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說"永遠做中國人",今卻鼓吹奧運"為臺灣正名"

2021-02-07 觀察者網

► 文 觀察者網 馬雪

「我的皮膚是中國人的,眼睛是中國人的,我全身無處不是中國人的,我要永遠做中國人,為國爭光。」

1970年,曼谷亞運會,中國第一位獲得奧運獎牌的女運動員紀政,對國外記者如此強調。

而如今,臺灣「獨派」團體發起「2020東京奧運臺灣正名公投」,發起人卻是曾說要「永遠做中國人」的田壇傳奇。

這位「東方羚羊」的變化,如同她當年在賽場上一樣,疾如旋踵。

紀政牽頭推動「2020東京奧運臺灣正名公投」聯署

今年2月,「臺獨」組織臺灣「入聯」宣達團向「中選會」提交所謂「2020東京奧運臺灣正名公投」第一階段聯署書,妄圖臺灣地區以「臺灣」而不是「中華臺北」(Chinese Taipei)的名義參與東京奧運會。5月11日,該團體宣布啟動第二階段聯署。

據香港「中評社」消息,臺當局「監察院」22日舉行「國際奧林匹克精神的堅持座談會」,被稱是「為臺灣正名公投」造勢。

紀政在會上稱,28萬聯署書才能達門檻,為保險起見希望能有35萬到40萬份,目標是7月底要收集完成,最後將此案送入11月24日和「大選」捆綁的「公投」,但現在聯署書數量連目標的一半都不到。

紀政在臺「監察院」舉辦的座談會上,鼓吹為「正名運動」投票

然而,即使所謂的聯署能達到門檻,臺當局也早知道,這個所謂的「正名運動」,不過是黃粱一夢。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臺「中選會主委」陳英鈐20日接受廣播節目專訪時承認,洛桑奧委會在5月3日時特別開會決議,不接受中華臺北奧委會改名。

也就是說,即使是該「公投案」獲得通過,到2020年東京奧運舉行時,臺灣地區的參賽隊伍仍需乖乖以「中華臺北」的名義,如果執意使用「臺灣」,將被拒之門外。

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13日曾在記者會上表示,日前國際奧委會已就臺灣推動所謂「奧運正名公投」予以了嚴正警告。民進黨當局不思悔改,繼續煽動民粹,操弄公投,蓄意挑釁一個中國原則,肆意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穩定。這種玩火行為,必將自食惡果,進一步損害臺灣同胞的利益。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所謂「正名公投」的發起人,是上世紀60年代名震世界田壇的「東方羚羊」紀政。

紀政,1944年生於臺灣新竹,祖籍為福建晉江,是世界著名短跑運動員。

在1968年墨西哥城舉辦的第19屆奧運會田徑比賽中,紀政獲得80米欄銅牌,成為中國在奧運會上首次獲得獎牌的女運動員。

1970年,紀政在美國波特蘭6次打破或平了以下世界紀錄:100碼,10秒,破世界紀錄;220碼,22秒7、22秒6,破世界紀錄;100米欄,12秒8,平世界紀錄。

紀政(資料圖)

同年在慕尼黑舉行的國際比賽中,她又打破了200米跨欄比賽的世界紀錄。在一個多月時間裡取得如此豐碩的成果,這在世界女子田徑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1970年,世界女子田徑共創7項世界紀錄,紀政獨佔5項。

從1964年到1970年,紀政共44次創亞洲紀錄,獲得「東方羚羊」、「世界女飛人」、「短跑女王」等名號,國際體育新聞界更把1970年稱為「紀政年」。

據臺灣「中國時報」及《中外雜誌》介紹,在1970年第六屆曼谷亞運會上,紀政還對外國記者表示,「我的皮膚是中國人的,眼睛是中國人的,我全身無處不是中國人的,我要永遠做中國人,為國爭光。」


