chino」這個詞的時候首先聯想到的都是一些負面消息。而由於媒體的影響,西班牙人也有樣學樣,直接用「Chino」代替華人商店。大多數華人都覺得這樣的稱呼有一定的歧視色彩。  一個華二代朋友就非常的排斥這樣的稱呼。
  • 曾為侵華日軍,死後葬入革命烈士公墓,抗戰老兵為其掃墓幾十年
    曾為侵華日軍,死後葬入革命烈士公墓,抗戰老兵為其掃墓幾十年 文|華哥歷史觀 抗日戰爭已經勝利70多年,我們雖然未參與那場空前慘烈的戰爭,但對於這段歷史我們也並不會忘記。如今的中日關係也日趨良好,在經濟、文化、政治各方面都有著深度的合作。
  • 王潤斌//「東奧正名公投」失敗說明了什麼?
    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奧運模式」,是國際體育組織和兩岸體育界人士共同遵循的原則,讓兩岸運動健兒可以共同參加各類國際賽事,兩岸同胞可以為中華兒女的優異表現一同喝彩。奧運研究專家、首都體育學院的裴東光教授在他的著作《海峽兩岸奧委會與國際奧委會關係問題的研究》就「奧運模式」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這個模式的建立是「名古屋決議」之後,國際奧委會解決兩岸運動員參加奧運會問題的絕佳方案。
  •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奇書《紅星照耀中國》
    上世紀三十年代在西方出版的《紅星照耀中國》一書的作者是《紐約太陽報》和英國《赫勒樂德日報》駐遠東戰地記者埃德加·斯諾。 他通過各種關係到達了蘇維埃的聖地延安,在延安他採訪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寫作了《紅星照耀中國》一書,這本書在西方國家引起了巨大的轟動,由此讓西方國家的人民認識到中國有共產黨及其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