據中新網,就在十多年前,2001年,紀政在旅館收看莫斯科現場轉播,得知北京申奧成功後,立即打電話向大陸長跑團團長車向東道賀。

她當時表示,身為運動員的炎黃子孫,她終於盼到奧運聖火可以在中國人的土地上點燃的一天。

而此前,她還以「希望基金會」董事長身份發起「北京奧運,炎黃之光」海峽兩岸長跑活動,為北京申奧造勢。

紀政參加「北京奧運,炎黃之光」海峽兩岸長跑活動

而時間回到2018年,「永遠的中國人」卻變了。

紀政聲稱,大部分臺灣鄉親可能不知道,自1960年羅馬開始,到1964年東京、1968年墨西哥,她曾參加過3屆奧運會,都是以「臺灣」名義參賽,但1984年起,卻只能以「中華臺北」參加,這是「矮化」。

這不是紀政第一次提出「正名」要求,2008年因中華臺北隊在北京奧運入場次序採取「中」字,而非「臺」字,紀政就曾主張退出奧運開幕儀式,當時讓兩岸大跌眼鏡。

然而,稍微還原一下當時的歷史語境,就會發現,紀政所謂的「歷史證據」,完完全全是相反的例子。

1960、1964和1968年三屆奧運會,國際奧委會均不允許臺灣以「中華民國」的名義參賽,只允許以「臺灣」或「福爾摩沙」的名義。

所以,紀政所說的以「臺灣」的名義參賽,實際上是被迫的,所以銘牌上都加上了「抗議中(Under Protest)」的字樣。在1960年羅馬奧運會上,他們在通過主席臺時,還曾一度停下,領隊從口袋中拿出「抗議」的布條。

1960年羅馬奧運會,臺灣地區的代表團入場時,領隊手拿「抗議中」的布條。(資料圖)

1970年代,中國大陸重返奧運舞臺。1979年10月,在名古屋召開的國際奧委會會議,提出了史稱「奧運模式」的「名古屋決議」。而在名古屋,紀政與沈君山、楊傳廣一道,當時是「中國(「中華民國」)會籍危機處理協會小組」成員,而不是「臺灣會籍」。

「名古屋決議」,即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奧委會為中國唯一全國性質的奧委會,可以稱作「中國奧委會」。而臺灣地區的奧委會改稱「中國臺北奧委會」,並且臺灣今後參加奧運會,不得再使用「中華民國」的國旗和國歌,而要使用經過國際奧委會批准的新會歌、新會旗和新會徵。

11月份,國際奧委會在總部瑞士洛桑宣布,經過國際奧委會全體委員通訊表決,以62票贊成,17票反對,通過了執委會在名古屋會議的有關中國代表權的決議。

1980年的奧運會與冬奧會,糾結於參賽名稱、旗幟、歌曲問題,臺灣地區的代表團都沒有參加。

1981年,臺灣地區相關部門無計可施後,不得不向國際奧委會妥協。臺當局與國際奧委會在在瑞士洛桑籤訂協議,並發表聯合聲明,名稱定案為「中華臺北奧委會」,所送審的梅花旗也通過核准,兩年後的1983年又遞交了會歌方案。

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稱,紀政曾說選手能夠參賽才是最重要的事,所以,雖然遺憾不能以「中國」(指「中華民國」)名出賽,但用「中華臺北」卻是一種最好的妥協。

而今,紀政卻「錯改」歷史,宣稱,「我們的國家就以臺灣為名字」,2020東京奧運會要讓臺灣以「臺灣」名義參加,不要再用「中華臺北」這個不三不四的名義,「當時是爭一時,只好委曲求全。」

曾經的「中華民國」之光,搖身一變,卻成了「臺獨」運動的領頭人,還用顛倒的所謂「歷史證據」來背書,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精神錯亂」?

臺灣「中國時報」專欄作者鄭大為認為,「基本上紀政就是個沒有立場,只知道政治正確而不懂政治道理的人」。鄭大為稱,像這個「公投」其實一點意義也沒,要改「中國臺北」為「臺灣」重新入奧,那根本不要「公投」,只要向蔡英文當局答應,馬上就可以做。民進黨什麼事都敢,這事本來就無關緊要,也不會有太多人反對,因為不管是「公投」過了還是政府行為,都不會有任何作用,還是那句老話,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就算你成立個「臺灣會籍危機處理小組」,結果也是沒用。

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石之瑜的觀點,提供了一種視角。石之瑜在2008年曾提出,倘若不了解紀政,就不可能充分了解「臺獨」。

他指出,「中華臺北」在稱呼上的小小爭議,讓臺灣人情緒起伏,可以從紀政身上得到印證。只要大陸不贊成中華臺北,那爭取中華臺北就有助於宣洩「臺獨」的情感;假如爭得了中華臺北,那就必須靠反對以「中」字為順序入場,才能有效宣洩「臺獨」情感。

石之瑜評論稱,紀政與曾參與制定「國家統一綱領」的沈君山有至情之交,說明「臺獨」與「反臺獨」的交集,在於他們都有某種與大陸比賽與競爭的需要。他們不一定要贏,也不一定相信自己會贏,他們要的是某種不斷在競爭的感覺,而紀政這樣一輩子在比賽的人尤其如此。

商務合作:market@guancha.cn

QQ :2920915625

歡迎訪問觀網風聞社區

喜歡文章,請點讚

相關焦點

  • "骨力"和"結構勁"的不同
    武術界開口多談「勁",而鄙視」力",更推崇整體結構勁,即"整勁",很少有談到提升單個骨頭的力量。但"骨力"是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攻防要素,不應被忽視。 所謂的"骨力"並不是指骨密度有多高,含鈣量多大,骨頭多麼耐衝擊,而是指在正確的操作下能使單個骨頭產生出力量來。初學者與人較勁時往往會有"使不上勁"的感覺,蓋因為不會用"骨力"的緣故。
  • "立身中正"與"胸腰摺疊"
    一一"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五(胸錐運動)胸錐七節,是身軀靈活的部位,卻也是最能體現"立身中正"的部位。雖然"立身中正"的涵意遠不止"豎直胸錐"那麼簡單,但對初學者來講,"立身中正"先要體現在胸錐的豎直,使胸背前後均衡。這樣比較容易建立中軸,有了中軸則左右運轉靈活。且有"立木頂千斤"之效。可以參看一些老拳師的照片,能夠始終保持"立身中正"的拳架給人以極度舒適的感覺。
  • "小倩"50歲了!王祖賢"凍齡"溫哥華慶生曬照片:雙腿修長,全身無贅肉!上億豪宅疑曝光~~
    1月31日,"永遠的小倩"凍齡女神王祖賢在50歲生日當天透過社交網絡上傳一組照片,並留言"向所有愛我的賢迷致意,謝謝你們,永遠愛你們,阿彌陀佛"當年的"亞洲第一美女"又一次讓粉絲們驚嘆了~~王祖賢自從十幾年前定居溫哥華求學,與圈內人幾乎斷絕聯繫,也很少返回臺灣老家。農曆春節前,女神也通過網絡向大家祝福新年~~
  • "中軸"和"斜軸"
    "立身中正"是太極拳行拳走架的基本要求。移動時"上領下垂"謂之不偏;轉動時"保有中軸"即為中正。"軸"乃圓轉之中位,但並非一定是垂直方向。事實上人體運動時有兩個重要的軸:一為"中軸",一為"斜軸"。" 中軸"或稱"豎軸"由"百匯穴"至"會陰穴",垂直上下,是人體的衝脈的位置。
  • 解析一下太極拳的"滲透力"與"滲透能力"
    太極拳技巧探秘之二先來解釋一下"滲透力"和"滲透能力"的不同。一滴水落在大地上,水借自重與勢能,具有"滲透力",而土地因其厚重和有隙,無條件全方位地接納了光顧的水滳,使水滴改變了存在的方式或消失於無形,我們稱其為具有"滲透能力"。人的身體是可以具備類似"滲透能力"的。
  • 太極拳"腰為主宰"的內涵探秘
    太極拳技法探秘 之七"主宰"是一個很霸氣的詞彙,有統治、支配的意思。用通俗的話說,主宰者可不是一般的領導或先行者,而是統馭一方的王者,是軍隊的司令官。太極拳論裡說"腰為主宰",賦予了"腰"極其重要的地位。到底"腰"的功能何在,值得如此推崇,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先看一下"腰"有哪些基本的功能和特質。人體運動有兩大要素:"轉"和"移"。
  • 太極拳 "腰"與"胯"的關係有必要捋捋清楚
    什麼是胯,通常人們認為盆骨即為胯。楊吳太極拳強調"腰為主宰",而陳式太極拳認為"胯"為人體最大的關節群,非常強調旋胯、轉胯、調胯的作用,趙堡太極拳甚至強調"以胯代手"。初學者往常的疑問是: 我該用腰?還是用胯?用了腰,胯不也在動嗎?
  • "襠走下弧"還是"襠走後弧"?
    一一 "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三(胯部運動) 胯部運動一向為拳家重視。一是因為胯關節為人體之最大關節,動力渾厚。其二在於腰胯組成了人體的中心部位。於"動態平衡"至關重要。 先談關於"開胯"的問題。有兩種說法:"開前胯"與"開後胯」。沒有人明確聲稱要"開前胯"但大多數人實際上做得就是打開前胯加上斂臀,尾閭拚命向前抵撐。
  • 太極拳技巧探秘:之開篇語,談一談太極拳的"道"與"術"
    先來捋一捋"道"與術的關係。古人說「一陰一陽謂之道「,而"陰陰"和合就成了"太極"。所以說:太極,道也!「道」,可理解為真理、規律、本原;「術」是什麼呢?是方法、手段、技藝。太極拳是武術的一種,如果你認可的話,太極拳必然有其獨特的"方法、手段和技藝"。這就是說:太極拳有"道",與"術"兩個元素,二者皆有了無限的探求空間。
  • 寄語"拳走低架"的朋友,"功夫"與"膝蓋"能兩全乎?
    我從開始練習陳式太極拳已經40 多年了,前20 年練拳不懂得正確的方法,以年輕為資本,為了練出"功夫"來,每日揮灑汗水,拳走低架,甚至認為"膝蓋疼"是獲得"功夫" 應該付出的代價。都是大男人也不覺得有什麼唐突,我還半開玩笑地調侃了一句:"老師的大腿好粗呵!大師微笑著回答了一句:"功夫都在這倆大腿上呢!"這個畫面在我的腦海裡縈繞了好多年。當時我的解讀是:要想練出下盤功夫,必須得練出粗壯的大腿。所以拳走低架就成了刻意的的追求。注意這是我當時的理解,大師並沒有這樣說噢。
  • "蓄勁如張弓"一一談談"弓"的形成和運行條件
    上下之弓應指身體之弓,四旁之弓是指"兩臂弓"和"兩腿弓",今天我們先就"兩臂弓"和"兩腿弓"做點深入討論。所謂的"五弓合一"也是特定時刻技術動作的特別要求。因為一臂可為綢緞,可為利劍;一腿可為立柱,可變湧浪。身體不同部位會有更多的想像比擬空間。不必劃地為牢,約束了自己。其次,需要某一臂或一腿成弓時,必須是有需要,有條件。
  • 【雲間漫談】大倉橋上說"漕運"
    據《水育松江》一書記載,漕糧航線以華亭、青龍鎮兩地為起點,經吳淞江至蘇州,進入江南運河至揚州,而後北上至京都。運糧船以平底木板船為主,年運入京都稅糧約萬噸。   入元後,海路漕運興起,先後開闢三條航線。元代初年,始闢第一條航線,以劉家港(今崇明島南)為起點,出長江口過海門,最後抵達天津,再轉陸運至京城。
  • 【雲間漫談】有感"元旦書紅"
    舊以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古人云"四氣新元旦"。一年中的第一個月為元月,稱正月;正月初一,又稱"元日"。北宋王安石《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清嘉慶《松江府志》載:"正月一日,雞初鳴,悉起正衣冠,拜天地,家廟尊長,後以次拜鄰裡親戚。輿服華煥,雜遝街市,各投刺於門,曰賀歲。
  • 脆脆香與"臭"蕻蕻
    甘溪很早就有自己的"馳名產品",兩種以"菜頭"為原材的醃製品。    甘溪盛產"大菜頭",但它的經濟價值並不高,又常常在短時間之內供過於求,堆積如山的"大菜頭"並沒有給種植戶帶來豐收的喜悅,反而增添了為"銷路"的憂愁。(這種說法與以前小文中提到的並不矛盾。)"繫上紅頭繩"也沒用。
  • "骨力"與"結構勁"訓練之一:手臂分解
    "骨力"是單根骨頭的能量使用,也可以是一組細小複雜骨頭的聯動使用,比如手或腳,不太容易或沒有必要過份細分。就以一組骨頭看成單個骨頭使用。多根骨頭的組合使用其實就是"結構勁"了。結構組合有大有小,而單根骨頭必然是"結構"的基本原素,值得我們對重要和常用的骨節先行探討清楚。 大臂是整個手臂的根節部位,肱骨粗壯有力,一端通過肩關節與身軀相連,理論上可以輕鬆旋轉360度。
  • "腰為主宰"是如何實現的?
    一一"結構勁"基礎:"骨力"訓練之四(腰錐運動)腰錐五節為脊錐上最粗壯的錐節,我們在此將五節腰椎看作個一個骨節整體,它自然弧形前弓,也稱腰弓。人體的這一段為中段。水平方向有帶脈環繞,前部儲有大小腸等密實器官,在內氣的支持下,"丹田"這部分甚至可徑得起巨力錘打。後部有兩腎左右懸掛,"兩腎抽扯"是腰錐略微左右運動的特徵。
  • 我所認識的太極"纏絲勁"
    按陳兆奎老先生的話說:各家太極拳都有"纏絲勁",而陳式太極拳更強調"纏絲勁"。"纏絲勁"的外在表現形式和內在表現形式是不同的,前邊已有兩文探討過這個問題。在內,"纏絲勁"用以保持身體內部的流通和平衡,以著名的"背絲扣"為主要形式。近代人類DAN的標識圖出現後,很多人認為"雙螺旋梯形結構圖"更適合表達體內"纏絲勁"的運動方式,我也認為有一定的道理。
  • 人物|是不是喬丹"兒子"不重要,"二登哥"靠實力上位
    引言:看過《空中大灌籃》的都知道,喬丹的兒子馬庫斯·喬丹的飾演者叫Eric·Gordon(埃裡克·戈登),不少人說他是現役火箭隊的鋒衛尖兵埃裡克·戈登,然而這並沒有得到當事人的確認,他和喬丹並沒有任何的"血緣關係"。
  • 當年說"永遠做中國人",現在的她卻成了「臺獨」
    「我的皮膚是中國人的,眼睛是中國人的,我全身無處不是中國人的,我要永遠做中國人,為國爭光。」
  • 周至發現清代"教媲竇公"木牌匾
    "教媲竇公"木匾,右側的上款是:"賜進士出身、中憲大夫、戶部湖廣司主事、軍機處行走、方略館協修、前翰林院庶吉士加四級姻晚生路德恭為",左側的下款是:"大碩德文明翁蒲老先生大人囗囗囗囗,道光二十六年孟春之囗囗。"      "教媲竇公"四個大字為行楷體,字體凹刻。木匾原本為黑地金字,歷經一百七十多年的風雨滄桑,四個金色大字的塗金已全部脫落。